•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計有以下六個關鍵名詞,分別為:「數位典藏」、「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融入意涵」,為使 本研究所提及之主要名詞的意涵更為明確,茲將各名詞之定義界定說明之。

一、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ing)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ing)意指長期的儲存、保存及取用原生的數位資料或將原始資料 數位化後的資料(陳昭珍,2002),確保數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陳和琴,

2001),即包含紙本轉成的數位媒體資源與純粹數位形式之資源,如聲音、照片、影帶等

(Kochtanek, 2001)。藍文欽(2004)指出數位典藏不僅是將文化資源諸如圖書文獻、檔案文 件、器物、書畫、圖像、影音資料、考古文物等有系統的予以數位化,更重要的是對文化資 源的再認識與組織整理,以提供更好的檢索與利用。由此可知,數位典藏主要是利用電腦多 媒體技術,將各項文化素材或文史資料加以數位化,同時結合資料庫串連,將數位化後之素 材放置在網路上,提供使用者查詢、瀏覽,亦可為老師與學生所使用,作為數位學習之教材

(張嘉彬,2006)。綜合上述,數位典藏具有典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本研究將著眼 於數位典藏在教育上之應用,主要是將文物數位化之內容設計成教材、教案,提供師生更方 便之學習,以達到文物數位化之教育推廣。

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2008年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TELDAP)整合「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兩個國 家型科技計畫而成,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目前資助的八個國家型計畫中,唯一著重人文

內涵的國家型計畫々相較世界各國,臺灣也是唯一以國家力量來整合各公私部門及學科領域,

進行國內重要文物典藏的數位化工程,並以內容來引導資訊科技,建立跨學門、跨領域的資 料庫與應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之訓練推廣工作,即由教育著手推動,希望建置 出的網站內容可提供教師於教學上的應用,不僅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亦可成為教師在設計教 學活動中便利的網路資源。數位典藏計畫所開創出的資源,除了資料內容豐富多樣外,也具 有相當的權威性,所以期望這些豐富資源,不再是束之高閣,能便利社會大眾的使用。利用 數位資訊進行教學革新已是普遍性的趨勢,所以該計畫的推廣主要從教育開始著手進行,將 這些資料作為教學活動的題材與資源,適切融入課程中,是本研究關切之議題。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Integrating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 Instruction)

凡是教師於教學過程中,有運用到數位典藏網站中之各項資源,亦或提供學生數位典藏 的相關資訊,都類歸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範疇,換言之,利用數位典藏相關網站所提 供資源來進行教育與學習之活動,皆可概括之。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係指教師運 用數位典藏為藝術教學之工具或是呈現藝術教學內容,以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讓教師 之教學工作更有效率、教材之呈現方式多元化,且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習成效之提升。將數位 典藏資源應用在藝術教學過程中,使數位典藏之網站、圖像素材成為藝術教學與學習過程的 一種工具、方法或程式,其目的在於透過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培養學生資訊的素養、

運用科技的能力及提升藝術教學品賥, 以達成數位典藏加值於教育應用之目標。本研究著眼 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國中、高中等學校場域為主之藝術教學。

四、課程建構模式(Curriculum Model)

藉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所建構之課程與其他學科之互動模式。由於藝術活動 本 身 的 複 雜 與 多 樣 , 使 得 藝 術 學 門 易 與 其 他 學 科 統 整 , 學 者 Krug 與 Cohen-Evron

(2000:259-260)曾提出藝術與學科統整的四種課程模式,分別為〆(一)藝術作為學習資

源々(二)以藝術組織課程,擴展學科的意義々(三)透過藝術詮釋學科論點或主題々(四)以 議題為中心的藝術。此外,林玉山(2002)、陳瓊花(2004)皆從兩陎向來談統整課程模式,

分別為從「學科為本位的統整」來思考,包括單科的、跨科的、科際的統整々另一方陎是從

「以學習者為本位的統整」來思考,統整模式如下〆(一)單科的統整、(二)跨科的統整、(三)

科際的統整、(四)以學習者為本位的統整。本研究歸納之客程建構模式包含「以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之活動,建構藝術單科課程」、「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活動,建構由藝術主題統整各 學科學習之課程」、「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活動,建構以藝術連結不同學科學習之主題式課 程」、「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活動,建構以藝術內涵輔助其他學科學習之課程」。

五、應用策略(Application Strategy)

藉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所建構之方法、策略,乃參照教育部頒訂之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與高級中學美術課綱(教育部,2008)。教學應用策略即教 師運用提供教材的方法(methods)、程序(procedures)以及技術(techniques),達成有效之 教學成果,在教學上採用之策略通常是多種程序或技術並用(Oliva,2005)。徐新逸(2005)

針對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策略模式,分別提出準備模式、實施模式、評量模式的結構化 流程。準備模式是提供教師們在進行教學前需要準備的各項要素,包括「教學範圍」、「教學 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式」、「評量方式」以及「教材製作」(黃雅萍,2004),。

實施模式則是提供教師利用數位典藏於教學情境中可使用之教學方法與策略,分別為「情境 營造」、「課堂討論」、「網路互動式討論」、「專題學習」、「虛擬學習館」、「行動學習」。評量模 式在提供教師檢視學生之學習成效,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性賥以及教學目標,選擇適當之評 量方法,包括「書陎學習單、測驗題」、「線上測驗」、「群組討論」、「遊戲式評量」、「實作評 量」以及「學生互評」。故本研究之應用策略包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使用時機」、「數位典 藏資源融入之教學策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評量模式」、「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

六、融入意涵(Integrated Value)

藉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所建構之目標、價值等意涵。本研究之融入意涵乃參 照教育部頒訂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與高級中學美術課綱(教育部,

2008),包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術教育價值 取向」。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主軸有三,分別是「探索與表現」、「審美與 理解」、「實踐與應用」。高中美術課程目標則以「鑑賞」與「創作」兩大核心能力為主,有意 義地統整創作與鑑賞領域的學習。總目標有三,其一在瞭解美術的意義、功能與價值及其與 社會文化的關係,以強化人文素養與生命的價值。其二為培養創造力、文化理解、批判思考 與敏銳的感知能力,以豐富創作表現與鑑賞的內涵及其文化背景。其三為透過校內外多元的 藝術資源,培養審美能力,提升生活文化的品賥與境界。綜合上述,「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 術課程教學主軸」包括〆「審美經驗與批判省思」、「藝術創作與自我實踐」、「審美經驗、批判 詮釋與藝術創作、實踐之交融」。國內外多位藝術教育學者述及藝術教育之精神價值,皆提到 藉由當代、在地與全球化的議題,學習有意義與內涵的創作與鑑賞,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文化理解、批判思考與敏銳之感知能力,強化人文思維素養。「創造力」、「文化理解」、「批判 思考」、「敏銳的感知能力」、「多元的藝術」與「探索」等乃當代教育思潮中之重要關鍵精神

(教育部,2008)。綜合前述,「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包括〆「著重創造力 與想像力之培養」、「著重文化價值與社會議題之關注」、「著重關照自省與自我意識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