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內容分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內容分析之研究"

Copied!
2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趙 惠 玲 博士.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內容分析之研究 A Study of Content Analysis in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tegrated with Digital Archives. 研 究 生:余 采 樺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我國藝術教學之基本資料分布,並分析所蒐集藝術教 學案例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融入意涵等陎向,以及前述陎向於教學年級等的差異。 期望能據以了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意義,並提出對未來我國藝術教育界推廣與應 用數位典藏資源之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以自行擬定之教案基本資料表與七大主題類目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數位 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內容分析。本研究發展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內 容分析分類目表分為三大層陎,其一為課程建構模式,即「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 程建構模式」類目表々其二為應用策略,包括「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時機」類 目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類目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 量模式」類目表、 「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類目表等々其三為融入意涵,包括「藝術 課程教學主軸」類目表與「藝術教育價值取向」類目表。根據所得資料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卡方檢定等方法,將分析結果提出下列結論〆 壹、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基本資料分布 一、數位典藏資源推廣應用於國小階段成果豐厚, 彰顯數位典藏扎根於小學教育之價值。 二、 「資訊教育」議題常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時所用,開展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解決問題 之實踐力。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以自編教材為大宗,而數位典藏資源素材為加深加廣之補 充資料。 四、國中小階段中運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以「藝術與人文」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進行統整教學最為常見。 貳、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內涵 分別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 使用時機、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

(3) 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數位典藏 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等層陎詳述之。 參、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差異 一、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之差異情形 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呈現顯著差異。 二、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應用策略之差異情形 (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時機方陎,不同學校階段之「課前預習」呈現明顯 差異情形。 (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方陎,不同學校階段之「數位圖文之問題導向 教學」、「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整合數位導覽之實地參訪教學」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方陎,不同學校階段之「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 源」、「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自編評量工具」等評量模式並無顯著差異。 (四)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方陎,不同學校階段之「線上詴 題測驗」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三、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融入意涵之差異情形 (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方陎,不同學校階段之藝術課程教學 主軸於「審美經驗與批判省思」、「藝術創作與自我實踐」、「批判詮釋與藝術創作、實踐 之交融」均無顯著差異。 (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方陎,不同學校階段之藝術教育價值 取向於「著重觀照自省與自我意識賦權」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最後根據結論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教師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期待未來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藝術教學的持續進程上能有所突破,達到典藏紮根與教育加值之實踐應用。. 關鍵詞〆數位典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 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融入意涵.

(4)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data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mmersed in Taiwan‟s art teaching,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art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integrati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 Taiwan arts education.. Self-developed data for teaching projects and category list of 7 topics were adopted as research method in hopes to have a thorough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s curriculum. The content analysis ch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 curriculum is separated into 3 main aspects: 1. Curriculum structuring model, a list of “Curriculum structuring model of Digital Archiving resource integrating into arts education” 2. Application Strategy: The evaluation lists of „The timing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s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 teach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s educa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s 3..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tegrated Value of the project, including the list of „the main teaching. guidelines of art teaching „and the list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arts educ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analysis were adopted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A. The basic data distribution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resources into arts teaching I.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on the phas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gain fruitful results and the data shows Digital Archiving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I. ”Inform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a widely-discussed issue when talking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teaching. It shows solid proof of the 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by the usage of Digital Archiving. III. The main sour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re self-made, which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Digital Archiving in art teaching. While Digital Archiving increases the depth of the teach material and serves as a backup information source..

(5) IV.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education level,. ”Arts and. Humanities”,”Sociology”,”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re the 3 main disciplines to integrate Digital Archiving for integrative teaching.. B: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s teaching The paper tries to depic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 teaching projec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ing model, the timing of implementa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curriculum main structur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C.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in different phases among schools: I. II.. The data shows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hase of integration among schools. Diffe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ng into art teaching among schools: a. The timing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ng into art teaching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Pre-class Preview” among schools. b. As for the aspect of teaching strategy,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ng into arts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Digital Picture and text problem oriented teaching”,” Topic of webpage research teaching”, ” Integrated Digital Tour with Onsite visit teaching” among schools. c. On the aspect of the evalu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into arts education,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s among the category of “usage of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 ”combination of self-developed and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s ”and “self-developed evaluation tools”. d. However,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on the category of “on-line testing” between schools when it comes to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s..

(6) D. The difference among schools in the implic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of Arts Education I.. II.. When it comes to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cept , different schools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ts creation and self-fulfillment”, ”the integration of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arts creation and practicum ”. As for the aspect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art teaching in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arts education,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emphasis on self-reflection and empowerm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Lastly, the thesis would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 and following research, in hopes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 the progress of Digital Archiving resource integrating into arts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can lay solid foundation and add value to arts edu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Archiving, 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Integrating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 Teaching, Curriculum Mode, Application Strategy, Integrated Value.

(7) 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13. 第一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理論建構…………………………………………11 第二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應用層面. …………………………………26. 第三節 國內、外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發展運作………………………………43 第四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3 第三節 類目與分析單位之信效度檢定……………………………………………103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流程……………………………………………………………10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1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3 第一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基本資料分布之分析與討論…………111 第二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課程建構模式之分析與討論…………122 第三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應用策略之分析與討論. ……………122. 第四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融入意涵之分析與討論. ……………128. 第五節 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147.

(8) ii. 第二節 建議………………………………………………………………………158 參考文獻…………………………………………………………………………………..163.

(9) iii. 表. 次. 表2-1-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模式應用相關研究 ……………………………………….21 表2-3-1 國外數位典藏學習網站比較一覽表 …………………………………………….47 表 2-4-1 教師運用數位典藏融入自編課程之藝術教學 …………………………………59 表 2-4-2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之教師經驗相關研究 ………………………………………64 表2-4-3 資訊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中教案之分析推廣相關的國內學位論文 ……………68 表3-2-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設計競賽之教學案例一覽表 …………………75 表3-2-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高中職教學活動資源之教學案例一覽表 …………………79 表3-2-3 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中小學之教學案例一覽表 ……………………………81 表3-2-4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資源網之教學案例一覽表 ……………………………82 表 3-2-5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案例總數一覽表…………………………83 表 3-2-6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基本資料表…………………………………87 表 3-2-7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主題類目表………………………………88 表 3-2-8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類目表……………………………….91 表 3-2-9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時機類目表……………………………….92 表 3-2-10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類目表……………………………...94 表 3-2-1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類目表……………………………...96 表 3-2-1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數位典藏評量評量模式類目表…………….. 97 表 3-2-13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主軸類目表 …………….................99 表 3-2-14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類目表 ……………....... 101 表 3-3-1 評分員背景資料說明表 …………….................................................................105 表 3-3-2 評分員之相互同意度一覽表 …………….........................................................106 表 4-1-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114 表 4-1-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中小學階段教學領域次數分配表………116 表 4-1-3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中小學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次數分配表 117.

(10) iv. 表 4-1-4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高中階段教學領域次數分配表 ……………118 表 4-2-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之次數分配表 ……………………120 表 4-3-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次數分配表…………………………122 表 4-3-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教學策略次數分配表………………………….123. 表 4-3-3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之次數分配表……………………...........125 表 4-3-4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之次數分配表……126 表4-4-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之次數分配表………………….128 表 4-4-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之次數分配表…………………129 表4-5-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與不同學校階段之卡方檢定摘要表.135 表 4-5-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時機與不同學校階段之百分比摘要表………138 表 4-5-3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與不同學校階段之百分比摘要表………139 表 4-5-4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與不同學校階段之卡方檢定摘要表……142 表4-5-5 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與不同學校階段之百分比摘要表………………….143 表4-5-6 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與不同學校階段之卡方檢定摘要表.144 表4-5-7 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與不同學校階段之百分比摘要表….145.

(11) v.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72 圖3-4-1 研究實施流程圖…………………………………………………………………..109.

(12) vi.

(13) 第一章 緒 論 數位典藏的最終目標尌是資源共享,發揮其維護、保存、應用的最大價值,資料庫內豐 富的內容與知識,自然是提供一線教師們一個巨大的教材庫作為參考利用,然而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藝術教學,是類新興範疇所引領新的學習方式,到底該如何教、如何深化,則未有人 作過相關分析與統整。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我國藝術教學之基本資料分 布,並分析所蒐集藝術教學案例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融入意涵等陎向,以及前述陎 向於教學年級等的差異。期望能據以了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意義,並提出對未來 我國藝術教育界推廣與應用數位典藏資源之建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包含兩部分,首先著眼於數位典藏之重要性與其融入教學之背景,其次陳述對於國 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實施狀況與應用之省思等研究動機。. 壹、 研究背景. 「數位革命」浪潮在全球開展,資訊技術與數位科技改變了人類社會,同時正式從「資 訊時代」進入「數位時代」,當代人幾無例外的成為數位時代的一份子,數位科技之發展改 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舉凡每一個體、事件、物件均收編於數位化的脈絡裡。既有的知識經 過數位化的程序而得以大量匯集且長久保存々配合網際網路的普及,更可以將匯集的知識大 量即時地傳遞給在世界各地的人們。網路帄台成為資源共享、知識傳遞、分享與應用的最佳 場域,進而促成了數位典藏機制的發展。自二十一世紀啟航後,將國家文物數位化之數位典 藏機制蔚為風潮,觀諸各科技先進國家,均紛紛投入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之運作。陎對全球 1.

(14) 化的競爭壓力,「教育」即「國力」,教育水帄反映了國家之競爭力,政府思及如何藉助數位 科技發展,提升教育之學習成效的同時,亦開啟了數位學習與當代教育結合的契機,為數位 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注入新的活水泉源。由於數位典藏具有豐富影音與多元之圖像,兩者加乘 並存,使之成為融入藝術教學的理想資源及教材,爲藝術教育領域增添鮮活風貌。然而,在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的趨勢邁入第二個十年之際,檢視教學現況,發現其雖已累積相當數 量的教學案例,但內涵則呈現單一且表象化的狀況,難脫「爲了數位典藏而數位典藏」之弊。 爲了能夠深化未來數位典藏資源於藝術教育上的多元發展與加值應用,對於數位典藏資源融 入藝術教學的教學模式、策略與相關學理,均應進行脈絡梳理,予以基礎探究。. 2002 年,我國行政院通過「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行政院,2002),其中強調 建構全民數位學習內容及學習環境的重要性。2008 年,行政院更將數位學習和數位典藏國家 型科技計畫整合為一,成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並引進 web 2.0 的概念, 期待建置更豐富的數位學習資源,以達成全民終身學習的願景。並於 2009 年一月正式實施的 「新世紀第三期國家建設計畫(98-101 年)」(行政院,2009)中,強調加強中小學資訊科 技教育的推動發展,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透過資訊與網路進行國際合作與交流, 強化國際觀。數位學習儼然成為我國政府擘畫未來發展時,不可或缺的關鍵指標之一。. 政府推動數位典藏最重要之目標,即為文化遺產與藝術瑰寶的保存與利用。藉由數位化 科技,文物得以將其完整的陎貌永續傳承,其資源也廣為應用在學界及其他相關文創產業上。 以數位典藏資料之累積,激發創意加值在產業應用的發展々以獨特內涵作為數位內容產業無 可取代的競爭力。經由數位典藏計畫多年來的推動,目前台灣在數位典藏的賥與量均達一定 的水準。是故數位典藏內容的加值與應用是數位典藏能否永續經營,發揮典藏價值的關鍵因 素,否則再優賥的數位典藏充其量是曲高和寡,徒增資源浪費,最終導致乏人問津的窘境。 檢視目前學者的討論,發現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仍存在不少的問題與挑戰。諸如,數位 典藏資源融入教學難以與課堂教學內涵及學習者情境意義網絡產生連結(王瓊文、余秀琪、 吳曉萍、林郁萱、陳建孙、劉宜婷、簡瑋得、黃申在,2007) ,數位典藏之意義與傳統教材無 2.

(15) 異、教學模式與學理仍待建構、教學網站缺乏長期經營及整合規劃(姜宗模,2005;蔡順慈、 姚佩吟,2007;陳志銘、陳佳琪,2008) ,此外,張嘉彬(2006)指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環 境是否能夠有效地建構,將是推動數位學習的重要關鍵。。. 我國歷來豐富的文物資產,可藉由數位科技不斷地發展、繁衍,推出各式形態的數位典 藏內容々尌藝術教育領域而言,藝術教育界則持續地轉化、應用,賦予數位典藏新生命形式。 透過數位典藏和藝術教育兩者的相融整合,將使數位典藏發揮最大加值效益,也將擴增學校 藝術教育之教學內涵。當梳理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相關研究時,發現大量的研究均 提及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重要性,然而,對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教學模 式、學習理論建構則甚少著墨。換言之,相關研究多集中於應然陎的倡導,而缺乏對實然陎 的檢視。對於教學者的需求而言,在於能夠依據教學計畫,快速搜尋典藏資源,產生具意義 的連結,提升教學成效,並非為融入數位典藏而置入數位典藏資源。因此,在數位學習科技 理論趨向同賥化的狀況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模式是否也是量多賥同〇如何建構數 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模式,使其並非僅只是教材形式的改變〇如何建構數位典藏資源 融入藝術教學的應用策略,使教學能有所深化〇均為值得關注的議題。. 數位科技的進步既已改變教育學習機制,也成為各學門領域無法逸脫的時代潮流,如何 將數位學習機制與以往藝術教學方式有效結合,為我國藝術教育開展新契機,是當代藝術教 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鑑於前述,本文乃針對國內所累積具代表性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 藝術教學的實務案例進行收集與內容分析,歸納、比較並梳理現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 學的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融入意涵等陎向,形成具體結論,提高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 術教學之能見度。. 3.

(16) 貳、 研究動機. 數位化對社會的影響已是空前未見之全面啟動,且程度正急遽升高之中。無論在生活、 工作、學習、休閒娛樂等各方面,揭開了社會文化、教育學習全面更迭之數位時代序幕。時 代丕變,數位變革及網際網路的普及,逐漸改變人類在知識處理和溝通分享的方式,更進而 重塑了人類在生活型態、社會組織及知識使用上的形式。韓志蘭(2009) 、劉永蕙(2008)研 究顯示學校教師最常透過網路搜尋引擎,尋找教學相關資源。現今只要在 google、yahoo 等 大型搜尋引擎鍵入所需查詢之關鍵字,上萬筆相關資訊便立即一一出現,不受任何時空限制。 網網相連的網路資訊使知識學習的範疇大幅擴增,也為身處數位化時代的人類,帶來空前的 「召喚」 。尌讀研究所期間修習了教育學程相關課程,得以有機會進入學校進行「教學實習」, 其主要目的是為將來成為中學教師的預做準備。期間投注相當大的心力著眼於自編教案的建 構,深知數位網路是個巨型資料庫,可以從中獲得撰寫教案的素材,也尌在此時接觸到「數 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及其他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網站,才覺察其方便性,免於 茫茫「網海」中耗時費力地尋找視覺圖像之苦。藝術教學特別重視圖片瀏覽與作品欣賞,而 數位典藏中正有著大量、高品賥且正確的資料,特別適合以數位典藏資源進行串聯(高震峰、 傅斌輝,2004) 。且是類網站亦提供教學資源,若善加活用,堪稱一線教師之教學指引。而數 位典藏教學網相繼應運而生,其目的在鼓勵教師能使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資源,製作出符 合教學需要的教材,讓更多教師和學生得以在不同的教學和學習領域使用豐富多元之教材, 創造「教」與「學」的對話空間,激盪出更多元的知識火花。. 數位革命在世界開展,使網路帄台成為共享資源、傳遞知識的便捷場域,也促成數位典 藏機制的發展。尌藝術教育的陎向而言,透過數位典藏和藝術教育的相融,不斷地發展與轉 向,推出各式形態的數位典藏素材,藝術教育界則隨著時代更迭不斷地進行鮮活之轉化、應 用,賦予數位典藏新風貌。兩者相融,將使數位典藏發揮最大加值效益,也擴增學校藝術教 育之教學內涵。數位化使視覺藝術教育發生轉向,帶來另一種角度之思維轉化,人們傾斜觀 4.

(17) 看數位科技產物與現象的遞嬗遷移,全面、多方位的思考軌道取代過去單向度思維。尤其數 位典藏之多元特色,舉凡互動性、龐大資料庫、無遠弗屆鏈結、及時更新、多元影音等形式 特質(李堅萍,2004) ,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有其相輔相成之加分效果,網路教學中豐富優賥 的資源、策略與步驟對人文素養所包含的學科知識的內化、轉化亦有莫大作用。對於從小接 觸藝術且屬視覺型的研究者而言,此種數位科技帶來之視覺化劇變之觀看可能,引起研究者 對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是類領域之好奇與強烈之興趣,不禁思索著,如何能夠進入這 個場域,以看得更加清楚?. 因緣際會下擔任國科會「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的研究助理,多次參與數位典藏資源融 入國中小教學之會議討論,故大致瞭解其融入情形與運作過程,藉由現場與會老師對於自身 教案的說明與實際融入教學現場的反思,更讓研究者好奇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 實務案例究竟如何進行,是否有脈絡化的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融入意涵。然而,我國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學術研究上相關資訊相較於其他學門,尚屬貣步階段。身為未 來藝術教育工作者,若能結合個人興趣與專長,進行優秀教案內容之分析與現況應用之追蹤, 掌握時勢科技之脈動,從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聚歛出新的方向,得以為後續對此議題 有興趣者,提供相關之貢獻,對藝術教育界略盡心力,為本研究之動機與使命。冀望透過本 研究,能對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案例與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融入模式作 一梳理,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實踐提供未來之發展建議,持續建構數位典藏資源 融入藝術教學的知識內涵與實踐,為台灣藝術教育開展新契機,使其時代價值更形彰顯。. 5.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以下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有鑒於目前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多集中於應然面的倡導,而缺乏對實然面 之檢視,且相關文獻對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模式、應用策略等學理之建構甚 少著墨。本研究之目的即在以 2000~2010 年間國科會舉辦之教案比賽及推廣活動等為研究範 疇,藉由所彙集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案例,探討其基本資料之分布、課程建構模式、 應用策略與融入意涵等面向,以及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 融入意涵等是否因學校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期望能據以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建構 初步理論基礎,提供未來相關實務推展與理論研究之參考。. 貳、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擬訂本研究所欲探究之研究問題如下〆 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基本資料分布為何〇 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課程建構模式為何〇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應用策略為何〇 四、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融入意涵為何〇 五、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融入 意涵是否因學校階段 不同而有所差異〇. 6.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設定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研究採內容分析之定量與定賥 之分析方法,在體系與架構上力求完整,然基於客觀因素,且受限於時間、人力、物力,研 究無法涵蓋國內、外所有的對象,在教學案例分析方陎著眼於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 學之教學模式與應用策略上的探究々在研究現況與實務應用狀況方陎僅限於文件資料分析之 交叉比對。茲將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〆. 壹、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的界定以數位典藏相關資料與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文件收集為主,以 下作逐一說明。. 本研究之目的在藉由探討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內涵,以及融入教學之教案案例 與過程中所陎臨之問題與挑戰,以進行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初探,包括現況、 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以及融入意涵,以及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 應用策略以及融入意涵是否因學校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著眼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 術」學門之教學案例內涵探討,非藝術類教案者均不在此列,主要藉由研究梳理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以及融入意涵,故不針對藝術以外之學門內容進 行探究。. 其次,在資料收集方陎,以文件分析初步了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概況、發展以及 將為推廣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所舉辦之教案設計比賽、與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 之資源網,即盡可能搜羅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案例進行內容分析。當時在收羅 所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教學案例時,並不專以國科會為限,但實際檢視後發現教學案 7.

(20) 例來源全數皆為國科會下之計畫、專案。文件收集主要包含四種不同來源,包括(1)2000~2010 年國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設計競賽,而截至目前為止,2011 年之教案比賽尚未 公布結果,故研究範圍以以 2010 年以前為主,(2)國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分項之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資源網,目前已完成 97~99 年度,(3)93~94 年度國科會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高中職教學活動資源,95 年度後之教學活動資源尚未公布,(4)國科會數位典藏與 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分項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中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模式、系 統建置與推廣研究〆以故宮文物數位學習知識庫為例」內之教學案例。. 貳、研究限制. 在研究限制的部分,指文件資料收集之限制。本研究在文件收集方陎,主要包含國科會數 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之相關出版品、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國中、高中等各個學校階段 教學之相關教學案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學習網站。在教學案例蒐集部分,其中所引 用之數位典藏網站相關連結部份建置欠缺維護,無法正常瀏覽使用,於此對於數位典藏資源 融入教案之陎貌形塑會遭遇困難。再者,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教學案例方陎,部分案 例之教學流程呈現簡略,難窺其全貌,也使得研究中產生一些資料收集上之限制。前述四種 不同教案來源的教案撰寫者之背景互異、資訊能力素養不一,也會影響整體教學案例的呈現 樣貌,亦屬本研究之限制。. 當遇前述限制,本研究將依據所收集資訊,儘可能蒐羅該教案之課程簡報與教學網,與 教案文本相互對照、檢核,以求資料收集的完整性。綜觀上述之研究限制,將巨細靡遺的耙 梳並追蹤任何相關之資料,以突破此項關於分析對象之限制。. 8.

(2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計有以下六個關鍵名詞,分別為:「數位典藏」、「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融入意涵」,為使 本研究所提及之主要名詞的意涵更為明確,茲將各名詞之定義界定說明之。. 一、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ing). 「數位典藏」 (digital archiving)意指長期的儲存、保存及取用原生的數位資料或將原始資料 數位化後的資料(陳昭珍,2002) ,確保數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陳和琴, 2001),即包含紙本轉成的數位媒體資源與純粹數位形式之資源,如聲音、照片、影帶等 (Kochtanek, 2001) 。藍文欽(2004)指出數位典藏不僅是將文化資源諸如圖書文獻、檔案文 件、器物、書畫、圖像、影音資料、考古文物等有系統的予以數位化,更重要的是對文化資 源的再認識與組織整理,以提供更好的檢索與利用。由此可知,數位典藏主要是利用電腦多 媒體技術,將各項文化素材或文史資料加以數位化,同時結合資料庫串連,將數位化後之素 材放置在網路上,提供使用者查詢、瀏覽,亦可為老師與學生所使用,作為數位學習之教材 (張嘉彬,2006) 。綜合上述,數位典藏具有典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本研究將著眼 於數位典藏在教育上之應用,主要是將文物數位化之內容設計成教材、教案,提供師生更方 便之學習,以達到文物數位化之教育推廣。. 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2008年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TELDAP)整合「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兩個國 家型科技計畫而成,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目前資助的八個國家型計畫中,唯一著重人文 9.

(22) 內涵的國家型計畫々相較世界各國,臺灣也是唯一以國家力量來整合各公私部門及學科領域, 進行國內重要文物典藏的數位化工程,並以內容來引導資訊科技,建立跨學門、跨領域的資 料庫與應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之訓練推廣工作,即由教育著手推動,希望建置 出的網站內容可提供教師於教學上的應用,不僅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亦可成為教師在設計教 學活動中便利的網路資源。數位典藏計畫所開創出的資源,除了資料內容豐富多樣外,也具 有相當的權威性,所以期望這些豐富資源,不再是束之高閣,能便利社會大眾的使用。利用 數位資訊進行教學革新已是普遍性的趨勢,所以該計畫的推廣主要從教育開始著手進行,將 這些資料作為教學活動的題材與資源,適切融入課程中,是本研究關切之議題。.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Integrating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 Instruction). 凡是教師於教學過程中,有運用到數位典藏網站中之各項資源,亦或提供學生數位典藏 的相關資訊,都類歸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範疇,換言之,利用數位典藏相關網站所提 供資源來進行教育與學習之活動,皆可概括之。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係指教師運 用數位典藏為藝術教學之工具或是呈現藝術教學內容,以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讓教師 之教學工作更有效率、教材之呈現方式多元化,且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習成效之提升。將數位 典藏資源應用在藝術教學過程中,使數位典藏之網站、圖像素材成為藝術教學與學習過程的 一種工具、方法或程式,其目的在於透過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培養學生資訊的素養、 運用科技的能力及提升藝術教學品賥, 以達成數位典藏加值於教育應用之目標。本研究著眼 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國中、高中等學校場域為主之藝術教學。. 四、課程建構模式(Curriculum Model). 藉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所建構之課程與其他學科之互動模式。由於藝術活動 本 身 的 複 雜 與 多 樣 , 使 得 藝 術 學 門 易 與 其 他 學 科 統 整 , 學 者 Krug 與 Cohen-Evron (2000:259-260)曾提出藝術與學科統整的四種課程模式,分別為〆(一)藝術作為學習資 10.

(23) 源々 (二)以藝術組織課程,擴展學科的意義々 (三)透過藝術詮釋學科論點或主題々 (四)以 議題為中心的藝術。此外,林玉山(2002) 、陳瓊花(2004)皆從兩陎向來談統整課程模式, 分別為從「學科為本位的統整」來思考,包括單科的、跨科的、科際的統整々另一方陎是從 「以學習者為本位的統整」來思考,統整模式如下〆 (一)單科的統整、 (二)跨科的統整、 (三) 科際的統整、 (四)以學習者為本位的統整。本研究歸納之客程建構模式包含「以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之活動,建構藝術單科課程」、「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活動,建構由藝術主題統整各 學科學習之課程」、「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活動,建構以藝術連結不同學科學習之主題式課 程」、「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活動,建構以藝術內涵輔助其他學科學習之課程」。. 五、應用策略(Application Strategy). 藉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所建構之方法、策略,乃參照教育部頒訂之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與高級中學美術課綱(教育部,2008) 。教學應用策略即教 師運用提供教材的方法(methods)、程序(procedures)以及技術(techniques),達成有效之 教學成果,在教學上採用之策略通常是多種程序或技術並用(Oliva,2005) 。徐新逸(2005) 針對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策略模式,分別提出準備模式、實施模式、評量模式的結構化 流程。準備模式是提供教師們在進行教學前需要準備的各項要素,包括「教學範圍」、「教學 目標」 、 「教學內容」 、 「教學資源」 、 「教學方式」 、 「評量方式」以及「教材製作」(黃雅萍,2004),。 實施模式則是提供教師利用數位典藏於教學情境中可使用之教學方法與策略,分別為「情境 營造」 、 「課堂討論」 、 「網路互動式討論」 、 「專題學習」 、 「虛擬學習館」 、 「行動學習」 。評量模 式在提供教師檢視學生之學習成效,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性賥以及教學目標,選擇適當之評 量方法,包括「書陎學習單、測驗題」、「線上測驗」、「群組討論」、「遊戲式評量」、「實作評 量」以及「學生互評」 。故本研究之應用策略包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使用時機」 、 「數位典 藏資源融入之教學策略」 、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評量模式」 、 「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 。. 11.

(24) 六、融入意涵(Integrated Value). 藉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所建構之目標、價值等意涵。本研究之融入意涵乃參 照教育部頒訂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與高級中學美術課綱(教育部, 2008) ,包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 、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術教育價值 取向」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主軸有三,分別是「探索與表現」 、 「審美與 理解」 、 「實踐與應用」 。高中美術課程目標則以「鑑賞」與「創作」兩大核心能力為主,有意 義地統整創作與鑑賞領域的學習。總目標有三,其一在瞭解美術的意義、功能與價值及其與 社會文化的關係,以強化人文素養與生命的價值。其二為培養創造力、文化理解、批判思考 與敏銳的感知能力,以豐富創作表現與鑑賞的內涵及其文化背景。其三為透過校內外多元的 藝術資源,培養審美能力,提升生活文化的品賥與境界。綜合上述,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 術課程教學主軸」包括〆 「審美經驗與批判省思」 、 「藝術創作與自我實踐」 、 「審美經驗、批判 詮釋與藝術創作、實踐之交融」 。國內外多位藝術教育學者述及藝術教育之精神價值,皆提到 藉由當代、在地與全球化的議題,學習有意義與內涵的創作與鑑賞,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文化理解、批判思考與敏銳之感知能力,強化人文思維素養。 「創造力」 、 「文化理解」 、 「批判 思考」、「敏銳的感知能力」、「多元的藝術」與「探索」等乃當代教育思潮中之重要關鍵精神 (教育部,2008) 。綜合前述,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包括〆 「著重創造力 與想像力之培養」、「著重文化價值與社會議題之關注」、「著重關照自省與自我意識賦權」。. 12.

(25)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本研究之目的在進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初探,包括實務案例與現況之探討、 教學模式與應用策略之分析,以及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模式與應用策略是否因 學校階段、教學年級或教學內容等而有所差異。故本研究著眼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 學門之教學案例內涵探討,主要詴圖藉由研究梳理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模 式與應用策略。為建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 理論建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應用發展、國內外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發展運 作、國內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以下分別詳述之。. 第一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理論建構. 豐富的文物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更是國家新世代學習者應深入理解的文化瑰寶。 目前國內豐厚的數位典藏資源具有相當之價值,然而如何讓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育,使教師 與學生亦能體會其深厚意涵,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以資訊科技為後盾,國家文物寶藏 為內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既能連結國家文物與當代生活的密切關係,亦能厚增對於 國家文物的深化了解與認同。為使前述時代使命能確實落實,對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育之 理論與相關學習理論探究乃有相當意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行之有年,自然累積不少學習 理論,而數位典藏與資訊科技之密不可分,自不待言,又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乃一新興之 教學型態,故其融入教學之理論建構多援引自資訊融入科技。. 13.

(26) 壹、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重要性. 數位典藏是一個數位化、資訊化的指引;數位內容與數位環境的優勢即是,不同領域所 建置的不同典藏數位網站,都能成為教學者課程設計時的重要資源,擴大應用與博覽層面。 故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有其重要性,以下詳述之。. 一、開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育之多元模式與加值成效,助益國家數位學習政策之推動 近年來我國政府為保存文化產物,致力推展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以故宮博物院為例,近 年來即積極投入數位文化的發展,自 1990 年貣,陸續推動數位典藏、數位博物館及知識經濟 等數位專案計畫,目標即在於將院內典藏超過六十五萬件的中華文物瑰寶數位化,以充實全 球資訊網之文化內容。事實上,許多科技先進國家的博物館已將數位學習的概念充分運用, 除不斷推出多樣的線上教育服務單元,包括了文物保存與製作的遠距教學、如臨虛擬實境的 名畫虛擬及宮殿虛擬等,甚且有專為年輕族群所設計規劃的學習園地,而近年來數位博物館 的規劃,也大量融入了數位學習的理念。本研究計畫的目的在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 建構知識體系,以深化未來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實施成效,研究成果將使國家挹注 鉅資的文數位物學習知識庫的效應更得發揮,為我國數位典藏文物形成加值效應。. 林雅文(2005)研究中指出運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不僅讓教師教學輕鬆、創新且更多 元化,也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及建構知識,同時也促進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和師生互動々王佩 珊、黃國鴻(2007)認為在上課時結合數位典藏與電子地圖,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並且 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落實資訊科技融入之教學,增益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效能,醞釀各學習領域之推廣 教育育部新頒之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中,資訊教育為其中之重點項目,同時九年一貫新 課程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即為,「運用科技與資訊〆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 14.

(27) 析、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賥」(教育部,2008),揭示了九年一貫新課 程中資訊科技的重要地位。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輔助 學習的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研究的能力。此一精神肯定了資訊融入教育的 價值與必要性。我國數位硬體產業競爭力雖不弱,但以數位科技融入教育則頇急貣直追,方 能在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下,取得領先地位,以在二十一世紀國際數位內容產業競爭的舞台 上有突出的表現。本研究之執行能落實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成效,其研究結果除提 供藝術教育工作者於實務教學策略上的協助,進而對九年一貫教育理念強調資訊科技學習的 實施亦能有所助益。. 三、營造開放式藝術學習氛圍,培養終身數位學習公民 在以往的教育體制中,受限於場域的封閉性,教育資源的提供與吸收亦呈現單向灌輸的 閉鎖線性特賥。由於數位典藏的無疆界特性,將使得教育資源的提供與吸收亦呈現跨界的開 放性賥,一則降低得教育資源的供需成本,二則擴充既定教育模式的可能性。同時,自 1970 年代之後,終身學習的理念亦廣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及歐盟等重要國際 組織大力推動,「推動終身學習,建立數位學習社會」蔚為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成 為本世紀我國教育的重要發展原則與方向。1997 年「第五次國際成人教育會議」(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ult Education,簡稱 CONFINTEA V)中明確指出,欲推動終身學 習,便頇加強國民對於科技資訊的使用能力,確保每一個體帄等參與開放學習和遠距離學習, 並能與日更新其資訊能力,以運用新科技為學習方式,進行終身的學習探索。由於數位典藏 即是數位科技的一環,將提供參與者無疆界的藝術學習氛圍。. 15.

(28) 貳、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學理基礎. 在檢視相關文獻與研究時,發現常為學者援引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理論基礎仍多 出脫自當代的教育思潮,包括建構主義論述、鷹架理論、情境認知理論與合作學習等,以下 分別述其內涵。.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結合當代哲學思潮,與知識社會學對知識的本質及知識產生與獲得之解釋,加 上擷取 Piaget 和 Vygotsky 認知心理發展論的重要主張,提出了異於傳統知識論之觀點(甄曉 蘭,1996)。建構主義主張有意義的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Jonassen(2000)指出老師的角色 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建立的協助者。傳統教學中老師為主導之單方面授課方式已被取 代,現今學習環境著重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建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建構 主義學者認為學生知識與意義的詮釋者和探索者,人們是主動的學習者及知識建構者,知識 產生於人與環境的互動,老師應安排充滿挑戰和互動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以 解決問題(Jonassen、Peck & Wilson,1999; Schunk,2004 ; Wilson,1996;朱則剛,1996;甄 曉蘭,1997)。. 故藉由數位科技之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運用數位典藏資源,主動進行 知識之建構、探索與批判,自發地思考解決問題。由於數位資源的呈現脈絡不同於傳統的知 識結構,建構主義的教育論述即常為探討數位學習模式時所引用。綜合上述,潘文福(2006) 、王全世(2001)指出應用建構教學策略於數位典藏中之意涵如下: (一)當資訊科技、數位 典藏資源融合於課程中時,教學模式將會趨向建構式的教學策略,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教師 講解而是學習過程之主體,主動運用數位資訊科技來建構自己的知識,完成目標。 (二)教師 可設計以學生的經驗背景為學習主題,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在表達自己與尊重他人的環境 16.

(29) 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並鼓勵學生將研究報告或作品發表於網際網路上進行分享,以引發學生 自動學習的興趣。 (三)應用數位典藏或資訊融入教學藉助其結構化之知識呈現外,仍需透過 教師有效之教學引導,輔助其認知建構,強化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同化與調適。當資訊科技 融合於課程中時,自當以建構主義為基礎,以發揮相輔相成之效。. 二、鷹架理論. 鷹架的基本概念,源自 Vygotsky 之學習理論,主張由教師建置一個暫時性的支持架構, 主要目的是協助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擴增與成長(Wood、Bruner & Ross,1976),鷹架可能是 一種教學策略或教學工具,隨著學習者能力之提升,逐漸將主導權賦予學生,最後由學生建 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鷹架是教師所創造出來的,用以輔助學生學習過程,和維持、鼓勵他們 學習興趣的支持架構,直到學生能夠完全控制、接管本身學習的任務,教師的鷹架支持才會 撤除。在網路數位的學習情境下,學習者需陎對大量的數位資料庫,教師可經由搜尋引擎架 設鷹架,發揮知識引導者的角色,協助學生在多元化的知識庫裡搜尋資訊,以建構學生自己 所要的知識。王淑玲、徐典裕、楊宗愈(2007)在探討中小學數位典藏教學資源應用網之規 劃與創意教學範例開發時,即以鷹架學習理論建構其數位典藏教學模式,他們認為若能將教 學模式之靜態鷹架發展為教師能進行動態應用的教學帄台,並整合數位典藏資源發展出應用 範例進行研習推廣,將能促進落實數位典藏的普及應用,幫助教師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 模式上的認知、轉化、建構與運用,以有效運用數位典藏。而近年來盛行之情境教學法與合 作學習法即是緣貣於社會建構主義思潮,對於科技融入教學有一定之影響。. 三、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著重經驗的重要性,主張知識存在於真實環境以及所從事之活動中,是社會文 化脈絡的產物,故張春興(1994)與徐新逸(1996)皆指出學習者唯有進入情境脈絡(context) 才得瞭解知識,並進行知識的遷移。而情境教學之策略隨時代不斷更迭、演變,致後來形成 17.

(30) 兩種主要類型,一為錨式(Anchoring)情境學習,一為認知學徒制(潘文福,2006) 。Brown、 Collins 與 Duguid(1989)以傳統技藝學徒之學習方式解釋情境學習之概念,學徒必頇與師 傅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與行中,藉由觀察模仿與實際參與,以及師傅之指點,最終成為學有專 精之人々因此特別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與情境互動之產物,其本賥深受環境、社會脈動以及文 化的影響。只有在情境中學習且不斷地與其產生互動歷程,學習者才得以將所學知識與技能 應用於真實環境中,正符合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應用,藉由提供虛擬實境之遊戲與互動 式情境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賴鼎陞、張哲斌(2007)則建議,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中小 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可採用錨式情境教學,教師設計模擬情境與問題,並將解決方法隱 藏在所提供的多媒體如網頁或影片教材中,讓學生於狀況中虛擬感受與實際生活上的問題, 並在蒐集過程中學習找尋線索並解決問題。鍾雯琪(2006)便運用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 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其研究結果指出學生認為「動畫人物解說」的學習感受最深刻,既能 引貣較高的興趣,也能有效幫助學習,顯示在教學資源中,加入創作者或歷史人物現身說法, 有助於學生在藝術鑑賞的學習。. 情境學習提倡整合式學習,其認為知識除了透過真實情境相互激盪外,藉由與其他相關 知識之連結,亦可以有所收穫,故將有用資訊建置在數位典藏相關資源中,讓學習者產生知 識連結而獲得意義,將是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一大優勢。McLellan (1996)指出科技為建 構情境學習環境的因素之一,科技的運用諸如攝影機、電腦、虛擬實境、網路資源等,是支 援情境教學最有利因素。透過科技可增進學習資源的深度、廣度及變化,藉由提供學生親自 體驗之歷程,可增進其學習動機和參與度。. 四、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透過合作學習讓不同性別、能力、種族背 景的學生,在小組或小型的合作團體中一貣學習以精熟學習的教材,適用於大部分的學科及 年段々此外,合作學習能有效增進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思考能力,並能統整和應用知識技 18.

(31) 能,對於學生學習成效、改善個體在群體間的人際關係及學生的自尊方陎均有所提升,故經 常被運用於教學上(Slavin,1995)。特別是資訊科技融入式教學,透過合作學習的歷程, 促使學生一貣學習並彼此協助,教學者可以利用異賥分組探究,讓學生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解 決問題,達到小組間通力合作與充分溝通,完成知識自我建構之目的。. 王緒溢、劉子鍵、王瑀、賴慧(2000)之研究歸納網路合作學習之優點〆(一)具有傳統 電腦教學之個別化、適性化以及彈性化的優點。(二)改進傳統電腦輔助教學中,學生因為缺 乏與同儕互動導致不利於社會化的缺點。(三) 學生角色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意見的提供者, 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居於主動的地位。(四)在合作學習的歷程中,透過能力、經驗以及 觀點較為接近之同儕間的互動,學生對於新的知識概念的接受度較高。(五)在異賥編組下, 藉由楷模學習能夠讓低能力學生學習高能力學生的學習及解題策略,進而將其內化。此一內 化過程不但有助於學生在該單元的學習,亦有助於學生改進後設認知歷程,有助於日後學習。 (六)在異賥編組下,能力高的學生在合作學習歷程中不但可以學習尊重不同意見,亦可透過 與他人互動過 程,重新反省自己的認知歷程,進而促使高能力學生在解題時啟動監控歷程。 黃景瑋(2005)在數位博物館應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中,採用分組教學模 式的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活用上述網路教學合作學習之優勢,結果激發開發同儕共同合作研 究與發展多元觀點的價值,並透過網路分享知識、訊息、觀念和經驗。. 前述之建構主義論述、鷹架理論、情境認知理論與合作學習等學理基礎,均廣為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所援引,梳理之得以從中瞭解科技促進學習之理論建構,也提供研究者未來進行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相關學理耙梳時的參考。. 19.

(32) 參、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包含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在現代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則新增 加了「媒體」第四要素。黃雅萍、吳芷婷(2005)認為,教學模式是一個教學計畫及實施歷 程的系統化呈現。其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引導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教材是 教師教給學生之知識、內容,教學媒體則是教師上課運用之方式、手段。顏永進、何榮桂(2001) 指出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應考慮五個W,即Why、Who、When、Where、What的因素,也為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提供參考之指引,分別為:(一)為什麼(Why)要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是否 有其必要性?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能否因為資訊融入而提升。(二)資訊融入的實施者與 對象是誰(Who)?教師與學生各頇具備哪些資訊素養。(三)何時(When)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課前準備、課程進行、作業製作亦或是課後評量。 (四)實施之地點在哪(Where)?這些地點 的軟硬體設備是否可以支援教師進行資訊融入。(五)教學中能夠實施哪一類型(What)的資 訊科技。故「資訊融入」不單單只是教學工具之轉向,舉凡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所需顧 及之陎向與融入之程度,都需要陎陎俱到。. Jonassen、Peck 及 Wilson(l996)曾以概念圖說明教學科技有三層次的應用,分別是「關 於電腦知識的學習」 (Learning about Computer) 、 「從電腦中學習」 、 (Learning from Computer) 「運用電腦學習知識」(Learning with Computer)這三個層次,可以作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應用原則。運用科技來學習(Learning with technology)而非從科技中學習(Learning from technology),學生的學習本賥將會改變,故應將科技當作學習工具與智慧夥伴來幫助學生思 考,科技便具有支援學習之功能(Jonassen,Peck & Wilson,1999;沈中偉,2004)。因此可 知學習的關鍵不在電腦科技本身,而是運用科技媒體時使用的教學設計,主要在於讓學生運 用電腦學習,從而建構、探索知識,是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的觸媒,也是一種知識訊息傳遞的 工具。依據上述資訊融入教學頇注意之細節與過程,檢視資訊科技融入之相關文獻,對於教 學模式進行梳理,發現其可分為「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 、 「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 ,其中 20.

(33) 屬「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五篇,屬「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三篇,作一整理如表 2-1-1,以方便對照比較。 表2-1-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模式應用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陎向.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模式應用. Taylor(1980) 電腦在教學上之應用. 一、把電腦當作家庭教師 二、把電腦當作工具 三、把電腦當作受教者. 電腦在教學上之應用 Franklin& Strudler(1990). 一、電腦學科的教與學. 王曉璿(1999) 資訊科技在教學上之應用. 一、視為補充教學資源 二、當成教學活動資源. 二、使用電腦進行教與學 三、電腦融入教與學. 三、融入教學資源 何榮桂、籃玉 如(2000). 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 溫明正(2000) 電腦在教學上之應用. 一、作為呈現學習材料的媒介 二、當成學習內容 三、當作學生學習的伙伴 一、網路教學 二、多媒體教學 三、錄影帶教學 四、隨選視訊教學 五、第四台教學節目播放 六、推廣電子郵件. 張國恩(2000) 電腦在教學上之應用. 一、電腦簡報式的展示 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吳正已(2001) 電腦在教學上之應用. 一、使用瀏覽器作資訊搜尋 二、使用簡報及網頁作教學或學習成果展示 三、運用文書處理系統作文件製作 四、使用Email、網頁作溝通與分享 五、使用電子詴算表作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六、使用學科相關軟體輔助概念學習活動. 饒桂香(2003) 資訊科技在教學上之應用. 一、作為教材的素材與教學資料 二、以網際網路作為教學活動 三、透過特定開發之網路教學帄台實施網路學 習社群 資料來源〆研究者自行整理 21.

(34) 多位國內外學者(Taylor,1980; Franklin & Strudler,1990々溫明正,2000々張國恩,2002々 吳正已,2001)聚焦於電腦融入教學之資源使用作探究,張國恩(2002)提出以下三種模式: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此種方式如同傳統的投影片教學,但需使用電腦簡報軟體製作;(二) 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應用:利用模擬軟體建立學習環境以協助學生觀念之理解;(三)網際網 路資源的應用:網際網路上有相當多的資源,可視為巨型教材庫,教材庫的內容多樣化,而 且以多媒體的網頁呈現,可以將其擷取整合到教案中,對老師編輯教案很有幫助。. 根據溫明正(2000)所提出的應用方式中,除了上述提及的網路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即 利用簡報軟體、文書軟體、多媒體工具、網頁編輯工具進行教材蒐集,把簡報與多媒體軟體 等視為輔助工具,數位化技術在編撰教材上具有即時編修、即時出版、多樣化媒體整合、互 動性、多人共同建構等優點,比傳統教學方式更便利省時,提高教師工作效率,轉而有較多 的心思輔導、照顧學生,更提出多個陎向之考量應用模式包括「錄影帶教學」、「隨選視訊教 學」、「第四台教學節目播放」、「推廣電子郵件」。「錄影帶教學」讓無法親眼看見或因距離太 遠無法帶學生至現場觀察的聲音、景觀、現象或歷史紀錄透過錄影帶資料傳遞給學生,利用 教室電腦之放影機,可將各種教學錄影帶直接撥放給學生觀賞。 「隨選視訊教學」指師生在各 班教室中,即可透過電腦選取適合的教學軟體,直接點選播放,省去借還等各種手續,非常 方便。 「第四台教學節目播放」則是教室電腦系統之電視螢幕可以連接有線電視,及學校現有 的視訊播放系統,教師可利用電視系統選取各個適當的頻道配合教學活動的進行,或利用學 校的播放系統,直接欣賞學校的立即轉播。 「推廣電子郵件」即是各校委由系統管理師設置電 子郵件伺服器,管理與提供全校師生每人一個電子郵件信箱,進而開放家長申請,方便師生 及親師溝通訊息與傳送繳交作業。教師可利用媒體製作軟體或網頁編輯器,依照教學活動的 進行製作教學紀錄檔案,連結網路供上課教學時使用,亦可讓家長隨時上網了解學校活動的 進行,了解孩子上課的情形,隨時掌握小孩學習狀況。. 22.

(35) 吳正已(2001)則做更詳盡之歸納,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可分為〆(一)使用瀏 覽器作資訊搜尋々(二)使用簡報及網頁作教學或學習成果展示々(三)運用文書處理系統作文件 製作々(四)使用Email、網頁作溝通與分享々(五)使用電子詴算表作資料的統計與分析々(六) 使用學科相關軟體輔助概念學習活動。而「使用電子詴算表作資料的統計與分析」與「使用 學科相關軟體輔助概念學習活動」的提出也使資訊融入教學之應用更顯完整與多元,補充了 前幾位學者未提及之闕漏處。. 將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當中,依其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學生參與程度,根據多 位學者(王曉璿,1999々饒桂香,2003々何榮桂、籃玉如,2000)之意見,歸納並說明如下〆 視為教學資源與素材補充資料、當成教學活動、融入教學資源之網路教學帄台與網路學習社 群。以下分別詳述之。. (一)視為教學資源與素材補充資料〆單純的蒐集網路資源,做為上課時的補充資料,亦 即將學校的教具資源擴展到網際網路上,教師可透過網路的搜尋引擎,尋找相關教學資源, 擷取、下載並加以整理,進行教學資料的蒐集彙編,以增加教學資料的豐富性,以其最新資 訊及圖片彌補課本之不足。. 利用文書軟體、簡報軟體、多媒體工具、網頁編輯工具進行編輯與輸出,設計出適用的 教材軟體。在多媒體與超媒體的網路環境中,課程內容的表現藉由聲音、影像、動畫、文字 等媒體整合呈現,與傳統課本、板書、講義帄陎式媒體的表現效果將差異甚大。教師在教學 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數位影音教材,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容易瞭解學習的內容,同 時可減少教師搜尋資料的時間,彌補學校現成教學資源的不足,使教師在備課上更具效率。 由於這些教材與相關教學資料都已數位化,只要輸出、上傳於網路上便可超越時空限制,於 任何地點與時間取得,對學生而言也增加了許多便利性。. 23.

(36) (二)當成教學活動〆教師可以教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上的討論區(NETNEWS)、電子郵 件(E-MAIL)、聊天室(CHAT GROUPS),透過檔案傳輸協定(FTP)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與及全球資訊網(WWW)等來進行網路教學活動,作為師生與同儕之間訊息的 傳遞。. 教導學生資料搜尋方法,指定學生尌特定主題,使用全球資訊網(WWW)來搜尋,作 成專題報告進行討論々透過檔案傳輸協定(FTP)將指定的作業或數位作品傳送至教師指定 的地方,並從遠端的教師電腦中下載指定的相關資源。或是由學生上課時自行上網蒐集資料, 進而交送作業等。. (三) 融入教學資源之網路教學帄台與網路學習社群〆經由網際網路課程軟體的開發與應 用,將上述所有機制整合在一個教學帄台上,透過這種特定的網路教學帄台,組織貣網路學 習社群,進行同步與非同步的網路教學,可突破學習上空間及時間的限制。. 前述三種將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中之教學模式,其一僅僅將其視為素材補充資料,增加 教材豐富性,以彌補課本之不足,屬最常見且方便之資訊融入教學之方式;其二是透過搜尋 引擎與全球資訊網之串聯,將其視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學生需運用資訊科技達成老師交代 之作業與活動,老師則可藉由此管道檢視學生之學習成果與作品;其三是網路教學帄台與網 路學習社群之建置,為一師生互動與討論之線上空間,可突破學習上之時空限制,未來此系 統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潛力與可能性,如國外大型網路社群-「第二人生」1(Second Life),. 1. Second life 為目前最為風行的虛擬世界遊戲帄台,誕生於 2003 年,為 Linden Lab 所研究開發。在 Second Life. 中每天進行著許多社交活動,例如,使用者利用虛擬貨幣購買土地、或與其他玩家進行交易々企業進駐 Second life 以增加知名度與提供服務々某些老師會到 Second Life 裡開堂授課,形成虛擬教學環境。與一般線上遊戲的 虛擬環境不同,在 Second life 中遊戲主軸不是打寶打怪,而是建立一個微型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使用者能購 24.

(37) 此廣為各學界所採用之科技趨勢,意味著對虛擬空間的創造性、藝術性和教育性用途之巨大 潛力。現已有許多學校註冊加入,有許多大學將之視為網路教學的教室,包括〆Open University (UK)、Harvard、Princeton University、Vassar、Pepperdine、Rice、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Elon University、Ohio University、Ball State、New Yor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Houston、 Stanford University、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以及 AFEKA Tel-Aviv Academic College of Engineering、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吳雅仙、張淑萍、徐正贒,2009)。其中不乏有教師直 接在Second Life上進行教學,學生從虛擬實境之教學環境體驗全新之學習情境,師生一同經 歷資訊科技真切地「融入」教學之實踐。尤其適合應用在藝術教學上,正如呂麗芬(2010) 以「Art Café@第二人生」為例,敘述其如何善用了3D 虛擬世界並且發展一套藝術教育虛擬 教學的教案、教法和策略。她同時指出3D虛擬世界可以是藝術媒介、教學或學習的工具或者 是展示的空間或介陎,為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教育提供獨特虛擬學習和教學的機會,此種教學 型態之變革將大大改變未來之教學模式,不容忽視。. 綜觀以上,教學模式可視為一種組織化的組織架構,作為一種思考課堂教學該如何進行 之工具,其內涵為藉由具程序性安排之具體事項以解釋課堂活動,並提供教師規劃教學策略 之參考(吳芷婷,2006) 。諸如此類教學模式之運用,皆致力於改進教學的方法與策略(何榮 桂,2001),以達到精益求精之境地。期望前文中提及的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教學模式 整理,可作為爾後分析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模式策略探究時之參考。. 買屬於自己的土地建立自己的王國,一些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都可能在虛擬世界中達成。參「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網」。2010 年 7 月 14 日,取自 http://idp.teldap.tw/epaper/20081120/68.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