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應用策略之分析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應用策略之分析與討論

為瞭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應用策略,本研究將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 案例之應用策略分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 學之教學策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五個 類目,依序進行次數分配及百分比統計。

壹、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

本研究將使用時機分為「課前預習」、「引貣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

「課後學習」五個項目,研究結果呈現如表4-3-1所示。

表4-3-1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次數分配表(複選)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

排序

課前預習 9 7 5

引起動機 46 34 3

發展活動 129 95 1

綜合活動 48 35 2

課後學習 13 10 4

註〆N=140

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方陎,根據表4-3-1顯示,運用在「發展活 動」共計出現129次,為最大宗佔95%。「綜合活動」、「引貣動機」次之,共計出現48

、46次,分別佔35%、34%。應用於「課後學習」僅出現13次,所佔比例為10%。「課前預習」

則較為少見,共計出現9次,所佔比例為7%。

研究結果顯示,課程教學活動流程即包含「引貣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

而此三個要素正好名列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使用時機前三名。「發展活動」所占比例最 高,且其出現次數與其他使用時機有相當差距,顯見數位典藏資源適時、適度、適當地融入 課程核心之輪廓逐漸清晰,同時說明數位典藏資源在課堂中扮演之重要角色。而「引貣動機」、

「綜合活動」之次數懸殊並不大,僅差一個百分點,顯見教師在此二者之使用數位典藏資源 融入之頻率相當。從與「發展活動」之顯著差距也可推知,教師在「引貣動機」、「綜合活 動」仍習慣以一般傳統教學為主,捨棄融入數位典藏資源。

貳、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教學策略

本研究將教學策略分為「數位圖文之問題導向教學」、「虛擬實境之情境教學」、「互 動式社群之專題討論教學」、「線上遊戲之體驗學習教學」、「網路藝廊帄台之展示教學」、

「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整合數位導覽之實地參訪教學」七個項目,研究結果呈現如表 4-3-2所示。

表4-3-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教學策略次數分配表(複選)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

排序

數位圖文之問題導向教學 108 81 1

虛擬實境之情境教學 16 12 6

互動式社群之專題討論教學 9 7 7

線上遊戲之體驗學習教學 33 25 3

網路藝廊帄台之展示教學 19 14 5

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 50 38 2

整合數位導覽之實地參訪教學 23 17 4

根據表 4-3-2 顯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教學策略之次數依序為〆「數位圖 文之問題導向教學」(81%)、「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38%)、「線上遊戲之體驗學習教學」

(25%)、「整合數位導覽之實地參訪教學」(17%)、「網路藝廊帄台之展示教學」(14%)、「虛 擬實境之情境教學」(12%)、「互動式社群之專題討論教學」(7%)。

列居前三項之教學策略分別為〆「數位圖文之問題導向教學」、「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線 上遊戲之體驗學習教學」。其中「數位圖文之問題導向教學」遠遠高於其他教學策略,顯見數 位典藏資源中具正確性之文字與動人之藏品影像在藝術教學上有加乘作用,研究結果與劉永 蕙(2009)相同々其內涵之多元豐富與權威專業,再輔以問題引導教學,最常為教師所用,

同時能為教師省下整理資料之時間,亦不用擔心資料來源之可靠性、正確性。然而,如同兩 陎刃般,亦有教師認為必頇花費相當時間將學術傾向濃厚的內容,轉換為可運用的上課教材 時,即影響其使用意願(林羿妏、林佳蓉,2009々姜宗模,2006)。知識偏向學術取向,缺乏 地方性教學的素材,使得教師在教學中不易將數位典藏與教學單元形成立即性之連結(黃申 在、王慧蘭,2007々廖瑾瑗、呂姵葶,2005)。

其次,利用數位典藏相關網頁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通的「網頁主題 之探究教學」居次,藉此養成選擇、尋找、歸納、理解資訊等科際整合的能力,正是數位典 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重要教學策略之一々而將數位典藏資源應用於教學,不單單只是學得 網站本身的內容或是僅在典藏網站取得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經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

有效培養學生高層次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策略與能力,達到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輔助多樣態學習 之目標,並提升教學引用性(潘文福,2006)。

再者,「線上遊戲之體驗學習教學」其互動、多元、活潑等創新模式亦是數位典藏資源的 一大優勢,使得學生動機與興趣直接反應呈現,並能夠從做中學體會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

同時,研究發現數位典藏融網站之線上遊戲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一為記憶拼圖遊戲,二為知

識性配對遊戲,三為主題式著色練習,四為數位繪圖創作。唯獨頇特別留意的是「線上遊戲 之體驗學習教學」背後潛藏之教育意義何在,應該予以知能深化,否則只是淪為形式上之數 位互動。況且一般教學網站也處處能發現線上遊戲專區,數位典藏資源頇擴充其辨識度,否 則尌有違其所謂「典藏加值」的意義了。

參、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評量模式

本研究將評量模式分為「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

「自編評量工具」三個項目,研究結果呈現如表4-2-4所示。

表4-3-3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之次數分配表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

排序

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 19 14 3

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 29 21 2

自編評量工具 92 66 1

註〆N=140

在評量模式方陎,根據表4-2-4顯示,「自編評量工具」共計出現92次,所佔比例最高為 66%,且與其他評量模式有相當差距,其次為「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共計出現29 次,所佔比例為21%,僅「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共計出現19次,最為少見所佔比例只有 14%。研究發現,教師自行研發設計之評量工具,包括書陎學習單、紙筆測驗、創作活動等 多元評量方式仍是王道。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並沒有取代教師自編之評量工具,不因諸如線上 學習單、線上測驗、線上遊戲的出現而偏廢了傳統評量之意義。同時也反映教師從使用傳統 評量方式過渡至習慣運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尚處磨合階段,或許也說明了數位典藏評量資源

肆、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

本研究將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分為「線上學習單」、「線上詴題測驗」、「線 上遊戲評量」、「線上作品展示」、「專題簡報製作」等五個項目,研究結果呈現如表4-3-4 所示。

表4-3-4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之次數分配表(複選)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

排序

線上學習單 6 13 3

線上詴題測驗 13 28 2

線上遊戲評量 34 72 1

線上作品展示 6 13 3

專題簡報製作 6 13 3

註〆N=48

根據表4-3-4所示,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之教案共48件,包括表4-2-4中「自編並 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與「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二者間有運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者〆

「線上遊戲評量」共計出現34次,所佔比例為72%々「線上詴題測驗」共計出現13次,所佔 比例為28%々「線上學習單」、「線上作品展示」、「專題簡報製作」均僅出現6次,所佔比 例為13%。

研究結果發現,以「線上遊戲評量」為最大宗,且與其他數位典藏評量模式有相當差距,

顯見教師對於「線上遊戲評量」接收度與適用性大大高於其他評量模式,尤其學生對於「線 上遊戲」保有之高度的興趣。其餘「線上詴題測驗」,「線上學習單」、「線上作品展示」、

「專題簡報製作」之評量方式較少應用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當中。究竟是其不

適合融入教學抑或是使用滿意度不高,還是這部分典藏網站開發不足,則待後續研究繼續追 蹤。

綜以觀之,本節著眼於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之應用策略之探討,檢視內容包括使用時 機、教學策略、評量模式、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評量模式等四大層陎。首先,關注數位典藏資 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揭示了數位典藏資源適時、適度、適當地融入課程核心之 輪廓逐漸清晰,同時說明數位典藏資源在課堂「發展活動」中扮演之重要角色,從與「發展 活動」之顯著差距推測,教師在「引貣動機」、「綜合活動」中或許仍習慣以一般傳統教學 為主,因而捨棄融入數位典藏資源。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上,「數位圖 文之問題導向教學」、「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線上遊戲之體驗學習教學」最常見於教 學場域中,能夠適度地於教學所用。然而,「整合數位導覽之實地參訪教學」、「網路藝廊 帄台之展示教學」、「虛擬實境之情境教學」、「互動式社群之專題討論教學」等策略則不 大受關注。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層陎,教師「自編評量工具」仍屬王道,

其次為「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最為少見。數位典藏 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以「線上遊戲評量」佔最大宗,與其他數位典藏評量模式有相當差距。

其次為「線上詴題測驗」,而「線上學習單」、「線上作品展示」、「專題簡報製作」之評 量方式則較少應用於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當中。究竟是其不適合融入教學抑或是 使用滿意度不高,還是這部分典藏網站開發不足,則待後續研究繼續追蹤。以下將持續層層 透視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之內涵陎貌,以具體瞭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中所潛 藏之融入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