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節 名詞釋義

另分組。

第六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論文所使用之名詞意義明確,茲將研究之重要概念具體界定如 下:

壹. 自我認同

個體在生存環境當中,經由知覺自己、他人及環境的關係,統合整理 後,形成了認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期待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的 過程;簡而言之,即自己對自己的認定,亦是本研究所指的自我認同。

Marcia(1980)說:「『自我認同』是一種自我建構(self structure)─

一種個人的驅力、能力、信念、生活經歷等內在自我建構而成的動態組織。

這種結構發展得越好,個人越能察覺自己的獨特性及與他人的共同性,越 瞭解自己的優缺點,而能在世界上開創出自己的道路;這種結構若發展得 不好,則個人愈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的異同,而愈須要依靠外在的評價。」

(江南發,1991)

貳. 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是指一種高層次、綜合性的思考能力,其特質涵蓋人類多 面向與多層次的心智功能,其目的指向人類整體生活合理地提升。然而,

對於批判性思考的實質具體定義,各家說法不一,本研究認同溫明麗(1998)

將批判性思考界定為:「一位具自主性自律者,其心靈所從事的辯證性活動。

此辯證性活動包括質疑、反省、解放與重建的心靈運作。此心靈活動的主 要目的,旨在使人類的生活更具合理性。」

10

本論文以前述定義中「質疑」、「反省」、「解放」與「重建」四項心靈 運作能力,作為衡量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指標,其內涵分別如下:

一、質疑

對於證據與現象的可靠性、理由的正當性、推論的一致性與矛盾性、

定義的周延性、詞語的精確性、語義的清晰性、原理與原則的普遍性、方 法的可行性、權威與結論的可靠性之探究與懷疑能覺察出偏頗不全或模糊 不清的疑點,而不遽下定論。

二、反省

利用形式邏輯方法,例如:分辨、比較、歸納、演繹、類推等方法,

去蒐集資料、揭露預設、分析內容、評估論證、推論因果、詮釋關係;運 用非形式邏輯方法處理主體世界、價值判斷以及生命意義合理性定位問題。

此外,涵蓋社會科學所使用之語言分析、現象詮釋、深層意識分析與意識 形態批判,以闡明脈絡化意義,顯現深層意向,以及揭露後設價值。

三、解放

其呈現方式為捐棄不合理之自我價值觀,開放地採用不同的規準,尋 求多種可能的問題解決途徑,使解決方案具有「變通性」與「創新性」。當 證據及理由充分時,能適時掌握自己的立場或改變原有立場、能提出有助 澄清或改變問題的疑問或解答,並能善意回應別人所提出的挑戰。

四、重建

主要指個體基於認知模式的重組與改造,其價值觀的重新定位,呈現 的方式為正確地抉擇、經由互動形成共識與提出超越對立與解決策略。

參. 批判性思考教學

溫明麗(2006)認為批判性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教學是師生對等的 關係,彼此的成長,學習是需要思考的活動,思考需要一定程度的背景知

11

識及純熟的技術,且知識不是恆定的真理,教學是對話不是文本。批判性 思考教學理念為教學有效愉快,增加批判能力與人格素養,轉化能力解決 問題,營建美好生活與培養智慧。因此,實施批判性思考教學時須有二階 段方能達成教學目標:一是批判思考背景知識,二是批判思考轉化能力,

可以舉一反三,解決問題;另外實施批判性思考教學有六大守則,分別為 一、共同參與;二、個別啟發;三、動態學習;四、多元學習;五、生命 交流;六、溝通辯論。

依據溫明麗(1998)的觀點,批判性思考教學的特色是:

一、能與知識或技能教學相容,在同質性的知識領域或類似的情境下,作 有條件的轉化;

二、可透過統合式課程,以強化經驗轉化的能力。亦可單獨設科進行,以 充實背景知識或理解批判性思考的本質;

三、教學通則包含:因材施教、民主的方式與氣氛、問題與省思、提供反 省的機會、提供自由想像空間、相互討論。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