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壹. 設計實驗教學模式

一、研究者的教學實驗準備

研究者依據文獻探討所歸納的論述,針對批判性思考教學的相關知能,

反覆研讀,建立概念;思考能力的部分需要再多研讀相關書籍和教育哲學 理論,充實研究者概念不足的部分;在教學態度上,減少立即給答案的習 慣,提出問題後停頓,將時間給學生,以引導提示的方式;先設計一些符 合教學內容開放性的問題,在時間允許下讓教室產生學生小組間的討論對 話。實驗教學結束後 3 日內應記錄教學日誌,以免遺忘。

以下為實驗前再確立的概念:

(一)教師教學設計原則兼具技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學習內容 1.教導「如何思考」的技巧

知識經由思考產生而獲得,教師應指導學生有助於思考的技巧,例如:

如何提問、傾聽、分辨真偽、對話、論辨與綜合辯證的技巧。

2.充分的背景知識

52

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的知識才能理解並解決問題。充分的背景知識 是發揮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條件。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討論一個議題時,儘量 廣泛且深入理解相關知識,以奠定批判思考能力的基礎。

3.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教材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的教材,往往能夠激發學生主動蒐集、分析 及評價相關資訊,讓學生的學習產生最佳的學習遷移。

(二)激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法的原則 1.因材施教

由於性別、性向、家庭背景、人格特質、個人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學 生在思考模式上(thihking model)顯現不同類型,因此批判性思考教學在 教學形態上應力求活潑、變化,一則適應學生不同的思考模式,提供發揮 優勢的機會,一則提供多元的學習途逕,避免形成過度典型的思考模式。

惟就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立場而言,不論何種思考模式類型,均應強調 批判性思考習慣與態度的養成(溫明麗,1998)。

2.不斷詰問質疑

詰問主要目的在於激發質疑與反省,而問題的好壞與層次,直接影響 思考的品質與深度。因此,教師不但要善於發問技巧,激發學生的思考,

教師更當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發問,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3.提供思考的情境

教師於教學時提供具爭議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練習尋找解決問題,評 估、運用或學習相關知識,或發揮想像力超越經驗的瓶頸,進一步反省問 題並洞察解決問題背後隱藏的價值觀。

4.討論法

對話與辯論必須在討論中進行,且不斷往返質疑、澄清、評估、形成、

修正與改造的討論參與中,不但對於知識與價值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加以淬

53

煉,對於清晰的表達能力、尊重他人的說話權利與傾聽他人意見內容的溝 通與修養,亦有莫大的助益(溫明麗,1998)。

5.深層理解

學習如只知其表面,會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對於更關鍵性的基本原則、

預設基礎、邏輯關係、深層價值或意識形態,鼓勵學生更深入去探問。

(三)開放的教學情境與氣氛

批判性思考教學應鼓勵學生對話與辯論,教師營造自由、民主參與、

溫暖、尊重的教室氣氛,能讓學生真誠地開放自我,培養說理的習慣與能 力。

(四)水平的師生關係

師生之間維持水平關係,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與他人 或教師意見交流;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生認清自己的需求,體會積極學習 的重要性,承擔主動探究與建構知識的學習責任,非仰賴他人傳輸知識。

(五)多元的學習評量

批判思考教學注重公開對話與論辯中,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與專家 權威式的預定評量成員並不一樣。

研究者將以上的原則選擇其中幾項融入實驗教學中,說明如下:

(一)教學設計力求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主題的問題刺激思考。

(二)尊重學生個別差異,降低學生上課焦慮。

(三)建立水平對話的情境,教師角色從主導調整到引導,提供學生表達 的舞台。

(四)漸進式引導學生提出觀點,不隨波逐流,隱藏自己,鼓勵公開發表 意見。

(五)以辯論活動方式營造愉悅的教室氣氛。

(六)製作批判性思考原則的檢核表給學生,可適時提醒自己在對話中,

54

運用批判性思考。

二、觀察者的觀察準備

觀察者的工作透過與研究者的討論,針對研究者上課的流程掌控和學 生在上課的參與情形進行觀察,以補研究者觀點缺漏。

三、實驗組教室場地規劃

實驗組教室的桌椅將依據 5 人一組的模式重新安排座位,共有 6 組。

教室後方入口處另設一套課桌椅,提供觀察者記錄。

另外,在教室後方中心架設攝影機一台,記錄教室上課情形;為預防 攝影機收音不佳,在講桌上放置錄音筆一隻,以記錄上課內容。

四、實驗組學生以合作學習教學分組

合作學習的教學法,學生以小組團體的方是一起活動,進行學習。合 作學習的分組人數大部份是 4 人一組,並且是混合能力的(例如

Slavin,1994a,引自張文哲譯),但有些是 2 人一組(例如 Fantuzzo,Polite,&

Grayson,1990;Marper,Harper,& Mallette,1991,O’Donnell & Dansereau,1992), 有些則是使用其他人數的團體(例如 Cohen,1994b;Johnson &

Johnson,1999;Kagan,1992;Sharan & Sharan,1992)。基本上,本次實驗需要 3 週時間,研究者透過導師的討論與學生的意見,分組的人員,以 5 人為一 組,人員的選擇由學生先自行選擇,若有不足 5 人,或人數多於 5 人,學 生要求請導師或研究者協調時,才介入處理。

研究者在進行實驗之前,針對合作學習的注意事項和學生說明,以達 共識。其說明的項目如下:

(一)各組推派組長一位,代為發表組員整理的意見。

(二)各組的評量中提問和回答問題的參與度為其中的重點。

(三)鼓勵組員間相互討論或回答的內容和討論主題相關意見。

(四)尊重別人的意見,避免提出不同觀點時發生衝突。

55

(五)提問和回答問題時,鼓勵提出根據或理由。

五、對照組教室場地與學生的安排

對照組的教學單元和實驗組相同,但是並未採用合作學習的分組方式,

因此學生的座位維持原貌。教室後方比照實驗組,安排觀察者座位在後方 門口,並架設攝影機,講臺上準備錄音筆。

有關研究增加的人員及設備,和本次的研究,事前向學生說明,並徵 得同意,以降低學生的好奇與疑慮。

貳. 實驗教學單元設計與實施

一、教學單元主題決定的理由

本論文實驗的教學單元主題,參照國中八年級翰林出版社所編定的藝 術人文領域教科書,研究者再自行編制教學大綱。選擇「我的結婚禮服」

為主題,源自於實驗組的學生,在七年級時發生一起同班女同學,共同喜 歡一位男同學,放學在校外聚眾談判未果,導致互毆受傷的事件。研究者 認為這是國中生對感情處理尚在學習階段,結婚禮服設計為教學主題,可 以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將學生進入青春期對異性的想像透過在教學的文本 為媒介,練習問題的探討與解決,美感創意的發揮,陶養性格,以理性引 導問題處理。

二、教學時間的安排與掌握

視覺藝術課在國民中學每週 1 節課,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上課時間依照 原定學校安排的課表,在正式實施教學單元前,實驗組的導師和學生均先 知道教學方式將不同,事前進行前測問卷時,亦說明教學流程和進行學生 分組,並邀請實驗組導師隨班觀課。教學實施中,教學段落由研究者控制,

教室後方牆上備有時鐘,可掌握每一段落的進行。

三、教學目標與九年一貫基本能力的對應

56

本次實驗教學設計之教學目標,配合九年一貫基本能力中藝術人文領 域及綜合活動領域相關能力對應。藝術人文領域所對應的能力指標有:

(一)視覺 1-4-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

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二)視覺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 化特質。而綜合領域的能力指標為

(三)綜合 1-4-1 探索自我發展的過程,並分享個人的經驗與感受。

從以上的能力指標再轉化本次實驗教學的教學目標如下:

1.視覺 1-4-1-1 能觀察臺灣的結婚禮服受中、西禮服影響的部分。

2.視覺 1-4-1-2 能經過批判思考說明設計結婚禮服的理由。

3.視覺 1-4-1-3 能運用背景知識及批判性思考設計結婚禮服。

4.視覺 2-4-5-1 能說出結婚禮服在色彩和樣式上的象徵意涵。

5.視覺 2-4-5-2 能觀察並感受結婚禮服的美感。

6.綜合 1-4-1-1 能樂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

四、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教材設計中進行的教學過程,研究者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將會運用講 述法、示範、發表等三種教學方法,惟實驗組在融入批判性教學時增加分 組合作學習、問題導引解決、詰問法,適時運用,並在實驗組鼓勵學生主 動發表,增加對話的時間,對照組則按照研究者慣用的教學模式,以研究 者主導,學生配合教學流程學習,缺乏公開對話和問題引導。

五、融入批判性思考教學實施區段及內容

實驗組融入批判性思考教學的實施區段,第一節課在引導動機時開始,

以情境式的題目及短片,開始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出「質疑」的問題,

並可以「反省」自己平時對結婚禮服的看法;另外,發展活動時講述背景 知識的中西禮服史,將以「解放」的概念,在設計第一次的結婚禮服時,

57

將想法「重建」在禮服設計上,並和小組討論設計的理由,擇一組請代表 和全班分享。

第二節課融入的在發展活動中,講述台灣本土的族群有傳統的結婚儀

第二節課融入的在發展活動中,講述台灣本土的族群有傳統的結婚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