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節以行動研究為研究架構,先找出起始點,再釐清情境、發展行動 策略,依照行動策略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理論類化,撰寫成論文分 享知識,茲說明如圖 3-1:

42

圖 3-1 研究架構

壹. 量化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兩組均接受自我認同感暨批判 思考能力之前測,並同樣接受為期 3 週 3 節課的課程,不同的是實驗組施 以融入批判思考教學,對照組採現有教學法,待教學實驗結束後,兩組再

找出起始點 教學慣性、師生關係

釐清情境 1. 研究對象

2. 研究場域 3. 研究者角色 4. 觀察者

發展行動策略 1. 教學設計

2. 選擇融入主題 3. 教學設計

4. 收集量化及質性資料 5. 反省與修正

分析與理論類化 撰寫論文分享行動啟示

43

接受「提升國中生自我認同量表」之後測,藉以比較學生接受融入批判思 考教學是否提升自我認同感。以下將本實驗設計模式表列如下:

一、自變項

本研究以教學方法為自變項,實驗組採用批判性思考教學法,對照組 採現有教學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

本論文所設計之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主要根據溫明麗(2002)所提 出之批判性思考能力之理論,以視覺藝術課為知識背景,所發展的批判性 思考教學模式。

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的教學步驟,主要分為七項,依序為:「前導活 動」、「充實背景知識」、「呈現不同觀點的疑問」、「對話與回應」、

「提出超越疑問的問題」、「解放與重建」、「回饋與講評」。此一模式 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批判思考能力解決多元觀 點的問題。

(二)一般視覺藝術課教學方式

研究者採一般視覺藝術教學方式,教師為主要指導教學歷程的角色,

學生按以下教學步驟進行:「前導活動」、「主題背景及內容說明」、「示 範講解」、「指導練習」、「回饋講評」。此種方式著重於教師講解、示 範及學生問答與表現,旨在指導學生理解主題單元之內容及表現,而非強 調學生背景知識的充實與多元觀點疑問或超越疑問的問題討論與對話,解 構與重建。

(三)二種教學方式之異同

研究者教學方式與批判思考教學模式相同之處,在於二者所傳達的學 科知識均為相同的教材內容;其不同之處,在於研究者教學以教師為中心,

師生之間的互動強調傳遞與接收,而批判思考教學模式則強調教師以引導

44

45

3.城鄉差距:兩組學生為同一學區內學生,並無城鄉差距。

(二)教學實驗:

1.教學進度:兩組皆由研究者親自授課,教學進度盡量維持一致。

2.教材性質:實驗組與對照組採用教材主題和內容相同,教學時數相等。

3.教學方法:為確認實驗組教學是否符合批判性思考教學之精神與特色,

在正式教學實驗前,先將教學設計之詳案經批判思考專家討論可行性,修 正後實施。

4. 教學地點: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原教室進行教學。

(三)測驗實施:兩組前、後測的實驗皆由研究者依照相同施測流程進行,

測驗情境趨於一致。

實驗處理

本實驗所實施的視覺藝術教學單元,由研究者親自設計教學單元,名 稱為「我的結婚禮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同一主題,教學時間為每週 1 節,共計 3 節課,惟教學方法(即實驗處理)有所不同,為釐清兩組實驗 處理之不同點,茲將實驗處理過程、教學法之重點與簡易教學流程分析如 圖 3-2,兩組詳細的教學活動比較另請參閱【附錄二】及【附錄三】。

46

圖 3-2 實驗教學流程圖

貳. 研究對象

因應本研究需要,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之抽為樣方式與人數分配說明如 后:本研究欲推論之母群體為研究者所服務的桃園縣某偏遠國民中學之八 年級學生,然而因實驗之目的及學校現況的限制,本研究採隨機抽樣之方

準備階段

文獻蒐集及探討

設計教學單元及流程 設計自我認同量表 發現問題及研究目的

預試及檢討修正

實施量表前測

實驗教學

研究者教學紀錄 觀察者觀課

實施量表後測

觀察者 學生

量化統計及質性資料整理

撰寫論文

47

式選取實驗組與對照組各一班,也就是在不作特定的選擇之下,從研究者 任教的 3 個班級中以第二個班作為實驗組,接受融入批判性思考教學法,

第三個班級為對照組,實施研究者原有的教學方式。目前研究者任教的八 年級計有八年忠班、八年孝班及八年仁班,是故第二個班(八年孝班)為 本研究的實驗組,而第三班(八年仁班)則為對照組;至於第一個班(八 年忠班)將作為本研究預試與研究工具試探的對象。茲將實驗組與對照組 學生人數分配情形羅列如表 3-2:

表 3-2 實驗組、對照組之樣本人數分配表

實驗組 對照組 合計

男生 女生

14 16 30

13 17 30

27 33 60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研究對象之地區與背景

本研究母群樣本取自桃園縣某國民中學,該國中為桃園縣之偏遠學校,

全校班級數共 9 班;學區家長背景以務農、服務業或勞工居多,低收入戶 佔 20%,原住民佔 33%,單親家庭比例偏高,多數學生純樸、率直,學區 家長觀念保守傳統;師生人數少,教師與學生彼此熟識度較高,班級的經 營較溫暖,師生互動佳。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產生

基於考量各年級的班級數少,課程規劃及師資調整不易等困難,必須 保持各班的完整性,無法採用隨機的方式分派受試者,本次實驗對象以研

48

究者任教之視覺藝術課八年級學生為主,八年級共 3 班,人數分別為忠班 28 人、孝班 30 人、仁班 30 人。選取學生數 30 人為研究對象,因全校採 常態 S 型編班,二班隨機選擇孝班為實驗組,仁班為對照組。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學業成績平均接近;學生家庭社經背景上接近,

學習態度和教室班級常規的遵守,實驗組略優於對照組;在師生互動關係 上,對照組的班級較實驗組活潑主動,樂於和老師分享生活點滴,同儕間 可以打破喜好進行小組活動;實驗組相較之下內斂,較不擅於上課主動和 老師對話,同儕間已建立清晰的小團體,下課時比較活潑。

此外,兩班學生入學至今已接受視覺藝術課一學年,所運用的教學方式 為研究者根據視覺藝術課教科書所研擬之教學計畫,採主題單元解說、實 作練習及發表分享。實驗組融入批判性思考教學將增加情境問題,以對話 或辯論讓師生共同透過質疑、反省、解放、重建的內在思考辨證歷程,形 成自己的觀點。上課時間為每週一節,每項主題單元的實施運用 3 節課。

參. 研究者與觀察者

一、研究者

在本論文中,研究者兼具「教案設計者」「教學者」及「教師兼教務主 任」的身分。任教科目為藝術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科,教學年資 15 年,在 該校任教 9 年,並兼任學校行政工作 9 年,曾兼任輔導組長、資料組長、

註冊組長。因視覺藝術科每週一節,全校班級數從 11 班降至 9 班,每一班 都有教學課程。研究者與學生、導師之間互動良好,彼此信任。

二、觀察者

觀察者為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導師,實驗組導師擔任該班導師 1 年,對 照組擔任該班導師 2 年;在教師日誌中,實驗組導師以 A 君暫稱,對照組 以 B 君暫稱。A 君為女性,因該校改制為高中,原任導師先移撥至鄰校,

49

由 A 君接任;A 君對學生有愛心並認真教學,任教語文學科,具碩士學位,

師生互動和班級經營佳。B 君為男性,甫即考取本縣教師甄試至本校任教,

教授語文學科,深受學生喜愛,惟初接導師,班級經營尚須加強,但第二 年調整班級經營方式,對照組班級的學生雖好動個性活潑,上課時班級自 律已明顯進步,實施對照組課程時導師在旁觀課,初有好奇,但隨及保持 專注,未影響教學流程。

由於觀察者在學校仍有授課,不能配合全程的觀課,僅選擇其中 1 節 入班。觀察者為該班導師,接受訪談時,觀察者會依據對學生的瞭解和學 生在聯絡簿的反應、個別隨機抽選學生詢問,了解學生的反應及感受,回 答訪談的問題。

肆.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採量化兼質性之行動研究,所選擇與編製的量化工具主要 目的係為瞭解實驗處理前、後,學生在自我認同感的改變;質性工具之編 製其目的在瞭解實驗組在批判性思考教學的學習情形,以輔助量化工具之 不足。以下逐項說明編制情形:

一、量化工具

(一)測驗題目內容 1.編製目的與依據

本研究之問卷係參酌「青少年統合危機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以及「批判思考能力檢核表」(溫明麗,2002)自編「提升國中生自我認同 量表」為正式量表,其目的在瞭解學生在實驗前、後,自我認同感及批判 思考能力差異之情形。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皆採用相同的問卷。

2.編製過程

問卷的題數共計 40 題。依研究的目的,分為心理我、社會我和批判思

50

考能力三個面向,心理我和社會我各有 14 題和 16 題,計 30 題;批判性思 考則以質疑、反省、解放及重建的概念,設計 10 個問題。

自我認同的心理我面向,以瞭解個人外表的滿意及接受度和心理反應 的覺察及特質瞭解為題;社會我的面向,則為個人與環境互動接受度為題 目設計的重點。

本問卷採用 Likert 之五等量表,每題以「完全符合」、「符合」、「部分 符合」、「部分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個選項,以圈選方式作答。圈選

「完全符合」可得 5 分、「符合」可得 4 分、「部分符合」可得 3 分、「部分 不符合」可得 2 分、「完全不符合」可得 1 分,得分越高表示越符合。

「完全符合」可得 5 分、「符合」可得 4 分、「部分符合」可得 3 分、「部分 不符合」可得 2 分、「完全不符合」可得 1 分,得分越高表示越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