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靈性

綜合文獻觀點,本研究將靈性定義為:靈性是整合、統整的觀點,可藉 由宗教活動或各種方式追求靈性,而靈性可由各種不同層面所顯現,譬如:

與他人連結、超越逆境及活出意義等層面,亦伴隨正向情緒經驗。

本研究採用張淑美與陳慧姿(2008)所編製之「高中教師靈性健康量 表」此量表主要目的為測量個體靈性健康狀態的程度,此量表分為五個層 面:「超越逆境」:面對挫折時以轉念、接納及尋求協助等方式,激發個體 能力並自我成長;「與人締結」:非以利害關係做為考量,而是認同他人存 在的意義與價值;重視與營造和他人的關係;「宗教寄託」:個體對於宗教 信仰的程度,參與宗教或信仰的活動之中,以獲得心靈上的寄託;「活出意 義」:明瞭個體存在的目的、意義與價值,並且展現出生命的意義;「感懷 自然」:用虔誠的態度面對宇宙大自然,從中尋求心靈的安適,達到天人合 一關係。受試者各層面的分數越高,表示靈性健康狀態愈好。

貳、寬恕

寬恕界定為一個針對傷害者降低個體之負向動機(逃避及報復)及回復

正向與善意動機的歷程(McCullough et al, 1998)。

本研究寬恕是採用 McCullough、Root 與 Cohen(2006)所編製的「侵犯 相關人際動機量表」(Tr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 TRIM-18)測量個體的寬恕程度;此量表分為三個層面:「逃避動機」係指避 免與傷害者接觸的動機、「報復動機」為報復傷害者的動機、及「善意動 機」為對傷害者的善意動機,各個層面得分越高(經反向題轉向),代表逃 避動機越高、報復動機越高及善意動機越低,意即寬恕動機的程度越低。

參、自我分化

家族系統理論中,Bowen(1988)所提出自我分化可以分成二個層面:第 一個層面為個人區分情感(emotional)與理智(intellectual)的能力;第二個 層面為平衡個人追求成為獨立個體(individual)與他人結合(togetherness)

這兩股力量的能力。

本研究自我分化是指由 Lam 與 Chan-So(2009)依據 Skowron 與 Schmitt

(2003)的自我分化量表修訂版(DSI-R)所編製的中文版「自我區分量表」

的得分,此量表分為五個層面:「情緒反應」係指對於外在事物所引起的情 緒反應、「我的位置」係指能保持自我感,即使面對外在的壓力,也能保持 冷靜思考,堅持自己的信念、「情緒截斷」係指當與他人太親密時,傾向與 他人保持距離,擔心與他人太過親密而失去獨立自我、「與他人融合」係指 與他人界限模糊不清,以他人的意見評價自己、以及「與家人融合」係指以 滿足父母親的期待為目標,無法區分自己與家人的不同。受試對象在各層面 的分數越高(經反向題轉向),代表該層面的分化程度越高,意即個體面對 外在事物較能理性思考,較不會以情緒化回應、在壓力下亦能保持自我感、

能與他人或家人保持親密而不會失去自我以及不會過度以他人的意見評價自 己。

肆、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係指心理功能是健全的,有充沛的活動力、良好的人際關係及 具有能力去適應環境及應付挫折(Satcher, 2000)。若身心方面有困擾,可能 會導至身體狀況不佳、焦慮及失眠、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及甚至可能會有憂鬱 症狀的產生。

本研究身心健康依據張珏(1987)所翻譯、修訂的「一般健康量表」之

得分。此量表分為四個量表「身體症狀」為描述身體的狀況、「焦慮和失 眠」為描述焦慮和睡眠的狀態、「社會功能障礙」反映日常生活的表現、

「憂鬱症狀」反映憂鬱的情況。受試對象在各分量表的得分越高,代表個體 在該層面的身心健康程度越差;反之,則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