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身心健康是生命發展階段中相當重要的基礎,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則能以充沛的活力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生活與健康息息相關,若忽略了 健康,可能會對生活造成不同層面的影響,如:人際關係等等。而現代生活 步調較為匆促且充滿各式各樣不同的壓力,研究顯示以台灣地區居民的身心 健康狀況而言,常見的身心症狀(例如:憂鬱及焦慮),盛行率由 1990 年的 11.5%上升至 2010 年的 23.8%(Fu, Lee, Gunnell, Lee, & Cheng, 2013)。若是 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狀態不佳,會直接影響社會疾病負擔的成本、以及因失 能而無法投入勞動市場之慮,影響的層面不僅是個人而是整個社會及國家,

由此可知,身心健康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議題。

而以健康促進的觀點來看,探討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其重要性。而近 年來,靈性與身心健康的相關性越來越受到重視(Anye, Gallien, Bian, &

Moulton, 2013;Hodge, Moser, & Shafer, 2013;McIntos, Poulin, Silver, &

Holman, 2011)。靈性的內涵不限於單一層面,而是具有多個不同面向,

如:(一)靈性是一種開始尋找生命意義和目的的旅程;(二)相信生命中 具有超越性的經驗存在;(三)與他人情感具有聯結性;(四)可透過宗教 來尋找靈性;(五)與大自然的接觸;(六)靈性是一個不斷轉換、變動的 過程,藉由此成長,引導生命更美好(Lapierre, 1994)。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要全面了解個體,需考慮宗教或是靈性的部份(Hill et al., 2000)。Maslow(1971, p. 332)亦認為若是過於追求生活物質享受,捨 棄了是與非的價值觀,專注於追求美妙的主觀經驗事物上,個體可能會有陷 入對世界感到厭惡以及排斥任何可能引發高峰經驗的人之危機當中,換言 之,可能會變得自私自利,而只關心自己不顧他人,甚至成為邪惡的人,而 宗教/靈性有可能是解決之道。實徵研究的結果也發現靈性程度較高的人,身 心較為健康(Anye, Gallien, Bian, & Moulton, 2013;McIntos, Poulin, Silver, &

Holman, 2011),由此可知靈性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靈性是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仍是需深入探索的問題(Hill &

Paragment, 2003;Koenig, 2015)。造成身心健康的問題原因有很多,文獻中 指出:靈性透過寬恕影響身心健康(Lawler-Row, 2010)。面對生活中各種不 同的衝突時,與其心生怨恨甚或以牙還牙,寬恕可做為正向回應的一種方 式;若是不寬恕,可能對於人際交往會具破壞性,導致心生怨恨及不快樂

(Macaskill, 2012)。由於國內此方面研究較少,故本研究欲探討靈性是否會 透過寬恕而影響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靈性亦透過自我分化影響負向情緒(Jankowski & Sandage, 2012)。自我分化程度較低,較無法承受壓力與焦慮,面對關係的衝突,通 常會以情緒做為回應,較容易有身心方面的問題;而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受 到外在環境刺激時越能保持理性思考,較不易以情緒做為回應(Kerr &

Bowen, 1988)。另一方面,文獻中亦指出寬恕亦會透過自我分化影響身心健 康(Sandage & Jankowski, 2010)。寬恕程度較高者,對於傷害事件或傷害 者,較易從負向較變為中立或是正向知覺,而此轉變是否會影響自我分化之 情緒與理智系統的轉換及區辨自己與他人的能力,亦是本研究所欲探討之 處。

性別是背景變項中與心理變項有關,且廣被探討的重要變項之一。「生 理性別」(sex)意指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不同,而這些相異處是性別社會化 的基礎;而「社會性別」(gender)是由社會和文化所建構而成,制定男性、

女性角色的特質和特徵,而「社會性別」是不斷的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學習而 成的認同(鄭玉菁譯,2008)。社會文化較鼓勵男性應具獨立、自主、目標 取向、爭取公平正義等社會化特質,而女性則是注重關係、關心他人、相互 依賴等。

從 1980 年起,女性主義開始試圖反映出性別角色是被建構與維持的,而 Lees(1993)指出雖然性別是階層形成的重要因素,但男性與女性之間關係 並非是靜態,而是變動的,女性雖受到主流文化的限制,選擇相對的受限,

但男性、女性的角色並非一成不變(引自鄭玉菁譯,2008)。

而從實徵研究而言:陳美琴(2014)、Ekwonye(2011)指出靈性並無因

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然 Miles(2013)研究指出男性靈性信念高於女性。

Mellor 與 Fung(2012)研究指出在不寬恕兩個分量表,尋求報復層面男性顯 著高於女性,但逃避傷害者層面並無差異,Macaskill(2012)研究則顯示性 別在寬恕程度並無差異;Jankowski 與 Hopper(2012)指出性別在自我分化程 度上並無顯著的不同,而吳煜輝(2010)和 Skowron 與 Schmitt(2003)研究 結果為在自我分化部份分量表,性別具有顯著差異。由於實徵研究結果的不 一致,故本研究擬將性別帶入,探討性別在靈性、寬恕及自我分化是否會有 其差異性。

本研究的樣本對象為 18 歲以上之成年人。從心理學的觀點而言,成年人 象徵著和環境的互動方式有了本質上的變化(游婷雅譯,2014)。以自我分 化理論而言,基本自我由兒童發展至青少年階段,若非努力提升分化程度,

基本自我通常不會改變(Bowen, 1988)。另一方面,影響寬恕因素中,若以 社會認知而言,是否能同理對方及責任歸屬等,亦與認知思考能力有關

(McCullough et al, 1998)。成年人所具備的反思判斷(reflective judgement)

能力,意指成年人在兩難事件的一種推理方式(游婷雅譯,2014),亦較符 合本研究欲探討的向度。

目前國內相關文獻仍較多以探索兩者或是三者之間的關係較多,全面性 的研究相對較為缺乏,以成年人為對象的研究亦較不足,故本文欲探索靈 性、寬恕、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何?並以 18 歲以上之成年 人做為研究對象以及上述變項性別是否具有差異性,以增加國內之相關研 究,做為諮商輔導實務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探討成年人之靈性、寬恕、自我分化及身心 健康的關係;具體言之,成年人之靈性是否透過寬恕及自我分化影響身心健 康;(2)探討成年人之靈性、寬恕、自我分化及身心健康是否因性別不同 而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