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壹、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方法包含下列五點主要特徵(黃瑞琴,2003):

1. 質的資料多是文字描述,豐富地描述場所和人群現象的過程。

2. 質性研究是人性化的,在自然的情境中蒐集現場自然發生的事 件資料,研究者親自去經驗人們的內在生活和人性特質,對研 究者而言,所有的場所和人們都是值得研究的。

3. 注重情境脈絡,從現場的關係架構中去看事件發生的連續 關係 與意義,且不作價值判斷以避免研究者的偏見。

4. 從資料蒐集中歸納概念和發展洞察力。

5. 是學習的過程,研究者向人們學習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並對 自己的價值觀有新的覺知。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立場,是因為研究者必須以深度訪談

20

方式,貼近受訪者生活及生命經驗,以收集資料,了解受訪者的生 涯故事,對於每個生涯選擇,或是重大、特別之人事物都需要清楚 知悉,並用這些人事物進行生涯策略之分析。基於上述質性研究的 特性及方法,能切確達到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故本研究採取質性研 究方法。

貳、資料收集與整理方式 一、資料收集方法

質性研究蒐集資料主要是為研究主題提供深入及多元資料,且 其資料蒐集方法多元,如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口述史、敘事分 析等(陳向明,2002;潘淑滿,2003)。使用訪談的主要用意為:

有效的蒐集研究對象對特定事件或生活經驗的主觀感受,故只有不 預設立場的提問、且避免過於形式化的問答,而是改用雙向、討 論、互動的對話過程,研究者才能有效的蒐集到豐富且真實的資料

(歐用生,1995)。且為了增加資料收集的準確性,在整個研究過 程中,除了文本的收集外,亦會輔以錄影或錄音等方式收集資料

(陳向明,200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其重質不重量、重深 而不重廣,因此不宜淪為字數比賽或文字遊戲,而是反映深層的價 值。人類記憶的遺忘與喚醒所帶來之情緒、經驗本身的疏離、同理 心的建立,皆為資料蒐集時須多加留意之處,研究者也應不斷檢視

21

自己,並進行多元的校正。

二、資料收集過程

本研究的訪談日期安排,從 2014 年開始尋找對象,經過研究者 篩選符合研究設計的研究對象後(篩選條件及過程詳見頁 24),研 究者會致電或利用通訊軟體,向當事人說明本研究之目的及相關研 究倫理,取得當事人同意後,成為本研究之受訪者,於對方同意後 即約定訪談時間與地點。在正式訪談開始之前,研究者再度向受訪 者說明訪談目的及相關研究倫理。而在訪談的過程中,將使用開放 且富有彈性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見附錄三四),研究者在訪談過 程,將視其所延伸出的議題,進一步詢問受訪者,且適時調整訪談 的脈絡。當訪談結束時,研究者皆持續與受訪者維持大概五分鐘的 談話,一方面為此次的會談做結束,一方面研究者會注意是否有新 的資訊出現。從 2013 年底開始進行前導性研究,2014 年 1 月進行 第一次口試,以實際訪談工作結果,與口試委員共同修正部分訪談 大綱。進行訪談大綱的部分修正,正式的研究訪談從 2014 年 1 月底 起,進行至 2014 年 7 月份,每次 1.5 小時至 2 小時,各約 1-2 次,

視資料的完整性,及參與者的情緒、時間配合度而彈性增減。若在 協調下,時間依然無法配合,則利用通訊軟體訪談錄音,彌補資料 缺失之處(詳見表 3-1)。同時轉謄逐字稿,除了對相關的人、事、

22

時、地、物紀錄文本筆記外,研究者在訪談後也進行反思筆記之記 錄,作為資料分析之輔助性工具,10 月份起進行資料分析。

三、資料整理過程

研究者每完成一次訪談,到下次進行訪談間,會先對現有之訪 談資料繕打逐字稿及初步分析,其具體步驟如下:

(一)將錄音檔轉為文本

研究者首先建立受訪者基本資料表,將學生之基本資料進行 分類與編碼,受訪者將以代號稱呼之,依照訪談當時之錄音檔,

謄寫逐字稿,其表格內容包含:受訪者代號、性別等。

(二)閱讀原始資料

研究者放下自身預設立場和價值判斷,閱讀逐字稿文本,而 將閱讀資料過程中產生的情緒與感覺另外記錄下來,且研究者詳 細認真閱讀至少兩遍,直到認為對文本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並能 從文本中找尋意義。

(三)建立歸檔系統

研究者將檔案系統分為三個部份:(1)一般檔案:本研究所需 符碼為受訪者性別、年齡、年級等。(2)分析檔案:研究者在第一 次編碼登錄時,會將所有的符碼編製成編碼本,隨著第二次、第三 次編碼登錄逐步建立及修正,符碼會越來越少,而編碼本的符碼系

23

統也需隨之更動。(3)實地工作檔案:呈現研究者之文本筆記及自 我反思的部份;除了建立編碼系統,研究者還會建立簡明索引系統 及資料分類檔案袋,讓研究者依照不同類別排列,以便查詢或修 改。

(四)分類及編碼

研究者藉由上述逐字稿繕打,將研究資料轉譯之文本,進行 編碼登錄。研究者首先藉由閱讀文本尋找出關鍵字、關鍵事件或 主題建立符碼,再做歸納或比較不同資料之符碼,以幫助研究者 找出相同或相異處。研究者待所有資料蒐集完畢後,才進行最終 的探究。

以小芳為例,第一層譯碼有念商科沒興趣、幫助身障同學而 獲得成就感、廣泛的嘗試、確定自己的興趣、想跟同儕一起修課……

等,而後繪製成圖 4-1。第二層譯碼將念商科沒興趣、獲得成就 感……等歸為興趣能力策略;想跟同儕一起修課、周一周五不選課,

歸為方便及人際性策略,做成表 5-1。在第三層譯碼能看出,當興趣 能力策略碰上方便及人際性策略,興趣能力策略會凸顯(小芳在選 課時也會受到友情的影響而跟著好朋友們選課,而三四年級時時間 和友情這兩個因素慢慢消失,優先選擇有興趣的婦女、兒童領域的 課程)

2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是採用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以社會工 作者為對象,根據文獻探討的部分,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1. 社會工作系畢業,且持續在社會工作相關行業中繼續努力。

2. 社會工作系畢業,但有非社會工作相關行業之經歷,且在社 會工作領域中游移不定。

3. 社會工作系畢業,從事非社會工作相關行業後,持續在非相 關行業中服務。

4. 非社會工作系畢業,卻在社會工作相關行業中服務,且具備 考照資格者。

以上四種類型不論是否還在社會工作領域中工作,需為仍舊認同社 會工作專業者,方能獲選為本研究之受訪者。

表3-1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編號* 別名 性別 學歷 社工工作 年資

非社工工 作年資

訪談次數/

時數/方式 A 小芳 女 社會工作系畢業 二年多 無 面訪2次, 3

小時 B 小慧 女 社會工作系畢業 五年多 無 #1次,面訪

1次 3小時 D 小彥 女 社會工作系畢業

幼兒保育系畢業

無 十年多 #1次 3小時 E 小育 女 社會工作系畢業 無 十年多 面訪1次

3小時 F 小志 女 應用社會學系社工學

七年多 四年多 面訪1次,

#2次 3小時 G 小念 女 企業管理系畢業

社會工作學分班 諮商輔導所畢業

二十年 十年多 面訪1次,

#1次 4小時

*:受訪者C口語表達內容有限,後來要求以書面方式進行訪談,研究者認為書面無法觀察受訪 者行為、表情、語調,不符合本研究之要求。

#因時間關係故使用通訊軟體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壹、研究者

質的研究是以自然的情境為資料的直接來源,而研究者就是主 要的研究工具(黃瑞琴,2003)。研究者大學就讀社會工作系,完 成兩階段實習,畢業後繼續攻讀社工所,對於社工相關基本知識與 實務能力養成皆有完整經歷。且大學的同學懷抱熱情走出校園,走 向職場後紛紛有人退轉;而在研究所中,卻有許多大學非社工系的 學生,想投入社工界而來進修,因此激起研究者想要了解社會工作 者的生涯策略。

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會仔細觀察,並記錄研究對象於訪談 中的行為、表情、語音聲調……等等,以達到質性研究上的客觀性之 條件。

貳、 訪談大綱

本研究以訪談大綱進行主要問題的結構,訪談對象為社會工作 者,他們當初要踏出校園時,都做了哪些準備?以及他們在接下來 的生涯決定中如何做出決定的決策過程。實際訪談時,並不會照著 訪談大綱逐題訪問,而是跟隨受訪者的談話脈絡適時引導、追問,

使研究訪談更趨於現況以及人性化。前導研究的訪談大綱見附錄 三,因試訪時發現訪談問題的開放性不夠,較難引發受訪者的敘說 反應,因此在正式的研究中修改為附錄四的訪談大綱。

26

第四節 研究嚴謹性

高淑清(2008)整合質性研究結果可信指標,將其分為:可信 賴性(研究者蒐集資料真實程度,及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欲觀察之程 度)、可轉換性(研究者蒐集資料,特別是研究對象感受與經驗,

可轉換為文本之程度)、可靠性(研究者運用資料蒐集策略,蒐集 到可靠資料程度)、可確認性(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得到可信賴 資料之程度)以及解釋有效性等五項,來取代量化研究中的信度與 效度。

本研究在可信賴性上,研究者真實的呈現研究參與者的故事,逐 字稿皆經由參與者核對,反思筆記中也會將觀察到的情形記下。可 轉換性上,每個參與者的故事都完整呈現於第四章中。可信性及可 靠性,會透過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外,也輔以錄音、文本筆記及反思 筆記,盡量充實研究資料。

2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為了防止研究過程中的副作用,應保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為了防止研究過程中的副作用,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