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工出?社工進

然而沈慶鴻(2002)在社會工作系大學部學生即將畢業前的一個 月進行調查,發現受訪的學生中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生確定不會從事 社會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對是否投入社會工作仍抱持猶豫、觀 望的態度。曾華源、白倩如(2009)研究顯示,社會工作科系與學生 數量增加,但學生願意從事社會工作比例沒有增加。表示這麼多年來 的努力,加上專業證照考試之誘因,但效果都不顯著。

第二節 社工出?社工進?

在勞動環境與條件方面,研究指出社會工作者具有人力不足、

工作負荷量大、壓力大、薪資低、專業自主未受肯定、工作價值與 倫理的兩難等問題,甚至資深工作者在這個大環境下,實務工作經 驗累積也未獲得相對肯定,而導致人力流動率大大提高(陳政智 等,2005;周月清,2002)。在組成結構方面,也呈現社工人員女 性化、年輕化、年資淺的人數有提高的趨勢。整體來說,勞動環境 與條件的限制、專業未受到認同、社會外在的影響,這些有形無形 的因素,都顯示社工專業人力投入的侷限性,間接影響了社會工作 專業的傳承與發展。

(一)薪水,只夠我喝白開水

沈慶鴻(2002)的研究中提到,有九成的受訪者同意「薪資」在 社工界是個值得重視的議題,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社工人的薪資存 在著「薪資太低」的問題、四分之一則認為「年增幅有限」。,根據 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的研究顯示,約有七成五的社工人員月薪 資在新台幣35,000元以下,多數工作者還只有25,000左右,更有近半

10

數受訪者表示薪資幾乎不曾調整,此外還有一成五的受訪者表示被遲 發薪水,且有些機構主管認為在社福機構工作應持奉獻的心態,員工 不能太要求其薪資水準與企業員工一樣,如不該有加班費等。當薪資 水準過低,可能無法給付一般生活所需之支出,那就會使得工作者之 流動率提高。

(二)案主由我守,無法停下手

以最為人關切的兒童保護社工為例,國際上與國內研究都顯示,

每一位社工能負荷的個案數量為28名。然而王育敏委員根據內政部兒 童局101年的統計指出,台北市每名兒保社工的個案負荷量約88名,

超出合理量的三倍;更有其他縣市兒保社工的個案負荷量高達256名,

為合理量的十倍,甚至有兒保社工曾經連續待命(on call)長達168小 時。另外,徐佳青議員也曾經舉辦記者會指出,台北市每名社工與諮 商專業人力,竟需服務四千餘名學童,此數據是歐美的4倍;而直接 服務的個案量,每名社工更高達432人,為合理量的15倍。且社會福 利機構之工作人員,為急需完成個案報告,或是緊急突發事件須處理 時,必須加班完成或處理,機構應給付加班費(勞基法第二十四條)。

此外,機構多數活動是在假日舉行,工作人員常需在例假日、休假日 及特別休假日工作時,工資除照給外,還應加倍發給(勞基法第三十 九條)。具安養、療養或住宿等性質之社福機構,必須二十四小時都 有工作人員在場,則機構可能採輪班制來符合工時之規定。但很多機 構因其財務拮据,無法支付加班費,而使用補休的方式以替代加班費,

卻常因人力不族而無法確實補休。

(三)社工夠?不構!

至101年為止,全國共計6,332名社工師,其中男性13.57%,女性 86.43%,男女比例約為一比六;以臺北市為例,男性社工師佔8.98%,

11

女性則為91.02%,男女比例約為一比十,比例更加懸殊!在多數的研 究統計結果中發現,社工的年資方面以一年未滿兩年居多,工作者年 齡則多數為26至30歲,確實存在著女性化、年輕化、年資淺之狀況,

使社會工作者的人員結構上失衡嚴重。

(四) 朦朧的街燈孤立在風雨中

王增勇(2003)便指出台灣服務體系不整合的現象,是行政體系 的本位主義造成服務體制的斷裂,尤其是社會福利行政與衛生行政。

因而也不難理解社工員在從事所謂資源整合時的困難,這樣的結果也 出現在相關研究中(許嘉倪,2001;鄭瑞隆,2005;Anderson,2000;

Gold,1998;Rutman,1996)。這些從事兒童保護或家庭暴力的研究 皆提及工作的困難在於:社區資源不足或缺乏,或是取得、掌握與運 用有困難;與資源間產生溝通協調障礙,以致無法滿足案主需求,而 在工作上感到袪除權力/被消權。或是在整合的過程中,社工專業往 往犧牲掉自主性,造成社工員工作上的難處。

(五)燒盡生命的蠟燭

在面對疾病、傷殘、謀職碰壁、人際疏離、婚姻衝突、家庭失和 等等問題時,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尤其當這些生活上的挫折接二連 三令人應接不暇之際,對困境束手無策所產生的無助,更令人意志消 沉,喪失解決問題的動機。社會工作者所要面對的,往往是這些背負 著許多問題、帶著負面情緒而來的人,在投入工作時間到了一定程度,

就會面臨許許多多的無力感,不論是案主本身的缺失、難以改變的現 狀與問題,或是限於機構財源不足而縮減人力,所導致的超量工作、

訓練不足,日積月累的壓力,使得直接面對案主的專業助人工作者心 力與體力耗盡,因而逐漸失去理想、能量及目標(Edelwich & Brodsky, 1980)。工作者的無力感意味著無法改變事情,包括從社會體系到人

12

性或從產生貧窮與文盲的社會環境,到造成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家庭動 力。一連串的挫折,帶來無能為力的感受,長期而慢性地一步步侵蝕 個人的自尊(Dubios, & Miley, 1992;Edelwich & Brodsky, 1980)。

Arches(1997)認為社會工作者所知覺到的無力感及隨之而來的挫折,

均是「崩熬」的明顯症狀。而崩熬牽涉到一連串與工作壓力有關的生 理 、 情 緒 、 人 際 關 係 方 面 等 症 狀 , 包 括 了 情 緒 耗 竭 ( emotional exhaustion ) 、 缺 乏 個 人 成 就 感 ( a sense of lacking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及將案主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 of clients)

(Maslach & Jackson, 引自 Arches, 1991)。由此看來,社會工作者 的崩熬不僅影響個人生理、心理,更會影響人際的問題、家庭關係等。

因此當工作影響到生活狀況及品質時,社會工作者也會萌生想要休息 或是轉職之念頭,也是很多人不敢從事該領域的原因。

在血汗中的血汗又有多少人能清楚?以上的原因往往就會讓很 多社會工作者疲乏或卻步,以致無法投身到此專業中。但卻也有很多 非本科系的學生,被長輩、同學與朋友認為有著大好前(錢)景的人,

竟投身進入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領域。他們最常被問到:「你為什麼想 讀社工呢?」他們也曾經質疑過自己。「動機」亦為被檢視的指標,

他人往往經由此談話來衡量你是否具備社工特質。很多人想從事社工 的動機是從志工服務經驗而來,在志願服務時體驗到與個案的服務關 係,瞭解自己喜歡這樣的服務方式,想為服務對象做更多,因而走向 社工之路。若能夠先將自己完全掏出,才有能設身處地將體制與個案 做良好連結,成為一個助人者。

以上的文獻和研究者自身的經驗中,能歸納出來社工專業人員 在生涯上會有以下規劃之情況:

1. 社會工作(科、系、組、所)畢業且持續在此社會工作相關行

13

業中繼續努力。

2. 社會工作(科、系、組、所)畢業,但有非社會工作相關行業 之經歷,且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游移不定。

3. 社會工作(科、系、組、所)畢業,從事非社會工作相關行業 後,持續在非相關行業中服務。

4. 非社會工作(科、系、組、所)畢業,卻在社會工作相關行業中 服務,且具備考照資格者。

圖 2-1:社工進出抉擇圖

當要做出進或出的決定時,社工們的思考或決定歷程,一定經 過一段時間的沉澱。而這些看似零碎的小計畫,再有目標的拼湊 中,何嘗不就是一種策略的行為!這樣的過程引發研究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