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鋼琴曲集《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一冊之樂曲分析

第二節 第二首〈吹散之葉〉

【譜4-2-2】《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1-4 小節

在和聲進行上,樂段A 的起訖點皆為降 D 大調 I 級,雅納捷克有意地讓樂段的調 性氛圍,掌握在同個調性感裡,因此,不斷使用和弦轉位於和聲進行中,使和弦內部 呈現半音級進的連接,且同樣的手法,亦也使用在樂段B、C 上,使此曲富有舒曼式 浪漫的風格(譜 4-2-3)。

【譜4-2-3】《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樂段 A 之和聲進行

此樂段較特別之處,在高音聲部旋律的降G 音至降 D 音,具變格終止的意味(mm.7-9),但低音聲部持續音,卻由屬音降 A 音結束於根音降 D 音,中間聲部則為重降 B 音

走至降B 音之半音級進的經過音,而此處的和聲進行,為 ii 級回歸至 i 級的暫時歇息 (譜 4-2-4)。

【譜4-2-4】《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5-9 小節

樂段B(mm.10-29)中,樂句結構變為 4+4,高音聲部擷取樂段 A 的結尾(mm.7),由 八分音符降G-F-降 E-降 D 音之音型,提高八度作發展(mm.10-11),此外,樂句經由級 進下行後,大跳至高音降B 音,作另一模進的下行樂句(mm.12-13),在這期間頻頻出 現的降C 音,混合了降 D 米索利地安教會調式(譜 4-2-5)。

【譜4-2-5】《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5-13 小節

待進入降b 關係小調的 V 級後,高音聲部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C-降 B-降 E-降 G 音之四音音型,經減值後,接連以震音及顫音呈現(mm.22-29),並且在樂段 C 中,內 化成中間聲部的伴奏(譜 4-2-6)。

【譜4-2-6】《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23-33 小節

在樂段C(mm.30-50)中,樂句較前兩樂段長,樂句結構變為 4+4+8+4+1,並且由降 b 關係小調出發,隨著高音聲部以和弦三度展開的另一條旋律線,內聲部持續滾動的四 音音型,與樂段B 使用相同手法,調整為低八度使用(譜 4-2-7)透過模進推疊層層情 緒,直到最高音的八度降G 音出現後(mm.44),回歸到樂段 A 的寧靜。

【譜4-2-7】《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40-50 小節

在和聲進行上,樂段B 主要由降 D 大調的 V 級出發,回歸至 I 級(譜 4-2-8),而樂段 C 則是由降 b 關係小調的 iv 級和弦出發,整個樂段使用了五個和弦後,回歸至 i 級(譜 4-2-9)。

【譜4-2-8】《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樂段 B 降 D 大調之和聲進行

【譜4-2-9】《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樂段 C 降 b 關係小調之和聲進行

雅納捷克為符合對大自然的性情摹寫,將語音旋律表現在節奏分層概念中,高音 聲部的八分音符,描繪葉子忽上忽下的擺動姿態,中間聲部以不具安定感的十六分音 符,表現風的吹拂,而頻頻變換的拍號、由切分節奏切入的低音聲部持續音,及連結 線的安排,則讓聽覺感官接收到了不穩定感。如樂曲開頭以二拍為主要律動的樂段 A,進到樂段 B 時,增加了一個八分音符,並結合連結線使用,隨後又回歸前樂段的 拍號,細膩地呈現出節拍微調後的動感,讓節奏韻律在聽覺中得以伸縮(譜 4-2-10)。

【譜4-2-10】《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10-18 小節

另外,語音旋律在樂段A 的開頭,由高音降 D 音至結束時,安妥到達低三個八 度的低音降D 音,描繪出葉子由高處落地的景象(譜 4-2-11)。

【譜4-2-11】《荒草漫佈的小徑》第二首,第 1-9 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