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命名的來源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頁 27-36)

第二章 標題的命名來源

2.2 命名的來源

2.2.1 背景(setting)

本文的背景2指的是人物活動的時間及空間。人是環境的動物,在怎樣的環境 中,就有怎樣的人物。不但古代和現代,因時代環境不同,人物的表現固有不同,

就是同在一個時代,而因空間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人物的表現也不相同。這些 圍著及限制人物的活動的種種情況(如時代、文化、自然環境、社會習俗等),就 是“背景"(林守為,1993:174)。人不可能孤立絕緣的,他們總是生活在一定 的環境之中,與周圍的事物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關係。即使像魯賓遜那樣漂流孤

1 對於故事的看法,如葛琳(1986)認為故事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結構,並且包括主題、腳色活動、

情節發展、背景安排與風格文體五個要素。吳英長(1986)則將故事分為狹義及廣義,狹義的故事 強調故事的真實內容,即一般所謂的寫實故事或報導,是個體以時間順序來敘述其本身或聽聞於他 人的經驗事件。廣義的故事,強調故事的故事性,重視事件趣味性的因果演述,是生活故事、神話、

寓言、童話和小說的總稱。蘇尚耀(1987)認為泛指以散文形式,敘述包含了人物、事件,以及時 間和地點等要素的一種體製。林文寶(1990)認為廣義的故事是建立在“事件敘述"或“情節"的 觀念上,是神話、寓言、童話、故事、小說的總稱。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就是故事性,或稱為情節 佈局。

2另有學者將“背景"解釋為“場景"。 林文寶(1990)認為背景是指時空而言,也可分作時間、

地點、景物來說。張清榮(2002)認為“場景"是情節發展的空間背景,也是情節進行的根據,人 物附著的空間。因此“場景"應包含“環境"(時空)、“場地、景物"(狹義的場景),以及“場面"

(人物、情節)。本文“背景"相同於張對場景的狹義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認知心理學家在故事結構中,通常都將人物納入背景裡談,本研究在考慮人物為標 題命名的要素之一,因此特別將人物提出討論。

島,也仍然離不開賴以生存的山洞、樹木、泉水、飛禽走獸,特別是那些從破船 上取來的生活器具,諸如獵槍和炊具、餐具等(魏飴,1999:39)。

背景列為記敘文來源的要素之一,是因為背景可以作為人物和情節的輔助,

加深讀者印象。而且還能作為人物情緒的象徵,情節發展的預兆,以加強讀者感 受。同時背景還可以表現地方色彩、時代精神、作品的真實性既可藉此提高,讀 者對作品的理解自然也增加許多。

一般而言,背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如日月星辰、原野山 川、鳥獸草木等等。社會環境,如地方風貌、節日景觀、街道建築等等。魏飴(1999)

認為描寫環境的主要技巧可從觀察環境的角度來看,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客觀 講述法,一種是人物導遊法。客觀講述法,是由作者直接出面對環境進行評述及 描寫的方法。例如馮輝岳在〈油庫〉3一文,標題抽取主要人物活動的處所名稱“油 庫",是這樣描寫背景的

我每天放學都要經過油庫。

濃密的細竹叢,彷彿綠色的牆,環繞在油庫四周,綠牆外,是一道帶刺的鐵 絲網,四個角落還站著衛兵。有時,我們貼著鐵絲網,想瞧個究竟,持槍的 衛兵馬上就過來吆喝,嚇得我們每次經過那裡,總要放輕腳步,更不敢大聲 喧嘩。在我們這群小孩子的心目中,油庫,始終是個神祕的地方。……

藉由作者筆下對油庫週遭環境的描寫,以及敘述衛兵驅趕的行為,帶出油庫 的神秘感,同時也點出文章中人物活動的範圍。

人物導遊法,是指文章中的自然風貌和社會環境不是透過作者嘴巴說出來 的,而是透過文章中人物的口、眼、耳,說出、看見、聽到的,從而使環境染上 人物鮮明的主觀情感色彩。背景隨著人物活動改變,景色也隨著變換。從作品中 的“我"這個人物來導覽,也就是用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觀察、描述背景的方法,

給人的感覺是親近自然的,如此一來很容易讓讀者接受。例如李潼在〈瑞穗的靜 夜〉4一文,標題抽取主要人物所處的時空背景,對夜晚有這樣的描述:

……松林裡的雨夜,格外沉靜,溫泉水煙貼伏著坡地,如湖波緩緩湧去,五 里外的小鎮燈火,在松針稀疏處閃爍;我不曾見過這般靜美的景象,擬視中,

彷彿信手掀開落地幃幕;原以為舞臺上空無一物,誰知佈景早已妥當,一時

3 本段擷取自馮輝岳著(1998)。《崗背的孩子》,頁 115。

4 本段擷取自李潼著(1992)。《這就是我的個性》,頁 169。

仍不相信,只有失措張望。我想離開,卻又被窸窸窣窣的一些聲音喚住。那 些輕細的聲響來自松林的深處與近處,來自溫泉的水煙裡,來自懸空的地板 和掛雨珠的屋簷。於是,我坐下來,靜靜聽、靜靜看。……

作者聯考完後與同學相約到瑞穗露營。眾人在旅館嬉戲直到深夜,仍不肯歇 息。等到老闆出面趕人,作者才得以沉澱下來,欣賞夜晚的聲音。作者從靠近自 己的聲音及景致描寫,逐漸拉遠到小鎮燈光,再慢慢拉回自己身邊的環境。藉由 不同聲音的出現(細雨聲、蟲叫聲、溫泉聲…),使得作者心情逐漸平靜、沉澱。

2.2.2 人物(character)

人物是文學作品構成的第一要素,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及描寫,情節得以推展,

主題得以呈現。文學即人學,這一命題肯定了人在文學作品的重要地位,離開了 人就無所謂文學(魏飴,1999)。可見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性。而對“人物"探討 最廣最深的莫過於小說,因此對於人物的類型及刻劃描寫,研究者借用小說對人 物的看法。

針對人物的類型,英國小說家佛斯特的《小說面面觀》將人物分成“扁平的"

和“圓形的"兩種:(引自李文彬,1973:59)

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在十七世紀叫「性格」(humorous)人物,現在 他們有時被稱為類型(types)或漫畫人物(Caricatures)。在最純粹的形式 中,他們依循一個單純的理念或性質而被創造出來:假使超過一種因素,我 們的弧線及趨向圓形。

佛氏所說的“扁平人物",就像格林寓言中的“白雪公主"與“壞皇后",

一個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好人",另一個則是集醜陋、嫉妒、惡毒於一身的“壞 人"。性格的絕對化是扁平人物5最大的特徵。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即使同一個人 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所做的行為會與個性也有產生矛盾的時候。例如勇敢的人,

也會有退縮猶豫的時候;莊重無私的人,説不定也有著溫情敦厚的一面。“圓形 人物6"則是兼具人類本性的正反兩面,反映了人性真實的一面。

5 此處的扁平人物,同林守為(1988)、蔡尚志(1992)提出的“類型人物"。林認為類型人物是 一般性的。蔡認為類型人物的形象都是千篇一律、臉譜化、定型化的。

6 此處的圓形人物,同林守為(1988)、蔡尚志(1992)提出的“典型人物"。林認為典型人物就 是在一般性之上再加上其個性。

然而佛斯特對人物的分類方式,只分“扁平"與“圓形"兩種,在人物跟背 景、情節的互動關係著墨較少。研究者認為洪文珍(1991:29-30)提出人物的分 析方式7能夠解決佛氏的問題。洪文珍從三個項目來討論人物:人物出場的先後次 序、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物的主次劃分。先後次序可以看出對情節的 安排。主次劃分可以抓住人物與情節的互動。例如在人物的主次劃分上,有主要 人物、次要人物及關鍵人物等。一般來說,主要人物整篇文章描寫最多的人物,

在故事體課文中則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人物。文章中的情節、背景、氣氛幾 乎都圍繞著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則是作為烘托主要人物的腳色,而當中的關鍵人 物,則是協助主要人物解決問題,是影響情節推展的重要因素。

人物刻劃,簡單來說就是作家創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更進一步說明,人物刻 劃是作家通過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因素,通過人物的思緒與活動,情節與對 話,建立該人物與眾不同性格之技法(趙滋蕃,1978;引自洪文珍,1991:184)。

美國文學理論家瑪仁‧艾爾渥德(Maren Elwood)將人物刻劃分為直接和間接兩 種。直接刻劃的方式是“說明",間接刻劃的方法是“描繪"、“環境或場景"、

“動作"、“談吐"、“思想"(引自丁樹南,1970:152)。之後的專家學者在 此基礎上,對直接刻劃與間接刻劃有更多的探討(林文寶,1990;洪文珍,1991;

陳正治,1994;張清榮,2002)。他們認為“直接刻劃",是作者直接把相關人 物的姓名、性別、年齡、外貌、職業、習慣等性格特徵,“講"給讀者“聽"。

例如葉邵均在〈稻草人〉8一文中,標題抽取的是主要人物“稻草人"有這樣描寫:

……稻草人是農人親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園裏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 膚是隔年的黃稻草。破竹籃子、殘荷葉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臉平 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沒有手指,卻拿著一把破 扇子──其實也不能算拿,不過用線拴住扇柄,掛在手上罷了。他的骨架子 長得很,腳底下還有一段,農人把這一段插在田地中間的泥土裏,他就整天 整夜站在那裏了。

稻草人非常盡責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懶怠多了,有時躺在地上,

抬起頭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頑皮多了,有時到處亂跑,累得主人 四處去找尋。他從來不嫌煩,像牛那樣躺著看天﹔也從來不貪玩,像狗那樣 到處亂跑。他安安靜靜地看著田地,手裏的扇子輕輕搖動,趕走那些飛來的

7洪文珍(1991)將人物分析細分三個程式,第一是人物配當與主次劃分,第二是性格描寫(人物刻 畫)的方式,第三是性格描寫的目的與分析的重點。本處所指的分析方式是第一種。

8 本段擷取自葉紹鈞(1986)。《稻草人》。香港:三聯書店。頁 103-104。

小雀,他們是來吃新結的稻穗的。他不吃飯,也不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

小雀,他們是來吃新結的稻穗的。他不吃飯,也不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頁 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