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和雯老師的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和雯老師的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第三節 和雯老師的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和雯老師從小的志願即是成為一名教師,任教迄今將近三十年,曾擔任導師、

專任教師以及國文領域召集人,擁有十年任教於美術班的經驗,教學資歷豐富。和 雯老師的專長為詩詞吟唱,曾以此獲獎,在目前任教的學校中亦擔任全校詩詞吟唱 的教學領唱者。和雯老師以為:「學生才是教室的主體(20120216 訪 H1:12)」,因此 教師自身的教學策略與內容必須隨時因應學生的需要而改變,以下即針對和雯老師 閱讀教學的理念與目標、閱讀教學策略及其實施閱讀教學策略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發展與轉變,分別探討之:

壹、閱讀教學的理念與目標

一、閱讀教學的理念─以學生的理解為最終依歸

和雯老師畢業於高師大國文系並曾就讀師大的四十學分班,憶及過去,老師坦 言:師長的教學完全沒有碰觸到這一部分,在閱讀教學的部分幾乎沒有什麼深刻的 印象,「根本沒有所謂的閱讀教學策略可以學習(20120216 訪 H1:11)」:

其實在就學期間,包括你們現在,說不定都沒有學到所謂的「閱讀教學」,我們 沒有這個科目,所以現在很多現場的老師懂得的閱讀教學跟大學學到的是不同

145

的,因為大學根本沒有開設這個課程。我們都是念專書,專書的閱讀幾乎都是 教授詮釋,然後學生跟著進行理解或是統整。(20120216 訪 H1:12)

在研究者的追問之下,和雯老師表示,對閱讀教學有一清楚的定義是自九十六 年開始參加增能研習,接觸到鄭圓鈴教授的教學法後才發現:同樣一篇文章,鄭教 授讀來卻有不一樣的發想,更重要的是其可建立一套系統脈絡;再來便是九十七年 參與潘麗珠教授《閱讀的策略》一書的籌劃、研習活動,因兩位教授的緣故,啟蒙 了和雯老師對於閱讀教學的相關想法。

和雯老師自述其閱讀教學理念:「閱讀教學就是要想辦法讓學生理解你所教授的閱讀 文本,至於中間用什麼樣的策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20120216 訪 H1:18)」亦即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理解」為最終目的的一項策略活動,教師必須 具備選擇的智慧,因應教學情境、對象的不同,適時變換教學的策略;進行閱讀教 學的流程也不一定要依照傳統教材教法所規定的: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 等三階段順序操作。老師舉以下之例說明「因時制宜引起動機」的閱讀教學:

以最近報章媒體上頻繁出現的新聞為例,如果進班時發現班級氣氛浮躁,教師 就可以先講一些吸引他們的話題:「你覺得 makiyo 踹運將的事件如何?知不知 道為什麼要叫『運將』?它是外來語耶!」這時可以順便補充一下外來語的知 識,還可以告訴學生描述事例中的人物時,不能只講名字、要給對方身分、頭 銜,就好像你不能只問:「和雯是誰?」要問:「95 年拿到師鐸獎的和雯?」所 以敘述時應該要講:「藝人 makiyo」,如此一來就可以順便教造句、寫作啦!像 那天提到林書豪也是,學生說:「是 NBA 的球員啊!」應該要說:「NBA 尼克 隊的控球後衛林書豪」。(20120216 訪 H1:18)

從上述之例可知,和雯老師相當注意時事脈動以及報章雜誌上的用詞語彙,在 教學時能因應班級學生狀況(氣氛浮躁),適時以生活中的熱門話題(影視、運動新 聞)引起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同時也巧妙地提醒學生造句、寫作時應留意的小細

146

節。再者,和雯老師的閱讀教學文本並不拘限於課內的範文教材,媒體、報紙皆是 其教學的素材來源。最後,研究者從和雯老師的言談、分享中發現,老師與學生的 關係融洽,有時為使學生易於理解文本的內容,老師會不吝惜地自我解嘲,在輕鬆 的氛圍中達成其所想要的閱讀教學目標。

二、閱讀教學的目標

在以「理解」為前提之下,和雯老師根據七、八、九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設定不同的閱讀教學目標。老師表示,七年級學生可以回答特定的人、事、時、地、

物等訊息,因為這些都可以自文本中擷取,但是作者的寫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對 七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可能需要經由教師引導、提醒或直接告知答案,因此,

將七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簡單設定為:擁有詮釋句子與組織文章段落的能力;八年 級著重的是文章的摘要練習以及作者寫作目的的辨析;九年級和雯老師則會協助學 生透過心智圖(Mind map)的繪製,培養其獨立擬定大綱、寫作篇章的能力。

綜上所述,和雯老師乃是以協助學生達成良好的「理解」為其閱讀教學的首要 指引,在此理念下,由七年級句子、段落的理解、八年級文章摘要與寫作目的推論 的訓練,直至九年級獨立謀篇佈局的能力,循序漸進地養成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知能,

同時藉由七、八、九年級不同目標間的有機聯繫,形成一完整的閱讀教學計畫。

貳、閱讀教學策略及具體步驟

和雯老師在說明其閱讀教學策略及步驟時,先是以教授過的範文<我所知道的 康橋>、<山與海的賦格曲>、<大明湖>等篇為例,解釋其範文閱讀教學的進行 模式,同時藉由自身延伸的課外活動及全校的閱讀教學活動,補充閱讀教學策略的 實施情況,以下茲就和雯老師所舉之例探究並分析其所運用的閱讀教學策略,最後 再作一綜合整理與討論。

147

一、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策略實例舉隅

(一)範文閱讀教學的流程─朗讀、預測、推論、提問、區辨、摘要、結構分 析(心智圖)策略

1.第一堂課─檢討習作與應用練習

和雯老師以先前教授過的範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山與海的賦格曲>、<

大明湖>等篇為例,說明其範文閱讀的教學流程。第一堂課是檢討習作與應用練習,

這是和雯老師與眾不同的作法之一,老師以為習作中的生字與造詞皆是學生國小即 具備的能力,到了國中能力應有所提升,因此將習作與課本後的應用練習納入預習 的範圍。和雯老師強調,即便是課本中的注釋也非閱讀教學的重點:

注釋其實也不是重點,什麼叫注釋?文章看不懂才要去看注釋,就好似英文的 閱讀,如果不熟悉英文單字,難道就沒辦法閱讀那篇文章了嗎?(還是可以從 前後的詞義、文句推斷)那國文為什麼不行?我們為什麼那麼在意一、兩個字,

因為少數詞彙的障礙,就以為整篇文章都沒辦法閱讀?這不是很奇怪的邏輯嗎 ?這是老師自己設限。……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沒有去思考:我們的教學流 程已經是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的東西耶!教學方法沒有與日俱進是不對的 !(20120216 訪 H1:12)

和雯老師自言,從九年一貫施行、教材中出現習作開始,他就將習作當成課前 的預習作業,以此測驗學生的基本功;亦時時站在學生的角度,省思自己教學的流 程,故其會將傳統所佔比率甚大的注釋教學減省,將之視為學生在閱讀理解上需要 自行克服的部分。

2.第二堂課─指讀、題目講讀、概覽全文

第二堂課,學生必須把注釋欄位中包含的注音謄寫至課文,個別謄寫完成後,

再依照自己的速度將課文「指讀」一遍,「文章念到哪、手指便要指到哪(20120216 訪 H1:13)」,和雯老師解釋,大陸的「指讀」作法是目視、默念即可,然其要學生 念出聲音的用意有三:第一、協助校正學生的音準;第二、測知學生個別的閱讀能

148

力;第三、有助於接續的提問教學。閱讀完畢,老師會請學生將自然段編上段號,

而後進行文章題目的講讀:

師:以<我所知道的康橋>為例,我會問學生:「(題目的)動詞在哪裡?」「知 道。」「對象是什麼?」「康橋。」但很明顯徐志摩不是泛泛地介紹康橋,他只

講「我知道的」康橋……所以學生就可以慢慢推知這篇文章的內容,第一、寫

的是他去過的康橋;第二、從「我所知道的」可以推測,作者很可能是後來才 寫的,也可能是當時寫下的。

研究者:讓學生去猜測?

師:對,從預測題目中去猜文章內容到底要寫什麼。譬如:<山與海的賦格曲 >,(題目)很難,那就要先瞭解「賦格曲」指的是什麼?「賦格曲」即是在主 旋律中,再穿插其他的副旋律進來,讓整個旋律拉長、延長。為什麼拿「山」

跟「海」來拉長旋律?就要從內文去提問、去思考。最簡單的題目是兩個字的 <謝天>,動詞是「謝」,受格是「天」,是誰「謝天」?為什麼要「謝」?什 麼樣的方式叫做「謝」?送東西給你是「謝」,跟你鞠躬、點頭也是「謝」,還 有什麼謝謝的方式?都可從題目中去延伸思考。(20120216 訪 H1:14)」

在題目的講讀中,和雯老師會先協助學生釐清題目內含之組成元素,譬如:區 分出將題目「謝天」,再就其指涉的對象設計問題,引導同學藉著題目提供的線索去 猜測、思考範文的內容。此作法不僅可提升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增加師生互動的 趣味,亦有助於接下來經由段落摘要以概覽全文的教學。在摘要段落以概覽全文的 部分,老師舉<山與海的賦格曲>為例,說明其作法:

如何區分<山與海的賦格曲>的段落?真正出現這個字眼是在第八段,亦即真 正的破題在第八段,那題目是如何歸納出來的?答案就要從前面去找。我會先 告訴他們:文章有三個層次的變化,假設「搭火車」是一個主題,主旋律可能 是搭火車所觀察到的山、海變化,問題是:什麼時候穿插進山的變化?什麼時 候穿插進海的變化?又在哪裡描述到山海共同交織出來的景色?學生便要去區

149

分段落,就是第二堂課的文章概覽。

「老師這樣講你們清楚嗎?再把題目複述一遍!」我很習慣請學生再複述一遍,

複述一遍代表學生確定聽到了,不一定理解但至少要聽到。學生討論(如何區

複述一遍代表學生確定聽到了,不一定理解但至少要聽到。學生討論(如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