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質性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多元而龐雜,需要研究者事前發展一套簡單明瞭、合 乎邏輯的資料管理原則以方便研究者儲存與取用資料(潘淑滿,2004:321),陳向 明(2002)以為「資料整理與分析」便是將原始資料「打散」、「重組」、「濃縮」

然後重新「整合」的歷程,最終目的在於對原始資料進行意義的詮釋。

本研究採取陳向明(2002)提出的資料分析四步驟,敘述資料整理與分析過程 如下:

壹、閱讀原始資料

閱讀原始資料的目的有二:第一、熟悉資料的內容;第二、「尋找意義」,也 就是說閱讀資料的過程本質上即是一種探詢意義的過程,研究者必須先將既有的價 值判斷懸置,以使資料呈現出其「真實的意義」。

在此階段,本研究先將訪談的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並將原始資料予以代碼編 序。在訪談逐字稿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皆以其姓氏的大寫字母代表,如:以「H」

引註研究者所提問的內容;逐字稿的部分則依據其資料類型,取其首字或單字編碼,

如:以「訪」代表訪談逐字稿、以「文」代表文件資料、以「郵」代表電子郵件;

訪談中若有語意未完足的部分,研究者以「括號」中的文字補足其意;若引用段落 的部分文字與主題較無關聯,則以「刪節號」(……)略去多餘文字。

為使每一筆資料的意義明確,並方便研究者整理,以下舉兩例闡釋編碼完成後,

資料代碼的呈現意義。以「20110306訪A1:3」此筆資料為例,其代表的意義是「2011 年3月6號,A老師的第一次訪談逐字稿,稿件中的第三頁內容」;以「文A 001」

為例,其代表的意義是「A老師提供的第一份文件資料」。本研究中詳細的資料代 碼及其意義對照,請見表3-2。

95

表3-2 資料代碼及其意義對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完成資料編碼後,即進入閱讀原始資料的階段。在此階段,研究者盡可能在語 言的層面上,尋找重要的詞、短句、句子,或與研究主題有關的概念,同時在內容 層面上整理出訪談內容主要的故事軸線,初步釐清原始資料與研究問題之間的關 係。

貳、登錄

登錄的主要目的在於使資料更為精鍊,以突出研究主題。研究者先將有意義的 詞、短語、句子或段落標示出來,將資料打散、重新組合,採取符合研究主題意義 的編碼、建立每筆資料的「碼號」,進而透過「碼號」與「碼號」間的關係,呈現 出故事或現象之間的聯繫。

編號 代表意義

大寫英文字母 訪談逐字稿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皆以

其姓氏之大寫英文字母化名處理,若遇 受訪者姓氏首位的英文字母相同,則取 其姓名第二字的大寫英文字母表示之。

(例:以「H」代表研究者)

訪 表示訪談逐字稿

文001 表示相關文件資料之編號

郵 表示電子郵件

…… 表示省略過多詞語

( ) 括號中的文字表示研究者的補充說明

20110306訪A1:3 表示2011年3月6日第一次訪談A老師 的逐字稿第3頁

20110307電訪A1:3 表示2011年3月7日第一次以電話訪談 A老師的逐字稿第3頁

20110306錄A1:2 表示2011年3月6日第一次訪談A老師 的錄音帶第2捲

文A 001 表示A老師提供的第一份文件資料

96

参、尋找重要概念

通過「登錄」階段的編碼,資料的內容逐漸被濃縮,登錄的「碼號」也更加集 中。在尋找概念的階段,研究者再一次閱讀編碼過後的資料,標示出研究對象經常 使用的概念,將這些帶有特定意義或感情色彩的概念予以澄清,確認此一詞彙的語 意、出現的語境與語用。

肆、資料的系統化

資料分析的系統化包括建立編碼系統和歸類系統。研究者在此階段主要著眼的 是歸類的部分。

研究者在考量各個「碼號」與研究目的、問題之間關聯,以及日後撰寫報告的 方式後,將各個「碼號」分別歸類至一個更大的意義單位之下,建立成「類屬分析 圖」。以本研究中所整理的十三種閱讀教學策略為例,假設進行訪談後得知專家教 師實際運用的閱讀教學策略有畫線策略、朗讀策略及摘要策略三項,在資料系統化 此一步驟中,研究者便會以「閱讀教學策略」為上層的意義單位,將畫線策略、朗 讀策略及摘要策略等三種策略的運作方式劃歸於其下,建立「閱讀教學策略」一類 目,作為撰寫成果報告時的詮釋架構之一。

為使資料歸類的方式明析,研究者以上述「閱讀教學策略」為例,繪製出「類 屬分析圖」的範本,如圖3-2。繪製「類屬分析圖」可方便研究者進行資料的分析與 詮釋,同時協助釐清與建立日後撰寫研究報告的架構。

97

圖 3-2 類屬分析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