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會利用睡前一小時為研究者說故事,書是英文漢聲出版有 限公司的《漢聲中國童話》,在那個連「意義」兩字都不見得知曉的童年,閱讀對一 個孩子來說僅是馳騁幻想、享受母親全副關愛的珍貴時光,對於閱讀的喜愛之情也 就自然而然地常駐心底。求學階段,閱讀也因而成為研究者最為鍾愛的一件事,透 過這些文字符碼感受古今文人、作家或灑脫任真、或細膩體貼的情懷,便是考試之 餘的重要娛樂。一直以來,從不曾認真思考過閱讀的意義。

直至研究者擔任教職、重新進入國民中學的教育現場後才真正有機會好好的檢 視「閱讀」這件事,因為,在中學現場「閱讀」是需要安排時間、重點提倡的;同 時,研究者也第一次接觸到不愛閱讀的學生以及隨之而來教學上的種種挑戰。而後 因選修「閱讀教學研究」的課程,讓研究者重新認識「閱讀教學」,因而興起研究閱 讀教學策略的念頭。

緣此,研究者擬以教學經驗豐富的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閱讀 教學的策略。本章共分四節,首先探討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的與研 究問題;復次,說明本研究中重要的名詞;最後,則敘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 推動閱讀已成教育趨勢

在 2000 年五月時,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訂定「閱讀」為教育部政策,全力推廣「兒 童閱讀」;2006 年臺灣第一次參與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IEA)舉辦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在四十五個

2

國家/區域裡,臺灣排名第二十二,調查結果引起專家學者專文討論。《天下雜誌教 育基金會》截至 2010 年已舉辦了四屆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廣邀芬蘭、日本、韓國、

香港等地推動閱讀的專家學者分享成功經驗,日本從 1988 年推動迄今,成績亮眼的

「晨讀十分鐘」亦引起國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紛紛在小學或響應晨讀、或利用學 校本位課程發展獨特、具創意的閱讀教學方案。

反觀國中校園則仍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少見閱讀相關的教育活動,在閱讀蔚 為趨勢的今日,國中教師是否應該賦予閱讀一個新的定義?潘麗珠(2004a)指出絕 大部分中小學教師不見得瞭解「如何閱讀」或思考過「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相 關問題,學生的閱讀程度與份量皆不在掌握中,國中階段更應該講求的閱讀策略與 效率在老師的教學方案中付之闕如,針對此點,實有探究國中階段閱讀一事的必要。

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揭示

2011 年教育部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第五大項實施要點中,明 白揭示國語文學習領域中的教學原則乃「以閱讀為核心,兼顧聆聽、說話、作文、

寫字等各項教學活動的密切聯繫」,換言之,聽說讀寫是無法截然劃分的,而閱讀所 培養的專注力、思考溝通與表達能力更是其他語文教學之基礎;然而,傳統觀念中 閱讀即被動的「接收」,導致其成為教學活動中較不受重視的一塊,一旦鍛鍊思維的 部分被忽略,閱讀便常淪為「繳交書面報告」的一種前置作業,即便學生不思考,

也可以輕易地從格式化的學習單中取得成績。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 Adler 表示,將閱讀視為「接收」是種假設的謬誤,

閱讀的藝術應在盡可能的掌握住每一種訊息的技巧(Adler & Van Doren, 1972),而 高效的閱讀在於讀者能依據現有知識,使用剛好足夠的可用線索去讀懂文章(引自 洪月女譯,1998)。為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學原則之要旨,教師如何以閱讀為核 心,連結聽、說、寫等活動值得深思。

3

三、 學生人格養成之所需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即是發揮創意的利基,擁有知識才能擁有競爭力。Peter Senge 認為知識本身是片段與破碎的,由不同的範疇與類別拼湊而成,然而人生卻 是以整體展現在我們面前(引自楊振富譯,2002),其中的斷層該如何彌補?如何使 學生擁有「帶著走的能力」?研究者認為,讀本正是將零碎片段融合、圓滿的最好 形式,而閱讀便是引領學生去凝睇、感受世間悲欣,轉化為自身養份的途徑。

此外,近年來教育新聞亂象頻仍,專家學者紛紛倡導品格、美感教育的重要,

透過閱讀正可以補足這方面教育的弱勢。洪蘭(2004)即認為,閱讀的好處在於激 發想像力、變化氣質,以及完成人格教化,因此,國中教師選書、圖書館進書皆可 朝此方向挑選有質感的好書,使得品格與美感的力量充盈學生的生活。

貳、研究動機

一、 探究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與目標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曾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閱讀對學校、教師、家長來說 到底重不重要?現有的研究已證實,閱讀是一個主動的資訊吸收歷程,每一個字會 激發一連串與它有關的神經迴路,一個經常閱讀的孩子,神經連接密度深且廣,活 化得越頻繁的神經就越不容易被修剪掉,聯想力越豐富(洪蘭,2004)。

然而,根據 2003 年《天下雜誌》針對全國國中小學老師做的「中小學教師閱讀 大調查」,在臺灣的國中小學校園裡,閱讀被定義為有幫助、但不被重視的課外活動,

87.5%的國中老師在校內推動閱讀時不覺得順利。因此,研究者希望針對國中國文 專家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豐富的資歷與經驗,探究其閱讀教學的觀念,據以理解當 前國中階段所指涉的閱讀教學意涵及目標;從而協助教學現場的語文教師釐清閱讀 教學的真正內涵,並以此作為規劃、設計閱讀教學時可茲依循的方針。故「探究國 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與目標」乃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4

二、 瞭解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的策略、步驟及其因應困境之道

Wigfield 與 Guthrie 於 1995 年提出,閱讀是學習所有學科的關鍵基礎,即使孩 子在小學時期精熟閱讀,也必須為了學習不同的教材及越來越多的專業學科持續發 展有效的(閱讀)策略(引自 Manzo, Manzo,& Thomas, 2009)。因此,教師的閱讀 教學實施及其具體的策略內涵,便成為影響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學科表現的關鍵。

閱讀能力不僅攸關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其影響層面亦擴及學生的生活,天下雜 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殷允芃(2008)即認為,閱讀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根據研 究者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其中最直接相關的就是寫作能力:作文意在透過文字表達 作者對於事物的認識,然而個人的經驗與體悟有限,這時就需要藉由閱讀以提升眼 界的深度、廣度,同時拓展詞彙、學習文字表達、謀篇佈局的能力。楊裕貿(2009)

彙整中外閱讀寫作文獻的結果發現,閱讀教學確實會影響國中學生的寫作表現,故 教師若欲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最好的著手點在於閱讀。

由上述可知,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及其運用良窳,實為支持學生精進課業、養 成生活各項能力的一大重要因素;然就研究者在服務學校所見,雖不乏推廣閱讀的 相關活動,針對教師閱讀教學知能及其策略實施的研習、培訓或討論卻極少。而初 任教職的研究者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亦時常感到閱讀教學實踐知能的不足,礙於導 師職務,又苦無機會觀摩優秀教師操作閱讀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況,僅能憑靠自己的 摸索前進。

基於前述原因,研究者便興起探究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及其具體步 驟的念頭,同時,也想瞭解國中國文專家教師因應閱讀教學實施困境時的思考與作 法,據以作為研究者日後進行閱讀教學時的指引。故「瞭解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 教學的策略、步驟及其因應困境之道」乃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三、剖析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的發展、轉變歷程

廖玉蕙(2010)以為,國文教師的終極使命在於藉由齊聚一堂的閱讀,引導學

5

生尋找出作品中最多層次的意義─包括生命處境的共鳴、生活意義的豐富及情操的 提升,進而培養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凡事正向思考的態度。

然則,就研究者目前的閱讀教學而言,僅僅只是字、詞、句、段的講授,都還 仰賴早期習得的語文教學知能,加上自己的摸索、備課,據以引領學生進行閱讀;

在為學生扎根語文基本能力之餘,實難慮及自我的閱讀教學策略對於學生探索文本、

從中獲得「言外之意」並養成良好品格的實質成效。因此,研究者開始針對國文專 家教師自初任教師一路走來,閱讀教學策略發展與轉變的歷程產生好奇:好奇專家 教師在閱讀教學的生涯中,影響其專業知能增進的相關因素,採納或改變閱讀教學 策略背後的考量與思考,及其如何針對自我的教學效能、修正所運用的策略?

基於前述原因,研究者期能藉由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發展、轉變歷 程的探究,瞭解影響專家教師精進閱讀教學專業知能的相關因素,與其專業成長的 心路歷程,據以作為研究者充實閱讀教學知能的方向與參考。故「剖析國中國文專 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的發展、轉變歷程」乃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探究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與目標。

二、探究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實施步驟、困境及其因應之道。

三、剖析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的發展歷程、轉變及影響其閱讀教學

三、剖析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的發展歷程、轉變及影響其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