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之意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義與內涵

壹、品德之定義

道德(morality)與品德(character or moral character)兩詞,在道德哲學探究 中有極多界定,一般而言,道德教育視為擁有較廣義且普遍的範疇,即教育中有 關引導善惡判斷與言行,以及全人教育基礎的核心部分;而品德教育多半是在特 定時空中所產生的名詞,諸如美國現階段推動的新品德教育,我國目前亦常慣用 品德教育之稱。至於「character education」有人譯為品格教育,李琪明(2008)譯 為品德教育,因為深究其在美國近年來推動的意涵,乃接近道德教育而非人格教 育,且品格易被狹隘化為個人品行操守,忽略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層面。其認為 品德包含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行動三個層面,期望學生成為知善(心智習 慣),樂善(心靈習慣)與行善(行動習慣)等具道德教養與成熟之人,並使之 能擁有良善之道德生活。

美國當代品德教育推動之學者Lickona(1991)主張,品德乃包含三個相互關 聯且具影響之層面;一是道德認知(moral knowing)層面,包含對於道德議題之意識 與察覺、理解道德價值、具有角色取代能力、有道德推理能力、能慎思與做決定、

以及自我知識統整等內涵;二是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層面,包括聚有良心、自 尊、同情、珍愛善價值、自我控制與謙遜等重點;三是道德行為(moral behavior) 層面,包括實踐徳行之能力、擁有實踐之意願、以及進而養成習慣等內涵

(Lickona,1991)。

教育部於2003年9月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將「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建 構新世紀品格與道德教育」列入中心議題並獲致共識於會後成立品格與道德教育

工作小組,完成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2004)。針對方案名稱該用「品格 教育」或「品格及道德教育」,學者專家多有討論,最後以「品德教育」含有「品 格及道德」之意涵且較為一般社會大眾所熟悉而定案(傅木龍,2007)。

綜言之,本研究中之「品德」用語,含有「道德」與「品格」之意旨,期望 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上有所實踐,成為成熟之人並能擁有良善 之道德生活。

貮、品德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一、品德教育的意義

中外學者對品德教育的看法,敘述甚多,有關品格、品德教育之論述相關性 高,因此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將品格、品德教育一併探討如下。

Gibbs & Earley(1994)強調,品格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一些能被所有文化認 同且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核心價值。例如:勇敢(courage)、禮貌(courtesy)、

公正(fairness)等。 Vessel & Boydy(1996)認為品格教育是指能促進社會、個 人責任及良好品格、道德價值的教育。

Berger(1996)研究一所實施K-12品格教育方案的Locust Valley小學後指出,

學校因實施「價值背包」(value backpacks),鼓勵學生將九大核心倫理價值( 9 core ethical values)帶回家與父母家人分享,共同設計活動與回饋,使家庭與學校因共同 的核心價值而更加團結和樂。教師要強調教導學生自己做好決定而不是告訴學生 要做什麼(Kaplan,1995),教養出我們的孩子懂得做人做事,才是教育真正的落實。

Wynne與 Ryan(1997)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

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Jones, Ryan & Bohlin (1997) 認為品格教育係指教育者用以協助學生發展善良價值與品格特質之活動。

Otten(2000) 個人於成長過程中,對於教育與學習道德規範改變,是學校團體 選出品德內涵加以教導與增強的歷程。李琪明(2003)認為品德教育是期望學生 成為知善(心智習慣)、樂善(心靈習慣)與行善(行動習慣)等具道德教養與成熟之

人,並使之能擁有良善之道德生活。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與 關懷的教育活動。主要在教導學生重要的核心倫理價值,營造關懷、誠信、責任 與相互尊重的人我關係,涵蓋生活的各層面(李素貞、蔡金鈴,2004)。

黃德祥(2003)曾指出「所謂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就是教育學生,使 之知善、期望善、以及表現良好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品格教育也是增進 學生良好個人特質,使知知善、愛善、樂善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在幫助青少年 理解、關心和履行核心的倫理價值。

Lickona(2003)曾說,好的品格是一種美德(virtue),這種美德是個人或群 體所共同認定並遵守的價值規範,是人類優良的特質、同時也普遍受到社會學家 與宗教人士的肯定與讚揚、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的良善覺知。

美國品格教育聯盟(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CEP)認為,品格教育 的目的在幫助青少年理解、關心與履行核心倫理價值(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4 )。品格教育亦是教導兒童人類基本價值 (如;誠實、友善、慷 慨、勇氣…等)的活動,其目的在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道德責任,能自我管理的公 民(ASCD,2004)。

吳清山、林天祐(2005)認為品德教育(moral education)是指人品與德行的 教育,亦即學校和教師運用適切教育內容與方法,建立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生活 習慣與反省能力,以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公民。

李珀(2006)「品格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良好的 行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好品德特質必須在好的環境中持續的模塑,才能展現出其 可欲的行為。

吳齊殷(2007)認為「品格」是內化於心的一種意識形態,其將個人的良善 深植於生活之中,並展現於外且能聚合成為理想的社會想像。品格教育也是培育 學生成為良好公民或品行良好之人所採取的教育模式(詹允文,2007)。王金國

(2009)亦認為協助學生培養良善特質的活動,即稱為品格教育。

茲將上述中外學者對於品德教育之意義內容,歸納整理如表2-1:

表2-1 品德教育的意義

學者(年代) 意義

Gibbs & Earley

(1994)

品格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一些能被所有文化認同且具有共同 性、普遍性的核心價值。

Berger

(1996)

學生將九大核心倫理價值( 9 core ethical values)帶回家與父母 家人分享,共同設計活動與回饋,使家庭與學校因共同的核 心價值而更加團結和樂。

Vessel & Boydy

(1996)

品格教育是指能促進社會、個人責任及良好品格、道德價值 的教育。

Wynne & Ryan (1997)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是 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

Jones,Ryan &

Bohlin (1997)

認為品格教育係指教育者用以協助學生發展善良價值與品格

Lickona

(2003)

好的品格是一種美德(virtue),這種美德是個人或群體所共同 認定並遵守的價值規範,是人類優良的特質、同時也普遍受

所謂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就是教育學生,使之知善、

期望善、以及表現良好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品格教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 發展倫理責任與關懷的教育活動。主要在教導學生重要的核

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公民。

李珀

(2006)

「品格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良 好的行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好品德特質必須在好的環境中持 續的模塑,才能展現出其可欲的行為。

吳齊殷

(2007)

「品格」是內化於心的一種意識形態,其將個人的良善深植 於生活之中,並展現於外且能聚合成為理想的社會想像 詹允文

(2007)

培育學生成為良好公民或品行良好之人所採取的教育模式 王金國

(2009)

協助學生培養良善特質的活動,即稱為品格教育。

綜合上述分析,中外學者多數皆認為品德教育的意義是:藉由教育的歷程,

促進學生個人良好的習性養成與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其中包含個人修養、

人我關係與社會道德價值之多重道德層面的實踐與養成;透過品德教育得以增進 學生良好個人特質,使之知善、愛善、行善,進而成為有教養的公民。本研究擬 將品德教育定義為:「品德教育乃是藉由教育的歷程,促進學生發展良好的個人習 性與社會行為之教育活動,透過此教育活動增進學生個人良好特質,使之知善、

愛善、行善,進而成為有教養的公民。」

二、品德教育的內涵

Gibbs & Earley(1994)提出十種個人與群體必須共同建立的核心價值,作為 品格教育的基礎,這些價值包括:同情(compassion)、勇敢、彬彬有禮(courtesy)、

公正不阿(fairness)、誠實無欺(honesty)、仁慈善良(kindness)、忠誠(loyalty)、

堅忍不拔(perseverance)、尊重(respect)、負責任(responsibility)。

Berger(1996)研究Locust Valley小學實施的「價值背包」,其中包含九大核心 倫理價值( 9 core ethical values),是該小學實施K-12品格教育的重要指標:1.誠實正 直(honesty/integrity):真實無欺並能分辨善惡,選擇作對的事。2.相互尊重

(respect):重視自己、他人、環境、財產與法律等的價值。3.彬彬有禮:因時因 地對他人表現適當的言語與行為。4.自我訓練(self-discipline):表現適當的的自我 控制與教育,以求不斷進步。5.悲天憫人(compassion):能同理與了解他人的需 求與感覺。6.寬容雅量(tolerance):對於和自己意見、種族、信仰相異的他人抱持

正向態度。7.熱愛學習(love of learning):對於學習報持高度的好奇心。8.重視教 育(respect of education):對於學習環境的價值與開發人類潛能的需求表示高度關 切。9.負責任感(responsibility):盡個人所能提供他人所須,並盡力完成任務。

Rose 與Sharon(2001)指出品格與道德教育課程內容應為:1.尊重:個體行 動保持謙虛,並能容忍他人以及尊重他人。2.責任:能考慮自己行為成因與結果,

並對行為負責。3.誠實:有一股內在力量以堅持自己的道德標準。4.關懷:做事能 充滿仁慈、憐憫與深思熟慮。5.自律:做事積極且能自我控制。6.信賴:做人處事 能獲得他人信任。7.公平:對人、事皆無偏見且公平。8.公民:盡一己之力,讓學 校或社區變得更好,能遵守法律與校規、能尊重政府以及保護環境。9.勇氣:能有 一種實踐自身品格的力量。10.堅忍: 對於工作完成或達到目的持續保持熱誠。11.

忠誠:能對理想堅持。

McElmeel(2002)在「品格教育」一書中,也羅列了十七項品格教育的主題:

關懷、自信、勇氣、好奇心、變通性、友誼、設定目標、謙遜、幽默、進取心、

關懷、自信、勇氣、好奇心、變通性、友誼、設定目標、謙遜、幽默、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