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針對教師教學實務、學校行政及後續研究等三 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及學術研究之參考。

壹、 教師教學實務方面

一、與同儕教師組織學習團隊共同學習研究,可增進教學成效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深刻體悟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從蒐集資料、教案設 計、到實施品德教育課程是一大負擔與挑戰,尤其教師若有兼任學校行政業務,

所能準備相關資源的時間更是有限的。是故,尋求志趣相投的同儕教師組織學習 團隊,提出不同的觀點與想法,分享個人的教學經驗或方法,提供創新教學的構 思與專業知能,可以減少研究者個人單打獨鬥所遇見的困境,除了增進教學成效,

也可以讓學童獲得更多元的有效學習。

二、品德教育課程需取得親師溝通、親子互動,才能落實於生活實踐

依據研究中的結論發現,品德教育的實施與家庭中家長的生活教養與態度有 密切的關係,家長重視品德教育對於學童有楷模學習之效,親子共同參與更有助 於品德教育在生活中實踐,因此教師應先與家長取得溝通共識,在品德課程設計 中適時加入親子互動完成的單元,期使品德教育先從家庭教育做起。此外,利用 學校活動、親師座談會或親職講座等活動,與家長宣導品德教育的相關理念,由 學校教育再深根加強,最後結合社會教育,品德教育才得以全面落實。

三、將生活議題融入品德課程,重視機會教育,學童更能明白品德核心價值 根據研究者研究發現,將學童所關心的時事或生活週遭發生的議題融入品德 教育課程中,隨時機會教育,學童的接受度高,因為容易激發學童學習興趣,也 貼近學童生活,更能引起思考、共鳴,可使學童明白、澄清品德的概念。

貳、學校行政方面

一、品德課程應學校全面實施,行政資源宜支持與配合

多數學校教師皆認為品德教育有其重要性,但因品德教育因無設科教學,且 礙於本身課程進度的壓力或缺乏一套具體可行的品德教育教材,而無法徹底施 行,故研究者建議學校應全面實施品德教育課程,除了學校的行政資源要有效整 合之外,學校行政人員亦應以品德課程發展為主軸給予支援,由學校統籌規劃品 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行事辦理,如此,參與品德教育課程的對象與實施的範圍 也隨之增加、擴大。

二、建立品德教育之學習情境,表揚學童之好品德

研究者進行品德教育課程目前只侷限於教室之中,教室只是品德情境中的一 小部份,研究者建議學校行政體系應該結合社區、家長、全體人員營造建立良好 品德的學習環境,並表揚實踐好品德之優秀學童,給予學童有學習的楷模典範,

達到楷模學習的形塑效果。

三、品德教育需要長期時間實施,並且融入各學習領域與活動才能顯見其成效 品德教育課程常因教學時間有限,無法充分讓教學者運用,另則,品德概念 實施的範圍極廣,實施品德教育亦須長期觀察才能顯見其成效,因此,學校可將 品德教育採用主題式教學的課程規劃,選擇一或二項品德概念,加以延伸至活動 中並融入各學習領域,例如;透過學校行事的活動、導師時間、彈性時間、綜合 活動或班級活動(說故事、閱讀)等長期時間的實施,再適時融入相關的學習領 域,期使學校行政與課程教學相輔相成,如此才能顯見其成效。

参、後續研究方面

一、研究對象可以低、中、高年段為主,尤以新接班級為佳

本研究是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將六年級下學期作為行動研 究階段,研究時間稍嫌短些,故所見成效或改變便非常有限。因研究者從五年級 新接該班級,從陌生、不了解學童個性至班級常規的養成或與學童生活行為的磨

合,可以透過品德教育的實施,觀察學童在認知與行為上的成長及改變。研究者 認為若從新接班級的觀察、先期研究開始,在隔年階段正式實施行動研究,對於 課程的實施規劃或對學童的行為改變過程,會有更完整的研究結果呈現。

二、品德教育重視的是品德行為,學童後續的行為表現應予追蹤了解

本研究乃屬行動研究,受限於研究時間的緣故,僅以為期十二週的課程為研 究範圍,學童也隨著學期的結束而畢業離校,故對於研究對象後續的品德行為無 法持續追蹤。因為升上國中後,學童隨著學習環境的改變與時間的變化,或許也 產生不同的態度想法與品德行為,因此,學童未來的後續轉變應給予追蹤是後續 研究者應注意探討的課題。

三、研究方法的轉換,可以延伸至其他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對於實施品德教育課程的回饋中發現,學童在行為準則 的表現或是認知情意上的詮釋都認為自己符合要求,唯結論多僅限於學童現狀的 描述,因研究者身兼教學者、研究者、觀察者的角色,研究結論敘述不免受到研 究者本身的主觀意識所影響,所以,建議未來後續研究可針對轉換研究方法來考 慮,例如;進行個案研究,針對學童個案做追蹤研究,或採行量化研究,針對學 童在品德的認知、情意與行為方面做一量化的問卷深入探討,來了解學童的學習 成效是否達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