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品德教育實施過程之內容歷程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第二節 探討品德教育實施過程之內容歷程

本節針對品德教育的實施過程之內容與歷程作一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符合 皮亞傑(J.Piaget) 道德認知發展論中的形式運思期,適合品德教學的方式是讓學童 在故事中延伸思考、討論發表,在影片欣賞中學習價值澄清,戲劇角色扮演讓學 童在角色詮釋中了解品德概念,實際的體驗活動提供學童品德情境,從品德故事 分享回饋單中,培養學童在生活中實踐,家庭聯絡簿成為親師生間品德實踐心得 交換的平台,實施品德教育課程之前徵求家長同意,再取得書面資料(附錄一)。

壹、 品德概念主題「正義」之品德教學歷程分析

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學童在同儕間相處常有口出穢言的現象,或為同學出氣 相挺而誤用正義感,故在開學後三月開始,研究者決定選擇「正義」為實施品德 教學之主題。本教學歷程主要呈現品德概念主題「正義」(附錄二),研究者透過 正義故事「天堂與地獄」、「捨身救人的天使—林靖娟老師」,影片欣賞「正義使者」、 角色扮演「公平的判決」、體驗行動「參訪法院」等四項教學活動,延伸引導學童 對「正義」的認知、情意態度的培養、最後以行動為實踐目標。

一、教學活動

研究者曾於上學期班級上課中嘗試實施故事教學的方式,經觀察發現,學童 在聆聽故事中較容易集中注意力,也較容易從故事涵義中引發其學習動機與討 論。因此實施品德教學,說故事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因為沒有壓力也最能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童可以從故事中體會到不同的想法,透過故事可以發展品 德概念。

將故事以簡報檔呈現,透過故事的陳述,討論相關的提問,引導學生從故事 中引發其想法,進而討論發言。從學童的發表中發現,故事可以延伸出學童在生 活中的相關經驗,亦可導入與正義相關的品德概念。不僅明瞭正義的意義且從中 發展出合作、分享的概念,了解一件工作的完成需要團體的合作,而且幫助別人 就是幫助自己。

活動一、聽說故事

(一)正義故事「天堂與地獄」

先了解學童對天堂與地獄的先備認識,雖然是抽象的的名詞,但學童都知道 二者的差別,天堂是快樂的,好人才會上天堂,地獄是痛苦的,壞人因作惡多端,

才會下地獄(觀察_20110303S)。故事中看似平常的用餐方式,隱含爲何能成為天 堂人的道理,此則故事旨在教導學童友善待人的重要。藉此引發學童對故事所產 生的想法。

針對故事中的情節,研究者發現學童有了以下幾項觀念與價值觀的形成:

1.惜物的觀念

要珍惜食物、不要輕易丟掉。(觀察_20110303S04)

2.學習到分工合作的精神

上學期研究者曾經做先期研究,學童們曾一起合作製作海報,從中體會到有 人合作、有人不合作,合作的小組作品較不合作的小組作品來的完整、且能如期 完成,有如故事中天堂人相互合作便可以用食,而地獄人因自私無法合作而面黃 飢瘦,呼應到學童曾經有過的學習經驗。

做海報時,大家互相幫忙,做出的肯定是最好的海報。(觀察_20110303S25)

比賽拔河時,也要分工合作。(觀察_20110303S05)

同學合作搬重物的時候。(觀察_20110303S13)

學校有活動時,就要合作。(觀察_20110303S03)

3.從班級生活中,學童發現同學有善待他人的具體行為。

做人不要太自私。像班上同學S25與S09很有愛心,會主動幫助別人。

(觀察_20110303S27)

4.從日常生活中,學童懂得與他人分享的良善行為。

爸爸要求全家人要一起吃東西,一家人和樂共享的感覺真好。

(觀察_20110303S28)

我有好東西會跟哥哥分享。(觀察_20110303S23)

5.學童學習到多關心、幫助別人的品德觀念。

不要事事只想到自己,也要多關心別人。我吃飯都習慣用湯匙,家人都會 幫我夾菜。(觀察_20110303S29)

我常常幫老師的忙,同學的功課我會協助他完成。(觀察_20110303S19)

要懂得為人著想。(觀察_20110303S16)

不可自私自利,為別人帶來幸福,也是為自己帶來好運。

(觀察_20110303S21)

從學童的討論中發現,「天堂與地獄」的故事大家曾經聽過,透過發表,可 以了解學童延伸出許多想法。故事討論可以了解學童對故事主題的理解與思考的 深度及廣度(林敏宜,2002)。學童從故事中了解到正義是善待別人,也是主動 伸出援手的行為。

(二)正義故事「捨身救人的天使—林靖娟老師」

校外教學是學生每個學期都會參與的活動,該則故事在敘述林靖娟老師在意 外事故中,主動伸手援救該幼稚園的學童,因而犧牲性命。透過此則故事的討論 中,學童紛紛表達心中的想法,經由討論與發表,讓學童深切感受在周遭親人、

朋友有難的時候,應即刻伸出援手。研究者分別就認知、情意、行為三方面敘述 學童於該故事中所表達的想法與作為。

1.認知方面

S問:老師這故事是真實的嗎?

T答:是真實的故事。目前這位殉職老師的紀念雕像正座立在台北市立美術 館前。…

一個真實事件發生的故事,更能令學童深刻體認,在敘述該則故事中,研究 者延伸搜尋相關的資訊,增加教學內容的充實性。例如:學童校外教學時搭乘交 通工具所規定的年份限制、逃生須知與各項安全配備,透過真實故事除了明瞭故 事主角正義感的表現之外,另外,學童也可以培養正確的逃生知識。

這個老師很有責任。(觀察_20110303S06)

要發揮正義感。(觀察_20110303S27)

老師非常的勇敢。(觀察_20110303S13)

讓我學習到要怎麼珍惜自己的生命。(觀察_20110303S17)

S06的回答令師訝異,該生在上課時經常注意力不夠集中,在此則故事的表達 中,他能說出『老師很有責任』,足見這節課的故事內容吸引該生的注意力。在教 學活動中,像路過司機從旁救助的方式,引起少數一兩位學童發言會有開玩笑的 語氣,需藉由研究者予以溝通導正,才不致引起其他學童附和。(札記_20110303)

2.情意方面

當學童在聽此則故事內容時,是安靜、專注的。尤其在說明林靖娟老師如何 犧牲生命搭救幼稚園學童的過程,部分學生的神情是隨之感動的,在分享與表達 中發現,學童都認為當有急難時,應主動伸出援手、幫助別人。(札記_20110303)

我覺得她很勇敢,冒著生命危險去就那些小朋友。(觀察_20110303S29)

這個老師捨身救人的精神讓我很感動。(觀察_20110303S15)

能不先想到自己,先去幫助別人。(觀察_20110303S16)

不要只顧自己,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觀察_20110303S05)

當學童聽完故事之後,也問我:「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和故事中的林老師一 樣嗎?」「呵呵..,我想大家都不希望有遺憾的事情發生的,出發前做好預防措施 才是正確的!對不對?」研究者很慶幸學童也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也提供研究者 自我省思的機會。(札記_20110303)

3.行為方面

遇到火災的時候,自己要懂得逃生。(觀察_20110303S04)

如果能多救一個人,就救一個人。(觀察_20110303S08)

我們要主動伸出援手。(觀察_20110303S19)

應變求生在本故事中是學童所看到的必備知能,如何在自己懂得逃生之餘,

又能援救別人是學童延伸學習的課題。由學童的發言內容中發現,正符合「正義」

行為準則中「我要主動伸出援手」的準則,研究者綜合學童們的發言,再次闡述 說明「正義」主題的相關行為準則。

活動二、影片欣賞「正義使者」

該影片故事背景發生於校園之中,有鑑於校園霸凌事件頻傳,研究者盼藉由 該影片與學童討論正義的涵義與生活實踐,對於不合理的事情提出具體的作法與 行為。研究者先引導學童討論劇情內容,就劇情中人物的道德行為作價值判斷。

然後以學童在校園生活中所聽見或親身遭遇的霸凌事件做對談,以角色互換的角 度而論,學童說:

如果我被霸凌的話,我會去跟老師、家長說,讓師長們去處理。如果我看見 別人被霸凌,我一定跟師長們說。(訪談_20110310S07)

看完這部影片,我覺得如果被霸凌,我一定會跟老師講,如果沒講,他們也 會再加欺負他,我不怕被報復,因為我在幫助人,如果霸凌的人是我朋友,我一 定不跟他做朋友。(訪談_20110310S12)

以學童親身經歷的角度而言:

我曾看到有二十幾個國中生打一個人,那個人被打得很慘,就像今天的影片,

欺負人的人不知道被欺負的痛苦。(訪談_20110310S03)

與學童的對談中可以知道,當學童當下遇到霸凌行為時,最迫切想告訴的是 週遭的師長們,對於是否會怕對方報復,S12的說法正符合「正義」概念中「我要 不向惡勢力低頭」與「我要關心遭受不公平對待的人、事、物。」兩項準則。另 外也有學童針對霸凌發生的原因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如:霸凌現在是熱門話題之 一,霸凌者想霸凌別人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現在離婚率高,霸凌者在家中得不到 溫暖,想藉其他人來發洩,被霸凌者會變成社會上潛在的敵人,有些人即使看見

了,也不太可能去告發,是怕被報復,所以被霸凌者通常只能靠自己的力量。

(訪談_20110310S20)

由此可知,「正義」概念已漸在學童道德意識上開始產生價值判斷,正是情意 態度培養的展現。

其實學童也很重視現在校園中霸凌事件的發生,都不希望自己是被霸凌的 人,也有學童懷有正義感,認為自己的同學若被霸凌,應該挺身而出告訴師長或 為同學伸張正義。(札記_20110310)

學童與家長對於「正義」品德主題,也提出自己的分享與回饋,回饋文件與 學習單,如圖4-1及圖4-2:

圖 4-1 品德回饋單-家長分享-正義  圖 4-2 學習單-正義使者 

部分學童家長會給予研究者許多在實施課程上的回饋,學童亦會針對研究者 所設計的學習單做省思記錄,研究者可以從其中了解學童在家庭中的實踐成效與 家長的認同度,透過省思再修正教學的進行活動。

部分學童家長會給予研究者許多在實施課程上的回饋,學童亦會針對研究者 所設計的學習單做省思記錄,研究者可以從其中了解學童在家庭中的實踐成效與 家長的認同度,透過省思再修正教學的進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