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歸納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實施品德教育所面臨到的問題

一、學童內省能力的加強

實施品德教育課程過程中,學童在認知、情意方面均能了解品德概念的核心 價值,唯要在生活中確實實踐是需要學童自省內化的。品德教育是一種持續性的 且是需要內化為自身行為的生活課程,研究者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作課程設計、安 排相關的活動與實際體驗行動,且在課堂中隨時機會教育與懇切叮嚀,但學童在 生活日常行為中,偶會有脫序的行為產生,故須加強學童的內省能力,才能在生 活行為中實踐好品德。

二、家長的認同更能使學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品德行為

研究者在實施品德教育的回饋方面,透過家庭聯絡簿與家長配合,了解學童 在家庭生活中實踐好品德的行為。研究者在行動研究結束後,與學童家長互動回 饋中發現,多數家長均能對學童在家庭生活方面反映出學童在品德行為上的改 善,由此可知,實施品德教育需家長的重視與配合,有家長的認同更能使學童在 日常生活中實踐。

三、需突破時間掌控之困境

研究者身兼行政職務與擔任六年級導師,在行政工作繁忙與自身教學進度壓 力之下,在實施品德教育教學的活動中,常有時間上的壓力,例如:在影片欣賞 的活動中,所耗費的時間較長,故常利用午餐時間觀看再延續至彈性時間,有鑑

於此,故在影片的選擇上便有播映時間的考量,另外,在學童發表討論的歷程中,

學童偶有偏題的發言,研究者需花時間引導學童的想法修正,慢慢掌握時間的控 制。

四、品德檢核之回饋部分,會因學童之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

善於口頭表達的學童在發表與討論時總能侃侃而談,此時研究者便須觀察並 予以事後記錄,有些學童則擅於文筆的表達,研究者在文件蒐集上需多下工夫彙 整擷取重點,少部分學童在文件資料的敘寫過於簡略或在口語上羞於表達,研究 者便無法深入了解學童的想法,如何引導學童深入表達內心想法,發表於言談或 文字是研究者須努力克服的課題。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品德教育課程是一種持續性且需長期時間自省 內化的課程,在實施課程與活動過程中,應激發學童內心表現出良善之行為,達 到品德核心價值的認同與建立。推行品德教育,除了規劃品德教育相關課程還需 要與家長在家庭教育的落實相互配合,如此才可相輔相成。

貳、規劃品德教育課程之內容

一、品德教育課程之主軸

研究者以「正義」、「孝悌」、「感恩」為品德核心概念,作為品德教育課 程之主軸,經行動研究後發現,學童在行為態度與觀念想法上有明顯的改變,研 究者認為教學者只要有計畫的規劃品德課程活動,再給予學童適當的啟發與引 導,學童在發表與討論中,可以思考、明辨,價值澄清,對於學童在生活行為與 學習態度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改變。

二、選擇教材來源

本研究除了將新北市政府出版之「品德教育教學手冊」為主要之參考教材,

研究者亦蒐集品德相關故事與影片、提出問題討論與蒐集網路資源,藉以提高教 學成效,提高學童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童品德行為之改進。

三、教學方式

研究者以「正義」、「孝悌」、「感恩」為品德主題,以實施品德故事與影 片欣賞、角色扮演、安排體驗活動及生活實踐好品德為四個具體可行的教學步驟,

研究者設計品德教學活動融入學童生活與學習行為中,藉此讓學童從活動中學習 認知、體驗與實踐反省,可達到學習成效。

四、教學評量回饋

研究者認為在教學評量的方式中,除了學童方面的觀察、專注聆聽欣賞、踴 躍發表、討論發言、敘寫記錄及各項學習活動相關的學習單之外,家長的回饋與 同儕教師間的對話也是重要的一環,多數家長肯定品德教學課程是對學童有幫助 的,可以持續實施,與同儕教師間的對話亦可以了解,同儕教師們都認為品德教 學課程是重要的,唯應透過學校有完整的教材規劃全面推行,經由教師在教學現 場與行政人員的支援與配合,如此更能發揮教學成效。

簡言之,蒐集多元的教學資源,可以提供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上充分發揮教學 成效,學童藉由各項學習活動從中認知、體驗與實踐反省,學童品德行為將獲得 有效改善。

参、實施品德教育課程內容之歷程

一、聽說故事

說故事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因為沒有壓力也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透過正義故事-「天堂與地獄」、「捨身救人的天使--林靖娟老師」,孝悌故事-「朱 家故事」,感恩故事-「無敵阿嬤」的簡報敘述,學童在研究者啟發引導下產生學 習動機與發表討論的興趣,在研究者的研究歷程中發現,學童能將故事中所傳達 的品德概念內化成為生活行為態度的部份,是故,以聽說故事做為品德教學的方 式是可行的。

二、影片欣賞

在研究者的研究歷程中,安排有關品德概念的影片欣賞活動,透過「正義使

者」、「一張泛黃的支票一個畢業禮物的故事」、「媽媽的便當」三部影片的劇情內 容與學童做討論發表,針對角色中有關品德概念的問題作一提問、綜合討論,讓 學童在發表中澄清價值、培養思辨的能力,從欣賞影片過程中,學童將角色類化 於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加其對品德概念情意上的認知,有助於學童在品德行為上 的推理與發展。

三、角色扮演

品德教育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童體驗不同的情緒經驗,在「公平的判 決」、「我們這一家」、「感恩的故事」戲劇角色的扮演過程中,學童可以提升個人 的表達能力與增進人際關係,因為戲劇的演出需要學童間的相互討論與團隊合 作,尤其在角色分配與協調上,學童可融入平日所接觸的生活經驗,透過表演內 容呈現品德概念的內涵與價值。

四、體驗活動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行為實踐是品德教育課程最重要的關鍵,研究者發現 與其敘述或欣賞品德故事,不如提供品德情境,給予學童實際具體的體驗行動,

故安排「法院參訪」、「愛的超級任務」、「謝師行動」等活動,配合「正義」、「孝 悌」、「感恩」三項品德概念,研究中發現,學童已經可以由具體實踐中表現出良 好的品德行為。因此,體驗活動可以明白、觀察出品德教育的實施成效,亦值得 學校安排設計各種情境,供學童實踐良善的品德行為。

五、品德回饋單

品德教育課程是一項生活實踐的課程。研究者在本學期班級的「家庭聯絡簿」

中實施每日留言,將學童在學校生活所實踐之貼心的、服務的、令人感動的舉止 或行為改變的事實,在聯絡簿上做詳實記錄,透過親師間彼此的回饋與鼓勵,可 以增強學童良善且正向的行為。「品德回饋單」是聯絡簿中與家長互動的平台,除 了將學童的生活品德表現書寫記錄於聯絡簿中,學童、家長更透過「品德回饋單」

表達自身的想法,相信學童可由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重視更加強品德行為的的實 踐,是故,品德回饋單對於品德教育確實是有助益之效。

綜合言之,透過故事、影片欣賞、角色扮演、體驗活動、品德回饋,學童藉 由各項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參與發表討論、體驗品德情境,再配合品德回 饋單,親師間做良好的回饋互動,皆有助於落實品德行為之實踐。

肆、實施品德教育課程行動方案之評鑑與結果

一、學童之學習成效

(一)喜歡品德課程,提高學童學習興趣

研究者發現學童在「正義」、「孝悌」、「感恩」三項品德概念的行為實踐上有 明顯的進步,高年級學童平日因在課程上有進度的壓力,透過品德課的實施,學 童可以紓解課業壓力,亦可從不同的品德教學活動,引導學童激發不同的想法或 發表討論,思考品德概念的不同面向呈現,提高學童學習興趣,藉此培養學童思 考、反省、檢討、修正自己的行為理念的能力。學童皆肯定品德課程,表示自己 的行為因上了本課程,想法明顯與以前成熟、進步許多。

(二) 品德內化對於學童行為有正向改變

研究中,學童透過課程的學習與討論,產生懂得如何善待同學、發揮正義感,

對父母長輩表達孝意、友愛弟妹同學,化關懷感恩為具體行動、感謝師長等正向 行為。品德課程讓學童在學習中漸漸產生內化,將個人的認知、情意、行為趨向 於知善、樂善、行善之道德行為,對學童的影響有正向的改變。

(三)學童間人際關係有明顯的改善

經由實施品德課程後,班級中部分人際關係欠佳的學童,在活動互動中慢慢 學會表達個人想法意見,同儕也學習接納不常表達的同學發言,並給予適時的鼓 勵,另外,在角色扮演的學習過動中,學童可以會學習彼此尊重、相互討論、分 工合作,漸漸的,個人的人際關係有明顯的改善,班級的相處氣氛亦更融洽。

二、教師之教學成效

(一)品德教育課程對班級經營有助益

實施品德教育,在教師班級經營上有明顯的幫助,擔任幹部的學童清楚明白

自己的責任,維持教室秩序時,需秉持公平正義原則,不偏袒同學,學童也尊重、

認同幹部同學的作法。研究者在課堂上發現,學童的專注力明顯改善很多,因為 研究者也會將班級發生的瑣事融入品德教學中,是故學童更能學習、實踐好品德,

認同幹部同學的作法。研究者在課堂上發現,學童的專注力明顯改善很多,因為 研究者也會將班級發生的瑣事融入品德教學中,是故學童更能學習、實踐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