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格教育於體育領域之相關研究

國內近年來十分重視品格教育,各縣市及各級學校積極推動品格教育,各教學領域 也都有針對品格教育的相關研究。在體育領域融入品格教育相關研究中研究者搜尋相關 資料查詢國內相關文獻有3篇,不過3篇研究都以個案研究或敘說性研究為主,個人與社 會責任模式相關研究有2篇。

一、 體育領域融入品格教育研究

(一) 林秀珍、顧曉雲(2007)「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

主要探討學校運動經驗結合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與必要條件,首先釐清運動的遊戲與超越 特性,進一步證明運動是透過身體媒介,導向身心靈的均衡與人際關係的和諧,所以運 動本身具有道德教育意涵。其次,研究者以國內一所學校結合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實 踐範例來輔助說明。對於學校課程改革或道德教育的推動而言,是一種新的視野,也是 值得思考的方向。

(二) 洪琇惠(2007)「走過青春叛逆的少年兄—運動對品格行為轉變之生命敘說」

研究乃探討個案在運動和品格實踐的相關行為,經由敘說的過程,回溯研究參與者年少 青春的歷程,面臨成長階段,如何克服身體與心理的轉變,且面對學業壓力、運動技能 的學習,以及同儕人際的處理,是如何透過運動調整個人品格行為。研究對象為立意取 樣,研究方法為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法來蒐集研究參與者相關資料。研究結果有三點:一、

家庭環境對個人品格行為具潛移默化影響:品格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若家庭結構不 夠健全,教養態度不一致,沒有共同生活經驗,孩子往往失去學習模仿的機會,可見家 庭教育潛移默化的重要性,對一個人的品格影響是如此深遠。二、運動教練是改變選手 品格行為因子:運動團隊強調公平競爭,友善關懷、誠實勇敢的運動精神,透過運動教 練的引導,從運動競賽經驗中,學習冒險、積極進取、爭取榮譽,藉由做中學反覆練習 運動技巧,學習更重要是行動與思考,內化自我負責的態度。三、運動對青少年品格養 成具有影響:運動團隊的情境學習,隊友的良性競爭,重建或強化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

勇敢面對自己與對手的能力,主動克服任何困難與挑戰,學習接納失敗與挫折,運動訓 練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是讓參與者培養思考、負責的能力與堅持到底的毅力。四、環境 是品格行為最大的影響者: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的影響,在沒有覺察警醒,就容 易隨波逐流,而運動是一個媒介因子用來塑造公平競爭的場域,適時介入的重要他人,

即是對一個人品格行為改變的最大關鍵。

(三) 黃巧妏(2010)「球類遊戲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研究主要以球類遊 戲教學(ball games teaching)融入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之課程,提升學童在 品格教育的實踐能力歷程。研究方法採取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方法,以花蓮縣某 一小學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探討、資料的蒐集彙整、實際教學與師生互動 之中進行檢討等資料蒐集與分析。其研究結果在學生的學習成效上可列幾個目標:(一)

學生「尊重」之學習成效:學童在團體中能有正確的情緒表達,減少彼此之間的爭吵及 衝突的事件發生。(二)「公民責任」之學習成效:學童更注意到競賽細節的遊戲規則,

學習守法的態度,不因為求勝利刻意違規。(三)「團體合作」學生由活動的過程,主 動學習解決團隊合作的問題,達到同心協力的目標。

二、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相關研究

(一) 國內部分

丁立宇(2011)「青出於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研究旨在以行 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歷程中,高關懷青少年學生責任層級的表現 情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因應對策,最後做出教學反思,進而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品格融入籃球教學歷程中,高關懷青少年學生責任層 級的表現情形。研究對象為桃園某國中高關懷學生12名。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發現學 生在體育館內的品格表現獲得改善,也看出轉移出體育館的可能性。研究者也從中獲得 TPSR責任模式課程設計與教學、帶領高關懷學生等方面的專業成長。

顏宛平(2013)「國中體育課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學生經驗」,研究旨在探 討國中學生在體育課實施TPSR單元教學,從學生對經驗的主觀詮釋,反映課程實施的 情形。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實施22節,每節45分鐘。研 究結果顯示學生經驗內容包括責任行為、責任認知、運動技能學習、運動認知、班級運 作、小組運作、師生互動、課堂安排、課程態度等主題;結論為學生的責任行為並不會 按照責任層級漸進的發展,而是易受情境的影響,教師可設計多元的情境,讓學生嘗試 能在各種情境中都能展現出正向的負責行為。

在國內品格教育相關研究與其他領域都有不同方式的研究,體育領域的品格教育目 前已有蓬勃發展的現象,尤其隨著這幾年學生行為偏差議題常常出現在社會版面,更迫 切需要加強學生品格教育意識。研究者也希望藉由責任模式帶入體育課中,近程目標可 以加強學生責任意識,長期則希望能影響學生行為,也期望能在體育教育提供相關研 究,真正落實品格教育。

(二) 國外部分

Walsh(2007)研究主題是以支持青少年發展的成果-基於責任模式的課程規劃評估,

研究對象為1 0個城市的小學四、五年級學生。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質性研究法。課 程內容以教練俱樂部課程為主。研究發現:學校的課程和教練俱樂部的課程都能幫助青 少年的發展,不過比起學校課程,教練俱樂部的課程可以獲得更佳的效果,學生對教練 俱樂部的課程也更印象深刻。

Wright and Burton(2008)一所高中體育課程結合責任模式的推行與結果。研究對象為 23名高中生採質性研究法並以20節體育課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一、建立一個有關 的課程:體育課和TPSR做出有效的結合,不論在體能、情緒和精神健康的議題都處理 得很好。二、實施時面臨的阻礙:種族與文化的問題; 對學生採軟性姿態的反效果; 反 覆的練習使學生沒有動機;太多的討論使學生厭煩。三、練習生活技能:學習多變的角色 和責任,也學會做決定、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自我評估。四、看到轉移初體育館的可能性:

學生發出對生活技能明確的理解和促進責任。學生注意到自己行為的改變,也發現在其 他生活層面的進步。五、創造一個有價值的方案: 這是一不同的教學方法,儘管過程仍 有不少阻礙,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有價值的方案。

Walsh(2008)研究主題為幫助資源不足地區的青少年發展未來的可能性。研究對象為 12名7、8年級的學生(已具備1-5年的TPSR經驗)採質性研究法。時間為9節職業俱樂部課 程。研究發現:職業俱樂部有效的提供研究參與者一個有意義的生涯規劃之探索。

Gordon(2010)研究主題為一所紐西蘭中學體育課程結合責任模式的調查。研究對象 為93名9年級兩個班學生和10年級兩個班學生進行準實驗設計並以個案研究方法研究一 整學年的體育課程實施TPSR模式的學生成功達到學習個人與社會責任的關係;在班級 中有關有關社會與個人責任的行為有所改變,但在班級的表現不像在體育課時那樣好。

任課教師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來自於彼此的互相尊重。

Escarti, Gutierrez, Pascual,and Llopis(2010)研究主題為在體育課程中透過個人與社會 模式提升個人效能。研究對象為30名13、14歲的高危險青少年。研究方法為準實驗設計、

質性研究法進行一個學期的體育課程。研究發現:一、量化結果顯示TPSR模式對改善 學生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幫助。質性結果顯示控制組的責任行為獲得有效改善。二、結果 顯示此模式對於改善危險青少年的心理與社會發展是相當有效的,而體育課程對於這些 青少年也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去發展個人與社會責任。

Walsh and Ozaeta(2010)研究責任模式目標轉移至學校環境-教練俱樂部課程的研

究。研究對象為13名小學5年級高危險青少年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法。設計45節有關團 隊運動的教練俱樂部課程。研究發現:TPSR模式創造出一個自我成長與關心他人的積 極環境,也可以開發出青少年發展的可能性,並證明透過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順利發展 出良善的人格。

Wright, Li and Pickering(2010)研究高中健康課程整合責任模式:教育成果的評估。

研究對象為122名14歲至18歲的學生。研究法以準實驗設計並以18節健康體育課程實施 TPSR模式的學生偏差行為有明顯減少。TPSR課程方可能發揮出積極的教育成果。

三、 小結

就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為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其中國中所占比率 稍重。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法、準實驗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為主,僅有少數使用量化的 方式。從研究結果看來,無論在體育課或俱樂部課程都能順利推展TPSR責任模式。學 生的特性以一般體育課學生占大多數,有少數針對高危險青少年,針對高危險青少年的 研究都證實TPSR對改善學生品格有幫助。從上述研究發現TPSR責任模式對改善學生的

就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為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其中國中所占比率 稍重。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法、準實驗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為主,僅有少數使用量化的 方式。從研究結果看來,無論在體育課或俱樂部課程都能順利推展TPSR責任模式。學 生的特性以一般體育課學生占大多數,有少數針對高危險青少年,針對高危險青少年的 研究都證實TPSR對改善學生品格有幫助。從上述研究發現TPSR責任模式對改善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