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卷調查與教材分析之歸納

第五章 僑委會教材之設計及發展建議

第一節 問卷調查與教材分析之歸納

一、教材供給與實際需求落差大

從問卷統計結果得知,華語文教師認為「文化」一詞的內涵是社會互 動的模式與習慣、外顯的藝術文化、文化的內隱知識;又「文化」具體呈 現在語言、習俗、藝術、飲食、文字、及生活方式等主題。在教學困境方 面,多數認為是文化教材難尋以及文化情境難說明,而目前教師們在文化 教學時最需要的教材為「成冊的文化專題系列教材」與「多元的文化素材

(影片、圖片、聲音)」,希望教材應包含文化說明的影片及圖片、課文 當中要有文化說明及延伸閱讀等才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學習。

將上述華語教師在文化教學上的困境及教材需求,對照目前僑委會所 提供的各類教材情況,在核心教材方面,雖區分有初、中、高級教材,但 各級間銜接有困難,且內容缺乏實際文化情境及社會互動模式的呈現;輔 助教材方面,題材雖多但同質性高,內容偏向傳統美德與價值觀、倫理道 德,以及民俗、節慶、古典詩詞等,脫離現代華人實際生活方式;數位教 材方面,多半非系統性發展及編寫的教材,且呈現方式僅能說是文化知識 介紹與陳述,難度高且缺少詳細說明與運用方式,使得教材之供給明顯與 實際需求有一大段落差。

二、編寫概念偏重第一語言教學

在推行海外華語文教育方面,僑委會因有其特有立場與宗旨,希望達 到維繫華僑與祖國的文化關係,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中華文化的優良傳 統,並協助僑居地社會文化的進步的目標,所以過去在教材內容及主題的 選擇上,較偏重歷史文化及國家意識型態的傳承,強調傳統中華文化的灌 輸;在教材編寫概念上,反映以第一語言教學為主的母語教學心態,將國 民教育延伸複製到海外僑區,因此當時所發行之教材係沿襲國內學制分科 之概念編撰,其目的在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尚未有朝向融合僑居國語言、

文化、經濟、政治等的第二語言教學角度切入的概念。

承上所述,研究者檢視僑委會多數核心教材及輔助教材發現,該會近 幾年在教材發展上已經努力朝第二與言教學觀念轉變,並邀請國內專家學 者協助檢視現有教材、擬定及修正教材發展綱要、導入第二語言教學的觀 念,因此陸續推出【中文讀本】、【快樂學華語】等以第二語言教學概念,

並融入 5C 教學目標編撰的教材,惟目前此類教材所佔比例不高。該會多 數教材仍屬出版年分距今有一段距離的,例如最受海外歡迎的教材【五百 字說華語】,是民國 79 年出版的通用性教材;【兒童華語課本】是民國 82

年出版的兒童教材,二者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時間,期間雖經歷多次修編 與調整,但主要架構及編寫概念仍脫離不了原有教材框架。其他如【一千 字說華語】、【初中華文課本】、【兒歌】、【謎語】、【諺語】、【寓言故事】、【老 師的話】、【兒童詩】等教材,其出版時間距今都超過十年以上,因此呈現 的教材內容也尚未脫離前述的概念,偏重在第一語言教學。

三、程度分級不明與銜接困難

目前僑務委員會編寫的紙本教材與數位教材繁雜,依「全球華文網路 教育中心」上的歸類包含語文教學、數位學苑、文化饗宴與台灣采風等單 元的教材與素材,數量多且體裁豐富,但除了在語文教學單元內之核心教 材有區分初、中、高級教材外,其他單元內之輔助性教材如【兒歌】、【謎 語】、【諺語】、【民間故事】、【台灣講古】或數位教材如【台灣節慶】、【台 灣童玩】、【認識台灣傳唱歌謠】等,都無明顯的程度分級,學習者面對如 此繁雜的教材,很難選擇適合學習的教材。且細看這些教材內容,會發現 對初學者而言,教材大多過於艱澀難懂,例如中華文化天地裡各主題的文 章內容較長,範圍較廣,雖有影片輔助,但並非逐句發音,學習者即便有 心想學,也無法得要領。教材程度分級不清、難易過於懸殊,是該會現有 教材有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再者,各種教材間的銜接關係與相互支援的程度相當低,依目前所出 版之核心教材來看,若一個華語者依僑委會網站上規劃的分級順序,學習 初級教材【兒童華語課本】或【新編華語課本】、中級教材【五百字說華語】

或【一千字說華語】、到高級教材【初中華文課本】與【高中華文課本】,

會發現依此順序學習並無法有效循序漸進提升華語能力,這些教材中除了

【初中華文課本】與【高中華文課本】是有系統性的由淺而深安排內容發 展外,其他各級教材間,並未依詞彙數量、句型複現率或內容題材難易程

度等作連貫性地發展,或是提供一套建議學習者參照輔助學習的機制,因 此造成學習過程出現銜接不上的困難,由此點推測早期發展華語文教材 時,可能未先擬定通盤的教材發展大綱與策略,抑或擬定大綱與策略後,

因各種行政因素並未徹底依循,因此導致各教材獨立發展,無法相互連結。

四、核心教材文化導入不均

核心教材以語言教學為主,在教材內容中適時導入文化觀點,可以提 升學習者興趣,亦可幫助學習者正確掌握與運用目標語言,達到語言學習 之最佳效果。舒兆民(2002)指出「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結合本身就是一 種滲透,在語言教學中重視文化因素導入,將文化傳授滲透到語言中去,

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檢視核心教材的文化導入現況發現,每一種教材或多或少都有文化觀 點的導入,以【一千字說華語】為例,研究者訂出的六大文化觀點在各課 出現率高達 57%;而【初中華文課本】的文化觀點出現率更高達 70%,以 出現率來說,核心教材的文化導入程度相當高,然仔細分析各教材文化觀 點多偏向闡述傳統價值觀、倫理道德、聖賢哲理或欣賞藝文詩詞之美等,

缺乏具有實際文化情境及社會互動模式的內容呈現。

五、輔助教材同質性過高

輔助性教材大部分同時有傳統紙本與數位形式的存在,內容多為闡述 古聖先賢的智慧哲理、傳統美德與價值觀、倫理道德,以及民俗、節慶、

古典藝文詩詞之美等,幾乎停留在過去偏重歷史文化及國家意識型態傳 承,強調傳統中華文化灌輸的年代,所呈現的文化觀點較為狹隘,較少考 慮到海外學生文化背景相異,情感取向和興趣喜好也不同,而且前述的內

容脫離現代華人具體生活狀況,要學生學習此類文化,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引起抗拒。

而在體裁方面,多以歌謠,寓言故事、諺語、謎語、詩詞等呈現,同 質性相當高,多年來尚未見較有新意的體裁出現,例如流行歌曲、當代戲 劇、夜市小吃大搜查等實用性題材。另外,輔助性教材持續修編的情況較 少,頂多是去除明顯不合時宜或較具政治敏感度的主題,卻未通盤檢視輔 助教材的內容主題是否符合現代實際生活情況,因此從對外華語教材角度 來評估,此類教材就較顯得過時且不符實際需求。

六、數位教材多為參考素材而非系統化教材

再者,經檢視該會在網站上提供的數位教材後,發現除了最新的【五 百字說華語影音互動式課程】、【一千字說華語影音互動式課程】等可算是 依系統化方式發展的數位教材外,其他如【台灣童玩】、【台灣節慶】、【聚 落文化之美】等,只能歸類是素材,而非系統性發展及編寫的教材,呈現 方式僅能說是文化知識介紹,難度高且缺少說明與運用方式,學習者即便 閱讀完這些內容,也無法知道應該在什麼時機用上,換句話說,即是這些 教材並未具有教學或自行學習的要件,也無輔助教學或學習的配套內容,

如教學指引、學生作業簿等,以致於原本立意良好的多元化教材,變成僅 是教師備課時的教學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