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僑委會教材之設計及發展建議

第二節 教材設計建議

本節依據第二章文獻資料、第三章所作問卷需求及僑務委員會教材分 析之結果,綜合歸納後針對僑委會華語文教材提出編寫與設計之建議,先 從教材編寫架構(骨)與文化導入教材內容(肉)兩部分說明。

一、教材編寫架構

教材的編寫架構,就如同人體的骨骼一樣,要先架構起強健的骨骼才 能讓肌肉有附著發展的依據。依據第二章文獻資料、第三章所作問卷調查 及第四章教材分析之結果,經綜合歸納後針對僑委會華語文教材提出建議 的編寫架構如下:

圖 五-1 確定目標及需求

擬定大綱及發展策略

資料蒐集與系統建立

內容編寫

實際試教/教學

評估

教/學的反饋 教/學的成效

(修正)

(修正)

(一)確定目標及需求

雖然僑委會在推展對外華語文教育工作的概念是相當完備且先進的,

但以目前該會教材呈現的內容觀之,教材的文化目標偏向隱性價值觀與倫 理道德,此與問卷調查結果所顯示華語文教師所需要的文化教材主題有所 出入。在 Stern 的教材設計理論前二個層次中說明,應先通過社會學、人 類學等社會學科,分析出適合的第二語言社會的「文化主題」,然後再經由 教學的角度,從學習、教學、交際、語言四個方面再分析出「適合作為教 學的材料」(見 P.9)。然而如何挑選適當的文化項目作為教材設計的內容,

就有賴於先確認欲達成之目標及實際需求。

再者,既有教材的評估原則,可以是新教材設計時的指導方針。由於 僑務委員會多年來在華語文教材開發上著墨甚深,因此已出版為數不少的 華語文教材,然而,由本研究結果得知,該會教材編纂時間都過於久遠,

內容有許多不合時宜之處,教材種類同質性也過高,因此建議該會再進行 編修或新編教材規劃之前,可先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現有教材作通盤的檢視 與評估,尤其是既有的相關的同類型教材,經詳細篩檢不適合以及相對匱 乏的主題後,找出現階段欲達成目標與實際需求,接續才能著手進行大綱 與發展策略的擬定。

(二)擬定大綱及發展策略:

如果說各種教學法是教材設計的精神,那麼大綱便是教材設計時的骨 架,這兩者是教材編寫之初,教材編寫者就應有相當程度的把握,因為這 影響到教學技巧的呈現方式,以及活動練習的設計與安排。教學技巧是用 來傳達教材內容,而活動練習是為了應用前三步驟所做的強化教材內容的 機會(見 P.22)。僑委會的華語文教材供應至世界各地,服務對象多元,所

需的教材類別、屬性都相對複雜,然而每一種教材的發展都應先經過審慎 的思考,針對目標及需求擬定好大綱架構,並延續制定發展策略,如此一 來,教材編寫的過程不易發生偏離主題或失焦的問題,每套教材各有其主 軸方向,不會浪費精力編寫相似主題或功能的教材,更不會因政黨輪替或 是承辦監督人員異動或業務交接問題等行政因素,導致難以釐清接續問 題,而須費時重新去了解、規劃。

(三)資料收集與系統建立:

當確定目標需求並且擬定大綱後,接著就是依照此目標欲發展的教材 類型作資料蒐集。教材編寫者從教材開始規劃到編寫完成,期間不論是目 標與需求的確認過程、挑選適當的題材、討論教學技巧的呈現以及其他相 關的資料搜尋、整理、紀錄等,都是相當繁瑣且繁重的過程,因此一套教 材總是要耗費相當時日才能得以完成。以僑委會服務的對象來說,勢必須 要開發種類多元的華語文教材,才有辦法符合眾多不同的需求。

種類多元的教材雖然各自目標不同,但編寫過程中相關原理原則或論 述可以相互借鏡參考,因此若能將每一次教材編寫過程中,所整理的各種 類型資料,包括參考文獻、圖片、影片、討論過程紀錄等等建立完善系統,

並加以數位化、系統化,將所有寶貴資料變成一個教材編寫的參考資料庫,

當資料庫內容越豐富,就越有利於後續繼續開發與編寫之工作,如此可以 省卻很多重複搜尋資料的時間,縮短教材編寫與開發的時程。

(四)內容編寫

蒐集完資料也確定教材大綱及發展方向後,便是實際進行內容編寫的 過程,參與編寫的人員必須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最好有實際教學經驗,以

免內容流於書面語言,或是不切實際。內容的編寫必須遵循前置作業所訂 定的大綱去發展,依照教學目標、主題或宗旨,安排適當的課文內容,包 括整課的結構安排,如學習指引、插圖、課文、生詞、語法、句型、文化 說明、練習等等,都必須與目標相呼應,才能真正編寫出符合實際需求的 教材內容。

(五)試教與實際教學

編寫完成之教材初稿,一定要經過實際的試教過程,從教師與學生的 反應與回饋建議,重複修正及調整,如此不斷循環才能得到一套真正符合 需求的好教材。誠如 Brown 所說,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經過真正 的教學試驗,才能夠發現教材不足之處,同時也能針對不足之處作改進。

除此之外,若能由不同教師使用、試教,則所得到的反饋及效果將更好。

過去僑委會的教材,有部分在編寫完成後由編寫團隊進行試教與修 正,如【印尼版新編華語課本】,然而礙於行政作業的結案時間,也僅就前 一二冊內容進行試教,修正架構後接續發展後面幾冊內容;而另一部分教 材係由過去文化題材資料中,就同一題材挑選篩檢後集結成冊,如【兒歌】、

【諺語】、【民間故事】等,目的是增加豐富多元的輔助題材,不經試教與 修正過程,因此如何運用於教學上全憑各教師的經驗去靈活運用。

(六)評估與成效/反饋

評估的過程是為求確認教材的正確性與切合實用。雖然教材的評估多 半成書之後才進行,但是評估與設計的關係其實互為因果,因此若能以評 估的項目及標準來反觀在教材編選之初的設計,從教材評估的項目找出教 材規劃時的原則與注意事項,不啻提供思考的新觀點。而且筆者以為教材

評估不須以盡善盡美的角度來評估教材,畢竟沒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無缺 的,只要以最具關鍵性的項目,以切合實際需求即可,畢竟在教學的過程 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其成效,教材並非唯一攸關成效的因素,教師、學 生、教學環境等都可能會影響整體教學成效,教材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 要求一套盡善盡美的教材未免太過嚴苛。

以趙金銘(1998)【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表】為例,其將對外漢語教材的 評估分為前期準備、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語言材料、練習編排、注釋解 說、教材配套、其他等八項,大致涵括教材發展過程的重要事項。但筆者 以為,最理想的教材是適合教與學雙方使用,並能激發岀最大教學與學習 效益的教材,因此來自教師與學生實際反映的教學與學習成效與建議,是 提供教材更新修正的最佳指標,如此方能使教材隨時與時俱進。

二、文化導入教材

關於文化導入的原則,趙賢州(1992)提出須遵守階段性、適度性、

規範性、科學性等四項原則(參見 P.10)。意即語言教學需由淺入深,由 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文化教學亦同;要適應語言教學的需要;要傳授共 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等等,下面針對僑委會的教材,分別說明各類 教材文化導入的建議。

(一)核心教材部分

趙賢州(1992)指出,「語言和文化的結合,是語言教學實踐性原則的 延伸。又,語言和文化的結合,應將文化導入語言教學,意即在語言教學 中,往文化方面傾斜。也就是說,要以文化在語言交際作用為主,增加語 言的信息量,進而減低跨文化交際的困難度,而非完全以文化為主。」核

心教材主要以語言教學為主,在教材內容中適時導入文化觀點,可以提升 學習者興趣,亦可幫助學習者正確掌握與運用目標語言,達到語言學習之 最佳效果。

依僑務委員會推展對外華語教學的使命與目的,以及該會教材使用對 象遍佈全球的特色來看,核心教材除了在語言結構的安排上需要系統性地 由淺而深安排外,在內容方面應該將文化點滲透到教材中,文化導入應接 近學生的語言水平,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利用實際文化情境 及社會互動模式的內容,無形地引導學生體會或感受中華文化與現今台灣 社會實際生活,使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同時體認中華文化並對比母 國的跨文化差異。

(二)輔助教材

輔助教材不同於核心教材以語言教學為主,其主要功能是補充及輔助 語言的教學,因此在輔助教材的部分文化導入可以主題性方式呈現。由第 三章問卷調查的結果得知,華語文教師在文化內涵認知方面,最認同文化 是「社會互動的模式與習慣」,其次是「外顯的藝術文化」與「文化的內 隱知識」;而文化具體呈現方面,華語文教師認為是語言、習俗、藝術、飲 食、文字、及生活方式等。可見輔助教材不需只拘泥在傳統詩詞、民間故 事、先聖哲理上面,亦可以從食、衣、住、行、育、樂、節慶、觀光、戲 劇、等多元方向切入取材。

此類教材內容較具活潑且容易體驗的特色,容易引起學習者興趣,教 材中除了主題內容安排需考量外,教材內的插圖、練習都應盡量與真實情 況相符,以利學生在學習後能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另外,輔助性教材因 為是主題呈現,非成套成冊的語言教材,具有靈活搭配教學的特色,應持 續不間斷地檢視修編,剔除不合時宜的內容及文化觀點才能確保教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