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材設計與編寫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華語教學的領域中;課程設計、教 材編訂、教學和評估是最重要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攸關著教學的成敗,

有好的教材 再配合好的教學法,整個課程就成功了一半。」又,「在教與 學的過程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因為它濃縮了相關的精華重點,以 系統性的方式來呈現知識,讓學生得其蹊徑以窺堂奧。因此教材的編選必 須是經過科學化的考量與設計,針對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需求而作 『適才適 性』的設計。」(陳燕秋,2002)可見教材在教學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材的水準反應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研究的深度,而且直接影響教與學的效 果,一本好的教材可讓教學者與學習者獲致雙贏,也因此教材編寫需要一 套有規模的設計系統。

呂必松(2000)提到:「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程教學和考試是語言 教學的四大環節,即是語言教學的全部過程。此四大環節中教材佔有很重 要的地位」;杜厚文(1993)也說:「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迅速發展,

針對不同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專用系列教材,是時代的需要,是歷史的趨 勢。」

整體來說,教學的設計是一種解決教學問題的概念及模式,是一種目 標導向的有計畫活動,透過系統的運作,試圖探究合宜的解決方案;而經 過科學化考量與設計,針對教學者與學習者需求而編寫出來之易敎、易學 的好教材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是教學的重要依據。

一、教材的定義

「教材」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來說,以《漢語大辭典》對教材的 注解為「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編選的材料,主要

有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等。」而就廣義來說,「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學習 所依據的材料,也是課堂教學和測試的依據。」(劉詢 2000),後者尚包含 了各種教學參考書、圖表、影音及影像等輔助資料。

「第二語言教材是一種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訓練的工具,是教師 施教和學生學習、並最終以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增長和語言技能的提高為 目的之教學工具」(劉詢 1997)。可見教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或研究 領域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從狹義到廣義,從一本教科書擴展到課程計畫、

書籍、視聽輔助教材、遊戲或在語言教學中其他進行活動、一切多媒體應 用,都可以稱之為教材。本研究著重於有規模、科學化、系統化設計的教 材,而非單獨且無連貫性或組織性的素材資料。

二、教材設計理論與過程

Brown(1995)將語言教材為教材設計的四個層面作了下述的定義:

1. 教學法:確立學生應該學什麼以及如何學。

2. 教學課程大綱:組織課程以及教材的方式。

3. 教學技巧:呈現教材以及教學方式。

4. 活動練習:練習學過的語言內容。

教學觀與教學策略有賴於教學法的選立,而語言教學法的產生與當時 教學法流派的興盛有著相當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教學法不斷改革 的結果,目前已有不下十二種較為廣泛運用且較具代表性的外語教學法5。

各種教學法皆有其理論根據與實驗背景的基礎,然而沒有一種教學法真能

5外語教學法諸如: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 )、聽說教學法(Audio- Lingual Approach )、認知教學法(Cognitive Approach )、全身 回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密集教學法(Dartmouth Intensive Language

Program )、理解教學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潛移默化法(Silent Way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建議教程教學法

(Suggestopedia)。取自林壽華. 1997. 《外語教學概論》.頁 30-47.

有如萬靈丹般適用於各種教學情況。研究者認為評量實際的教學環境和學 生需要後,再從各學派中選擇其教學長處融合於教學之中,才是最好的教 學法。

下面將 Brown 所歸納的七種與教材相對應的課程大綱列出:

1. 結構大綱( structural syllabus ) 2. 情境大綱(situational syllabus ) 3. 主題大綱(topical syllabus)

4. 功能大綱(functional syllabus ) 5. 主旨大綱(notional syllabus)

6. 技能大綱(skills syllabus ) 7. 任務大綱( task syllabus)

若說教學法是教材設計的精神,那麼大綱便是教材設計時的骨架,這 兩者是教材編寫之初,教材編寫者就應操之在胸的。因為這影響到教學技 巧的呈現方式,以及活動練習的設計與安排。教學技巧是用來傳達教材內 容,而活動練習是為了應用前三步驟所做的強化教材內容的機會。(方虹 婷,2006)在設計新教材時,通常會先對既有的相關的同類型教材做評估,

以做為設計時的參考。筆者認為,對既有教材的評估原則,換言之可以是 對新教材設計時的指導方針。教材編寫者在著手進行教材的編纂工作時,

實際上可以使用這套評估模式檢測並衡量所設計的新教材。另外,Brown 亦提及,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經過真正的教學試驗,才能夠發現 教材不足之處,同時也能針對不足之處作改進。除此之外,若能由不同教 師使用、試教,則所得到的反饋及效果將更好。

有關華語教材的設計主張方面,葉德明(1999)認為應該朝著整體語

言〈Whole Language〉的方向,並從學習者的學習認知過程,配合上聽說 讀寫的自然順序,再加上教學的策略作為編書的原則。

1. 整體語言的趨勢:近十年來世界語言教育的趨勢大致朝向整體語言

〈Whole Language〉的方向發展。其基本的主張如下:

(1)語言之教學順序應該從整體〈Whole〉到個別的語言單位〈Part〉,

也就是說讓學生先對每課整體課程內容有一番瞭解,再作生詞、句 型、功能語法、語用上的練習。

(2)課程須以學生為中心〈Learner Centered〉老師教的不再是老師認 為學生應該學的,而是學生想要學的。

(3)實在的意義〈Meaning〉是最重要的,課堂上的內容,學生馬上可 以在生活上使用,能符合學生現在學習的目的。例如一個剛學華語 的學生希望學會到超級市場買東西、搭公車,老師就教他怎樣看價 錢、付款、介紹朋友、買車票上車等等。

(4)課程設計能讓學生有群體的交流〈Social Interaction〉:傳統的 教學通常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少有學生之間的交流、上課 的時候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練習〈Group Work〉。

(5)除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之外,讀與寫的能力也應同時重視培養,因為 人類語言的發展順序是同時並進的,只訓練聽與說,而忽略讀與 寫,基本上進不了中國文化的殿堂。

(6)適度地從學生的母語出發,培育學生的華語能力;因學生從本身母 語中已具備了對這個世界的常識,以及對一般事物的概念,當他在 學習第二語言時可以利用舊經驗,啟發對新語言的知能。老師可以 多加利用學生的已知牽引到新知。

(7)以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無論課程的困難程度有 多高,都要幫助學生破除瓶頸,達成目標。

2. 從學習者的觀點:

(1)學習的步驟:學習者學習語言的自然步驟是先聽說,而後讀寫。

(2)認知的過程:人類語言的習得是自然形成、自然得到的,然而第二 語言的學習必要透過學習者認知的過程,其過程包括下面幾個步 驟:

1)發生困惑。

2)尋求解決的途徑。

3)從意識中搜取過去的經驗,經過重組轉移的過程,用以解決新 問題。

4)不斷的以所建立起的新理論反覆試驗。

5)將成功的解決理論存入意念中,用以解決相同類型的問題。

認知學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將新學得的知識輸入記憶底層,

與舊有的概念結合,因此機械式的練習和逐字的背誦方式不容易建立起有 系統容易記憶的概念,有意義的語言溝通方式才能建立認知的基礎。

3. 教學者的策略:

(1)教學對象〈Who〉:教學的對象是誰?年齡層、國籍、文化背景、性 別、教育程度、社會地位都在教學者教學的考量範為之內,教材的 編纂更是要配合這些因素。

(2)教學目標〈Why〉: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要學生的語言程度達到怎樣 的程度?教學應朝向什麼樣的方向?教師須依照目標去研究用什 麼樣的方法?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3)教學地點〈Where〉:教學的地點是在國內或國外,不同的語言環境 教師所需要的課程設計會有不同,所需要佈置的語言環境和所能運 用的教學輔助資源也不同。

(4)時間與程度〈When〉:課前須先做分級測驗〈Placement Test〉,以 確定學生的程度。分班要精細,同儕程度相近,學習興趣及能力相

當,才能共同達到一定的進度。什麼時候教什麼?學生在什麼時機 該學什麼?要有課程進度表做詳細的分配和安排。

(5)教學內容〈What〉:學生個人有不同的學習目的,教師得選用適合 的教材,例如有些學生是以正規學習語言為目的,必須注重語音、

語法、語用的訓練,使其達到語言熟練的目的。有些人是以觀光旅 遊、作生意為目的。就要編寫一些實用情境的教材。因各種學習的 目的選定教材和教法。

(6)教學方法〈How〉:語文教學最著名的學派有二;一為行為學派,一 為認知學派。認知學派主張語言習慣的建立是口語不斷的作機械式 反覆的練習,而認知學派則認為人類的學習靠內在的認知能力,而 事實上在語言學習上兩派理論都用得上缺一不可。在教學上可以認 知學派為主、行為學派為輔,兩相運用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適用在第二語言的教學法有下列幾種:

1)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Diller 1978〉

2)自然教學法 The Nature Approach 〈Krashen & Terrel 1983〉

3)啟示頓悟法 Suggestopedia 〈Lozanov 1982〉

4)溝通導向教學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Brumfit &

Johnson 1979〉

5)整體行動反應法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James Asher 1982〉

6)默示教學法 Silent Way〈Caleb Gattegno 1972〉

7)文法翻譯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Thomas,C., ed 1901〉

8)視聽教學法 Audio-Lingual Method〈Diane Larsen-Free man 1979〉

9)團體練習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Curran 1977〉

10)文化主導教學法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10)文化主導教學法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