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 之文化導入研究. 指導教授:葉德明教授 研 究 生:郭淑芳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年一月 1.

(2)

(3) 中文摘要. 關鍵詞:華語文教學、文化教學 有效地學習華語文並且正確地運用在不同的情境,真正達到溝通的目 的,是所有華語文學習者以及教學者共同的目標。在華語文教學的領域中, 不論是課程的設計、教材的編寫、課室的經營、教學與評估等各環節都影 響著教學的效果,而好的教學方法若能搭配適當的、豐富多元的教材,相 信更能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從僑務委員會的僑教發展方針與策略觀之,該會教材中從過去傳統中 華文化的灌輸,到今天因應政治、社會環境的變遷,強化台灣多元主體文 化的演變,都顯示著「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然而,「文化」 定義如此廣泛難以精確闡述,那麼「文化」的概念如何巧妙地置於華語文 教學之中?如何輔助華語文教學?又如何協助學習者掌握母語之外的第二 語言?本文即欲探討僑務委員會已出版之平面教材及網路教材,歸納分析 現有教材當中有關文化點導入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不足之處,並輔以問卷 調查的需求統計分析,期能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有利於未來文化題材方 面之華語文教材規劃與開發。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以 及名詞釋義;第二章為文獻探討,蒐集彙整文化教學相關研究,歸納文化 導入華語教學之要素與方法;第三章為文化教學現況調查,以問卷統計方 式調查目前華語文教師文化教學現況及需求;第四章針對僑委會所出版之 教材進行文化觀點探討,得知僑委會教材文化導入現況;第五章依據前述 研究針對文化導入華語文教材的編寫與開發提出建議;第六章總結研究結 論,並說明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發展建議。. i.

(4)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Abstract Key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ulture Teaching It is the objective for all the Chinese learners and educators to learn the Chinese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daily life.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just like the topic of course design,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ll above affec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 believe it could lead to better result by using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accompany with proper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OCAC) educational materials have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past, become to response to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oday, strengthen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multi-culture in Taiwan. It shows that the word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 However,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is so difficulty to define, how can we put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lso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predominate second language other than their native languag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ublished materials by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By induct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ndition and shortcomings about adopting the cultural concept in the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lso supplemen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giving advanced suggestions to assist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n motivation of this research, the scope of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terms definitions;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collect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Chinese cultural teaching, and summarized the key elements about the methods to assis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ird chapter introduce the research methods, utilize the statistical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current condi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materials that publishe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Fourth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published by OCAC from the view point of culture; Fifth chapter gives the suggestion to edit and develop th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base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s, describing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sugges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ii.

(5) 目錄 目錄 ..............................................................................................................................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一、文獻分析 ................................................................................................5 二、問卷調查 ................................................................................................5 三、內容分析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一、 華語文 ..................................................................................................6 二、 華語文教學 ..........................................................................................6 三、 文化 ......................................................................................................7 四、 中華文化 ..............................................................................................7 五、 文化教學 ..............................................................................................7 六、 母語教學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文化教學 ..................................................................................................9 一、文化教學的目標 ....................................................................................9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導入 .......................................................................... 11 三、第二語言中的文化教學 ......................................................................13 (一)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定義 ..............................................13 (二)文化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必要性 ..................................................14 四、文化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15 (一)文化教學的原則 ..............................................................................15 (二)文化教學的方式 ..............................................................................18 (三)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原則與方法 ..................................20 第二節 教材設計與編寫 ....................................................................................22 一、教材的定義 ..........................................................................................22 二、教材設計理論與過程 ..........................................................................23 三、教材編寫的原則 ..................................................................................28 四、文化教材編寫的原則和方式 ..............................................................30 第三節 華語文網路教育 ....................................................................................32. iii.

(6)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一、線上學習與多媒體學習...................................................................... 33 (一)線上學習的特性.............................................................................. 33 (二)多媒體學習...................................................................................... 35 二、華語文網路文化教材.......................................................................... 38 第四節 近年國內相關研究結論........................................................................ 39 第五節 小結........................................................................................................ 47 第三章 文化教學現況調查................................................................................ 48 第一節 華語文教師對文化教學的認知與教學現況調查................................ 48 一、問卷設計.............................................................................................. 49 二、問卷調查結果...................................................................................... 49 第二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70 一、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70 二、第二部分文化內涵的認知.................................................................. 71 三、第三部分有關華語教師對於文化教學的各項觀點.......................... 72 第四章 僑委會教材文化導入現況 .................................................................... 73 第一節 僑務委員會教材現況及簡介................................................................ 73 一、核心教材.............................................................................................. 74 二、輔助教材.............................................................................................. 75 三、數位教材.............................................................................................. 77 第二節 僑務委員會教材之文化導入現況分析................................................ 83 一、核心教材.............................................................................................. 83 二、輔助教材.............................................................................................. 85 三、數位教材.............................................................................................. 88 第三節 小結........................................................................................................ 91 第五章 僑委會教材之設計及發展建議............................................................. 93 第一節 問卷調查與教材分析之歸納................................................................ 93 第二節 教材設計建議........................................................................................ 98 第三節 教材發展建議...................................................................................... 105 第六章 結論.................................................................................................... 106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發展建議.......................................................... 109 參考文獻......................................................................................................................110 附錄.............................................................................................................................114. iv.

(7)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三-1........................................................................................................................75 三-2........................................................................................................................77 三-3........................................................................................................................78 三-4........................................................................................................................85 三-5........................................................................................................................88 三-6........................................................................................................................91. v.

(8)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三-1 ........................................................................................................................50 三-2 ........................................................................................................................51 三-3 ........................................................................................................................51 三-4 ........................................................................................................................52 三-5 ........................................................................................................................52 三-6 ........................................................................................................................53 三-7 ........................................................................................................................53 三-8 ........................................................................................................................54 三-9 ........................................................................................................................55 三-10 ......................................................................................................................55 三-11 ......................................................................................................................56.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三-12 ......................................................................................................................56 三-13 ......................................................................................................................57 三-14 ......................................................................................................................57 三-15 ......................................................................................................................59 三-16 ......................................................................................................................60 三-17 ......................................................................................................................60 三-18 ......................................................................................................................61 三-19 ......................................................................................................................61 三-20 ......................................................................................................................62 三-21 ......................................................................................................................62 三-22 ......................................................................................................................63 三-23 ......................................................................................................................63.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三-24 ......................................................................................................................64 三-25 ......................................................................................................................64 三-26 ......................................................................................................................65 三-27 ......................................................................................................................65 三-28 ......................................................................................................................66 三-29 ......................................................................................................................66 三-30 ......................................................................................................................68 三-31 ......................................................................................................................68 三-32 ......................................................................................................................69. 圖 三-33 ......................................................................................................................69 圖 四-1 ........................................................................................................................98. v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的開放,中文的重要性愈趨明顯,在廣大商機的驅 使下,世界各國基於政治、經濟等因素,紛紛投入了對中文的學習與關注, 因而帶動了一股中文學習的熱潮,這股中文學習熱潮,最具影響力的,莫 過於 2003 年底美國大學理事會宣布增設中文AP(Advanced Placement,在 中學選修的大學預修課程)課程與中文AP考試項目,誠如 2006 年 5 月美國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負責教育專案的副總裁薇薇安.斯圖爾特(Vivien Stewart)在接受《華盛頓週刊》的訪問時所言:「中文熱表明中文作為一 種世界語言和商業語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不僅在美國,在亞洲和歐洲都 有中文熱」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權力版圖的重新洗牌,也讓中文在 2005 年 時被列為美國的戰略語言之一。 1 根 據 美 國 外 語 教 學 協 會 (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的報告,在 2000 年時,美國只有約五千所公立學校有 中文課程,由於中文熱的興起,現在有中文課程的學校已成長到三萬到五 萬所之多,因此相關的師資、教材內容及教學方法等等議題備受矚目,其 主因在於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有效的溝通,而有效的溝通最終仍需在相 對應的文化背景與真實語境中得以應用,我們可從 AP 中文課程所揭櫫的三 大模式及 5C 原則,充分反映出文化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在全球中文熱議題不斷的發展趨勢下,國際上對華語文教學需求日 增,長期以來,以海外僑胞為工作重點的僑務委員會,也逐漸受到關注, 主因在於該會為台灣推廣海外僑民教育之主要政府機關,扮演著我國華語. 1. 美國總統布希在 2006 年宣佈了「戰略語言計劃」 ,把中文、阿拉伯文、韓文、印度文和俄文列為 美國的戰略語言。. 1.

(10)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文教材、師資輸出的關鍵角色,從歷史文件觀之,僑教推展的最高方針是 在求海外華僑之生存與互助,進而求國家民族的生存與進步,以達世界大 同之理想;華僑文教工作的重要任務,則是要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同時培 養華僑社會之新生力量,以為百年樹人的遠圖。根據該會於民國七十年所 頒布的「加強現階段海外華僑教育方案」2 中所闡述,老一輩的華僑因身受 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其生活方式與祖國同胞並無二致,但華人第二代甚或 第三代子弟,對中華文化的傳統關係恐日漸淡薄,甚至不認識華文,不會 講華語,因此必須向海外灌輸中華文化教育,以維繫華僑與祖國的文化關 係,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並協助僑居地社會文化的 進步,從上述說明,或可歸結早期發展僑教工作的核心價值在於: (一)思想層面:加強對海外僑胞之聯繫,爭取向心,強化民族意識 與信念。 (二)文化層面:繼承祖國之優良文化傳統,維繫僑胞與祖國的文化 關係,復興並發揚中華文化。 我們可以說早期僑民教育是根植在政治上的強化認同及歷史、文化的 傳承角度而推展,教育的內涵及型態自然也近似於母語教學,然而,當學 習中文形成一股國際化的潮流,學習對象從華裔轉變成外籍人士,甚至不 諳華語的第二代、第三代華人移民,中文也慢慢的從母語教育轉而以第二 語言教學的面貌出現時,海外華語文教育如何發展,現有教材如何因應第 二語言教學的需求,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甚至教學方法又如何調整,以因 應不同背景的學習者所產生的文化衝擊,並協助學習者跳脫既有語言及自 身文化的干擾,當是現今我們在討論中文熱時,需要加以關注的議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僑務五十年,頁 181。民國六十九年底,遵照 蔣總統經國先生:「不但要爭取這一代僑胞,還 要爭取下一代僑胞」之指示,因應當前僑社環境及需要,訂有「加強現階段海外華僑教育方案」, 報奉行政院核定,自七十年一月份起實施。. 2.

(11) 第一章 緒論. 有效地學習華語文並且正確地運用在不同的情境,真正達到溝通的目 的,相信是所有華語文學習者以及教學者共同的目標。在華語文教學的領 域中,不論是課程的設計、教材的編寫、課室的經營、教學與評估等各環 節都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而好的教學方法若能有適當的、豐富多元的教材 相搭配,相信更能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筆者因工作機緣有機會參與僑務委員會部分海外華語文教材之修編與 開發工作(如五百字說華語影音互動式課程開發、一千字說華語編修、菲 律賓版新編華語課本編修等) ,在實際接觸及參與華語文教材編修與開發的 過程中,注意到現階段華語文的教學方式已由早期的第一語言習得方式, 演進到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上相關教材的編寫及設計方式也必須同步配合 修正,才能符合實際教學需求。然而,由於該會多數華語文教材係早期編 寫而成,內容的設計與思維仍屬第一語言習得,因此在目前觀點的檢視下, 就顯得較無法切合需求。 「語言是用來進行社會交流的。學習者的感覺、態度、動機等因素會 影響學習者的進步及掌握程度。」 (靳洪剛,1997,p137),所謂「第二語 言是相對於母語而言的,第二語言習得通常是指在母語教育的基礎上,學 習和掌握另一種外語。學習外語不僅需要學習語言本身的各種成分及其結 構,而且必須學會如何運用這種語言,懂得在實際的社會交際中,在不同 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和語體。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學習者必 須要瞭解目標語背後的社會和文化。」 (鄒嘉彥、游汝傑/社會語言學教程, 2007,P365) 然而,許多語言現象都是根植於各自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如果無法認 識或瞭解第二語言文化背景,很難有效掌握第二語言。 「文化」在語言學習 上的重要性,可由美國外語教學協會所訂的外語教學五大準則中窺見一二:. 3.

(12)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1、溝通(communication):運用中文溝通。 2、文化(cultures):體認多元文化。 3、連結(connections):連貫其他學科。 4、比較(comparisons):比較語言文化之特性。 5、社區(communities):應用於國內與國際多元社區。 前述五大準則應用在中文 AP 的教材教法上,除了要保留中華語言文 化的特性外,還要導入中華文化習俗,使學生能在不同場合環境,得體地 使用中文以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 從僑務委員會的僑教發展方針與策略觀之,該會教材中從過去傳統中 華文化的灌輸,到今天因應政治、社會環境的變遷,強化台灣多元主體文 化的演變,都顯示著「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然而,「文化」 定義如此廣泛難以精確闡述,因此研究者想藉由探討僑務委員會已出版之 平面教材及網路教材,歸納分析該會現有教材當中有關文化點導入華語文 教學的現況與不足之處,並輔以問卷調查的需求統計分析釐清下列幾項問 題,期能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有利於未來文化題材方面之華語文教材規 劃與開發。 1、「文化」的概念要如何巧妙地置於華語文教學之中? 2、「文化」如何輔助華語文教學? 3、「文化」如何協助學習者掌握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 4.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法係從前人的研究中蒐集資訊加以進行分析。本文所使用到 的文獻資料有文化教學、教材編寫、線上學習理論等相關研究的專書 、期 刊以及論文等,經閱讀後加以統整及分析,從文化與語言的關係;文化教 學的目的;第二語言中的文化教學定義、重要性、及教學原則方法探討; 到華語文網路教育等作連貫有系統的說明,以利針對僑委會文化題材類華 語文教材之編寫與開發之規劃,提出具體建議與方針。. 二、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一種發掘事實現況的研究方式,最大的目的是蒐集、累積 某一目標族群的各項科學教育屬性的基本資料。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 式,以海內外華語文教師或具華語文教學經驗之華語文相關系所學生作為 調查對象,希望了解目前海內外華語文教師對於文化教學的認知、課程中 進行文化教學的現況、所面臨的難處及對於各種文化主題之需求,透過問 卷分析的結果,印證目前教材中文化導入不足及不均的問題,提供日後文 化題材之華語文教材設計與編寫之參考。. 三、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技術,經由分析人類的溝通 內容(包含教科書、報紙、雜誌、小說、食譜等)幫助研究者以間接的方 式研究人類行為。內容分析法最大的優點就是其經濟效益,只要能夠接觸 資料並加以編碼,就可以從事內容分析。本研究所欲探討及分析的目標明 確且具體,即是僑務委員會所出版且目前仍在使用中之教材,包含平面教 材及網路教材。. 5.

(14)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第四節 研究範圍 人類不斷在演進,文化內涵亦不斷改變,文化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 的過程,因此,在分析目前僑委會現有文化教材的同時,以問卷方式調查 海外華語文教師對現有華語文文化教材之需求與教學情況,將回收之問卷 進行統計分析,並在教材分析及統計資料之基礎上,提出文化題材之華語 文教材編寫建議方針。 研究範圍:本研究雖以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為出發,然國內各大學 語言中心、相關學會各自開發擁有或市面上、網路上流通之華語教材繁雜, 依筆者一人之力無法全數納入檢視與分析,因此僅以僑委會所出版之教材 為此研究探討範圍。為利於分析,筆者將該會迄今已出版之平面與數位化 教材大致概分為:核心教材、輔助類教材、網路題材三大類,進行分析之 教材以有具體紙本或光碟之教材為主,其餘網站資源視為素材不列入本研 究範圍之中。.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 華語文 華語文即台灣目前所謂的「國語」 、中國大陸的「漢語」 、香港的「普 通話」 、新加坡的「華文」 。本論文中於第二語言教學方面,都稱做「華語 文」。但無論是「華語文」或是「對外漢語」 ,這兩者所指涉的對象都是相 同的。. 二、 華語文教學 華語文教學即是漢語教學、中文教學,亦即以華語作為教學的內容, 舉凡華語語音的認念、語法的分析,以及語用、語意的闡明,都是華語教 6.

(15) 第一章 緒論. 學的範圍。. 三、 文化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 。前者包括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兩大領 域的一切成果;後者指人類活動的精神成果 ,包括科學技術和各種社會意 識等領域。而本論文所分析的僑委會教材,其內容所涉及的文化層面,偏 重傳統的中華文化,如先聖哲理、社會價值觀、歷史、民俗節慶、飲食、 詩詞藝文等,屬於狹義的文化。. 四、 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中華文化、華人文化指稱的概念相當。中國的含義,由專 指中原,發展為包括所有郡縣,進而發展為包括所有邊疆;由專指華夏(中 國的古稱,也指漢民族) ,發展為包括中國各族;由中華大地的通稱,發展 為作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專稱。中華是由中國和華夏複合而成,其意義與中 國一詞相當,意思是居於中心而文化優越的民族。論地域主要是指中原一 帶;論民族,一般指漢族;中華又是指文化概念 ,一般是指中原文化。中 華文化指在中華大地上發展起來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隨著華夏遊子 的遍及天涯,中華文化也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滋長,構成一張遍佈全 球的華人文化網絡。中華文化透過社會成員代代相傳;又,文化透過語言 文字、是非判斷、藝術、組織、家庭……等等,展現文化的特質。. 五、 文化教學 文化可分為表層的物質文化和深層的精神文化,在對外華語教學中應 該先把重點放在表層的物質文化中。而待語言能力提升之後,應在教學中 逐漸導入深層的精神文化。. 六、 母語教學 7.

(16)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母語教學是指使用學生的母語進行的教學(除非是學習外國語文相關 學科) ,普遍為世界各國所使用。然而,在一些作為或曾經作為殖民地的國 家及地區,由於受到其(前)宗主國的影響,或會不用自己的母語,而使 用(前)宗主國的語言教學。使用母語教學的優點,主要是使學生在沒有 語言障礙之下,以最熟悉的語言學習,能夠盡量明白課程的最多內容,無 須因為外語能力不足而不明白課程內容。.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針對僑委會華語文教材中有關文化導入的部分作探討,然 而影響文化導入的變項有很多,包括對象、時間、區域、文化對比等等都 是;再者,文化導入有哪些範疇、主題、以及應該如何導入?這都是筆者 所欲探究之題目。在這一章當中,主要廣納各家理論,從第一節起,探討 文化教學的目標、文化導入的方式,以及第二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定義、 必要性和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希望為本研究的教材設計建議尋求定位點。 第二節中,先蒐集一般教材設計與編寫的理論及原則,再進一步探討文化 教材編寫的原則與方法,期能為之後的建議方針勾勒藍圖。第三節中,列 出線上學習與多媒體學習的理論基礎以及優勢,點出教材呈現方式因時間 演變、科技進步之故,應有所改變,擅用科技媒體之便,能更有利於達到 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教材目的。第四節中,整理歸納國內近年華語文教材/ 文化教材/文化課程發展相關之研究論文結果,藉以對照目前僑務委員會教 材存在的問題。. 第一節 文化教學 一、文化教學的目標 文化教學應包含目標語的文化背景,目標語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以及 目標語社會或國家各方面相關內容。H. Seelye 提出在文化教學的設計中, 如何連結文化項目以利達到文化教學目標的幾個小目標 ( instructionalobjectives);也就是在連結文化項目時可參考、檢驗的幾個 項目,如下: 1. 目標一:興趣(interest):學生對另一種文化表示好奇,並且把對該文 化的好奇心移情至該文化圈中的成員。. 9.

(18)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2. 目標二:對象(who):學生了解到角色的預期和其他社會變數,如年 齡、性別、社會階層、宗教、種族、居住地等會影響人們說話與行為方 式。 3. 目標三:什麼(what) :學生能明白有效的溝通建立在對文化的認知上, 這種認知來自於當他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行動、反應時,在心理 喚起文化上被限制的現象。 4. 目標四:地點及時間(where and when) :學生認知到情境變化和交談行 為的重要。 5. 目標五 :為什麼(why) :學生理解一般人的基本行為模式,是因為他 們為了滿足基本的物理和心理需要以及受社會制約的影響。 6. 目標六:探索(exploration) :學生能判斷文化內涵的表現,並且具有對 與文化相關的訊息進行組織與區分的能力。 Seelye 指將一個單一的文化項目置於這六個目標中,首先從引發學習 者的興趣開始,進一步讓學習者聯想相關的標的語文化中真實的人物 (interest) ,再讓學習者聯想從標的語的人物得到的資訊,繼續分析相關 背景所連結的文化訊息(who and what)。並繼續思考這樣的情形會在什麼 樣的場域中發生(where and when) ,其背後共通的原因、價值是什麼(why) 。 最後即是能從資訊中分析出足夠的證據,以提出對文化的詮釋 (exploration)。而這一連串的文化經驗中已包含了許多相關的文化主 題,深入淺出地進行文化教學;學習者也從漸進式的主體內容中親身的體 會、理解目標語的文化內涵、跨文化的差異。 在語言教學的大原則下討論文化教學,必須將文化做細微的分類,再 依課程的需求將其置入語言教學的不同位置。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 哪些主題是彼此相關的,又該如何連結。在進行方法論之前,對於教學的 內容應先確立,選擇主題與主題延伸也是課程設計裡重要的一環。在選擇 課程主題的這項工作中,Stern 也提出一套從社會學與人類學為基礎的設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計模式, Stern 的理論將設計的過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通過社 會學、人類學等社會學科,分析出適合的第二語言社會文化主題;第二個 層次是經由教學的角度,從學習、教學、交際、語言四個方面再分析出適 合作為教學的材料;然後進入第三個層次,設計與教學目標相符的文化教 材與大綱。.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導入 學習一種外語等於是學習一種文化,這意味著學習外語時不了解其語 言的文化,就是不了解其語言的全貌,致使無法完全掌握其語言。在以往 的外語教學中,由於人們為研究宗教、史籍文化等因素而學習語言,著重 語言的書函形式與精確性,忽略了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結果機械式操練 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交際中常常會遇到困難。人們往往對外國人的語言錯 誤有寬容的態度,但對文化上的錯誤卻不允許,嚴重者更產生侮蔑其文化 誤解。因此在語言教學上,文化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文化的定義與分類各家說法不一,不同學科領域有著不一樣詮釋的角 度,趙賢州(1989)提出「從文化性質出發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類; 有的從文化類屬出發分為習俗文化、建築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每一類可 細分如習俗文化還可分解為飲食文化、服裝文化、禮儀文化等) ;有的從功 能考慮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不論如何分法,各有其長處,也總有它 的缺陷,因為文化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所以類別之間總是不可避 免地存在著交叉。」 趙賢州(1992)亦曾就文化導入的原則加以闡述,他提出語言教學與 文化相結合,是語言教學實踐性原則的延伸,是功能法的新發展。但不能 低估語言結構傳授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建立以「文化」為中心的教學模 式,這樣容易削弱語言體系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所以主張應是語言教學 向文化方面傾斜而非轉向,是基於文化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而言的,是為. 11.

(20)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了增加語言的信息量,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對此,他另提出文化導 入須遵守的原則有: 1、階段性:語言教學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文化導入應 接近學生的語言水平,應與漢語水平等級標準中的「等級」同步進行。所 謂階段性,一是指交際文化 3 與知識文化 4 的導入應先後相對有序;二是指 文化應有自己的「等級」體系,也就是說,制定一個由淺入深的「文化等 級大綱」是完全有必要的。 2、適度性:首先要適應語言教學的需要。在基礎漢語教學階段,交際 文化是主要的。我們不否認,從遠期目標看,認知文化也有助於交際能力 的提高,但主要是對交際同時發生間接的作用。從實際情況考察,基礎漢 語教學階段傳授知識文化,那可能是隔靴搔癢,沒抓到問題的關鍵。交際 文化才是雪中送炭,恰到好處。所以,入門階段就開設「中國文化課」 ,不 一定符合語言教學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即使在中、高階段,知識文化的傳 授也應該是有選擇地進行的。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不要說 外國人,就是本民族的人,文化的接受量也是有限度的。只有做到了掌握 分寸,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們不能迴避文化的傳授,也不能超越學生的 接受能力。 3、規範性: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 中,形成很多區域性的文化板塊和模式。文化與語言一樣,也存在一個規 範化的問題。我們要傳授的是中國人共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否則, 從一個側面又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困難。地域文化只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 才是傳授的對象。. 3. 交際文化: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由于缺乏對語言(主要是詞語和句子)中蘊涵的文化 背景知識的了解而發生誤會。這種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知識就是交際文化。 4 知識文化: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對語言理解的文化背景知識。. 12.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科學性:它是文化傳授的生命線,是文化的傳授總體來說,起著統 帥的作用。它既是上述階段性、適度性、規範性的總合,也囊括了系統性、 準確性、針對性等其他內容。科學性還包括文化體系構築和文化導入方法 是否得當。它在文化傳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總體目標的 實現。. 三、第二語言中的文化教學 據統計,現在全世界對「文化」一詞所下的定義有五百種之多,這說 明了我們無法給「文化」一個完全精確的意義,在此我們不再條列前人對 「文化」的敘述究竟為何。對研究者來說, 「文化」結合了精神與物質兩方 面,也就是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因為「文化」一詞,隨著時間 的不同,研究領域的不同有著不一樣的詮釋,因此,文化教學方式亦應隨 著時空不同、學習對象不同而有所改變,才能達到真正有效學習第二語言 的目的。. (一)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定義 趙賢州(1992)指出, 「語言和文化的結合,是語言教學實踐性原則的 延伸,是功能法的新發展」 。然而,語言和文化的結合並不代表將既有的“以 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移轉至“以文化為中心”,而是應將文化導入語言 教學,意即在語言教學中,往文化方面傾斜。也就是說,要以文化在語言 交際作用為主,增加語言的信息量,進而減低跨文化交際的困難度,而非 完全以文化為主。 另外,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外語教學與文化》中定義第二語 言學習中文化教學的內容。書中指出, 「從外語教育的視角出發,文化是特 定人群的行為模式,以及支配行為的價值觀念系統。文化的特徵是,它是 社會遺產,其核心是世界觀,其重要成分是語言;它並具有多元性及可習. 13.

(22)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得性。事實上,由於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及語言科學的蓬勃發展,近年來 外語教學的趨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即教學目的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轉為 更廣意義上的文化學習和文化意識的提高,教學內容從對文化的較為狹窄 的理解轉為較為寬泛的理解,教學視角從單向的目的語文化轉為母語文化 和目的語文化的互動等。」 方虹婷(2006)所做研究的看法為, 「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地 位,是隨著學習時間與學習者水平的改變而有所推移的,並不是一成不變 的。通過對專門文化詞語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該文化。是 故文化詞語於第二語言的文化教學中應有其獨特的定位,而對這些文化詞 語我們也應該有所撿擇,要選出重要的教,避免造成學習者的不必要負擔, 失去了教學的重點。再者,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應有自己的地位, 要知道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即使是語言課也免不了碰上文化的概 念。特別是在中級程度以上時,應逐漸加重,或增設專門的文化課程。內 容方面應以最常出現的,或最易產生跨文化交際誤解為優先考量,然後才 是基本背景知識,與專門性的文化知識。」 由上述的論點觀之,可知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有其獨 特的地位,但並非「以文化為中心」 ,而且文化教學並非一成不變,必須隨 著學習時間和學習者的程度而有所改變。. (二)文化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必要性 周思源(1997) 「語言層次的高低分別表現語言形式與內容兩方面。達 到一定規模的語言內容最主要和深層的部分是文化。語言形式相對地說是 有限的,而它所負載的內容卻是無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外漢語教 學越是向中高層次發展,語言負載的“文化化"需要便越突出。」 H.Douglas Brown(1980)也說「就某種程度而言,第二語言的學習, 14.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也意味著對這種語言文化的學習」 、 「將文化學習當成只要在語言教學中『乘 坐魔毯』即能達到的必然產物,這其實是個錯誤的觀念」 。因為語言不單單 是一種符號系統,它還是一種社會實踐。符號系統談的是發音、用詞,和 結構安排的問題,但這還不夠。要實際運用於外時,就得瞭解在特定環境 中所面臨到的狀況,而此時就得仰賴文化方面的知識補足。 另外,胡文仲、高一虹(1997)分析, 「在外語教育中進行文化教學的 意義在於,外語教學的目的可分為微觀的語言能力、中觀的交際能力和宏 觀的社會文化能力三個層面。社會文化能力由語言能力、語用能力與揚棄 貫通能力所組成,外語教學的目標應是社會文化能力的總體提高。」 由上述各學者論點觀之,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高低往往取決於他對語言 本身的結構和對語言背景的文化因素的把握,尤其在語言難度小時,若理 解方面還有問題,則多是由於文化方面的障礙。由此可知,文化教學在第 二語言學習中的必要性。. 四、文化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一)文化教學的原則 文化的項目既多又廣,包羅萬象,但課程實行時有一定的時空限制, 不可能將文化整體的概念與細目在短期的課程中完全介紹清楚,因此如何 進行文化教學的原則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個因素左右設計者與教學者對課 程所持的態度,對整體課程的成功與否有關鍵性的影響。Stern(1983: 251-254)提出文化項目的分類之後,也點出了進行文化課程時所應思考的 幾個問題,簡譯如下: 1. 延續人類學對文化的解釋,文化的概念包含整體人類生活的總和。這樣 的說法也讓文化難以組織分類。因此如何將文化從不同的抽象概念中做. 15.

(24)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細微清楚地分項,並使之成為可行的教學材料是絕對必要的。 2. 語言與文化兩者的互動在文獻的描述中總是被輕輕帶過。儘管語言與文 化不可分割這樣的主張是公認的,但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如何相互交融 與表現,卻少有實際研究來佐證。這個問題仍有待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來 解決。 3. 現今普遍被教授的外語都是先進工業國家的語言,而以相對角度針對這 些國家所做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比起部落社會來說可說是少之又 少。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相對地教師在教授文化時所應具備的文化知 識、文獻、參考資料也明顯不足。而這樣的缺陷造成的結果是,所謂的 文化教學傳達的文化內容僅止於教師本身的經驗、背景與直覺等,而可 能引發的潛在危機是刻板印象與偏見的形成。 4. 深入探究文化教學的細節工作,還有許多方面目前尚未被釐清,如:文 化的概念與相對應的觀察者觀察文化項目的方式;一個外國文化的觀察 者應抱持的態度;文化如何作為語言學習的誘因;文獻如何作為文化的 導入等。從五0、六0年代開始,已有學者推動以語言教學的角度來觀 察社會文化,並提出相當具建設性的建議。儘管如此,文化教學科學化 的困難度絕不可小覷。 依據 Stern 所提出的四個考量在文化課程的教學原則上可整合為兩 個大方面,一是客觀考量課程的條件與教學大綱的設計,二是傳遞文化的 態度與角度。第一項課程設計者必須了解課程所承受的期待與限制,以及 所能運用的資源,各項主客觀的條件清楚掌握後,挑選適當的文化項目作 為課程設計的內容。而第二項則是與課程的執行者密切相關,課程執行者 必須了解自身的角色除了扮演語言教師的角色之外,另一個工作是標的語 文化的引入者。然而這兩個角色所持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的,語言教師的 職責在於協助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升,必須判斷學習者語言使用的正確與. 16.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否;而文化的引入者的工作是將標的語的文化傳遞給學習者,對於學習者 如何理解標的語的文化則無須進行批判,而是應保持一個開放討論的態 度。語言教師必須明白文化課程的目標是文化的推廣與介紹,而思想改造 則大可不必。Stern 所指出的思考方向有助於語言教師培養文化教學的態 度與教學觀,也是設計文化教學方式的一個開端。 劉珣(2000:139-142)也以華語教學的角度提出文化教學的五項原則, 有助於將文化課程設計從抽象的概念中具體落實: 1. 要為語言教學服務,與語言教學的階段相適應: 2. 要有針對性; 3. 要有代表性; 4. 要有發展變化的觀點; 5. 要把文化知識轉為交際能力。. 17.

(26)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第一點所說的是,語言教學不能脫離文化教學而單獨存在,而文化教 學必須為語言教學服務。教學的項目必須符合學習者的語言程度與學習需 求,不能將過度深奧的文化知識置於初級的課程中,文化課程與學習者語 言能力是必須互相搭配的。 「針對性」所強調的則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習者 可能會遇到的障礙,教學者應該要提出解釋與說明,此外針對不同國家的 學習者課程中的文化項目也應有所不同。 「代表性」所說的是在設定文化項 目時,對於文化中的地域性、特殊性與主流性得有明確的區分,這點對於 學習者處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有絕對的關鍵。 「要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所指 的是教學者在傳遞文化訊息時不能有絕對的態度,必須了解文化是隨著時 空而改變,我們現下所討論的種種文化都有可能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產生變 化。 「要把文化知識轉為交際能力」這一項也就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必須透 過大量的練習與實踐才能達成。 外語教學的細節處理上,雖然會因語言與文化本體的不同而有些許的 差異,然而原則性的命題卻是相同的。中外學者對於外語教學的討論得出 的結論也是共通的:文化教學的設計者與執行者必須有宏觀的態度來面對 文化的概念,而課程的處理上卻要持著微觀、精密的精神來剖析文化不同 層次、不同角度的面向。再將抽絲剝繭後的文化項目依照學習者的需求與 條件置入課程之中。最後讓學習者越過語言與心理的跨文化障礙,達到語 言習得與心理文化認同的最高層次。 上一節所討論的文化課程在外語教學的重要性中已說明,文化知識的 深度與語言學習的深度是同步加深的,此外越高階的語言學習,文化需求 的深度與廣度也越為提高。而文化教學最高的目標也就是幫助學習者通過 跨文化的障礙,最後達成交流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也同時建立了 對於標的語文化相對的認知。. (二)文化教學的方式 18.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H. Seelye(1993)也指出外語課程的文化教學方式裡,有三種能有效地將 文化的項目與語言結合,分別是: 1. 文化同化物(Culture Assimilator):文化同化物的起源是於心 理學家為解決溝通問題而設計的治療活動,用於教學則是利用容易 產生文化衝突的情況作為主題,並設有選項讓學習者選擇,選擇後 學習者則必相互須說明其原因。通過一連串的解釋與溝通,學習者 也從中體會跨文化的差異與解決跨文化差異所需要有的態度。 2. 文化膠囊(Culture Capsules):文化膠囊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像 膠囊般的成套教學,包含上述的文化同化物的作法、實做任務,以 及口頭報告。特點在透過實做讓學習者體會文化真實的差異,並加 入報告以鞏固經歷過的文化的訊息,使其體會更深刻 3. 文化集合(Culture Cluster):文化集合的作法則是將三個主題 相關的文化膠囊結合,從相關的微小文化項目整合成一個大的文化 主題,讓學習者了解當中的文化訊息後,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他們所 認識、體會的標的語文化 這三種教學方式的設計原理也與 Stern 的大小寫 C 文化教學觀念相契 合,以文化的主題作為語言課程中項目,達成語言為綱,文化為體的教學 目標。 在華語教學界關於文化課程方式的討論上,許多學者相繼也提出語言 教學為主,再導入文化項目為輔的方式,也就是「文化教學為語言教學服 務」之說。陳光磊(1992)並將文化導入的模式分為四類,分別是:直接 闡釋法、交互融合法、交際實踐法與異同比較法。他更進一步說明,這四 種方式應該互相結合、交相呼應的。陳所提出的作法也可以是將文化與語 言脫離的作法,是以透過講座、錄像或註釋等方式,直接以解釋的方式, 讓學習者學習文化知識。無論實行何種作法,最重要的原則仍是符合學習. 19.

(28)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者的學習需求,才能引發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 文化教學的方式應有彈性,隨著課程其他的變項的不同而調整。 DavidNunan (1991b:228)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綱中說明,教學方法必須與 學習者需求、教學目標等教學考量相呼應,必須要保持調整的彈性。文化 教學內容豐富而多元,在與語言課程搭配時更不能將其侷限於教學方法之 中。研究者認為,文化教學隱含的文化傳播使命意義深遠。課程設計者與 教學者在處理文化課程時,所應培養的是一種態度,以及多元且彈性處理 課程的專業能力,以便靈活地調整適合課堂的方式,而不是一個成套的教 學方法。. (三)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原則與方法 許多學者對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法提出很多的意見及看 法。張英(1994)從教學效果出發,提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必須 遵守三條原則: 「要避免說教式的內容;教學上不追求情感共鳴;以客觀的 角度、生動的描繪、合理的分析,為學習者提供一個中華文化的全景,至 於評判或結論,留給學習者自己。並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必須給語言教學 和文化教學確定一個合理的“量",其規律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 劉珣(2000)也指出五項文化教學原則,分別是「要為語言教學服務」 、 「要有針對性」 、「要有代表性」、「要有發展變化的觀點」 、「要把文化知識 轉為交際能力」 。並且提出三項在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教學方法: 1. 通過註釋直接闡述文化知識。 2. 文化內容融會到課文中去。 3. 通過語言實踐培養交際能力。. 20.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舒兆民(2002)的研究中認為, 「文化導入設計並非簡單的語言課加文 化課,或是幾個文化項目的相加。知識與技能總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和 互為作用。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結合本身就是一種滲透,在語言教學中重 視文化因素導入,將文化傳授滲透到語言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 言表達能力,此關係到真實情境。文化滲透到語言中,而語言使用又滲透 於文化氛圍的社會,故讓學生能真實地參與標的語的交際活動,加強滲透 的功效,這是滲透式的導入教學。 文化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千變萬化,各學派說法及理論均有其道理,然 研究者本身認為,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是死的,僅能當作參考之用,教學過 程最重要的還是教師在課堂上能因時、因地、因人而巧妙作變化,非照教 學法刻板地進行教學。. 21.

(30)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第二節 教材設計與編寫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華語教學的領域中;課程設計、教 材編訂、教學和評估是最重要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攸關著教學的成敗, 有好的教材 再配合好的教學法,整個課程就成功了一半。」又,「在教與 學的過程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因為它濃縮了相關的精華重點,以 系統性的方式來呈現知識,讓學生得其蹊徑以窺堂奧。因此教材的編選必 須是經過科學化的考量與設計,針對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需求而作 『適才適 性』的設計。」 (陳燕秋,2002)可見教材在教學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材的水準反應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研究的深度,而且直接影響教與學的效 果,一本好的教材可讓教學者與學習者獲致雙贏,也因此教材編寫需要一 套有規模的設計系統。 呂必松(2000)提到: 「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程教學和考試是語言 教學的四大環節,即是語言教學的全部過程。此四大環節中教材佔有很重 要的地位」 ;杜厚文(1993)也說:「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迅速發展, 針對不同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專用系列教材,是時代的需要,是歷史的趨 勢。」 整體來說,教學的設計是一種解決教學問題的概念及模式,是一種目 標導向的有計畫活動,透過系統的運作,試圖探究合宜的解決方案;而經 過科學化考量與設計,針對教學者與學習者需求而編寫出來之易敎、易學 的好教材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是教學的重要依據。. 一、教材的定義 「教材」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來說,以《漢語大辭典》對教材的 注解為「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編選的材料,主要 22.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有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等。」而就廣義來說,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學習 所依據的材料,也是課堂教學和測試的依據。」(劉詢 2000),後者尚包含 了各種教學參考書、圖表、影音及影像等輔助資料。 「第二語言教材是一種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訓練的工具,是教師 施教和學生學習、並最終以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增長和語言技能的提高為 目的之教學工具」(劉詢 1997)。可見教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或研究 領域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從狹義到廣義,從一本教科書擴展到課程計畫、 書籍、視聽輔助教材、遊戲或在語言教學中其他進行活動、一切多媒體應 用,都可以稱之為教材。本研究著重於有規模、科學化、系統化設計的教 材,而非單獨且無連貫性或組織性的素材資料。. 二、教材設計理論與過程 Brown(1995)將語言教材為教材設計的四個層面作了下述的定義: 1. 教學法:確立學生應該學什麼以及如何學。 2. 教學課程大綱:組織課程以及教材的方式。 3. 教學技巧:呈現教材以及教學方式。 4. 活動練習:練習學過的語言內容。 教學觀與教學策略有賴於教學法的選立,而語言教學法的產生與當時 教學法流派的興盛有著相當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教學法不斷改革 的結果,目前已有不下十二種較為廣泛運用且較具代表性的外語教學法5。 各種教學法皆有其理論根據與實驗背景的基礎,然而沒有一種教學法真能 5. 外語教學法諸如: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 )、聽說教學法(Audio- Lingual Approach ) 、認知教學法(Cognitive Approach ) 、全身 回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 、密集教學法(Dartmouth Intensive Language Program )、理解教學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 )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潛移默化法(Silent Way )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建議教程教學法 (Suggestopedia)。取自林壽華. 1997. 《外語教學概論》.頁 30-47.. 23.

(32)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有如萬靈丹般適用於各種教學情況。研究者認為評量實際的教學環境和學 生需要後,再從各學派中選擇其教學長處融合於教學之中,才是最好的教 學法。 下面將 Brown 所歸納的七種與教材相對應的課程大綱列出: 1. 結構大綱( structural syllabus ) 2. 情境大綱(situational syllabus ) 3. 主題大綱(topical syllabus) 4. 功能大綱(functional syllabus ) 5. 主旨大綱(notional syllabus) 6. 技能大綱(skills syllabus ) 7. 任務大綱( task syllabus) 若說教學法是教材設計的精神,那麼大綱便是教材設計時的骨架,這 兩者是教材編寫之初,教材編寫者就應操之在胸的。因為這影響到教學技 巧的呈現方式,以及活動練習的設計與安排。教學技巧是用來傳達教材內 容,而活動練習是為了應用前三步驟所做的強化教材內容的機會。(方虹 婷,2006)在設計新教材時,通常會先對既有的相關的同類型教材做評估, 以做為設計時的參考。筆者認為,對既有教材的評估原則,換言之可以是 對新教材設計時的指導方針。教材編寫者在著手進行教材的編纂工作時, 實際上可以使用這套評估模式檢測並衡量所設計的新教材。另外,Brown 亦提及,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經過真正的教學試驗,才能夠發現 教材不足之處,同時也能針對不足之處作改進。除此之外,若能由不同教 師使用、試教,則所得到的反饋及效果將更好。 有關華語教材的設計主張方面,葉德明(1999)認為應該朝著整體語. 24.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言〈Whole Language〉的方向,並從學習者的學習認知過程,配合上聽說 讀寫的自然順序,再加上教學的策略作為編書的原則。 1. 整體語言的趨勢:近十年來世界語言教育的趨勢大致朝向整體語言 〈Whole Language〉的方向發展。其基本的主張如下: (1)語言之教學順序應該從整體〈Whole〉到個別的語言單位〈Part〉, 也就是說讓學生先對每課整體課程內容有一番瞭解,再作生詞、句 型、功能語法、語用上的練習。 (2)課程須以學生為中心〈Learner Centered〉老師教的不再是老師認 為學生應該學的,而是學生想要學的。 (3)實在的意義〈Meaning〉是最重要的,課堂上的內容,學生馬上可 以在生活上使用,能符合學生現在學習的目的。例如一個剛學華語 的學生希望學會到超級市場買東西、搭公車,老師就教他怎樣看價 錢、付款、介紹朋友、買車票上車等等。 (4)課程設計能讓學生有群體的交流〈Social Interaction〉:傳統的 教學通常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少有學生之間的交流、上課 的時候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練習〈Group Work〉。 (5)除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之外,讀與寫的能力也應同時重視培養,因為 人類語言的發展順序是同時並進的,只訓練聽與說,而忽略讀與 寫,基本上進不了中國文化的殿堂。 (6)適度地從學生的母語出發,培育學生的華語能力;因學生從本身母 語中已具備了對這個世界的常識,以及對一般事物的概念,當他在 學習第二語言時可以利用舊經驗,啟發對新語言的知能。老師可以 多加利用學生的已知牽引到新知。 (7)以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無論課程的困難程度有 多高,都要幫助學生破除瓶頸,達成目標。. 25.

(34)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2. 從學習者的觀點: (1)學習的步驟:學習者學習語言的自然步驟是先聽說,而後讀寫。 (2)認知的過程:人類語言的習得是自然形成、自然得到的,然而第二 語言的學習必要透過學習者認知的過程,其過程包括下面幾個步 驟: 1)發生困惑。 2)尋求解決的途徑。 3)從意識中搜取過去的經驗,經過重組轉移的過程,用以解決新 問題。 4)不斷的以所建立起的新理論反覆試驗。 5)將成功的解決理論存入意念中,用以解決相同類型的問題。 認知學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將新學得的知識輸入記憶底層, 與舊有的概念結合,因此機械式的練習和逐字的背誦方式不容易建立起有 系統容易記憶的概念,有意義的語言溝通方式才能建立認知的基礎。 3. 教學者的策略: (1)教學對象〈Who〉 :教學的對象是誰?年齡層、國籍、文化背景、性 別、教育程度、社會地位都在教學者教學的考量範為之內,教材的 編纂更是要配合這些因素。 (2)教學目標〈Why〉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要學生的語言程度達到怎樣 的程度?教學應朝向什麼樣的方向?教師須依照目標去研究用什 麼樣的方法?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3)教學地點〈Where〉 :教學的地點是在國內或國外,不同的語言環境 教師所需要的課程設計會有不同,所需要佈置的語言環境和所能運 用的教學輔助資源也不同。 (4)時間與程度〈When〉 :課前須先做分級測驗〈Placement Test〉 ,以 確定學生的程度。分班要精細,同儕程度相近,學習興趣及能力相 26.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當,才能共同達到一定的進度。什麼時候教什麼?學生在什麼時機 該學什麼?要有課程進度表做詳細的分配和安排。 (5)教學內容〈What〉:學生個人有不同的學習目的,教師得選用適合 的教材,例如有些學生是以正規學習語言為目的,必須注重語音、 語法、語用的訓練,使其達到語言熟練的目的。有些人是以觀光旅 遊、作生意為目的。就要編寫一些實用情境的教材。因各種學習的 目的選定教材和教法。 (6)教學方法〈How〉 :語文教學最著名的學派有二;一為行為學派,一 為認知學派。認知學派主張語言習慣的建立是口語不斷的作機械式 反覆的練習,而認知學派則認為人類的學習靠內在的認知能力,而 事實上在語言學習上兩派理論都用得上缺一不可。在教學上可以認 知學派為主、行為學派為輔,兩相運用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適用在第二語言的教學法有下列幾種: 1)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Diller 1978〉 2)自然教學法 The Nature Approach 〈Krashen & Terrel 1983〉 3)啟示頓悟法 Suggestopedia 〈Lozanov 1982〉 4)溝通導向教學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Brumfit &. Johnson 1979〉 5)整體行動反應法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James Asher 1982〉 6)默示教學法 Silent Way〈Caleb Gattegno 1972〉 7)文法翻譯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Thomas,C., ed 1901〉 8)視聽教學法 Audio-Lingual Method〈Diane Larsen-Free man 1979〉 9)團體練習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Curran 1977〉. 27.

(36)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10)文化主導教學法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葉(1999)是目前國內有關華語教材較完整而且有系統的教材理論。 所提出之理論詳盡而周全,整個理論是由整體語言的趨勢而出發,再配合 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教學者的教學策略延伸而為教材設計及編纂的基 礎,將課程的參與者,不只限定在師生,還包括了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也都一併考慮了進來,是十分人性化、實際、有效且全面性的理論。. 三、教材編寫的原則 教材編寫要培養目標密切配合,適應社會和使用者的需求。語言材料 要真實反映目的語學習者的真實語言使用情況,要盡量貼近現實生活,讓 學生循序漸進學習現代語言,及遵循從易到難、從舊到新、從簡單到複雜 的原則。 劉珣(2002 :313 )為教材編寫提出了四點依據,略敘如下: 1. 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是理論基礎。教材編者要具有理論語言學、心 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並用以指 導教材的編寫。 2. 語言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是直接理論依據。編寫教材一定要受某種教學 法理論,特別是教學原則的指導;每種教材也總是體現一定的教學法或 受到多種教學法的影響。在編寫教材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習理論,如中 介語理論、可理解的輸入、學習者的個體因素等。 3. 目的語語言學和目的語文化是教材內容的源泉。確定教材的內容需要有 目的語的語法大綱、詞彙大綱、功能大綱、文化大綱等,以解決語法、 詞彙、功能、文化等方面的定量與分級問題。. 28.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教學計畫與教學大綱是編寫教材的直接依據。教材必須遵循作為總體設 計成果的教學計畫與教學大綱所做的規範。 呂必松(1995)提出各種類型的教材普遍適用的原則包括: 1. 實用性原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使用性; 2. 交際性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語言材料的組織要有利於交際能力的培 養; 3. 知識性原則:教學內容要有包含學生感興趣的新知識; 4. 趣味性原則:要求教材內容和形式生動有趣; 5. 科學性原則:語言要規範,解釋要科學,內容的組織要符合語言規律和 語言學習規律等; 6. 針對性原則:要明確所編教材適用於哪一種教學類型、哪一種教學課 型、哪一種教學物件等。 呂 1995 年所提出的六項教材編寫的原則中,首先指出教材編寫須重 視其實用性與交際性。多半的教材偏重知識的辨識,事實上就語言學習而 言,即使是語法也應與實用性、交際性有所關聯。其次是知識性與趣味性, 在教材編寫時必須考慮學生的程度,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提供新的 知識予學生學習,而所提供的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生所需要的、常用的, 並且能讓學生得到啟發,或是使學生感到興趣的新知識,這樣才能激發學 生的學習興趣。最後是科學性和針對性,在談及語法教學目的時候,其強 調語言教學中的語法教學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理解語法規則進而理解語文本 身,並運用語法規則在交際中進行正確的表達,要做到語法教學科學化, 必須借鑑科學研究成果來發展語言法教學教材的編寫。. 29.

(38)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 劉珣(2000:314-318)結合教材的特點,把教材編寫原則概括為: 1. 針對性,要適合使用對象的母語和文化背景、年齡、國別、學習目的、 學習起點、學習時限的不同特點等; 2. 實用性,教材內容要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語言材料必須來源於生活, 要貫徹精講多練原則,要使教學過程交際化; 3. 科學性,教材要敎規範、通用的語言,內容組織要符合語言學規律,對 於想像的解釋要準確等; 4. 趣味性,教學內容和形式要生動有趣、反映現實問題、加大文化含量、 題材多樣化等; 5. 系統性,內容介紹和技能訓練要平衡協調、有一定的章法、學生用書、 教師手冊、練習本等分工要合理,初、中、高不同階段要銜接等等。 對於教材編寫原則的看法,兩位學者同樣提出針對性、科學性、趣味 性及實用性的普遍原則,而筆者認為,教材的設計與編寫,除了依循學者 專家所提建議和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依使用者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並持 續修正與調整,才能真正適用於教學與學習上。. 四、文化教材編寫的原則和方式 前面已說明教材編寫理論與方法原則,接續探討文化教材設計的原則 和方式。周思源(1997:276)主張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基本特點在於: 「需 要多樣、分源分散、課時有限、漢語水平低」 。其中,「需要多樣」是指編 寫對外漢語教材時要考慮到學習者不同的需求,例如:交際需要、興趣需 要、專門需要、入門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等。 「專門需要」是指帶有職業需 求的特點,或是因興趣需要而發展成進一步的了解,在深度和時間方面都 和綜合性大學文科專業不一樣。而「漢語水平低」是指文化教材以基本內. 30.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容為主,兼有深造內容。基本內容可以體現在課文正文中,而且可以用「編 多講少」的方式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並解決「內容多而課時少」 的問題。至於深造內容則以注釋和附錄的辦法呈現,或者可以在每一章或 節後面列一個重要參考書目,將最有參考價值的專著、論文和專門期刊列 出。最後,文化課教材在語言方面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基本原則是讓學生 儘量在以不查字典的情況下看懂教材。如此一來,學生能預習和自學,使 語言問題不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劉珣(1994)認為教材中體現文化教學的方式有三種: 1. 用母語或媒介語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2. 理想的文化教學方式應該將語言結構和功能的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成 為語言教學中的有機部分。 3. 以交際文化為主線,從跨文化的文化對比出發來組織語言材料,讓學生 學會使用第二語言正確地進行交際。 而徐家禎(2000 :75 )主張介紹文化的方式可以以下三種方式呈現: 1. 由課文直接介紹文化。 2. 透過情境對話反應文化項目。 3. 課文要透過註釋說明文化項目。 他同時也對這三種方式提出說明與注意要點, 「在『由課文直接介紹文 化』方面,需注意勿為了專門介紹文化而因此增加課文難度,特別是在基 礎階段的內容更要加以控制。而『課文要透過註釋說明文化項目』方面, 在基礎漢語階段使用此種處理方式最多,其主要功能在點出於課文中不易 被發現的 隱性文化因素。只是註釋的內容仍然要與學生的漢語水平相符 合,切莫過於喧賓奪主。」 在詞彙和語法方面,楊國章(1991:238)提到「以文化為綱的語言教.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Pursuant to the service agreement made between the Permane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Incorporated (“Grantor”) and the Grantee in respect of each approved programme funded by the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en, the time series of aiming procedure is partitioned into two portions, and the first portion is designated for the main aiming trajectory as well as the second potion is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middle and small business loan customers of a commercial bank’s branches located in HsinChu and MiaoLio, first we adopt both the financial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Service Innovation, discussing on the composite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s and questionnaires from

This research first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dustry, and th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