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宣布 2001 年起開始實施週休二日,國民 對休閒生活與提升休閒素質的觀念日趨成熟。因此,國人對於休閒活 動的需求,更加的殷切(盧煥升、陳珮瑤、李麗瓊,2009)。但是在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 98 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發現,僅有 24.4%的參與者屬 於規律運動人口,遠較鄰近的日本低,顯示出國人規律運動習慣有改 進空間。因此「人人休閒、時時休閒和處處休閒」,是國人休閒活動的 目標,也實為現階段國家發展休閒運動應有的觀念(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2009;黃森芳、張哲千,2008)。

臺灣本島四面環海,發展水域活動為休閒娛樂所需。要參與各式 各樣的水域休閒活動前,要先具備最基本的游泳能力。游泳是屬於富 有規律節奏及韻律性的全身性運動,運動強度也高於其他運動項目,

適合任何一個年齡層的參與者參與其中,具有強健身體、健美、休閒 娛樂、社交、醫療、競技、自救、救人等實用價值(劉兆達、林德隆、

陳和睦,2005)。教育部有鑑於此,也認為確實值得全面於學校推廣,

因而向下紮根推廣,首先在 2000 年訂定「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 畫」,並於 2004 年實施,2005 年再提出提昇中小學學生會游泳的比例 至 15%,以及研訂「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要在 2008 年提昇學生

游泳能力至 50%的階段性目標。接著在 2009 年又積極推行「學生游 泳能力 121 計畫」,目標是實施游泳教學校數逐年成長 10%,學生溺 水死亡人數逐年下降 20%,上游泳課人數逐年成長 10%。目前行政院 體 委 會 和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預 定 在 2011 年 正 式 實 施 的 「 全 民 泳 起 來 專 案」,為了不讓城鄉差距影響學生的游泳學習,因此決議結合民間力量 興建游泳池、保障弱勢學生的游泳權益,重新規劃游泳教學和課程。

從以上政策在在都可以發現政府大力重視游泳運動的決心。

因應週休二日的實施,參與者對於休閒活動的需求也愈來愈高,

尤其到了夏天,更是大家熱衷水域活動的時候,隨著水上安全教育和 游泳能力政策大力推動下,歷年來溺水死亡人數有逐年下降趨勢, 參 與者的親水安全觀念,也有顯著的改善,但與一般先進國家相比,臺 灣的游泳運動宣導推廣還是尚頇努力(劉兆達、林德隆、陳和睦,2005)。

而游泳運動相關議題近幾年雖然經常被運用與探討,但研究的方 向與內容,多為探討游泳教練教學態度和工作行為(鄭政宗,2009)、

游泳選手訓練對生(心)理影響(張育瑞, 2008;許瓊云、黃崇儒、

林惠美、許義章,2003)、學生對游泳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許富淑,

2010;趙得淵、鐘敏華,2009)、學校游泳教學與學生游泳能力調查研 究(游錫霖,2008;鄭勵君、林正隆、邱金松,2007)以及游泳池管 理與行銷等相關研究(宋一夫、湯慧娟,2005;陳啟倫、林子軒,2008); 然而,相關文獻較少針對游泳參與者進行行為的調查了解。因此,本 研究嘗詴以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來解釋每個游 泳運動階段的的分布情形,並配合決策權衡和 運動自我效能等變項進 行分析,研究結果會更符合研究對象的運動參與實際情形。

跨理論模式主要是一個探討行為改變的過程,針對所屬的改變階 段不同,問題和思考的內涵也不同,除了有其特定的改變方法及處理

策略,可以讓行為產生改變,也具有理論基礎。綜觀應用跨理論模式 的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已經有許多跨理論模式針對不同族群的運動行 為研究調查(王蕙雯、張媚,2006;周友蓮,2005;紀依盡、林旭龍,

2008;黃秋玲、唐善美,2007;廣怡秀、高毓秀、李淑媛,2008)。而 研究結果,也支持跨理論模式的適切性,除了調查運動階段分布 之外,

也從中探討改變方法的使用、決策權衡和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然而 改變方法此變項多半運用在特殊背景的成人或是實驗介入,研究對象 也多為單一地區或單一學校,很少有針對單一運動項目參與情形的研 究。因此,本研究擬擴大研究範圍,針對臺灣地區的游泳參與者做現 況分布情形分析,期能更確實的了解臺灣地區游泳參與者的運動行為。

所以,本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為主要架構,藉此模式來瞭解游泳 參與者運動階段的分布,掌握各階段的決策權衡、 運動自我效能,並 且瞭解其變項相互之間的差異,藉以提供未來擬訂介入策略並提供建 議給相關單位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