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學校體育是教育的組成要素之一,而體育教學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學 習運動技能,拓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 慣,達成體適能的全面提升。體育教學亦是養成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重要 手段,也是培養國民道德、陶冶心靈情操的方式,更是提升與發展全民體 育的基礎。Myers(1989)指出,青少年時期是規律運動習慣養成的重要階 段,青少年時期所獲得的運動經驗與成人期的規律運動有關;在國內的研 究中也發現,青少年階段養成的身體活動習慣通常可以持續到成年時期(李 明憲,1998)。因此,瞭解影響學生將體育視為一個有價值、有趣、有意 義的課程,亦或視體育為沒有價值、無聊和勞累的課程之因素是很重要的

(Sallis、Mckenzie,1991)。由此可知,青少年時期的身體活動對於其日 後的身體活動習慣有重大的影響,甚至是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的立基點。

由於體育老師是運動推行的直接代理者,因此,自當全力支持與配合,

以協助新一代的年輕人有其基本的運動技能及正確的運動觀念,進而養成 終身運動的習慣。教師的不同領導方式直接與間接的影響了學生參與動

機,而此一時期所接觸到的運動最主要為學校體育課程,因此本研究將以 國中生為對象,探討體育老師的領導風格與學生上體育課參與動機的研究。

有關領導的研究早期從特質論開始演變到行為論、權變理論到今日的 新型領導風格,目前已逐漸將重點放在魅力與轉型的領導風格上。在1980 年代以後,研究者大多在分析領導者所具有的遠景、授權、激勵部屬、對 組織現況的挑戰及採取積極前瞻性的立場,亦即是分析領導者激發部屬工 作動機,並提昇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參與及投入的動機,進而提升其工作績 效,稱之為「新型領導」。

新型領導最先由Burns(1978)提出轉型領導的基礎概念將領導分成轉 型領導與交易領導兩個類型,而後Bass(1985)將Burns的轉型領導的理念 加以擴大,提出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的模式及行為組成要素並發展出量化 的研究工具;Bass認為,轉型領導者就像一個教練、老師和指導者能改變 部屬的價值與信念,提升部屬動機以及對組織目標或任務的承諾,激發部 屬的潛能並建立其信心,使其有意願付出超出個人期望的努力,同時也區 分出不同於轉型領導的交易領導與非交易領導,認為交易領導是基於部屬 順從領導者期望而獲得獎勵酬賞的一種交換關係上,領導者運用妥協、磋 商策略以滿足部屬需求,並透過適時的獎賞誘因、懲罰和工作分配來達成 組織目標和任務,多數傳統領導理論其注重領導者與部屬間利益價值的交 換,皆應視為交易領導取向;Bass認為,轉型領導可以擴大交易領導對滿 意度、領導效能與特別努力程度等之預測力;亦認為這種擴大效果是因為

交易領導與轉型領導間最佳組合的結果。

雖然領導理論經常被廣泛的運用在各個領域,像是在企業界、教育界

(包括學校組織、一般教學或競技運動上),可是採用上述領導風格實際 應用在體育領域中卻不多見。而類似的領導風格,似乎有些國中體育老師 會不經意的展現,例如:有些體育老師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會改變學生上 體育課的態度或行為;有些體育老師會利用加分條件,來誘發學生上體育 課參與的動機。尤其將領導風格區分為轉型、交易及非交易等三種領導類 型時,更可完整的解釋體育老師的各種領導形式,因此本研究將利用問卷 為基礎,編製適合國內使用的國中體育老師領導風格量表。而有關國內教 師領導行為的研究,在1980年代以前也大都偏向於特質論、行為論以及權 變理論等三種主要的研究取向,而其中以教師領導行為中的關懷及倡導層 面的研究文獻居多(王俊明,1982;李彥儀,1990)。

隨著社會的民主化,領導研究開始產生了變革,自1980年代以來,Burns

(1978)與Bass(1985)分別提出轉型領導及交易領導的內涵及作法,同時 也較能符合當今民主時代的潮流,所以近年來新型領導理論備受重視。國 內有關轉型與交易領導在教育組織的研究,其中主要是以校長的領導為主

(朱淑子,2002 ;何淑妃,1996 ;邵俊豪,2002;張慶勳,2000;陳龍 彬,2000;陳世聰,2001;黃傳永,1999;廖裕月,1998),而在教師的 領導類型方面,雖有迴異於以往領導行為的研究;但仍以多面向的型態來

區分教師的領導行為,例如:關懷、秩序、要求(吳愛玲,1999);規範 型、強制型、利酬型(莊耀隆,1999)。

「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是近年來教育組織中經常被應用且極為重要的 領導理論,但是針對教師探討轉型與交易領導的研究仍屬於在初期的階 段。由於國中體育老師影響學生對於體育運動的態度至巨,也為了要達成 其教育的目的,因此對於學生上體育課的動機應經常關注,除了冀望學生 上課的動機能朝向較正向的型態外,也必須審慎注重自己的領導風格,可 能對於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利用轉型、交易和非交易領導等目前 領導研究的新趨勢下,將探討國中體育老師的領導風格與國中學生上體育 課動機的關係。

從社會層面或心理層面的觀點而言,個體最初參與活動時的動機是影 響其後續行為的關鍵因素,尤其行為的持續性大都起因於動機的形式

(如:內在動機會導致較強烈的後續行為)。在心理學的領域中,通常是 以「動機」來代表一個人積極參與及努力的方向與強度。近三十年來的研 究顯示,當個體因為不同的動機參與活動時,在經驗和表現上會有很大的 不同,而有關動機的研究也因其理論的發展而發現有不同的動機型態。近 年來,有關動機的研究,經常以Deci(1980)的自我決定理論做為研究的基 礎,由於此一理論能充分解釋所有的動機類型,除了可深入了解參與者的 不同動機類型外,也可以充分運用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

自我決定理論以三種動機型態呈現---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無動機來 解釋個體為什麼從事活動的原因。此外,根據自我決定程度的不同,內在 動機和各種型態的外在動機及無動機依序形成一個自我決定連續區。而其 中最高的動機型態是內在動機,代表個體從事活動是因為活動本身的樂趣 和從活動中得到滿足感。而外在動機代表個體為了達成某一目標,得到他 人認同或為了獎賞而從事活動的驅力。依據自我決定程度,從低到高可區 分為四種不同的動機型態,分別為外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 調節。外在調節代表行為是受到外在手段的影響,如獎賞或處罰。內射調 節代表行為要開始內化,但仍未完全的屬於自我決定的行為,這類行為的 產生是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同或避免內在的壓力和感到罪惡感。認同調節代 表行為屬於更多的自我決定,行為的結果是受到高度的評價,即使參與這 項行為不是那麼愉快的,個體也不會感到有太多的壓力。整合調節是屬於 外在動機中自我決定程度最高的動機型式,這類行為的產生是經過選擇 的,為了自我的調和與整合自我的不同層面以達到一致性。Deci and Ryan

(1985)發現口頭獎勵並不會像有形獎勵一樣損害內在動機,反而會增強 內在動機。Cameron and Peirce(1994)針對酬賞、增強物及內在動機之間 的關係也發現,那些被口頭稱讚獎勵或接受正面回饋者比沒有被獎勵者擁 有更高的內在動機。由這些論點及研究可以發現,並非所有外在因素皆會 造成負面的影響,而是依據個體如何解釋外在因素的意義而定。

最後,在參與活動中自我決定程度最低的動機稱為「無動機」。無動 機起源於個體缺少勝任感,甚至認為活動是不重要的信念以及個體無法知 覺他的行為和結果之間有任何關聯;屬於無動機的個體缺乏任何行動或只 是被動的去行動。

此外,Vallerand (1997)依據自我決定理論提出內在與外在動機的階層模 式,指出在整體的、情境的和處境的三種層面中,都有相同的動機歷程,

也就是:社會因素透過心理需求影響動機型態,進而影響結果。因此,使 用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目標就是獲得關於如何建構一個能夠提升自我決定 程度動機的情境,在體育課中,能夠影響學生參與體育課動機型態的社會 因素有教師的教學方式、同儕的互動、硬體設備或是學校辦學目標,而哪 一項是最關鍵的影響呢?周宏室與劉照金(2004)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探討 各級學校中,影響學生參與體育課態度的關鍵因素中,其中「教師因素」

是最重要的一環。

在國內利用自我決定理論所編製的動機量表中,林季燕、季力康、劉 義群(2003)針對大學生所編製的體育課動機量表僅保留四個因素:內在 動機、內射調節、外在調節、無動機。林季燕(2003)以競技運動選手為 對象所編製的量表僅能獲取五個因素,分別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 調節、外在調節、無動機。而蘇琬鈞(2005)針對休閒活動參與者所編製 的量表獲得六個因素:完成的內在動機、經驗的內在動機、整合調節、認

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可見國人在利用自我決定理論所建構的量表

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可見國人在利用自我決定理論所建構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