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因應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首先整理相關理論對因應的定義,其次深入探討其理論模式;接著,整 理國內相關研究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然後,探討相關背景變項與因應策略的關係;

24

最後,將研究對象聚焦在一般生和特教生的家長身上,探討其親職壓力與因應策 略。

一、因應的定義

Lazarus & Folkman(1984)所發展的壓力因應模式中,定義因應為:當個體評估 他的外在事件與內在狀態,耗損個人資源或已超過、危及個人資源所能負荷的狀 況時,個體不斷改變認知與行動以管理這種要求的努力。外國學者 Terry 定義因應 為個人為了減少壓力造成的效應,而在認知和行為上所做的努力(引自翁毓秀,

2003)。

國內研究者鄭忍嬌(1996)結合Lazarus與Folkman(1984)的定義,將因應方式定 義為:「當遭遇壓力事件時,應該會尋找處理或解決的方法,以重新建立身心平 衡,這種嘗試就稱為因應方式。」陳弈君(2010)認為因應是一種個人努力去處理內 在、外在要求的動態過程,也是一種對壓力上或情緒上的處理方式,並且個人與 環境均受因應結果的影響。

壓力和因應方式的關係,不同學者提出相關看法。徐綺穗(1982)認為壓力源本 身是中性的,壓力不等於有害,端看個體的因應方式。Lazarus & Folkman(1984)

認為,當個人相信自己具備足夠的資源以應付壓力情境,或是環境要求可改變,

那麼個人會傾向問題焦點的因應方式;但是若個人認為自己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去 改變壓力情境時,便傾向採取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

綜合上述觀點,本研究將「因應」定義為,個人處理內外在環境要求的動態 過程,包含問題與情緒的處理,且個人與環境結果產生交互作用後,產生新的適 應。

二、因應的理論模式

早期的理論模式認為因應是一種個人特質的表現,主張性格特質決定個體的

25

應對型態,直至 Lazarus & Folkman(1984)認為過去的理論簡化了因應的過程,

遂提出認知評估導向理論模式,強調個體對內外在資源的認知評估才是因應歷程,

並且評估後才會有壓力反應。

Lazarus & Folkman ( 1984 ) 將 因 應 依 其 功 能 分 為 兩 種 : 問 題 焦 點 因 應

(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焦點 因應著重改變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以處理對個體造成困擾的問題情境為主,降低 壓力情境的要求,或是擴充個人處理問題的資源以處理壓力源所帶來之問題。如 主動尋求幫助、尋求相關資訊及支援,改變動機、重新設定目標與計畫來改變壓 力等。情緒焦點因應著重在減輕或降低壓力事件對個體情緒的衝擊,透過認知或 行為去控制由壓力情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認知的情緒焦點因應是個人嘗試改變 情境對個人的意義,透過認知的再評估(reappraisal),使自己的情緒獲得轉換或 抒解,行為的情緒焦點因應則是指採取行動以舒緩情緒,但該行動並非直接處理 問題。

多數人在面對壓力時,都會同時採用問題和情緒的因應策略(Lazarus &

Folkman ,1980),國外不同學者在此種理論建構下,提出不同的因應策略類型。

外國學者 Jalowice 將因應策略分為問題導向與情感導向,前者積極的如自己勇於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消極的如忍耐、自我控制、暫緩等;後者積極的如認知的 重估、尋求他人支持;消極的如自我隔離、逃避(引自徐綺穗,1998)。

Billings & Moos(1981)將因應方式分為下列三種類型,分別為評估取向的因 應、問題取向的因應和情緒取向的因應。評估取向因應包含邏輯分析、認知再定 義和認知迴避;問題取向的因應包含尋求資訊或建議、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發 展可選擇的回饋;情緒取向的因應包含情緒調整、消極認命、情緒發洩。

Lazarus & Folkman(1986)將問題導向與情感導向加以因素分析,將因應方 式分為八類:解決問題、尋求社會支持、疏遠、自我控制、正向再評價、接受責 任、對抗和逃避。

26

三、因應的測量

研究者整理近年來與「親職壓力之因應」相關的研究,瞭解其所使用的量表,

以及該研究的向度。茲將結果整理如下表 2-2-1:

表 2-2-1 國內親職壓力之因應的相關量表

編製者 量表名稱 研究向度

任文香(1995) 壓力調適量表 問題/積極、問題/消極、情感/積極、情 感/消極、尋求社會支持

李家琦(2007) 壓力因應量表 直接行動、轉換想法 姜丕慧(2007) 壓力因應方式量表 正向因應、負向因應 陳奕君(2010) 因應策略量表 問題解決、逃避忽視、情緒取向 劉惠琴(2003) 夫妻衝突

因應方式量表

順從隔離、宣洩指責、面質挑戰、配合 調整、僵持己見

鄭忍嬌(1989) 適應量表

分為「問題與情感」、「控制與逃避」兩 層面,互相重疊再分為四類:問題-積 極、問題-消極、情感-積極、情感-消極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因應策略的概念分為問題導向與情感導向兩大類,此二 者可再分為積極與消極兩個層面,此概念係來自 國內研究者鄭忍嬌(1989)以 Jalowice 的適應方式量表為藍本,鄭再參考 Lazarus & Folkman(1985)的量表加 以修訂,因素分析後得到問題積極、問題消極、情感積極和情感消極四個向度。

然而,研究者期能將研究成果與家長分享,為了顧及家長的感受,乃以較為中性 的語詞,重新加以命名。

四、背景變項與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

與親職壓力的情況類似,許多研究皆顯示,因應策略也與研究對象的背景變 項有密切的相關。以下就本研究欲探討的六個背景變項,分別討論其與因應策略 相關的文獻。

27

(一) 孩子性別

林千惠(2006)探討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的因應策略,發現養育幼兒性別為

「男女都有」者,較會使用「消極逃避問題」、「拒絕、排斥問題」的方式抒解親 職壓力;養育幼兒性別為「女生」者,較會使用「認清、接納事實」的方式面對 親職壓力。另外,李美銀(2002)研究 6~12 歲妥瑞症兒童父母親職壓力、因應方式 及其相關因素,發現患童性別與因應方式有關。

(二) 孩子年齡

黃珊峨(2006)研究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母親親職壓力、親密情感與衝突因應策略 之相關,發現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在面對各種衝突情境時,採用的因應策略受到兒 童年齡有顯著影響,孩子為 1-3 歲的母親傾向順從隔離的衝突因應策略。

(三) 母親就業狀況

游輝龍(2010)研究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親職壓力及因應策略,發現採用 之因應策略類型會因母親的就業狀況有所差異,「未就業」之母親較常使用消極心 態的策略。

(四) 母親婚姻狀況

姜丕慧(2007)探討不同背景之注意力缺損過動兒父母的壓力因應,發現在 壓力因應「負向因應」向度上,「配偶同住」頻率為偶爾的父母顯著高於頻率沒 有的父母。

(五) 家庭月收入

林千惠(2006)探討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的因應策略,發現家庭每月總收入 為「6 萬元以下」者,較會使用「消極逃避問題」、「拒絕、排斥問題」的方式抒解 親職壓力;家庭每月總收入為「21 萬元以上」者,較會使用「正面積極」的方式 面對親職壓力。游輝龍(2010)的研究結果相似,發現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採 用之因應策略類型會因家庭每月收入有所差異,家庭月收入「較高」之母親較常 使用解決問題、積極心態、尋求支援的方式來因應親職壓力。

28

謝雲萍(2006)探討北台灣紅斑性狼瘡病童父母壓力與調適及相關因素,發現因 應行為和每月家庭收入呈顯著相關,姜丕慧(2007)的研究發現,壓力因應「負 向因應」向度上,家庭經濟「經濟困難」、「勉強為生」、「生活富裕」的父母 顯著高於「小康」的父母;在「正向因應」上,「經濟困難」和「生活富裕」的 父母顯著高於「小康」的父母。

黃珊峨(2006)研究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母親親職壓力、親密情感與衝突因應策略 之相關,發現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在面對各種衝突情境時,採用的因應策略受到家 庭收入有顯著影響,家庭每月收入 2 萬元以下的母親傾向宣洩指責的衝突因應策 略,月收入 6-10 萬的母親傾向面質挑戰的衝突因應策略。

(六) 母親宗教信仰

蔣素萍(2009)探討宗教對高職身心障礙學生家長之心理支持,發現宗教信仰涉 入程度深且加入宗教團體的家長,認為宗教團體、經典教義均對其自身有幫助。

吳玲芬(2008)研究過動兒童主要照顧者宗教行為,發現照顧者調節自身情緒,

多採用情緒取向的壓力紓解方式,對自我的壓力因應需求多忽略和逃避。由於過 動持續症狀、影響的多面性和無法根除的特性,宗教的靈性照顧對照顧者有相當 程度的支持作用。

五、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的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國內近十年來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並將研究對象聚焦於幼童或 特教生的父母親,結果發現,多數研究結果皆可置入前述四個因應策略的架構中 來理解。茲將各相關研究分別略述如下:

黃珊峨(2006)研究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母親親職壓力、親密情感與衝突因應策略 之相關,發現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在面對各種親職壓力時,較易採取情緒宣洩、指 責對方的衝突因應方式。陳奕君(2010) 研究花蓮縣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的家長對 育兒壓力之因應策略,發現未養育特殊幼兒的家長比有養育的家長較常採用問題

29

解決策略,但較不常採用逃避忽視策略。李文意(2012)探討臺中市學齡前幼兒母親 的親職壓力,發現學齡前幼兒母親較常使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為「尋求支持」、「外 出走走或旅遊」、「轉移注意力」。

游輝龍(2010)研究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之因應策略,發現母親最常使用

游輝龍(2010)研究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之因應策略,發現母親最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