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陳述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依據研究動機 與目的,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定義重要相關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家庭是社會的核心,也是孩子身心發展與學習成長的第一個場所,一個孩子 的誕生帶來家庭動力的改變,當父母扮演新角色時,對生活也產生了不同的期望。

對於一位新生兒到來必須要有的調適,可能導致父母面臨心理健康失調的風險 (Benderix, Nordström, & Sivberg, 2006; Benson, 2006; Gupta, 2007),尤其當孩子有特 殊的需求,身為父母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照顧,承擔更大的心理負荷,甚至是終 其一生的壓力。這些壓力帶給家庭情緒、人際、社交等難以估量的影響。

一、特教生家長壓力何其重

許多研究指出,身心障礙兒童的父母因孩子生理或發展上的特殊需求,導致 他們花費比一般父母更多時間與心力養育子女(Gloria K.Lee et al.,2009);孩子具 有困難特質時,父母親親職壓力越大(林惠雅,2010;吳佳玲,2008)。身為特殊兒 童的家長承擔著高壓力,並且壓力大大地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Taylor-Richardson, Helfinger, & Brown,2006)。研究者指出特殊兒童的照顧者對於許多的心理或身體健 康問題較為脆弱(Benson,2006; Taylor-Richardson et al.,2006),並且這些家庭的生活 品質較低(Bode, Weidner& Storck, 2000)。

學者的研究或許尚不足以憾動大眾的心,然而,2012年2月16日,傳來一個駭 人的新聞:吳姓父親帶著一對年幼的孩子燒炭自殺,其中2歲的兒子為聽障、肢障

2

之多重障礙,前妻表示近年常為兒子照顧及龐大醫藥費與前夫起爭執。這是一個 身心障礙家庭支援系統不足的悲劇,它呼喚著我們,應該對這類家庭投以更多的 重視。

養育著特殊兒童的家長,究竟有什麼特殊性?又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呢?研究 者擔任國小資源班老師多年,接觸不同障礙類別的孩子,發現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仍多以母親為主。每位母親反映出不同的困擾或擔憂,除了孩子的表現,夫妻間 的關係、障礙孩子的手足照顧等都是壓力源。母親長期處於壓力的臨界點,在晤 談中,常常一觸即發,眼淚隨之潰堤,其累積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資料顯示,100 學年度全臺北市共有 254 個不分類的身 心障礙資源班,計有 5394 位特教生接受服務。在這一波融合教育的趨勢潮流中,

臺灣的特教生多數安置於普通班中,面對孩子在校適應之狀況,家長的親職似乎 又更重了一些。

二、特教生/一般生,親職壓力大不同

誠然,特教生家長的親職壓力相當吃重,國內亦有許多研究從不同地區、不 同障礙類別、不同年齡層,分別證實了此一現象 (黃威尊,2010;李淑美,2007;

吳姵錡,2010;臧汝芬,2006)。但同時,一般生家長的親職壓力也不容小覷。家 扶基金會在2006年針對全國1800位國小學童的家長進行親職壓力調查,從親職能 力壓力、親職角色壓力、孩子成長壓力、夫妻關係壓力、社會孤立壓力等向度探 討之,結果發現,全國的小學生中,有近半數的家長親職壓力偏高。由此可見,

家長沉重的壓力並非僅只來自於身心障礙子女教養上的困難。

許多研究發現,家庭收入低的家庭,其親職壓力明顯高於家庭收入高的家庭

(黃珊峨,2010;陳玲婉,2005;李文意,2012;陳慧君,2009;陳淑娟,2009;

梅心潔,2006)。家扶基金會(2006)的調查亦發現,高家庭收入者,親職壓力較小,

親職關係較緩和,低家庭收入者,則產生較大的親職壓力。具體而言,家庭月收

3

入低於一萬者,其親職壓力之大,往往需要被關注、被協助。分析其原因,主要 是因為家庭收入代表了家庭經濟的穩定程度,也意味著家長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給 予孩子穩定的生活,因此,許多低收入家庭,常會因為賺錢而忽略親職教育,也 因為經濟不穩定,導致親職壓力高漲。

由此可見,特教生、一般生的家長,皆面臨極大的親職壓力,但其壓力源或 許有所不同,也或許有重疊的部份,有待進一步釐清。國內有非常多研究親職壓 力的相關文獻,且研究對象多元化,包含學齡前到學齡期的父母,亦有研究者個 別研究父親或母親的親職壓力,然而這些研究多以單一族群為研究對象,例如特 教生的父母或一般生的父母,較缺乏兩族群的比較研究。目前僅有陳奕君(2010)

研究花蓮縣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的家長的育兒壓力和因應策略,因此,本研究以 國小特教生母親和一般生母親為研究對象。

此外,根據過去研究顯示,養育特殊兒童的家長多採用問題解決策略和情緒 取向策略來面對教養壓力(洪珮婷,2001),養育一般兒童的家長則多採用積極 的態度來處理壓力問題(任文香,1995;林千惠,2005)。Seligman 也於 1979 年 提出父母親在殘障孩子出生後,會經歷的心理調適過程,包括:否認、爭議、憤 怒、沮喪與接納五個階段(引自何華國,2004)。

然而,面對這樣的研究成果,我們仍無法得知,當家長面對壓力來臨時,他 們是採用何種因應策略來處理?養育特殊兒童和一般兒童之家長的因應方式是否 有所不同?這也是本研究意欲釐清的。

三、母親是關鍵,個別需求待關注

前已述及,依據研究者多年來在教學現場的經驗,擔負教養責任、承受親職 壓力者,主要都是孩子的母親。利翠珊(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照顧身心障礙幼 兒的親職壓力上,母親比父親經驗到較多的壓力;Scher& Sharabany(2005)發現母 親的親職壓力大於父親;李穎慧(2006)研究高雄縣市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的身心健

4

康,發現身心障礙學童父親與母親的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母親自覺其身心健康 狀況較父親差;周慧香(2006)亦認為,女性家長對於親職照顧的投入普遍比男性家 長多,較容易擔心是否可以勝任親職角色,而且往往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

造成社交需求不滿足,加上缺乏休息機會,壓力無從抒解,極待我們進一步關注。

利翠珊(2005)指出對台灣家庭而言,育有中重度身心障礙兒童的母親是親職壓力最 大的一群,如果她們擁有較高的收入、教育程度在研究所以上,擁有全職工作,

壓力會顯著的減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研究發現,同樣面對照顧自閉兒的壓力,每位父母 的壓力感受不同,因應方式也不一樣(常善媚,2003);不同的因應方式也導致 了不同的身心健康與心理適應狀態(吳佳賢,2001)。由此觀之,若能了解特殊 兒童家長的親職壓力,及時給予父母適當的支持,協助其採取有效的因應策略,

有助於父母面對孩子的障礙,尋求適當的服務,紓解心理的壓力。

近年來國外有關身心障礙家庭壓力的研究取向傾向採取一種較正向的態度去 研究,也就是從對家庭潛在的失功能(potential dysfunction)的注意,轉移到對家庭 潛在適應能力(potential adaptation)的重視(Longo & Bond,1984)(引自利翠珊,2005)。

因此,本研究循此脈絡,首先瞭解國小學童母親的壓力源,進一步探討其因應策 略,最後藉由身心健康的自我省視,期許每一位母親都能發揮理想的親職功能,

使家庭有良好的適應力。

總而言之,「特殊兒童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是極待我們 關注的問題;進一步說,在雙親之中,又以「母親」承擔大部分的責任與壓力,

因而是我們應該探討的首要對象;然而,每個家庭、每個母親都有不同的處境與 特質,應審慎討論相關「背景變項」對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與一般生母親相互比較」,以便突顯出彼此的處境,裨 益進一步的探討或介入。

5

四、研究目的

茲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擬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背景變項(孩子性別、孩子年齡、母 親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月收入、是否有宗教信仰)在親職壓力、因 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上之差異。

(二)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上之 差異。

(三)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相 關情形。

(四)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的解 釋力。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利相關教育輔導工作者給予適當的協助,

且讓母親重視自我之身心健康情形,亦期望有助日後相關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