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的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的比較研究"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博士、陳淑美博士.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因 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陳亭妤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0.

(2) 誌謝詞 通過論文口試的今天,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有好多要感謝的人、要感謝的 事,一方面在師大唸書的三年即將要畫上句點,心中有許多不捨。 回首這三年,必須同時兼顧學業和工作,壓力在所難免,可是每次上課時與 同學一起學習、一同成長所激盪出的火花,讓我忘卻了疲累與壓力,一段段精彩 的生命故事,到現在依舊銘刻在心。最後撰寫論文的這一年,工作上面臨了更多 的挑戰,擔負雙重壓力的狀況下,有更多的機會去省視自己,就像破繭而出的蝴 蝶,珍惜曾有的歷練。 撰寫論文的這年,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李綢老師,百忙之中她仍舊抽空 指導我的論文,耐心的協助我解決心中的疑問和遇到的難題,此外,她也常與我 分享做人、做事的態度,人生中能遇到如此難得的恩師,傳道、授業、解惑,何 其有幸!我的共同指導教授陳淑美老師,在信件的往返中,時常鼓勵我,掛念著 我的論文進度,這份支持讓我深深感謝。口試委員何英奇老師,帶領我更縝密的 去思考,並且提供具體寶貴的建議,讓我在做研究上獲益良多! 再來是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和姊姊,從小到大你們總是全心全意的支持著我 去實現人生的目標。爸爸常告訴我「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廣」 ,讓我不斷的尋找可 能;媽媽總是關心著我的健康,給予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姊姊在我疲累的時 候,聽我說話、幫我打氣;這些重要的力量,讓我再一次順利的完成人生階段性 的目標–研究所學業,有你們真好!還有,兩年前走進我生命中的男朋友承祐, 豐富了我的人生視野,研究上的討論讓我享受做學問的樂趣,心靈上的交流讓我 充滿能量去面對眼前的任務,謝謝你陪著我走過這段路。 這一年,撰寫論文蒐集樣本的過程,認識了許多同樣在小學任教的老師,不 管是原先熟識的,或者因為這美麗的緣分所結識的,感謝大家的熱心協助,每每 在問卷回收後,看到你們貼心的小動作,內心感動不已。此外,學校裡關心我論 文進度的淑珠校長和靜芬主任,讓我在工作上、學業上都能盡最大的努力,貼近 自己的理想。 在師大求學的這三年,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份,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自 己,讓我體會到超越自己的快樂,僅把這份小小的榮耀獻給您們。 亭妤 2012 年 7 月 i.

(3) ii.

(4)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的比 較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 之差異。研究者首先聚焦於背景變項,探討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在各個背景變項 之不同水準間的差異;接著回到本研究的主題,探討一般生和特教生在三個依變 項上的差異;接著,分析三個依變項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探討親職壓力、因應 策略對身心健康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樣本來自臺北市的 12 個行政區共 16 所公立國民小學,就讀於 1 至 6 年級的學童之母親,有效樣本人數合計 670 人 (374 位一般生母親、296 位特教生母親)。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 使用工具包括「國小學童母親親職壓力量表」、「國小學童母親因應策略量表」 及「身心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 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親職壓力有顯著差異; 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親職壓力有 顯著差異,控制信念的得分亦會因不同的就業狀況有所差異。 二、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因應 策略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 宗教信仰,其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三、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孩子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身心健康有 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 否有宗教信仰,其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大於一般生母親,其中以資源支持帶給母親的親 職壓力程度最大。在「內控」向度上,一般生母親的得分較高,在「外控」 向度上,特教生母親的得分較高。 五、面對問題與壓力時,特教生母親較一般生母親易採取「淡化問題」和「承擔 情緒」的因應策略。 六、國小一般生母親較特教生母親身心健康狀況佳。 七、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在「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 兩兩之間皆具顯著相關。 八、親職壓力和因應策略變項能有效預測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 iii.

(5) 根據上述,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學校、政府機關、 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特教生、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身心健康. iv.

(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arenting Stress, Coping Strategy and Mental Health of Regular and Special Children’s Mot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en, Ting-Y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arenting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mental health for mot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Taipei city. First,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ular and special children’s mot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levels. Then focu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ular and special children’s mothers among the parenting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mental health. Nex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three variables. Finally, to explore the first two variables in predicting mental health.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670 mothers who have children (394 regular and 276 with special needs) in elementary school from grade 1 to grade 6 in Taipei city, collected from 12 districts and 16 public schools. The subjects were tested with Parenting Stress Scale,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and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 All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s metho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jor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parenting stress of regular mothers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family’s monthly income. The parenting stress of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differed according to jobs, marital status and the family’s monthly income, the control of locus also differed according to jobs. 2. Coping strategies of regular mothers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marital status, the family’s monthly income and religion. The parenting stress of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differed according to jobs, th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family’s monthly income, the control of locus also differed according to jobs. 3. Mental health of regular mothers differed according to children’s age, th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family’s monthly income. Mental health of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differed according to jobs, the marital status, the family’s monthly income and religion. 4.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parenting stress than regular mothers, especially in “resource support”. Regular mothers are tend to be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hile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are tent to be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hen facing the stress. v.

(7) 5.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are tent to use problem-avoided and emotion-afforded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stress more often than regular mothers. 6. Mental health of regular mothers are better than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7. There were each correlations between mothers’ parenting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8. The parenting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regular mothers and mothers with special needs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Special needs children, Parenting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Mental Health. vi.

(8) 目次 誌謝詞………………………………………………………………………………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表次……………………………………………………………………………… xi 圖次……………………………………………………………………………… x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親職壓力之相關理論與研究…………………………………………11. 第二節. 因應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23. 第三節. 身心健康之相關理論與研究…………………………………………29. 第四節. 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相關……………………………35. 第五節. 小結……………………………………………………………………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實施程序………………………………………………………………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58. v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59. 第一節. 國小一般生、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於 不同背景變項水準間的差異………………………………………59. 第二節.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在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 差異………………………………………………………………80. 第三節.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 相關情形………………………………………………………………82. 第四節.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整體身心健康 之迴歸分析……………………………………………………………88. 第五章. 討論………………………………………………………………………93. 第一節. 國小一般生、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於 背景變項不同水準間的差異…………………………………………93. 第二節.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在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 差異…………………………………………………………………103. 第三節.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 關係…………………………………………………………………105. 第四節.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之 預測力………………………………………………………………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117 中文部分………………………………………………………………………117 英文部分………………………………………………………………………125. viii.

(10) 附錄…………………………………………………………………………………128 附錄一. 問卷回收狀況一覽表………………………………………………128. 附錄二. 親職壓力預試量表之試題內容與結果一覽表……………………129. 附錄三. 因應策略預試量表之試題內容與結果一覽表……………………131. 附錄四. 預試問卷……………………………………………………………133. 附錄五. 正式問卷……………………………………………………………138. 附錄六. 委託函………………………………………………………………143. ix.

(11) x.

(12) 表次 表 2-1-1 國內研究者自編親職壓力量表…………………………………………16 表 2-1-2 國內親職壓力研究………………………………………………………18 表 2-2-1 國內親職壓力之因應的相關量表……………………………………26 表 2-3-1 國內身心健康的相關量表……………………………………………33 表 3-2-1 親職壓力預試樣本基本資料……………………………………………43 表 3-2-2 因應策略預試樣本基本資料……………………………………………43 表 3-2-3 正式施測有效樣本數……………………………………………………44 表 3-2-4 正式施測有效樣本背景變項……………………………………………46 表 3-3-1 親職壓力正式量表之分層面題號、Cronbach α 值及重測係數…………50 表 3-3-2 親職壓力正式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1 表 3-3-3 因應策略正式量表之分層面題號、Cronbach α 值及重測係數…………53 表 3-3-4 因應策略正式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4 表 4-1-1 不同性別之國小一般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60 表 4-1-2 不同性別之國小特教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60 表 4-1-3 不同性別之國小一般生的母親其因應策略差異………………………61 表 4-1-4 不同性別之國小特教生的母親其因應策略差異………………………61 表 4-1-5 不同性別之國小一般生的母親其身心健康差異………………………61 表 4-1-6 不同性別之國小特教生的母親其身心健康差異………………………62 表 4-1-7 不同年齡之國小一般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62 表 4-1-8 不同年齡之國小特教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63 表 4-1-9 不同年齡之國小一般生的母親其因應策略差異…………………………63 表 4-1-10 不同年齡之國小特教生的母親其因應策略差異………………………63. xi.

(13) 表 4-1-11 不同年齡之國小一般生的母親其身心健康差異………………………64 表 4-1-12 不同年齡之國小特教生的母親其身心健康差異………………………64 表 4-1-13 不同就業狀況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差異……………………65 表 4-1-14 不同就業狀況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差異……………………66 表 4-1-15 不同就業狀況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66 表 4-1-16 不同就業狀況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67 表 4-1-17 不同就業狀況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67 表 4-1-18 不同就業狀況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68 表 4-1-19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69 表 4-1-20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69 表 4-1-21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70 表 4-1-22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70 表 4-1-2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71 表 4-1-24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71 表 4-1-25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 差異……………………………………………………………………72 表 4-1-26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 差異……………………………………………………………………73 表 4-1-27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74 表 4-1-28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75 表 4-1-29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76 表 4-1-30 不同家庭每月總收入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77 表 4-1-31 有無宗教信仰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78 表 4-1-32 有無宗教信仰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親職壓力和控制信念差異………78 表 4-1-33 有無宗教信仰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79 xii.

(14) 表 4-1-34 有無宗教信仰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因應策略差異……………………79 表 4-1-35 有無宗教信仰之國小一般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80 表 4-1-36 有無宗教信仰之國小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差異……………………80 表 4-2-1 國小一般生、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的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摘要表……………………………………………………………………81 表 4-2-2 國小一般生、特教生母親其因應策略的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摘要表……………………………………………………………………81 表 4-2-3 國小一般生、特教生母親其身心健康的平均數、標準差和 t 考驗 摘要表……………………………………………………………………82 表 4-3-1 國小一般生母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矩陣表…………………83 表 4-3-2 國小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矩陣表…………………84 表 4-3-3 國小一般生母親親職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矩陣表……………………85 表 4-3-4 國小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矩陣表………...…………86 表 4-3-5 國小一般生母親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矩陣表……………………87 表 4-3-6 國小特殊生母親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矩陣表……………………88 表 4-4-1 國小一般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多元迴歸分析之 共線性診斷摘要…………………………………………………89 表 4-4-2 國小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多元迴歸分析之 共線性診斷摘要…………………………………………………………90 表 4-4-3 國小一般生家長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多元迴歸分析之 摘要表……………………………………………………………………91 表 4-4-4 國小特殊生家長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多元迴歸分析之 摘要表……………………………………………………………………92. xiii.

(15) xiv.

(16) 圖次 圖 2-1-1. 親職壓力模式……………………………………………………………13. 圖 2-1-2. 短式親職壓力量表理論模式……………………………………………14. 圖 3-1-1. 研究架構…………………………………………………………………42. xv.

(17) xvi.

(1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陳述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依據研究動機 與目的,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定義重要相關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家庭是社會的核心,也是孩子身心發展與學習成長的第一個場所,一個孩子 的誕生帶來家庭動力的改變,當父母扮演新角色時,對生活也產生了不同的期望。 對於一位新生兒到來必須要有的調適,可能導致父母面臨心理健康失調的風險 (Benderix, Nordström, & Sivberg, 2006; Benson, 2006; Gupta, 2007),尤其當孩子有特 殊的需求,身為父母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照顧,承擔更大的心理負荷,甚至是終 其一生的壓力。這些壓力帶給家庭情緒、人際、社交等難以估量的影響。. 一、特教生家長壓力何其重 許多研究指出,身心障礙兒童的父母因孩子生理或發展上的特殊需求,導致 他們花費比一般父母更多時間與心力養育子女(Gloria K.Lee et al.,2009);孩子具 有困難特質時,父母親親職壓力越大(林惠雅,2010;吳佳玲,2008)。身為特殊兒 童的家長承擔著高壓力,並且壓力大大地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Taylor-Richardson, Helfinger, & Brown,2006)。研究者指出特殊兒童的照顧者對於許多的心理或身體健 康問題較為脆弱(Benson,2006; Taylor-Richardson et al.,2006),並且這些家庭的生活 品質較低(Bode, Weidner& Storck, 2000)。 學者的研究或許尚不足以憾動大眾的心,然而,2012年2月16日,傳來一個駭 人的新聞:吳姓父親帶著一對年幼的孩子燒炭自殺,其中2歲的兒子為聽障、肢障 1.

(19) 之多重障礙,前妻表示近年常為兒子照顧及龐大醫藥費與前夫起爭執。這是一個 身心障礙家庭支援系統不足的悲劇,它呼喚著我們,應該對這類家庭投以更多的 重視。 養育著特殊兒童的家長,究竟有什麼特殊性?又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呢?研究 者擔任國小資源班老師多年,接觸不同障礙類別的孩子,發現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仍多以母親為主。每位母親反映出不同的困擾或擔憂,除了孩子的表現,夫妻間 的關係、障礙孩子的手足照顧等都是壓力源。母親長期處於壓力的臨界點,在晤 談中,常常一觸即發,眼淚隨之潰堤,其累積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資料顯示,100 學年度全臺北市共有 254 個不分類的身 心障礙資源班,計有 5394 位特教生接受服務。在這一波融合教育的趨勢潮流中, 臺灣的特教生多數安置於普通班中,面對孩子在校適應之狀況,家長的親職似乎 又更重了一些。. 二、特教生/一般生,親職壓力大不同 誠然,特教生家長的親職壓力相當吃重,國內亦有許多研究從不同地區、不 同障礙類別、不同年齡層,分別證實了此一現象 (黃威尊,2010;李淑美,2007; 吳姵錡,2010;臧汝芬,2006)。但同時,一般生家長的親職壓力也不容小覷。家 扶基金會在2006年針對全國1800位國小學童的家長進行親職壓力調查,從親職能 力壓力、親職角色壓力、孩子成長壓力、夫妻關係壓力、社會孤立壓力等向度探 討之,結果發現,全國的小學生中,有近半數的家長親職壓力偏高。由此可見, 家長沉重的壓力並非僅只來自於身心障礙子女教養上的困難。 許多研究發現,家庭收入低的家庭,其親職壓力明顯高於家庭收入高的家庭 (黃珊峨,2010;陳玲婉,2005;李文意,2012;陳慧君,2009;陳淑娟,2009; 梅心潔,2006) 。家扶基金會(2006)的調查亦發現,高家庭收入者,親職壓力較小, 親職關係較緩和,低家庭收入者,則產生較大的親職壓力。具體而言,家庭月收 2.

(20) 入低於一萬者,其親職壓力之大,往往需要被關注、被協助。分析其原因,主要 是因為家庭收入代表了家庭經濟的穩定程度,也意味著家長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給 予孩子穩定的生活,因此,許多低收入家庭,常會因為賺錢而忽略親職教育,也 因為經濟不穩定,導致親職壓力高漲。 由此可見,特教生、一般生的家長,皆面臨極大的親職壓力,但其壓力源或 許有所不同,也或許有重疊的部份,有待進一步釐清。國內有非常多研究親職壓 力的相關文獻,且研究對象多元化,包含學齡前到學齡期的父母,亦有研究者個 別研究父親或母親的親職壓力,然而這些研究多以單一族群為研究對象,例如特 教生的父母或一般生的父母,較缺乏兩族群的比較研究。目前僅有陳奕君(2010) 研究花蓮縣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的家長的育兒壓力和因應策略,因此,本研究以 國小特教生母親和一般生母親為研究對象。 此外,根據過去研究顯示,養育特殊兒童的家長多採用問題解決策略和情緒 取向策略來面對教養壓力(洪珮婷,2001),養育一般兒童的家長則多採用積極 的態度來處理壓力問題(任文香,1995;林千惠,2005)。Seligman 也於 1979 年 提出父母親在殘障孩子出生後,會經歷的心理調適過程,包括:否認、爭議、憤 怒、沮喪與接納五個階段(引自何華國,2004)。 然而,面對這樣的研究成果,我們仍無法得知,當家長面對壓力來臨時,他 們是採用何種因應策略來處理?養育特殊兒童和一般兒童之家長的因應方式是否 有所不同?這也是本研究意欲釐清的。. 三、母親是關鍵,個別需求待關注 前已述及,依據研究者多年來在教學現場的經驗,擔負教養責任、承受親職 壓力者,主要都是孩子的母親。利翠珊(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照顧身心障礙幼 兒的親職壓力上,母親比父親經驗到較多的壓力;Scher& Sharabany(2005)發現母 親的親職壓力大於父親;李穎慧(2006)研究高雄縣市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的身心健 3.

(21) 康,發現身心障礙學童父親與母親的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母親自覺其身心健康 狀況較父親差;周慧香(2006)亦認為,女性家長對於親職照顧的投入普遍比男性家 長多,較容易擔心是否可以勝任親職角色,而且往往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 造成社交需求不滿足,加上缺乏休息機會,壓力無從抒解,極待我們進一步關注。 利翠珊(2005)指出對台灣家庭而言,育有中重度身心障礙兒童的母親是親職壓力最 大的一群,如果她們擁有較高的收入、教育程度在研究所以上,擁有全職工作, 壓力會顯著的減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研究發現,同樣面對照顧自閉兒的壓力,每位父母 的壓力感受不同,因應方式也不一樣(常善媚,2003);不同的因應方式也導致 了不同的身心健康與心理適應狀態(吳佳賢,2001)。由此觀之,若能了解特殊 兒童家長的親職壓力,及時給予父母適當的支持,協助其採取有效的因應策略, 有助於父母面對孩子的障礙,尋求適當的服務,紓解心理的壓力。 近年來國外有關身心障礙家庭壓力的研究取向傾向採取一種較正向的態度去 研究,也就是從對家庭潛在的失功能(potential dysfunction)的注意,轉移到對家庭 潛在適應能力(potential adaptation)的重視(Longo & Bond,1984)(引自利翠珊,2005) 。 因此,本研究循此脈絡,首先瞭解國小學童母親的壓力源,進一步探討其因應策 略,最後藉由身心健康的自我省視,期許每一位母親都能發揮理想的親職功能, 使家庭有良好的適應力。 總而言之, 「特殊兒童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是極待我們 關注的問題;進一步說,在雙親之中,又以「母親」承擔大部分的責任與壓力, 因而是我們應該探討的首要對象;然而,每個家庭、每個母親都有不同的處境與 特質,應審慎討論相關「背景變項」對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與一般生母親相互比較」 ,以便突顯出彼此的處境,裨 益進一步的探討或介入。. 4.

(22) 四、研究目的 茲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擬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背景變項(孩子性別、孩子年齡、母 親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月收入、是否有宗教信仰)在親職壓力、因 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上之差異。 (二)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上之 差異。 (三)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相 關情形。 (四)瞭解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的解 釋力。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利相關教育輔導工作者給予適當的協助, 且讓母親重視自我之身心健康情形,亦期望有助日後相關研究發展。.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 一、研究問題 (一)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是否因個人 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二)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是否有差 異? (三)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三者之間 是否有相關? 5.

(23) (四)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的聯合預測情形分別 為何?. 二、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 身心健康有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其母親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有 差異。 1-2 不同年齡之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其母親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有 差異。 1-3 不同就業狀況的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 有差異。 1-4 不同婚姻狀況的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 有差異。 1-5 不同家庭收入的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 有差異。 1-6 有無宗教信仰的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 有差異。. 假設二: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有差異。 2-1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有差異。 2-2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因應策略有差異。 2-3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身心健康有差異。 6.

(24) 假設三: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有相關。 3-1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和因應策略有顯著相關。 3-2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和身心健康有顯著相關。 3-3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有顯著相關。. 假設四: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和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有預測 效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項及觀念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國小一般生母親 本研究之國小一般生母親係指一百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公立國小一至六年級 普通班在學學童之母親,不包括接受資源班特教服務的學童母親。. 二、國小特教生母親 本研究之國小特教生母親係指一百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公立國小一至六年級 班級,且接受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特教服務的學童之母親,包含本學年度被鑑 定為疑似生的學童之母親。依據特殊教育法(2009),身心障礙係指因生理或心理之 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 其分類如下: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 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其他障礙。. 7.

(25) 三、親職壓力 本研究之親職壓力係指「母親在擔任親職角色或親子互動時,面對自我或外 在環境所產生期待與實際之間的落差,而個人資源缺乏所衍生的感受」 。以受試者 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學童母親親職壓力量表」所得分數高低而言,分數愈高, 表示親職壓力愈大;分數愈低,表示親職壓力愈小。在內控向度分數愈高,表示 愈傾向內控的控制信念;在外控向度分數愈高,表示愈傾向外控的控制信念。此 量表分為「孩子表現」、「人際關係」、「資源支持」、「控制信念」等四個向度。 (一) 孩子表現:意指母親面對孩子學習、社交、生活適應的擔憂程度。 (二) 人際關係:意指母親和家人、朋友、親戚等的互動程度。 (三) 資源支持:意指母親面對教養孩子的資源需求程度,以及自身可提供資源之 程度。 (四) 控制信念:意指母親面對親職壓力的教養信念,是傾向自我決定或由外在環 境決定。. 四、因應策略 本研究之因應係指「個人處理內外在環境要求的動態過程,包含問題與情緒 的處理,且個人與環境結果產生交互作用後,產生新的適應」。以受試者在自編 之「國小學童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量表」所得之分數高低為標準,量表分為「面 對問題」、「淡化問題」、「抒發情緒」和「承擔情緒」四部份,該部份得分愈高, 表示國小學童母親面對親職壓力時愈傾向該類型的處理方式。 (一) 面對問題:面對問題時,母親傾向行動、求助等主動積極的策略。 (二) 淡化問題:面對問題時,母親傾向逃避、遷就等被動消極的策略。 (三) 抒發情緒:面對情緒時,母親傾向寬恕、內省等主動積極的策略。 (四) 承擔情緒:面對情緒時,母親傾向隱忍、自責、推託等被動消極的策略。. 8.

(26) 五、身心健康 本研究之身心健康係指個體在情緒、人際關係、家庭、生理、心理達到良好 適應的狀態,以受試者在陳李綢(2011)「精健量表」五向度所得分數做為評斷標準, 分數愈高,表示身心健康愈佳;分數愈低,表示身心健康愈差。 (一) 自我悅納:意指國小學童家長認同自己生理、形象及角色的程度。 (二) 人際關係:意指國小學童家長於群體或團體中的角色定位及互動交流達於一 定程度的穩定狀態。 (三) 家庭和諧:意指國小學童家長於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及與家人間的互動交流達 於一定程度的穩定狀態。 (四) 情緒平衡:意指國小學童家長在情緒的處理及反應上達於一定程度的穩定狀 態。 (五) 樂觀進取:意指國小學童家長對於自我的日常表現及未來發展達於一定程度 的認識及期待有所作為。. 9.

(27) 10.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之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 論基礎,以提供研究結果討論之依據。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親職壓力之 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二節探討因應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三節探討身心健康 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四節為探討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親職壓力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將探討親職壓力之相關理論與研究。首先,整理國內外學者對親職壓力 的定義;其次,以 Abidin 的學說為主,進一步探討其理論架構;再次,參考國內 相關研究所編篡的測量工具以及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本研究自編量表的架構;接 著,再參考國內相關研究針對背景變項的探討,並形成本研究欲探討的背景變項; 然後,將研究對象聚焦於特教生的母親,探討其親職壓力之特殊性;最後,由於 特教生母親所面臨的環境與壓力之特殊性,所衍生出關於控制信念的議題,也在 本節作一補充性的探討。. 一、親職壓力的定義 Abidin(1990)將父母在擔任父母角色及親子互動過程中,受父母人格特質、親 子互動關係不良、子女特質和家庭情況因素等影響所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壓力稱為 親職壓力(parenting stress)。親職壓力強調父母主觀感受在親子系統中親子互動所產 生的壓力。 國內亦有許多研究者提出親職壓力的定義:羅國英(2000)指出親職壓力是父母 對於自己是否已經善盡職責所產生的各種疑惑、焦慮、擔憂、自責或疲憊感受。 11.

(29) 陳思穎(2001)認為親職壓力是母親在親職過程中,受親子互動、母親人格特質、子 女特性、家庭系統,甚至包含外在生態系統影響的壓力,其壓力源不只是來自家 庭內,也來自家庭外的社會文化,人際互動等。 洪榮正(2004)提出親職壓力為父母因親子不同特質或外在文化社會規範等情 境因素,於父母角色行使或親子互動過程中,造成父母自責、焦慮與困難,自覺 未能善盡父母之職責,所造成的內心感受。劉佩榕(2003)從生態理論的觀點思考障 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認為親職壓力是個人與小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大系 統交互影響後所產生之價值觀、期待和理想的差距。 小結: 概括而言,壓力乃來自於「期待」與「實際」之間的落差,就親職壓力而言, 期待的來源可能來自父母親自身的價值觀,也可能來自孩子的需求,當然也可能 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親職壓力定義為「母親在擔 任親職角色或親子互動時,面對自我或外在環境所產生期待與實際之間的落差, 而個人資源缺乏所衍生的感受」,以下進一步探討 Abidin 對親職壓力的看法。. 二、親職壓力的理論基礎 Abidin 及 Burke 於 1976 年提出親職壓力模式,並依此發展了親職壓力量表 (Parenting Stress Index,簡稱 PSI),適用對象為三個月到十歲孩童的父母,此量 表目的在於測量親職角色對個人壓力感受影響程度,親職壓力評估的結果可用於 對高壓力家庭進行教育輔導介入,以及預測兒童未來的心理社會適應(Abidin, 1990)。 Abidin 之親職壓力原始量表總共有 101 題,分為兩大領域: (一) 父母領域: 指父母履行親職角色時,其自身的人格特質,及某些情境因素,影響父母對 壓力的感受,包含以下七個次領域:抑鬱、勝任感、對孩子的依附、社會支持、 12.

(30) 健康、角色限制、夫妻關係;其中前三項與父母的特質有關,後四項與履行父母 角色的情境有關。 (二) 兒童領域: 意指孩子擁有的某些特質,使父母感到擔心、困擾或精疲力竭,或在親子互 動中父母對孩子行為表現的評價,所帶來的壓力感受,包含六個次領域:要求、 情緒、過動/分心、對父母的增強、適應性、可接納性,其中前四項與兒童本身氣 質特徵有關,後兩項與親子互動有關。此親職壓力模式(parenting stress model) 由研究者改編如圖 2-1-1 所示: 父母領域. 兒童領域 質 適應性. 健康 親子 互動. 角色限制. 人 格 與 病 理 學. 親職 壓力. 夫妻關係. 社會支持 親職功能 失調 抑. 說明:. 鬱. 要 求 兒童 本身 氣質 特徵. 對孩子 的依附. 可接納性. 情 緒 過動/分心 對父母 的增強. 勝任感. 表示影響 表示歸類. 圖 2-1-1 親職壓力模式 註:修改自"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The stresses of parenting,” by Abidin, R.R,1990,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 (4), p. 298 13.

(31) 鑑於長型親職壓力量表填寫起來費時,Abidin於1990年時參考許多學者的相關 研究,提出短型親職壓力模式,研究者將其理論模式改編如圖2-1-2:. 親職 愁苦. 兒童 行為. 親職 行為 難養育 兒童. 親子互動 失調. 圖 2-1-2 短式親職壓力量表理論模式 註:修改自「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 ,任文 香,1995,頁 17。. 此模式中影響親職行為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包括親職愁苦、親子互動失調及難 養育兒童,其內涵分述如下: (一) 親職愁苦(parental distress): 由於父母個人的因素,在履行親職角色時所感到的愁苦感受,包括勝任感、 角色限制、與配偶的衝突、缺乏社會支持、抑鬱等。 (二) 親子互動失調(parent-child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覺得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期望有落差,且較少感受 到孩子的回饋與增強,因此感到失望而造成親子關係失調。 (三) 難養育兒童(difficult child): 指孩子某些會使得父母困擾、擔心的特質,這些特質通常與氣質類似,但也 包括經由學習的行為,例如:適應能力、情緒、需求度、活動量及問題行為等。 14.

(32) 小結: 總而言之,親職壓力的來源,除了父母親與孩子各自的特質、各自與環境的 互動外,更重要的,還包括雙方彼此的互動。這樣的基礎架構,近年來廣為研究 者們所接受,本研究也以此作為主要依據,將 Abidin(1976)親職壓力模式中的「孩 子領域」各向度,以及短式親職壓力量表理論模式中的「難養育兒童」 ,作為本研 究親職壓力分量表「孩子表現」向度的編製參考;親職壓力模式中的「父母領域」 各向度,以及短式親職壓力量表理論模式中的「親職愁苦」 ,則納入本研究親職壓 力分量表「人際關係」、「資源支持」向度的編製參考。. 三、親職壓力的測量 Abidin(1995)根據其親職壓力模式,發展出測量親職壓力的工具:親職壓力量 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該量表包含 101 題,分屬於父母範疇和兒童範疇,測量 主要照顧者在扮演親職角色時所主觀知覺的壓力。 學者翁毓秀將長版的親職壓力量表修編為中文版親職壓力量表,包含 86 個題 項。任文香(1995)修編短版親職壓力量表,分為「親職愁苦」 、 「親子互動失調」和 「困難兒童」三個分量表。 國內另有許多研究者,針對其研究對象及目的,修編了各式各樣的親職壓力 量表,茲就研究者所蒐集到的部分,按照年份整理臚列如表 2-1-1。. 15.

(33) 表 2-1-1 國內研究者自編親職壓力量表 研究者. 編製方式. 內容向度. 陳若琳、李青 收集雙工作家庭父母的意見, 幼兒教養、外界環境、親子互 松(2001) 再進行焦點團體訪談。 動、生活調適和人際互動。 利翠珊、陳富 訪談家有身心障礙兒之夫妻, 自我發展、情緒適應、夫妻關 美(2004) 根據訪談內容編製題項。 係、角色負擔和擔心孩子。 洪榮正(2004). 參考 Abidin 短式親職壓力量 孩子行為特質、母親角色挫 表,依據文獻和訪談育有國小 折、親子互動失調、社會孤離 兒童之職業婦女加以編修。 感受和孩子學習表現。. 林惠雅(2005). 改變自陳若琳、李青松(2001) 親子關係、健康發展、生活調 所編之親職壓力量表 適、教養爭議. 陳玲婉(2005). 參考 Abidin 長式親職壓力量 母職能力限制、孩子困難氣 表、洪榮正(2004)之量表、李 質,社會孤離感受、親子互動 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量表 失調、管教態度挫折、夫妻關 編修而成。 係阻礙。. 姜丕慧(2007). 改編自 Abidin 短式親職壓力量 孩子負向表現、失去自由、罪 表,以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惡感 兒童之父母為研究對象. 陳奕君(2010). 參照翁毓秀修訂(2003b)所編 父母因素:親職角色限制、親 之量表及觀點. 職能力、夫妻關係、經濟與體 力消耗;兒童因素:孩子情緒 心情、適應性、學習狀態、親 子互動。. 小結: 綜觀上述之自編量表,多數採用 Abidin 之親職理論架構,再根據研究對象加 以修編。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一般生和特殊生的家長,並試圖比較其異同, 前面討論過,特殊生家長的親職壓力與一般生家長有許多不同之處,故在測驗工 具的需求上,應考量其特殊性。因此,研究者將以 Abidin 之理論為架構、參考上 述諸多研究的自編量表,並考量特殊兒童父母親之特殊性,編纂適合於本研究的 親職壓力測量工具。. 16.

(34) 四、親職壓力與背景變項 除了直接針對親職壓力的測量以外,親職壓力與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間的相 關性,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研究者參考近年來國內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首 先擬定本研究欲探究的背景變項,接著再就各背景變項分別探討過去的研究成 果。. (一)背景變項之擬定 研究者蒐尋 2003 年至今,國內針對國小兒童(含一般生與特教生)之父母親職 壓力之研究,得李美銀等 10 篇,茲將其年份、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結果整理如 表 2-1-2:. 17.

(35) 表 2-1-2 國內親職壓力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背景變項與研究結果. 李美銀. 6~12 歲 妥瑞症患童父母. 患童性別、患童年齡、就學情形、疾病嚴重度、 父母年齡、家庭收入與親職壓力程度有關。. 屏東縣國小 資源班學童家長. 學生有無身心障礙手冊、家長有無工作及家庭型 態在親職壓力有顯著差異。. 臺中縣國小學童 母親. 「母親年齡」、「家庭月收入」、「婚姻關係」在親 職壓力上有顯著差異。. 北部一醫學中心. 親職壓力會因父母背景因素:教育程度、工作類. 6~12 歲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 國小學童家長. 別,孩子個人因素:孩子過動控制及家庭背景因 素:同住人數、子女數、家庭經濟、家人互助、 親師聯繫、子女交友、課外閱讀不同而有所差異。. (2003) 李淑美 (2007) 陳慧君 (2009) 姜丕慧 (2007). 袁美蓮 (2006). 張毓蓉 (2009). 雲林縣國小學童 母親 18 歲以下 身心障礙者 的父母. 子女數、母親就業情形、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經 濟狀況,僅不同家庭經濟狀況之學齡期兒童母親 親職壓力有差異。 對身心障礙兒童父母親之親職總壓力得分有顯著 差異的包括:不同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父母親 (夫妻)國籍、每月家庭總收入、經濟壓力感受 度、父親教育程度、障礙程度等變項。. 陳玲珠 高雄市國小一、二 國小學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其子女性別、母親年 年級學童母親 齡、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有顯著關連。 (2009) 陳玲婉 (2005) 黃珊峨 (2006) 黃威尊 (2010). 高雄市 國小學童母親. 國小學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其「家庭型態」、「家 庭月收入」及「子女數」等變項有關連。. 身心障礙兒童 的母親. 身障兒母親的親職壓力受到本身年齡、教育程 度、家庭收入、子女數、兒童障礙程度等顯著影 響。. 臺南縣市國小 身心障礙學童 家長. 在親職壓力的感受程度會因家長的「填答者」 、 「性 別」 、 「家庭每月平均收入」 、 「每週休閒時間」 、 「子 女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綜觀上述各家的研究,不論是兒童特性或是父母因素,其對親職壓力的影響, 似乎都不容易歸納出明確的關係;然而,就整體而言,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其 親職壓力有一定的影響力。緣此,在參考上述研究後,本研究決定以孩子性別、 孩子年齡、母親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收入和宗教信仰狀況等六個因素作為 18.

(36) 背景變項,了解其和親職壓力的關係。 (二)背景變項與親職壓力 擬定本研究欲探究的背景變項後,研究者從這六個背景變項出發,重新蒐尋 與其相關的親職壓力之文獻,茲將結果分別簡述如下: 1.孩子性別 許多研究指出孩子的性別不同,對母親的親職壓力沒有顯著影響(陳淑娟, 2009;陳慧君,2009),也有研究指出,孩子的性別對母親的親職壓力有影響(林 千惠,2006;陳玲珠,2008)。 2.孩子年齡 陳慧君(2009)探討台中縣國小學童母親的親職壓力,發現不同子女年齡的母親 在親職壓力上未有顯著差異。然而,李美銀(2003)研究 6~12 歲妥瑞症兒童父母的 親職壓力,發現患童年齡越大,親子互動失調的親職壓力越大;梅心潔(2006)研究 全台聽損幼兒母親的親職壓力,發現子女年齡大於三歲的母親感受到外界環境方 面的壓力較大。 3.母親就業狀況 汪俐君(2003)、袁美蓮(2006)、陳淑娟(2009)的研究指出,母親的就業狀況對 其親職壓力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在梅心潔(2006)的研究中指出,未就業的母親感 受到幼兒教養方面的壓力較大。廖治雲(2011)探討臺北縣市弱勢經濟家庭的親職壓 力,發現不同的就業狀況在不同面向的親職壓力有差異情形, 「兼職或臨時工」的 父母在「自我能力或資源」與「孩子健康成長」面向上的壓力皆高於「有全職工 作」者。 4.母親婚姻狀況 目前國內研究親職壓力的文獻,研究結果均一致的發現母親的婚姻狀況對其 親職壓力有顯著影響(李文意,2012;陳慧君,2009;黃素霞,2011;張毓蓉, 2009)。林千惠(2006)探討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的親職壓力,發現婚姻狀況為 19.

(37) 「單身」者,親職壓力較高;周禧慧(2011)探討平地與原住民幼兒母親的親職壓力, 婚姻狀況為「夫妻不同住」的幼兒母親,親職壓力顯著高於其他組別;游輝龍(2010) 研究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親職壓力,發現「離婚(或分居)」的母親所感受 的親職壓力較高。 5.家庭月收入 目前國內研究親職壓力的文獻,均發現家庭每月總收入對母親的親職壓力有 顯著影響,並且當家庭收入越低時,親職壓力就越高(黃珊峨,2010 陳玲婉,2005; 李文意,2012;陳慧君,2009;陳淑娟,2009;梅心潔,2006);袁美蓮(2006)探 討雲林縣學齡期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發現家庭經濟狀況為「沉重」者親職壓力 大於經濟狀況「剛好夠用」 ,經濟狀況「剛好夠用」大於「充裕」者。梅心潔(2006) 研究全台聽損幼兒母親,發現家庭收入低於四萬元的母親感受到幼兒教養與外界 環境方面的壓力較大。 6.母親宗教信仰 國內研究宗教信仰對母親親職壓力影響的文獻不多,蔣素萍(2009)探討宗教對 高職身心障礙學生家長之心理支持,發現宗教信仰類型不同及涉入程度深淺會影 響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孩子障礙的歸因方式。. 小結: 綜合以上,在不限定研究對象的情況下,背景變項對親職壓力的影響情形究 竟如何?每個研究呈現的結果似乎又不完全一致,但大體而言,多數研究仍支持 相似的看法。本研究亦將針對上述六個背景變項,探討其與一般生、特殊生家長 親職壓力的關係,並與各家研究結果進行比較與討論。. 五、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 相較於前述針對普羅大眾的研究,特殊生母親的親職壓力是否能以同樣的模 20.

(38) 式進行研究呢?以下首先探討特殊生與一般生母親壓力的異同,接著進一步探討 其壓力的來源。 (一)特教生與一般生母親壓力之比較 不論國內或國外的研究均發現,對家中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而言,其所面 對的親職壓力明顯的比養育身心健康子女的父母親還高。 Fuller, Rankin(1994)研究 6 至 13 歲特殊兒童和一般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發現 情緒障礙和學習障礙兒童的母親在兒童特性的壓力顯著高於一般兒童的母親。 (引 自蔡承璋,2007) 。Gloria K.Lee et al.(2009)比較 89 位 7 至 13 歲高功能自閉症光譜 孩子父母和 46 位 7 至 13 歲一般孩子父母的生活品質,發現兩組在親職壓力、因 應策略、資源支持和生活品質上都達到顯著差異。高功能自閉症光譜孩子的父母 生活品質較低,有著較高的壓力、較低程度的適當因應策略和較少的資源支持。 吳姵錡(2010)探討腦性麻痺孩童父母親的親職壓力,發現腦性麻痺孩童父母親 的親職壓力,在各範疇皆明顯較一般兒童父母大。鍾璧卉(2007)研究中部學齡前自 閉症兒童家長親職壓力,發現自閉症兒童家的親職壓力高於一般兒童家長。林寶 玉(2003)研究先天性心臟病及健康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比較,發現疾 病組母親之親職壓力顯著高於健康組兒童母親。臧汝芬(2006)研究 6-12 歲過動症 兒童家長與正常兒童家長之親職壓力,發現過動症兒童父母比正常兒童父母有較 多的親職壓力,且過動兒家長有較多身心適應症狀的困擾。. (二)壓力源 Gupta(2007)提出六個影響自閉症兒童父母的壓力源:孩子的攻擊特質或暴力 行為、經濟困難、缺乏醫學或專家的支持、缺乏配偶的支持、缺乏有效的教育介 入、加重的照顧負擔和汙名化的風險。Liza(2002)研究亞斯柏格和非語文學障兒童 的父母其壓力和因應策略的差異,發現母親較多的壓力和悲觀情緒,來自家庭問 題或是對孩子未來抗抑鬱劑的使用、高頻率的治療。 21.

(39) 林綺華等(2005)研究腦性麻痺病童父母親之壓力,將壓力源分為:患孩照護的 壓力、醫療照護的壓力、與家人互動溝通的壓力、子女教養的壓力、社會環境及 經濟上的壓力。黃珊峨(2006)的研究中指出,母親在面對生下的孩子是身心障 礙兒童時,以「擔心孩子」的親職壓力最為顯著,突顯出母親因生下身心障礙兒 童,而存有過多的擔憂與罪惡感,甚至會將兒童未來的發展視為一生無法卸下的 責任。 陳奕君(2010) 研究花蓮縣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的家長的育兒壓力,發現育有 特殊幼兒的家長比未養育的家長較常感受到親職角色限制、親職能力和經濟、體 力消耗、孩子情緒、適應性和學習狀態方面的壓力,但較不常感受到屬夫妻關係 和親子互動的壓力。張素雲(2009)的研究發現,過動兒特質中的對立反抗行為,無 論在親職困擾、親子互動失調或困難兒童面向,都是母親親職壓力最重要的單一 預測因子。. 小結: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對特教生家長而言,孩子的障礙帶來了諸多壓力, 例如教養知能的不足、醫療資源的匱乏、經濟負擔之沉重、家庭關係之緊繃…等。 然而,這些壓力不但難以排解、同時也無法迴避或轉移,於是,正如研究者在實 務上所觀察到的,多數特教生家長們,似乎總是抱著較為消極與被動的心情,持 續面對著這些龐大的壓力。. 六、控制信念 在關於特教生家長親職壓力的文獻探討中,我們發現,由於其壓力多來自於 難以改變的客觀環境,長此以往,不但壓力持續累積,家長也容易形成消極被動 的信念,從而更加劇其對壓力的感受。 Rotter(1966)提出控制信念的看法,他認為各種原因皆可以用內在及外在的因 22.

(40) 素來加入分類,若個體相信行為後所帶來的增強作用可決定於個人者,稱為內控, 像是個人的努力與能力;若個體相信增強作用是由運氣或外在環境等個體無法控 制的因素決定,稱為外控。 周宜靜(2011)研究內外控人格特質對工作生活平衡之影響,發現內外控人格特 質可有效預測工作壓力及工作生活平衡。莊淑灣、呂錘卿(2005)研究中部地區國民 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發現外控信念的國小主任工作壓力大於內控信念 的國小主任;外控信念的國小主任較常採用「解決問題」的因應方式;內控信念 的國小主任較常採用「自我調適」 、 「尋求協助」的因應方式。張嘉怡(2011)研究新 北市雙和分區在職進修教師的內外控人格特質,發現愈傾向內控人格者,其角色 衝突因應策略的運用程度愈高。. 小結: 綜上所述,內外控信念與壓力、因應策略有密切的關係。然而過去的文獻, 多是探討控制信念與工作壓力因應的相關性,本研究則試圖釐清國小一般生和特 教生的母親其控制信念和親職壓力因應策略的關係,就研究對象而言,可謂是一 項新的嘗試。 此外,研究者認為,雖然控制信念的探討聚焦於主體與壓力之間的應對關係, 看似與因應策略較為相關,然而究其本質,控制信念乃心理活動的一部分,並非 已經付諸實踐、可觀察可測量的策略或行動。是故,本研究將控制信念與親職壓 力並置,不論在量表編製上或是研究結果的討論上,皆將此二者一併呈現。. 第二節 因應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首先整理相關理論對因應的定義,其次深入探討其理論模式;接著,整 理國內相關研究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然後,探討相關背景變項與因應策略的關係; 23.

(41) 最後,將研究對象聚焦在一般生和特教生的家長身上,探討其親職壓力與因應策 略。. 一、因應的定義 Lazarus & Folkman(1984)所發展的壓力因應模式中,定義因應為:當個體評估 他的外在事件與內在狀態,耗損個人資源或已超過、危及個人資源所能負荷的狀 況時,個體不斷改變認知與行動以管理這種要求的努力。外國學者 Terry 定義因應 為個人為了減少壓力造成的效應,而在認知和行為上所做的努力(引自翁毓秀, 2003)。 國內研究者鄭忍嬌(1996)結合Lazarus與Folkman(1984)的定義,將因應方式定 義為:「當遭遇壓力事件時,應該會尋找處理或解決的方法,以重新建立身心平 衡,這種嘗試就稱為因應方式。」陳弈君(2010)認為因應是一種個人努力去處理內 在、外在要求的動態過程,也是一種對壓力上或情緒上的處理方式,並且個人與 環境均受因應結果的影響。 壓力和因應方式的關係,不同學者提出相關看法。徐綺穗(1982)認為壓力源本 身是中性的,壓力不等於有害,端看個體的因應方式。Lazarus & Folkman(1984) 認為,當個人相信自己具備足夠的資源以應付壓力情境,或是環境要求可改變, 那麼個人會傾向問題焦點的因應方式;但是若個人認為自己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去 改變壓力情境時,便傾向採取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 綜合上述觀點,本研究將「因應」定義為,個人處理內外在環境要求的動態 過程,包含問題與情緒的處理,且個人與環境結果產生交互作用後,產生新的適 應。. 二、因應的理論模式 早期的理論模式認為因應是一種個人特質的表現,主張性格特質決定個體的 24.

(42) 應對型態,直至 Lazarus & Folkman(1984)認為過去的理論簡化了因應的過程, 遂提出認知評估導向理論模式,強調個體對內外在資源的認知評估才是因應歷程, 並且評估後才會有壓力反應。 Lazarus & Folkman ( 1984 ) 將 因 應 依 其 功 能 分 為 兩 種 : 問 題 焦 點 因 應 (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問題焦點 因應著重改變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以處理對個體造成困擾的問題情境為主,降低 壓力情境的要求,或是擴充個人處理問題的資源以處理壓力源所帶來之問題。如 主動尋求幫助、尋求相關資訊及支援,改變動機、重新設定目標與計畫來改變壓 力等。情緒焦點因應著重在減輕或降低壓力事件對個體情緒的衝擊,透過認知或 行為去控制由壓力情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認知的情緒焦點因應是個人嘗試改變 情境對個人的意義,透過認知的再評估(reappraisal),使自己的情緒獲得轉換或 抒解,行為的情緒焦點因應則是指採取行動以舒緩情緒,但該行動並非直接處理 問題。 多數人在面對壓力時,都會同時採用問題和情緒的因應策略(Lazarus & Folkman ,1980),國外不同學者在此種理論建構下,提出不同的因應策略類型。 外國學者 Jalowice 將因應策略分為問題導向與情感導向,前者積極的如自己勇於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消極的如忍耐、自我控制、暫緩等;後者積極的如認知的 重估、尋求他人支持;消極的如自我隔離、逃避(引自徐綺穗,1998)。 Billings & Moos(1981)將因應方式分為下列三種類型,分別為評估取向的因 應、問題取向的因應和情緒取向的因應。評估取向因應包含邏輯分析、認知再定 義和認知迴避;問題取向的因應包含尋求資訊或建議、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發 展可選擇的回饋;情緒取向的因應包含情緒調整、消極認命、情緒發洩。 Lazarus & Folkman(1986)將問題導向與情感導向加以因素分析,將因應方 式分為八類:解決問題、尋求社會支持、疏遠、自我控制、正向再評價、接受責 任、對抗和逃避。 25.

(43) 三、因應的測量 研究者整理近年來與「親職壓力之因應」相關的研究,瞭解其所使用的量表, 以及該研究的向度。茲將結果整理如下表 2-2-1:. 表 2-2-1 國內親職壓力之因應的相關量表 編製者. 量表名稱. 任文香(1995). 壓力調適量表. 李家琦(2007). 壓力因應量表. 直接行動、轉換想法. 姜丕慧(2007). 壓力因應方式量表. 正向因應、負向因應. 陳奕君(2010). 因應策略量表. 問題解決、逃避忽視、情緒取向. 劉惠琴(2003). 夫妻衝突 因應方式量表. 順從隔離、宣洩指責、面質挑戰、配合 調整、僵持己見. 適應量表. 分為「問題與情感」、「控制與逃避」兩 層面,互相重疊再分為四類:問題-積 極、問題-消極、情感-積極、情感-消極. 鄭忍嬌(1989). 研究向度 問題/積極、問題/消極、情感/積極、情 感/消極、尋求社會支持.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因應策略的概念分為問題導向與情感導向兩大類,此二 者可再分為積極與消極兩個層面,此概念係來自 國內研究者鄭忍嬌(1989)以 Jalowice 的適應方式量表為藍本,鄭再參考 Lazarus & Folkman(1985)的量表加 以修訂,因素分析後得到問題積極、問題消極、情感積極和情感消極四個向度。 然而,研究者期能將研究成果與家長分享,為了顧及家長的感受,乃以較為中性 的語詞,重新加以命名。. 四、背景變項與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 與親職壓力的情況類似,許多研究皆顯示,因應策略也與研究對象的背景變 項有密切的相關。以下就本研究欲探討的六個背景變項,分別討論其與因應策略 相關的文獻。 26.

(44) (一) 孩子性別 林千惠(2006)探討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的因應策略,發現養育幼兒性別為 「男女都有」者,較會使用「消極逃避問題」、「拒絕、排斥問題」的方式抒解親 職壓力;養育幼兒性別為「女生」者,較會使用「認清、接納事實」的方式面對 親職壓力。另外,李美銀(2002)研究 6~12 歲妥瑞症兒童父母親職壓力、因應方式 及其相關因素,發現患童性別與因應方式有關。 (二) 孩子年齡 黃珊峨(2006)研究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母親親職壓力、親密情感與衝突因應策略 之相關,發現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在面對各種衝突情境時,採用的因應策略受到兒 童年齡有顯著影響,孩子為 1-3 歲的母親傾向順從隔離的衝突因應策略。 (三) 母親就業狀況 游輝龍(2010)研究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親職壓力及因應策略,發現採用 之因應策略類型會因母親的就業狀況有所差異, 「未就業」之母親較常使用消極心 態的策略。 (四) 母親婚姻狀況 姜丕慧(2007)探討不同背景之注意力缺損過動兒父母的壓力因應,發現在 壓力因應「負向因應」向度上,「配偶同住」頻率為偶爾的父母顯著高於頻率沒 有的父母。 (五) 家庭月收入 林千惠(2006)探討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的因應策略,發現家庭每月總收入 為「6 萬元以下」者,較會使用「消極逃避問題」 、 「拒絕、排斥問題」的方式抒解 親職壓力;家庭每月總收入為「21 萬元以上」者,較會使用「正面積極」的方式 面對親職壓力。游輝龍(2010)的研究結果相似,發現臺北縣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採 用之因應策略類型會因家庭每月收入有所差異,家庭月收入「較高」之母親較常 使用解決問題、積極心態、尋求支援的方式來因應親職壓力。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used to report the crime of damaging the Great Wall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help facilitate good sleep for children.. (A) Carefully choose the online content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Debentures are (3) loan capital and are reported as (4) liabilities part in the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No adjustment is required. If Cost > NRV, inventory is valued

For example, even though no payment was made on the interest expenses for the bank loan in item (vi), the interest expenses should b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