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

本節分成三個部分,先介紹因應策略的定義,再談因應策略的分類,最後是 因應策略的測量。

壹、因應策略的定義

在減緩或解決壓力以及探討壓力與適應的關係時,因應常是一個被考慮的因 素(Sandler, Wolchik, MacKinnon, Ayres, & Roosa, 1997;Campas, 1987)。 對於因應策略的定義,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張春興(1989)提出因應策略是個體 遭遇困難時所採取的一些較積極的應付手段,包含了行動與思想,是有目的意識 行為,而非潛意識的防衛作用。Taxis、Rew、Jackson 和 Kouzekanani(2004)認 為因應是使用學到的技巧處理壓力、恢復平衡。

Folkman 與 Lazarus 認為因應可定義為:「盡全力處理以評估可能造成傷害或 壓力的情況」。其中包含了三個特徵:第一,因應涉及某種程度上的努力及計畫;

第二,因應的結果並不永遠是正面的;第三,因應是隨著時間改變的過程(許嘉 容,2005)。他們也提出「當個人評估為超過個人資源時,個體為處理特殊的外在

(或)內在需求,不斷改變其認知和行為所做的努力」。由上述所知,因應是隨著 時間而改變的過程,但在遇到壓力情境時,認知評估會發起因應行動,且努力的 結果,會透過在評估與決定,持續不斷的改變,而且因應方式也受情境的影響。

因應作用的反應皆被視為因應策略,可分為兩方面,一為情緒(emotion)取 向,處理因壓力情境所引起的情緒困擾與煩惱;二為問題(problem)取向,使用 於大部分壓力遭遇,且因應行為會因不同的壓力事件,而有所改變(江承曉,1991;

Folkman & Lazarus,1980)。面對困難或壓力的情況,個人的反應方式可能是使 用有益的調適或對問題進行處理,也可能是無效的方式,而讓情況變得更糟,這

些適合或不適合的反應皆被視為因策略(Frydenberg & Lewis , 2002)。研究顯 示,有效的因應是正向或樂觀的思考,它被定義為個人展現恢復力的一個重要因 素(Fine, 1991)。相反地,悲觀的解釋顯示預期的沮喪(Nolen-Hoeksema, Girgus,

& Seligman, 1992)。Ayres、 Sandler、 West 和 Roose 指出正向的因應包括與他 人的溝通、尋求他人的支持、運動、放鬆、積極的解決問題和在情緒上的調整;

負向的因應包含生氣、責怪別人和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引自 Howard & Medway, 2004)。

Higgins 和 Endler(1995)將因應策略分成三個主要類別,任務導向、情緒導 向和逃避導向。任務導向是屬於問題焦點,他是直接採取行動改變問題的情況,

以減少所引起的壓力;情緒導向策略是努力改變對壓力源的情緒反應,包含試圖 不產生負面情緒和使用會引起較少壓力的方式再建構問題。逃避導向因應包含逃 避問題、否認問題的存在或失去希望,也包含使用間接的方式來適應壓力源,藉 由冷淡處理、逃避問題、投入無關的活動來減少對壓力的感覺。Endler 和 Parker(1999)的研究認為採取任務導向的因應是最有效的因應策略。

綜合上述學者論點,可以歸納出因應的特性著重在過程取向、是基於個體本 身與環境交互作用關係的主觀評估、兼具認知、情緒與行為三方面的努力。

貳、 因應策略的分類

有關因應策略的分類,以下僅就 Folkman 與 Lazarus(1984)及 Moos(1992)所 提的概念架構加以論述。

一、Folkman 與 Lazarus(1984)依因應行為將因應策略分類

因應策略的分類,最常被使用是以 Folkman 與 Lazarus(1984)分類為主,他 們認為因應策略可分為兩大類型。

(一)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指個體直接面對問題,為改變與環境不良關係所做的行為努力,如分析問題 的成因、擬定行動計畫並確實執行、思考一些變通的辦法解決問題、分析不良後 果作最壞打算。以改變或處理對個體造成困擾的問題情境為主,當個體評估情境 是較可能被改變時,會傾向採取此因應策略。問題焦點的因應又分為兩種,一是 設法消除外在環境的壓力或增加自我資源的行為,如尋求資源、產生可能的問題 解決辦法、改變產生壓力的環境;二是改變內在心理歷程,包含動機或認知的改 變,如改變抱負、減少自我投入、尋找其他的滿足、發展新的行為標準或學習新 技能與程序。

(二)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只控制個人在壓力下的情緒,如 1.妄想:假想壓力事件以消失獲解決;2.遠 離:試著忘記壓力事件;3.強調正向功能:著眼事件有利層面;4.自責:責怪自 己;5.降低緊張:藉著吃、喝、抽煙、服藥使自己快活;6.自我隔離:不與人接 觸、不讓人知道事情有多糟。當個體評估情境不易以行為加以改變時,最常採用 情緒焦點因應策略,以減少情緒的苦惱,包括逃避、縮到最小、遠離、選擇性注 意、積極比較與從負面事件取得正面價值。情緒焦點因應又可分為兩類:一是改 變個體對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認知再評估,例如改變不了某一件事的客觀情境,卻 可改變其意義;二是設法使自己與壓力情境或經驗隔離,或是用壓抑或潛意識的 防衛機轉來遺忘某些經驗。

二、Moos(1992)統整式的因應類型

Moos(1992)提出統整是因應類型,他歸納因應策略整合成三個領域:認知評 估取向、問題取向和情緒管理取向。而根據這些領域,進一步將因應反應分為九

(一) 認知焦點的因應(appraisal-focused coping)

1. 邏輯分析(logical analysis):用合理的邏輯、因果關係,利用之前的相關 經驗,在心中評估可能處理的方式與結果。

2. 認知的再定義(cognitive redefinition):個體面臨壓力時,會對原先的認 知對錯加以思考,評估事件的正面與負面意義,並找出價值的優先順序。

3. 認知迴避(cognitive avoidance):否認處在壓力之下的恐懼或焦慮、設法忘 記事件的情境、拒絕相信問題的存在以及一廂情願的幻想。

(二) 問題焦點的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1. 尋求訊息或建議(seeking information or advice):包括尋求更多相關訊息,

或聽從專家的建議,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或請某人提供協助(如金錢)。 2. 採取解決問題行動(take problem-solving action):擬定變通計畫、配合實

際情況採取直接行動,或是針對問題學習新的因應技巧以解決問題。

3. 發展替代性酬賞(develop alternative rewards):從處理壓力的過程中,藉 由改變個人的活動與創造滿足的新來源以嘗試處理問題情境,而發展出更多的 因應技巧,如建立替代的社會關係、發展更多自主性或獨立性,與從事其他替 代的活動。

(三) 情緒焦點的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1. 情緒調適(affective regulation):包含意識上抑制衝動、不被情緒打倒、

保持自尊,讓情緒變成未來的助力。

2. 認命的接受(resigned acceptance):預期最壞的結果、接受既定的事實,屈 服於命運。

3. 發洩情緒(emotional discharge):藉由言語表達以發洩情緒、哭泣、抽煙、

吃過量,以及表現衝動的行為。

Justice(1988)以表列方式說明因應方式與因應資源,該表稱為「因應矩陣」

(Coping Matrix)(見表 2-1)。他採用 Folkman 和 Lazarus(1980)的觀點,將

(資料來源: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p 18)Justice, 1998,Stress

策 式

個體所使用的因應方式或策略可能是直接行動、間接行動或抑制行動。問題

4.聽天由命

從表 2-2 來看,國內因應量表分類相當分歧,但大多包涵 Folkman 與

Lazarus(1984)的問題焦點、情緒焦點分類的概念;另外「尋求支持」多為一個獨 立分量表,可能是不易界定屬於情緒焦點或問題焦點。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因應 策略研究多以國中普通生為主,關於國中資優生因應策略研究僅有兩篇(蔡靜宜,

2006;孫瑜成,2004),高中資優生因應策略國內無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因此關於 中學資優生因應策略的研究不多。

參、 因應策略的測量

Carver、 Weintraub 和 Scheier(1989)以理論和以往相關研究為基礎,發展 多向度的因應量表,共計十三個分量表,包含:1.主動的因應、2.計畫、3.壓抑 競爭活動、4.抑制的因應、5.尋求工具性社會支持、6.尋求情緒性社會支持性、

7.正向的闡釋與成長、8.接受、9.求助宗教信仰 10.發洩情緒、11.否認、12.行為 的脫離、13. 心智的脫離。

Folkman、Lazars、Dunkel-Scetter、DeLongis 與 Gruen(1986)調查 170 位社 區居民的因應方式,經因素分析得到八個因素:1. 對抗的因應、2. 保持距離、

3.自我控制(self-control):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動、4.尋求社會支持、5.接受 責任、6.逃避、7.有計畫的解決問題、8.積極的再評估。

Patterson 與 McCubbin(1987)調查 467 名中學生在處理個人及家庭有關的要 求時所採取的因應方式,研究工具為「青少年問題經驗因應取向量表」(Adolescent Coping Orientation for Problem Experiences,A-COPE),經因素分析得到十二 個主要因素:1.宣洩感受、2.轉移注意、3.發展自恃和樂觀、4.發展社會支持、

5.尋求精神支持、6.接近親近之密友、7.尋求專業支持、8.解決家庭問題、9.逃 避問題、10.從事吃力的活動、11.保持幽默、12.鬆弛。

目前最常使用的因應行為量表,是 Folkman 和 Lazarus(1984)所編擬的因 應行為量表,共有六十七個項目。江承曉(1991)曾依據 Folkman 及 Lazarus(1985)

的因應行為量表,編修為適合國內青少年之因應行為量表,共 60 題,本研究主要 以其量表為主要架構,同時參考其他相關的青少年因應行為量表,共可歸納六種 因應策略,分別是「宣洩感受」、「轉移注意」、「發展社會支持」、「與家人一起解 決」、「逃避問題」、「調適自己的情緒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