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變項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年級,茲針對上述變項討論家人互動壓 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壹、家人互動壓力相關研究

一、家人互動壓力與資優相關研究

家庭的研究一向具有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特色,因為不管心理 學者、社會學者、人類學者、家族治療學者、甚至教育學者都會共同致力於此領 域的研究(葉光輝、孫世維、利翠珊、趙淑珠,1997)在特殊教育領域中,除了 關心身心障礙者家庭外,資賦優異者的家庭也應是受關注的目標(蔡典謨,1996), Frey 與 Wendorf 指出,除了關心於資賦優異者的課程與學習外,資賦優異者本身 的特殊需求對家庭的影響也不應輕忽;舉凡資優生成長歷程對家庭成員的影響、

資優生家庭成員間的特殊互動組型(specific relationships patterns)、怎麼 樣的原因造成資優家庭的功能失調,以及低成就資優者的家庭或低社經地位資優 者家庭是否呈現特殊的互動型態等,都是值得研究者們進一步探討的重要議題

(Frey & Wendor, 1985)。由於家庭是個人第一個接觸也是最常接觸團體,

Lourdes(1992)在一份資優生家庭動力系統的論述中,就指出資優生的發展其實受 到家庭中許多因素的影響:長輩的期待、訓練機會的提供、偏袒、價值觀、甚至 家庭社會經濟地勿將影響資優學生的生活適應。多數在資優學生家庭研究主要著 眼於家庭結構因素對資優學生的影響、家庭關係對資優生發展的影響,前者如探 討出生序、家庭規模、父母學歷、父母職業等,後者如家長的管教態度、關懷態 度、家庭氣氛等等,而比較少關注持資優者對整個家庭所帶來的影響(Frey & Wendor,1985)。

不過,當這些研究領域逐漸成熟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嘗試著跳脫直 線式因果關係,轉而關注家庭內部的關係以及使用更廣泛的脈絡觀點來探討資優 家庭(劉逸瑩,2000;林聰池,1997;Pell & Cohen,1995;Meckstroth,1992)。

Green(1988)及 Zuccone 與 Amerikaner(1986)則分別以家庭系統去探討低成就 資優者的家庭關係,Frey 與 Wendorf 建議應該使用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去瞭解及 處理資優家庭中不同次系統特殊的互動關係,他們針對 24 位學齡階段學生的家庭 進行研究,在方法上兼而採用給予任務(三項任務分別是:家庭成員共同計畫一 件將可以從事的活動、討論一件最近家庭中爭議的問題、要求家長為孩子解釋一 句俗語的意義)、結構式的晤談家庭成員,以及給予自陳量表的方式,來廣泛蒐集 家庭資料。在結果的呈現現則分別從婚姻(父母)次系統、手足次系統以及整體 家庭系統去分析資料,並發覺不同系統間所呈現的不同行為組型,他們的研究提 供了一種多元取向研究的範例,也協助我們更精微的注意到資優家庭所呈現的風 貌。

Hampson、Hulgus、Beavers 與 Beavers(1988)提出有特殊需求者的家庭,在 滿足其需求的同時,整個家庭系統會做一些調整,而個體也會因為這些調整而有 所變化,在這樣動態歷程之下,會形成一些特殊的家庭互動方式,使得家庭功能 得以維持以及家庭秩序得以平衡。

關於資優生的研究,漸漸從個人特質、課程學習到家庭對資優生的影響,在 國內研究,已有身障者對於整個家庭的影響(王美蓮,2005;陳志成,1998;陳 怡君,2007;廉孟潔,2007;楊蔭芝,2006;劉淑玉,2005),但是卻沒有資優生 對整個家庭影響的研究,資優生最早接觸的環境是家庭,且資優生與家庭互相影 響,研究者想了解其互相影響的結果。

二、性別與家人互動壓力

在一些探討壓力與性別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女生所感受到的壓力普遍大於男 生。涂柏原(1987)亦發現,國三女生的壓力顯著高於國三男生。蔣桂嫚(1993)

以高中生為對象,研究男、女學生對學校、家庭與個人身心三類的主、客觀壓力,

研究發現女生的家庭主觀壓力顯著大於男生。余齊君(2007)以彰化縣高中職學 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女生所感受到家庭事件的壓力高於男生。

但有研究持有性別變項無顯著差異,Burr與Klein(1994)以性別為變項做研 究,發現性別與正負向壓力因應型態無顯著差異,但在評定壓力情境嚴重性上有 輕微差異,女性較男性對壓力情境的嚴重性評分較高。但是並非所有的研究結果 都是女性所感受的壓力大於男性,鄭照順(1997)以國中、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男、女生在「家庭管教壓力」、「整體生活壓力」上並未有顯著差異。

呂敏昌(1993)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女學生在主觀生活壓力 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性別與壓力感受的關係仍沒有定論,不過從女性先天 較害羞、內向,在關係中常有害怕成就、壓抑自我,以迎合他人的傾向,因此可 能造成心理壓力的增加。

三、社經地位與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

社經地位是影響父母與子女兼親子關係的重要因素(陳秀蓉,1986;Segal, 1985)。 雖然有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教導方式、親子溝通品質並不受家庭社 經背景的影響(翁樹澍,1990;楊憲明,1988;羅芙蓉,1987)。但是,仍有相當 多的文獻支持,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其親子關係愈好(洪碧芬,1990;梁志宏,

1984)。

Stevenson、 Chen 和Uftal(1990)發現,過去一般人認為有中、低社經地位

兒童的學業表現不佳,是由於父母對他們的學業期望不高所造成的,有些研究發 現低社經兒童及少數種族兒童的父母與其他父母一樣或更重視教育,花一樣或更 多時間輔導子女功課,也與其他父母一樣會期望子女在學校有好表現。

Shumow(1997)與Borland等人(2000)指出資優學生生長在貧窮家庭容易經 歷更多的壓力來源。Van Tassel-Baska和Willis(1987)指出收入水準與學業成 就有負相關(Rose E Huff et al.,2005)。

李明生(1972)指出,資優兒童多數來自小家庭,來自社會經濟富裕的小家 庭,父母的社經地位普遍較高。

魏麗敏(2001)指出國中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其家庭氣氛、父母關心 程度、父母的學習支持,比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學生來的好。

何美瑤(2001)對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發現,社經地 位越高的學生成績越好;中、低社經地位的學生比高社經地位的學生易產生偏差 行為。

劉逸瑩(2000)研究一般能力資優學生,發現社經地位影響雖然對整體的生 態環境沒影響,但對生態環境中的外系統有顯著影響,高社經地位的資優學生的 的外系統環境優於低社經家庭的資優學生。

吳昆壽(2000)研究資優障礙學生家庭的生態系統,發現資優障礙學生的家 庭社經地位,並不影響其父母對資優障礙學生的態度。

王文科(1996)就資優生家庭背景變項探討,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資賦優異 學生家長在父母的情緒或反應、家庭影響事項中之經濟層面、父母教養方式或問 題、父母個人因應方式、社會支援中之配偶及家人的支援等層面上之得分有顯著 差異。

綜合以上學者研究,社經地位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與行為表現,高社經地位 學生有較好的成就與發展;而低社經地位的學生學業成就較低,行為容易偏差。

國小資優學生與一般兒童一樣因社經地位的高低,而影響資優學生的表現。事實 上並非社經地位本身導致這樣的結果,社經地位的高低直接影響居住環境的品 質、醫療照護、學校教育與獲取及他機會的品質,因而間接的影響個體的成就與 發展,但研究者想要探究,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是否因社經地位高低而有所 不同。

四、年級與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

不同年級代表學習經驗不同之外,也代表年齡不同。傅瓊儀(2001)的研究 發現,年級對生活壓力有直接的影響,年級越高,國中生所知覺的壓力程度也越 高,此結果與呂敏昌(1993)和蔡嘉慧(1998)研究結果相似。王蓁蓁(2000)

研究結果也發現,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對壓力的感受程度也有顯著不同。上述研 究都針對普通生,尚無國高中資優生壓力與年級的相關研究。

貳、 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一、性別

在一些探討壓力與性別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女生所感受到的壓力普遍大於男 生。涂柏原(1987)亦發現,國三女生的壓力顯著高於國三男生。蔣桂嫚(1993)

以高中生為對象,研究男、女學生對學校、家庭與個人身心三類的主、客觀壓力,

研究發現女生的家庭主觀壓力顯著大於男生。余齊君(2007)以彰化縣高中職學 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女生所感受到家庭事件的壓力高於男生。

目前國內外文獻上最有一致性的結果,在青少年與成人研究中,女生比男生 較 常 使 用 社 會 支 持 的 因 應 策 略 ( Belle,1991; Frydenberg & Lewis,1993;

Patterson & McCubbin, 1987; Stone & Neale, 1984)。李欣瑩(2001)發現國

中女生只有在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策略顯著高於男生,其餘沒有差異。蘇彙珺

(1998)也有相同的發現。

部分研究發現女生採取較多樣的因應策略,如陳筱瑄(2003)發現女生較男 生採取較多的因應行為;王蓁蓁(2001)發現國中女生皆較男生更常使用正向或 負向之因應方式。但是有研究者發現因應策略沒有性別差異(呂敏昌,1993;薛 雪萍,2000)。

蔡靜宜(2006)指出,女生在情緒發洩與社會支持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男生,

在擱置問題策略的使用頻率低於男生。

Papini(1989)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後期的學生比前期的學生更常向朋友吐露 心聲。而青少年前期對父母表露的情緒是訊息式的(如考不好、和同學吵架等), 後期則是偏向情感性的情緒表達(如難過、氣炸了、倒楣等)。

資優學生的壓力因應策略實證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支持資優生的因應策略 有性別差異(Buescher,1985;Plucker, 1998;Swiatek, 2001),Preuss 與Dubow

(2004)在比較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因應策略差異時,發現資優男孩使用的因應 策略比其他團體(資優女孩、普通男孩、普通女孩)還少,且資優女孩偏好尋求

(2004)在比較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因應策略差異時,發現資優男孩使用的因應 策略比其他團體(資優女孩、普通男孩、普通女孩)還少,且資優女孩偏好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