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昭儀教授.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 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研究生:林芳韻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I.

(2)

(3) 誌. 謝. 時光飛逝,在師大不知不覺已經三年了,三年前剛進師大研究所時,口試時, 郭靜姿老師和林幸台老師犀利的問題,王振德老師溫文儒雅的學者風範,讓我對 師大的老師們留下深刻的初步印象,這些彷彿好像昨天的事情,然而,現在我已 經寫下謝誌,準備離開這座令人驚奇且刺激的寶山了!暫時完成這趟學術的旅 程!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昭儀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的耐心指導,如果 沒有老師在後面鞭策與鼓勵,幾次特地南下到高鐵烏日站討論論文,隨時叮嚀我 要趕緊加快進度,面對我這個脫線的傻大姊,老師常常擔著七上八下的心,這本 論文最大功臣就是昭儀老師,老師的關心與愛護,讓我深深感激,永誌難忘!感 謝兩位口委,周麗端老師和乙明老師,提供精闢的建議,讓本論文能更加完善, 周麗端老師溫柔犀利的分析研究盲點,讓我受益匪淺;乙明老師是我大學時代的 恩師,因為他的鼓勵,讓我下定決心從彰化到台灣師大進修,感謝乙明老師從大 學到研究所一路上對我的照顧與包容。感謝研究所的老師們,林幸台老師、張蓓 莉老師、陳心怡老師帶領我進入統計與研究方法領域,郭靜姿老師、陳美芳老師、 盧台華老師、潘裕豐老師引領我走向資優的殿堂,讓我的學習更加充實。感謝采 明老師、如譽老師和佩君老師,謝謝你們對我外地人的照顧,細心提醒我待辦事 項,讓我無後顧之憂。 感謝研究期間,台北縣市、台中縣市與台南市參與施測的學校與協助施測的 特教組長與老師們,及幫忙填寫問卷八百多位學生,尤其是北一女中小蘭學姐、 中山女中馨仁學姐、台中一中林宗徽組長、文華高中邱老師、豐陽國中的建志學 長、被我打擾兩次的台南一中邱明瀚組長、向上國中朱家誼老師、台南市大成國 中陳坤松校長,在緊迫的時間願意慨然相助,讓我的問卷回收率突破九成,在此 致上深深的謝意! 在這段學習成長期間,感謝和美國中吳水順校長、李得泰校長、何美宜主任、 林美麗主任在行政方面全力支持,感謝我的工作伙伴~美芬,在我進修期間,幫 我處裡所有資源班的瑣事,讓我純粹擔任教學角色,專心衝刺研究所學業,感謝 研究所同窗好友與學長姐—像大姊姊一樣總是傾聽我心事,給我意見的淑棻學 姐、豪邁犀利的玉佩學姐、敏感纖細的宗光學長、像大哥一樣關心我的家杰學長、 在論文口試期間給我加油打氣的秋萍學姐,雖然我不在台北,但是常常關懷我的 研究所同學—涂涂、巧怡、香君、美娟、煒庭、玉君,很高興在師大與你們結緣, 跟你們在師大一起當同學,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涂涂、巧怡與淑棻學姐, 我們常常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分享生活與研究的點點滴滴,有悲傷,也有 喜悅,最後卻化成永恆美好的回憶,很感激你們在我最痛苦難過的時候陪在我身. I.

(4) 邊,當論文陷入瓶頸時,為我加油打氣,讓我有力量繼續這趟旅程,感謝你們! 最後,我要深深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他們在我就讀研究所時,包容我的任性, 在我想放下工作純粹進修,毫不猶豫幫我賠完剩下的公費,給我一個無憂無慮的 環境,在我心情低落時,給我支持的力量,讓我有勇氣向前邁進,徜徉在學術的 殿堂!感謝爸爸林長庚先生和媽媽洪玉枝女士,在我同時考上三間師大研究所 時,尊重我的選擇,盡全力當我的後盾!尤其第一年在職進修,往來台北、彰化 兩地,每次回到彰化已經晚上十一點多,爸爸總是把我載回和美,接著趕回台南, 這樣持續一年,爸爸從來不抱怨,總是微笑的完成這項工作,在車上傾聽我遇到 的挫折和喜悅,是我最佳的聽眾,讓當女兒的我十分慚愧,只是因為要完成一個 到台灣師大進修的夢想,讓年邁的爸爸如此勞累!但爸爸毫不猶豫的支持,讓我 心理充滿感動!我也要感激我的媽媽,每當遇到工作或課業上的挫折或煩悶時, 她總是傾聽我的抱怨,接收我常常因壓力無法抒發而產生的情緒,尤其在論文撰 寫期間,常常會因為陷入瓶頸倍感壓力而心情不好,有時工作也不是盡如人意時, 媽媽常常要承受我的憤怒、焦慮、無助與陰晴不定,成為我的情緒垃圾桶,她還 是無止盡的包容,傾聽我的苦悶,給我心靈的支持,尤其在論文口試前夕,竟然 生重病,讓媽媽緊張到從台南上來台北照顧我,論文口試前幾天,爸爸又臨時住 院,讓即將口試的我心情受到影響,身為長女,無法幫媽媽分憂解勞,真是太失 職了!可是媽媽還是鼓勵我堅持下去,讓我能順利完成口試!感謝妹妹綺綺,在 我心情低潮的時候,耐心傾聽我無限迴圈的抱怨,也幫我找尋好吃好玩的地點, 讓我散散心,儲備能量繼續出發,感謝弟弟沛呈,因為你,讓我對資優這個領域 產生好奇,進而踏入這個研究領域!最後,僅以論文獻給我的家人,你們的愛與 包容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讓我有勇氣克服生命中的挫折,順利完成研究所學 業,這是一段愛與希望的旅程,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我永遠點滴在心中,我愛你們! 芳韻 97.8 於師大. II.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等相關變項之交互作 用,主要目的為瞭解:(一)探討中學資優教育之家人互動壓力之現況與差異情 形;(二)探討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研究者以自編之「中學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台 北縣市、台中縣市與台南市 610 位國一到高二資優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不同學 生教育階段、性別、年級、社經地位之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 異情形。量表施測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獨立樣本 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與 Mann-Whitney U 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與中間數相較之下,在親子互動壓力方面,中學資優生的壓力感受為不太有 壓力;在手足互動壓力方面,壓力感受介於中等壓力與中上壓力,顯示在家 人互動方面,中學資優生在手足互動方面壓力感受較大。 二、各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發現如下: 1.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在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並未達到顯著水準。 2.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在親子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達到顯著水準,且男生感受 壓力程度與使用因應策略的人數顯著高於女生。 3.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在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達到顯著水準,且國三、高 二資優生的感受顯著高於高一資優生。 4.不同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在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並未達到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實務及研究上之建議做 為參考。. 關鍵詞:家人互動壓力、親子關係、手足關係、中學、資優. III.

(6)

(7) 英文摘要 The study of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Fang-yun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find out (a) the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in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b) the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Subjects consisted of 610 gifted students from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Assessing instrument was the self-made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Scal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t-test, one-way ANOVA, Mann-Whitney U and Chi-square. The main fi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hificant difference in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in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ection. 2. There are sigh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in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3. There are sigh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in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grades, especially gifted studentsin third grad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cond grade in senior high school feel more pressure than gifted students in first grade in senior high school. 4. There is no sighificant difference in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in family interac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Key words: secondary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siblings family interaction, coping strategies.. IV.

(8)

(9) 目次 誌. 謝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家庭壓力理論 ........................................... 11. 第二節. 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 ..................................... 18. 第三節. 資優生家庭研究 ......................................... 27. 第四節. 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8 研究工具 ............................................... 5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9. 第一節.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之概況與差異分析 ................. 69. 第二節.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之概況與差異分析 .........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3 第一節 結論 ...................................................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6. 參考文獻 .......................................................... 109 【附錄一】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量表(預試) ...................... 119 【附錄二】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量表(正式) ............ 125. V.

(10) 表次 表 2-1. 因應矩陣 .................................................... 22. 表 2-2. 國內中學生因應策略量表分類 .................................. 23. 表 2-3. 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互動之相關研究 .......................... 35. 表 3-1. 預試樣本問卷回收數 .......................................... 49. 表 3-2. 正式樣本問卷回收數 .......................................... 50. 表 3-3. 家人互動壓力參考量表 ........................................ 52. 表 3-4. 壓力因應策略參考量表 ........................................ 53. 表 3-5. 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題目一覽表 .................................. 54. 表 3-6.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56. 表 3-7.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 Q1-Q36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57. 表 3-8.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 Q1-Q36 總變異量結果摘要表 .... 57. 表 3-9.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 Q1-Q36 直交轉軸之因子矩陣摘要表 ........................................................... 57. 表 3-10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 Q1-Q36 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59 表 3-11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 Q1-Q36 信度分析表 ............ 61 表 3-12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量表 Q1-Q31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61 表 3-13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量表 Q1-Q31 總變異量結果摘要表 ........ 62 表 3-14 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量表 Q1-Q31 直交轉軸之因子矩陣摘要表 .. 63 表 3-15「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預試量表」Q1-Q31 信度分析表 .......... 64 表 4-1. 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概況 ................................ 69. 表 4-2. 中學資優生於「中學生家人互動壓力量表」上各題項之得分平均數 .. 70. 表 4-3. 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感受分析 ............................ 71. 表 4-4.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之家人互動壓力現況 .................... 71. 表 4-5. 中學資優生於「家人互動壓力」上各題項之得分平均數與標準差 .... 73. 表 4-6.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之 t 考驗摘要表 ............ 74. 表 4-7.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感受分析 ................ 75. 表 4-8. 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之家人互動壓力現況 ........................ 75. 表 4-9. 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之 t 考驗摘要表 ................ 77. 表 4-11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之家人互動壓力現況 ........................ 78 表 4-12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之變異數分析 .................. 79 表 4-13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感受分析 .................... 80 表 4-14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分類表 ...................................... 82 表 4-15 不同社經地位學資優生之家人互動壓力現況 ...................... 82 表 4-16 不同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之變異數分析 .............. 83. VI.

(11) 表 4-17 不同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感受分析 ................ 84 表 4-18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之因應策略概況 .......... 85 表 4-19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之 Mann-Whitney U 檢定 摘要表 ..................................................... 87 表 4-20 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之因應策略現況 .............. 89 表 4-21 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之 t 考驗摘要表 ........ 90 表 4-22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的家人互動壓力之因應策略現況 .............. 93 表 4-23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在因應策略之卡方分析 ...................... 95 表 4-24 不同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現況 .............. 97 表 4-25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在因應策略之卡方分析 ..................... 100. 圖次 圖 2-1 ABC-X 家庭壓力模式 ........................................... 12 圖 2-2 在調整階段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 ........................ 16 圖 2-3 在適應階段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 ........................ 17. VII.

(12) VIII.

(13) 第一章. 緒論. A mind so complex, It's breaking her neck.(腦袋太複雜,脖子撐不住。) She thinks she's a car driving to it's own wreck.(她覺得自己是一 輛車,衝向毀滅。) Too wild and cool, vulnerable.(太野太酷,容易受苦。) (引自澳洲樂團 Frente 歌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任何年紀的資優生,都有跟別人一樣的需求:需要一群親密的人,願意接受 自己本身的樣子、可以撫慰乏人了解的傷痛、以及一些相似的人,讓生活有趣、 免於孤獨,他們跟常人一樣也需要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所以資優生需要一個溫暖、 親愛的家庭(唐宗漢譯,2004)。 Virginia Satir曾說:「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廠。」 「每個人都是家庭價值觀 的呈現」(于曉平,1998;吳就君,1994) 。資優生除了得自父母的遺傳之外,在 父母所營造的環境中生活,受父母的知識、價值觀、生活習慣、教養方式、親子 關係等因素影響,並與家庭以外的因素交互作用,逐漸形成其個人的特質,直接 間接影響了資優生日後的發展與成就(蔡典謨,1996) 。Amato(1989)指出,家 庭環境對資優生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資優生的特質,就如同上面的歌詞,有「超頻」的現象,對於自身家庭造 成的衝擊,可想而知,了解資優生家庭壓力的來源,找出因應策略,更能讓資優 生適應生活。. 1.

(14) 壹、 資優生家庭影響 家庭是人出生後最早的生活環境,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生活天地,也是他們成 長最主要的場所。一天中,他們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最長,金斯貝瑞(Ginsbery) 曾說: 「家長是子女第一個老師,因此他們對子女的一生有著最大和最長遠的影響 力,他們站在價值提供、態度形成和資訊給與的第一線上。」 (黃裕惠譯,1992; 蔡典謨,1996)。兒童入學前的生活及學習環境,主要以家庭為主,因此家庭是學 校的準備,入學之後,兒童的經濟需要父母支持,精神上需要父母的鼓勵,尤其 是放學後,主要環境都是在家裡,家庭持續影響孩子的適應與學習是想當然爾。 影響資優教育成效的因素相當複雜,舉凡個體的能力、成就動機、學校制度、 課程、教材教法、同儕、教師良窳及家庭影響等,均有可能。其中,家庭是個體 最早接觸的環境,而且影響最深遠。吳武典(1985)提出家庭環境、親子間關係 對資賦優異者的情緒及學習成就有重大影響。Terman曾對資優兒童做過長期追蹤 的觀察研究,發現85%的資優兒童有跳級紀錄,進入大學比率偏高,其大部分乃 是因有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配合(引自王文科,1999) 。Amato(1989)說明高度 支持賦予適度責任、較少控制規條及懲罰訓誡、良好的家人關係與高度凝聚力的 家庭, 可促使青少年及兒童盡情發揮才能,有優異表現。 家庭經驗對兒童行為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舉凡家庭的社經水準、家人關係、 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與方式、以及其他種種因素所形成的家庭生活氣氛等,均與 兒童的生活適應息息相關,兒童在穩定和諧的家庭中成長,父母提供愛及溫暖的 環境,兒童具有兒全感、自信心,潛能得以發揮,人格也能健全發展(于曉平, 1999;蔡典謨,1996;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 ,兒童在父母製造的環境 生活,受父母的知識、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教養方式、親子關係等因素影響, 並與家庭外的因素交互作用,直接、間接影響了兒童日後的發展與成就(蔡典謨, 1996)。. 2.

(15) 家庭對一個人的人生發展相當重要,但影響學生成就的家庭因素相當複雜, 社經地位、價值觀念、父母期望以及教養方式等,均與子女的成就密切相關,而 且彼此關連,Terman 研究資賦優異兒童日後成就之高低,與其父母教養有密切關 係,父母之良好教養是資賦優異兒童發展與將來成就的良好基礎(李明生,1972) , 家庭對於資優生的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上觀之,家庭是塑造人性最初的場所,資優生受到父母期望、價值觀念、 生活習慣、社經地位、親子關係、教養方式等所影響,對於日後成就發展有很大 的關係,資優生本身優良資質,配合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未來發展有相當大的 助力,時至今日,教育部呼籲家庭教育的重要,如上述文獻,是其來有自。. 貳、 資優生與手足關係 手足關係是所有家庭關係中,持續最長久的;由於同處於家中,手足關係在 青少年時期較成年時期密切(Cicirelli, 1995)。而手足關係的發展與互動經驗 是非常複雜,且常常是矛盾的,手足關係本來就具有正反兩面的情緒與互動,在 青少年時期更是如此(黃朗文,1999) 。 對於資優生的家庭來說,資優者需要終生持續成長,資優生無分男女,都認 為似乎有某些因素足以壓過成長階段的影響,資優生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 堅持自己的原則(唐宗漢譯,2004)。 資優生家庭壓力來源包含下列幾項,包含家長、家族和手足,尤其是家長是 資優生大部分壓力的來源,有 63%的家長承認自己對資優生施加壓力;而家族成 員往往拿資優生與其他同輩小孩做比較,而手足也是另一種壓力的來源,尤其是 年長的兄姊,常會造成弟妹的壓力(吳道愉譯, 2000) 。 家中如有資優生,對於家庭的各種關係都可能會產生變化,手足關係、親子 關係都會受其影響,甚至產生問題。Ethly、Conoley及 Rosenthal(1985)指出資. 3.

(16) 優兒童的特殊身分可能會干擾同胞手足的關係。較常見的問題如,父母如何關心 資優兒童才不會引發手足的怨憎和嫉妒、年長的非資優手足是否會因年幼的資優 手足而感到挫折與自卑及資優生手足間的相互影響等。 Kitano和 Kirby(1986)指出家長如何處理資優生與手足間的競爭關係,是 輔導資優生的需求和問題之一。顯示資優生與手足間的競爭關係是一項棘手的家 庭輔導問題。Shore、Cornell、Robinson和 Ward建議,家長應特別留意資優生與 手足的適應問題,因為資優生與手足間往往會有相互比較的情形,若是家長對其 中之一的孩子過於認同或重視,極可能會引發其他手足負面的感受,諸如沮喪、 退縮、嫉妒、憤怒等都足以影響資優生與手足的關係,因此資優生與手足間如何 互動則顯得相當重要(引自林瑞基,2004)。 家有資優生的出現,對於其他手足的關係會造成困擾、競爭與挫折,手足關 係是影響家庭關係的重要因子,但國內關於資優生手足關係不多(涂筱姍,2006; 林瑞基,2004;林聰池,1996;曾淑容,1983),手足關係是否為資優生家庭壓 力來源之一,是為本研究亟欲探討。. 參、 資優生家長的迷思 資優生的家長對於資優生通常有有很高的期望,往往認為資優生在課業方面 應該名列前茅,Knighten(1984)提到許多學生所經驗的困難與失敗,實種因於教 師 與 家 長 的 過 度 期 望 。 Sebring(1984) 發 現 家 長 知 覺 中 的 兒 童 自 尊 心 (self-esteem)往往高於兒童自己的評分,家長認為資優學生應有良好的社會及 情緒適應,而事實上資優生自己的感受卻可能有所不同。Freeman(1983)曾以 70 位資優兒童為樣本研究他們生活適應的情形。這些兒童的家長都曾參與子女的鑑 定工作,其後並加入資優組織,Freeman 並採用另外兩組學生為控制組,一組為資 優學生但家長不曾參與鑑定工作,另一組為普通學生。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學生與. 4.

(17) 其他兩組相較之下適應情況較差。他們有許多適應困難的行為,不良的睡姿、過 度活動、炫耀、以及不良的同儕關係。這意味家長的壓力與獨斷導致兒童的情緒 適應問題。 蔡崇建(1989)指出資優家長最大的迷思在於教養態度,部分家長為資優生 事事代勞,溺愛有加,剝奪學生學習獨立的機會;親子間溝通不良,或家庭相聚 時間不多;觀念上存有性別刻板印象,無視孩子的興趣與性向;對孩子期望目標 設定不當,過猶不及有礙孩子成長;有些家長常以孩子才華炫耀別人,致使孩子 生長在自尊自大的環境,一旦遭遇挫折就無法適應。 Clark 綜合低成就資優生家庭有關文獻,指出常有的特徵為,學生依賴母親、 父親與孩子不親近、父親與子女的關係是消極的、父母給孩子設定不切實際的目 標、父母對孩子的成就吝予獎賞、兒童不認同父母、家裡有嚴重的社會及情緒問 題、父母不關心學校、父母對孩子缺少支持、孩子的成就被父母視為一種威脅、 父母少與子女分享情感與想法,而且互相不信任、父母嚴格限制子女並且處罰嚴 厲(蔡典謨,2001) 。家長和資優生的親子關係和諧度是否為資優生家庭壓力的來 源?而資優生因應家庭壓力的策略為何?也是研究者所欲探討之一。. 肆、 資優教育相關研究 關於資優生的研究,傳統研究焦點放在資優生鑑定、教育與智力需求的抉擇、 個人特質的評量、課程調整與日後生活追蹤,然而資優生的行為類型和家庭互動 卻被忽略(Frey. & Wendorf, 1985)。. 目前國內外有關資優生家庭研究並不多,國內研究主要放在資優生父母教養 與家庭功能運作方面,其研究結果主要針對父母,缺乏給予學生針對家庭壓力提 供因應策略(林聰池,1996;侯雅齡,2003;陳貞蓉,1993;廖榮啟,2002) ,父 母或家庭背景對職業選擇或生涯的影響(于曉平,1998;謝孟芳,2002)手足方. 5.

(18) 面僅針對父母提供輔導資優生的策略(林瑞基,2003) 。 在壓力研究方面,多著重於生活壓力與學校壓力,缺乏單獨討論家庭壓力(朱 佩綺,2006;許嘉容,2005;黃玉真,1993;蔡明富、吳武典,2001;蔡靜宜, 2006) 。關於壓力因應策略,國內外對資優生的因應方式研究不多,國內只有五篇, (朱佩綺,2006;許嘉容,2005;孫瑜成,2004;黃玉真,1994;蔡靜宜,2006), 研究對象多限以國中小資優生為主,尚無針對高中資優者。因此,本研究將試圖 跨越教育階段,探討國中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資優生的家庭壓力來源與因應策 略,並編製適合中學資優生的量表,讓教師和家長瞭解學生的壓力來源和因應策 略,協助學生發展有效策略來減少壓力,並預防學生使用一些負面的壓力因應策 略。.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中學階段資優生為對象,比較國高中資優生家 庭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主要目的如下: 一、 了解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現況。 二、 比較不同教育階段、性別、、年級與家庭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 來源的差異 三、 比較不同教育階段、性別、年級與家庭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 應策略的差異。. 6.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研究問題及假設: 一、了解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現況為何? 1-1 中學資優生之家人互動壓力來源之現況。 1-2 中學資優生之家人互動壓力來源之因應策略之現況。 二、不同教育階段、性別、年級、家長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庭壓力是否有差異? 2-1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來源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教育階段、性別、家長社經地位與地區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 略是否有差異? 3-1 不同教育階段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性別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年級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3-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7.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資優生 本研究所探究之資優生,包括學術性向優異與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生,依據教 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學術性向優異」 ,係指在語 文、數學、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等學術領域,較同年齡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 者,「一般智能優異」 ,係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評鑑等方面教同 年齡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本研究所指資優生為九十六學年度就讀台北縣市、台中縣市和台南市公立國 中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班與學術性向優異資優班學生,與公立高中學術性向優異資 優班學生。. 貳、 家人互動壓力 Lazarus 與Folkman(1984)定義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一種特別 關係,此種關係被評估是有心理負擔的,或超越其資源所能負擔的,以及危害心 理健康及個體綜合福祉的概念,乃被稱之為壓力。 本研究所指之家人互動壓力則是指與父母、手足互動等家庭生活相關的重大 或日常壓力事件,茲將家人互動壓力分為「親子互動」與「手足互動」。受試者 在研究者自編的「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量表」上的得分,量表得 分越高,受試者所感受到的家人互動壓力越大。. 參、 因應策略 因應策略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所採用認知、情緒與行為層面的因應方法, 目的在改變壓力情境、改變個人對於壓力的認知或減輕負面的情緒。. 8.

(21) 本研究是指學生面對壓力時所採用的策略,包含「宣洩感受」 、「轉移注意」、 「發展社會支持」 、「與家人一起解決」 、「逃避問題」、「調適自己的情緒或行動」 六種因應策略,受試者於研究者編製「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量表」 上選填使用策略,代表受試者遇到家人互動壓力時所使用的策略。. 9.

(22)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因素及因應策略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 究,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家庭壓力理論,包含家庭壓力的定義與概念、測量; 第二節為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包含因應的概念、分類與測量;第三節為資優生 家庭研究,第四節為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茲分別敘述如 下。. 第一節 家庭壓力理論 相較於對一般壓力與因應型態的研究,理論與臨床實務界直到 80 年代才關注 家庭壓力、問題與因應型態,關於家庭壓力與因應的研究是逐漸緩慢的由不同領 域衍伸出來,壓力研究才由個人轉向家庭(周月清,1994;Mcubbin,Cauble, & Patterson, 1982) 。 家庭壓力理論起源於Hill的ABC-X模式,如圖2-1 所示,「A」是產生壓力源 的事件,「B」是家庭處理事件時的資源,「C」是家庭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X」 則是家庭經由與B、C 的互動後所產生的壓力程度或危機,為家庭壓力的探討提供 一個實質的基礎(引自周月清譯,1994)。 此模型的主要概念是─壓力(X)是一個會受其他變項強化與緩和的現象,事 件本身不被視為壓力或危機,而是因為事件引起的家庭不穩定反應(引自周月清 譯,1994),見圖 2-1。. 11.

(24) 圖 2-1 ABC-X 家庭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家庭壓力管理"(頁 36) ,周月清譯,1994,台北:桂冠圖書。 McCubbin 與Patterson根據Hill ABC-X 模式,加入過去壓力事件的累積概 念,提出Double ABC-X 模式來說明家庭在危機前與危機後如何進行調適。根據圖 2-2「aA」指面對家庭的壓力事件所累積的需求,包括原有的壓力與隨時間增加累 積的壓力;「bB」代表家庭資源,包括已存在與新發現的資源,幫助家庭減少壓 力,避免家庭陷入危機的情境;「cC」代表家庭對情境的認知,由「xX」、係指 家庭在面對壓力過程所產生的後果。家庭適應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能由不良的 適應逐漸邁向良好的適應(藍采風,2000;McCubbin, Cauble, & Patterson, 1982)。 McCubbin 和 McCubbin綜合以上家庭壓力理論的研究發現,提出家庭調整與 適應的復原力模式,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家庭是如何面對壓力與因應壓力;並用以 說明為何有些家庭面對家庭生命週期轉銜與危機時,能夠有彈性的面對,並從壓 力中復原,但有些家庭在壓力下,卻容易遇到挫折而陷入困境中。家庭調整與適 應的復原力模式有五個基本觀點:1.以家庭生活週期的觀點來看,家庭面對困難 與改變應被視為是一種中立的、可預測性的狀況;2.家庭會發展出一種基本的能 力與功能,以促使家庭成員與家庭的發展,保護家庭免於受到轉銜與巨大改變的 壓力造成對家庭的破壞;3.家庭會發展出一種基本且獨特的能力、功能形態,以. 12.

(25) 保護家庭在面對非預期的壓力與緊張時,能從危機中或巨大轉變中復原;4.家庭 在有危機與壓力的情況下,會運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與來自社區的資源,保持 家庭的完整;5.家庭在面對危機時,會用家庭的功能修補,以達到家庭的和諧與 平衡(McCubbin & McCubbin, 2001)。 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將家庭因應壓力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見圖 2-2、2-3):調適階段與適應階段(McCubbin & McCubbin, 2001)。第一階段 為調整階段,當家庭面對壓力與家庭生命週期轉銜時,家庭調適的過程受下列因 素交互影響1.壓力程度與家庭生命週期轉變;2.家庭易脆性(family's vulnerability)例如:累積的需求、家庭生命週期轉變壓力;3.家庭的功能型態; 4.家庭資源;5.家庭壓力評估;6.家庭問題解決與因應。在調整階段中,家庭面 對壓力時做立即反應,造成家庭微小的改變,見圖2-3。如果壓力超過家庭目前的 因應策略與資源時,且需要家庭做更大改變時,使家庭系統開始出現改變時,即 入適應階段:在此適應階段受下列要素交互作用而運作: 1. 累積的需求(pile-up of demands) 當家庭壓力來自於先前因應壓力,或經長時間累積的壓力,造成家庭的功能 形態的轉變,都會造成家庭系統的改變與產生新的要求,家庭需要經過一段時間 來適應,如果這些壓力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解決,會造成家庭處在易碎的狀況下, 家庭處在適應不良的狀況。 2. 家庭功能形態的改變(family typology of established patterns of functioning) 在適應階段中,家庭可能保留原有的功能形態,也可能因為壓力與需求而建 立新的功能型態(Lustig, 1997)。壓力造成家庭功能形態的轉變,經過一段 時間的適應後或恢復原有的家庭功能形態(McCubbin, Balling, Possin, Frierdich, & Bryne, 2002)。. 13.

(26) 3. 家庭壓力評價歷程(family appraisal processes) 家庭壓力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家庭壓力評價是經過一段時間所形成,對 壓力所做出的反應與行為,壓力評價包括五個因素:(1)家庭的基模(schema); (2)家庭的共識感(sense of coherence);(3)家庭的派典(paradigm);(4)情 境的評價(situational appraisal);(5)壓力評價。壓力評價會影響家庭的功 能形態與家庭如何採取因應的策略。 4. 家庭資源(family resources) 在家庭復原力的模式中,家庭資源是家庭在面對危機與壓力的情境時,家庭 利用資源,以滿足要求,促使家庭達到適應。家庭資源被視為是一種家庭的長處 與能力。家庭資源包括三種要素:(1)個人因素;(2)家庭系統資源;(3)社會支持。 5. 家庭問題解決與因應(problem solving and coping) 家庭因應與問題解決的方式是指家庭尋求資源,以滿足家庭需求,同時持續 地管理家庭內的緊張,減少壓力,促使家庭達到調適。家庭因應的定義為(1)採取 行動去消除或減少的壓力;(2)採取行動尋求目前家庭所缺少的資源;(3)家庭採 取方法去管理家庭內持續存的壓力,家庭所採取的因應方式受家庭壓力評估所影 響。 6. 家庭調適(family adaptation) 家庭的調適是指當家庭的在面臨壓力時,缺少足夠的資源因應時,造成家庭 系統改變,家庭如何修復原有的功能,使家庭系統保持在穩定狀況的過程,使家 人對彼此的關係感到滿意、家庭成員感到有發展空間與擁有幸福感、家庭具有結 構與功能、家庭與社區的關係到滿意。但若是家庭仍無法達到適應,家庭的危機 即產生,再進入適應的過程,直到新的家庭形態產生,使家庭達到平衡與和諧狀 態(McCubbin & McCubbin, 2001)。. 14.

(27) 綜合上述,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是以家庭為一個系統單位,視壓力 因應為一個動態歷程,指出以優勢的觀點看家庭在壓力調適的歷程中,家庭有那 些優勢與潛能與逆境互動,特別是如何運用個人、家庭、社區資源使家庭能達到 良好的適應,楊蔭芝(2006)指出,相較於缺陷模式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壓力與對 家庭的影響程度,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了解家庭能夠獲得良好的調整 與適應歷程與因素為何,思考讓有相同狀況的家庭能以優勢觀點獲得良好的適應。. 15.

(28) 圖 2-2 在調整階段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 Note. From “Resiliency in families: a conceptual model of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in response to stress and crises.”(p.15) by McCubbin,、Thompson,. McCubbin,(2001)Family measures:Stress, Coping and Resiliency: Inventori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HI: Kamehameha. 16. &.

(29) 圖 2-3 在適應階段家庭調整與適應的復原力模式. Note. From “Resiliency in families: a conceptual model of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in response to stress and crises.”(p. 25) by McCubbin,(2001)Family measures:Stress, Coping and Resiliency: Inventori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HI: Kamehameha. 17.

(30) 第二節 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 本節分成三個部分,先介紹因應策略的定義,再談因應策略的分類,最後是 因應策略的測量。. 壹、因應策略的定義 在減緩或解決壓力以及探討壓力與適應的關係時,因應常是一個被考慮的因 素(Sandler, Wolchik, MacKinnon, Ayres, & Roosa, 1997;Campas, 1987)。 對於因應策略的定義,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張春興(1989)提出因應策略是個體 遭遇困難時所採取的一些較積極的應付手段,包含了行動與思想,是有目的意識 行為,而非潛意識的防衛作用。Taxis、Rew、Jackson 和 Kouzekanani(2004)認 為因應是使用學到的技巧處理壓力、恢復平衡。 Folkman 與 Lazarus 認為因應可定義為: 「盡全力處理以評估可能造成傷害或 壓力的情況」。其中包含了三個特徵:第一,因應涉及某種程度上的努力及計畫; 第二,因應的結果並不永遠是正面的;第三,因應是隨著時間改變的過程(許嘉 容,2005)。他們也提出「當個人評估為超過個人資源時,個體為處理特殊的外在 (或)內在需求,不斷改變其認知和行為所做的努力」 。由上述所知,因應是隨著 時間而改變的過程,但在遇到壓力情境時,認知評估會發起因應行動,且努力的 結果,會透過在評估與決定,持續不斷的改變,而且因應方式也受情境的影響。 因應作用的反應皆被視為因應策略,可分為兩方面,一為情緒(emotion)取 向,處理因壓力情境所引起的情緒困擾與煩惱;二為問題(problem)取向,使用 於大部分壓力遭遇,且因應行為會因不同的壓力事件,而有所改變(江承曉,1991; Folkman & Lazarus,1980) 。面對困難或壓力的情況,個人的反應方式可能是使 用有益的調適或對問題進行處理,也可能是無效的方式,而讓情況變得更糟,這. 18.

(31) 些適合或不適合的反應皆被視為因策略(Frydenberg & Lewis , 2002)。研究顯 示,有效的因應是正向或樂觀的思考,它被定義為個人展現恢復力的一個重要因 素(Fine, 1991) 。相反地,悲觀的解釋顯示預期的沮喪(Nolen-Hoeksema, Girgus, & Seligman, 1992) 。Ayres、 Sandler、 West 和 Roose 指出正向的因應包括與他 人的溝通、尋求他人的支持、運動、放鬆、積極的解決問題和在情緒上的調整; 負向的因應包含生氣、責怪別人和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引自 Howard & Medway, 2004)。 Higgins 和 Endler(1995)將因應策略分成三個主要類別,任務導向、情緒導 向和逃避導向。任務導向是屬於問題焦點,他是直接採取行動改變問題的情況, 以減少所引起的壓力;情緒導向策略是努力改變對壓力源的情緒反應,包含試圖 不產生負面情緒和使用會引起較少壓力的方式再建構問題。逃避導向因應包含逃 避問題、否認問題的存在或失去希望,也包含使用間接的方式來適應壓力源,藉 由冷淡處理、逃避問題、投入無關的活動來減少對壓力的感覺。Endler 和 Parker(1999)的研究認為採取任務導向的因應是最有效的因應策略。 綜合上述學者論點,可以歸納出因應的特性著重在過程取向、是基於個體本 身與環境交互作用關係的主觀評估、兼具認知、情緒與行為三方面的努力。. 貳、 因應策略的分類 有關因應策略的分類,以下僅就 Folkman 與 Lazarus(1984)及 Moos(1992)所 提的概念架構加以論述。. 一、Folkman 與 Lazarus(1984)依因應行為將因應策略分類 因應策略的分類,最常被使用是以 Folkman 與 Lazarus(1984)分類為主,他 們認為因應策略可分為兩大類型。. 19.

(32) (一)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指個體直接面對問題,為改變與環境不良關係所做的行為努力,如分析問題 的成因、擬定行動計畫並確實執行、思考一些變通的辦法解決問題、分析不良後 果作最壞打算。以改變或處理對個體造成困擾的問題情境為主,當個體評估情境 是較可能被改變時,會傾向採取此因應策略。問題焦點的因應又分為兩種,一是 設法消除外在環境的壓力或增加自我資源的行為,如尋求資源、產生可能的問題 解決辦法、改變產生壓力的環境;二是改變內在心理歷程,包含動機或認知的改 變,如改變抱負、減少自我投入、尋找其他的滿足、發展新的行為標準或學習新 技能與程序。 (二)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只控制個人在壓力下的情緒,如 1.妄想:假想壓力事件以消失獲解決;2.遠 離:試著忘記壓力事件;3.強調正向功能:著眼事件有利層面;4.自責:責怪自 己;5.降低緊張:藉著吃、喝、抽煙、服藥使自己快活;6.自我隔離:不與人接 觸、不讓人知道事情有多糟。當個體評估情境不易以行為加以改變時,最常採用 情緒焦點因應策略,以減少情緒的苦惱,包括逃避、縮到最小、遠離、選擇性注 意、積極比較與從負面事件取得正面價值。情緒焦點因應又可分為兩類:一是改 變個體對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認知再評估,例如改變不了某一件事的客觀情境,卻 可改變其意義;二是設法使自己與壓力情境或經驗隔離,或是用壓抑或潛意識的 防衛機轉來遺忘某些經驗。. 二、Moos(1992)統整式的因應類型 Moos(1992)提出統整是因應類型,他歸納因應策略整合成三個領域:認知評 估取向、問題取向和情緒管理取向。而根據這些領域,進一步將因應反應分為九 種類型。. 20.

(33) (一) 認知焦點的因應(appraisal-focused coping) 1. 邏輯分析(logical analysis):用合理的邏輯、因果關係,利用之前的相關 經驗,在心中評估可能處理的方式與結果。 2. 認知的再定義(cognitive redefinition):個體面臨壓力時,會對原先的認 知對錯加以思考,評估事件的正面與負面意義,並找出價值的優先順序。 3. 認知迴避(cognitive avoidance):否認處在壓力之下的恐懼或焦慮、設法忘 記事件的情境、拒絕相信問題的存在以及一廂情願的幻想。 (二) 問題焦點的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1. 尋求訊息或建議(seeking information or advice) :包括尋求更多相關訊息, 或聽從專家的建議,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或請某人提供協助(如金錢) 。 2. 採取解決問題行動(take problem-solving action):擬定變通計畫、配合實 際情況採取直接行動,或是針對問題學習新的因應技巧以解決問題。 3. 發展替代性酬賞(develop alternative rewards):從處理壓力的過程中,藉 由改變個人的活動與創造滿足的新來源以嘗試處理問題情境,而發展出更多的 因應技巧,如建立替代的社會關係、發展更多自主性或獨立性,與從事其他替 代的活動。 (三) 情緒焦點的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1. 情緒調適(affective regulation):包含意識上抑制衝動、不被情緒打倒、 保持自尊,讓情緒變成未來的助力。 2. 認命的接受(resigned acceptance):預期最壞的結果、接受既定的事實,屈 服於命運。 3. 發洩情緒(emotional discharge):藉由言語表達以發洩情緒、哭泣、抽煙、 吃過量,以及表現衝動的行為。 Justice(1988)以表列方式說明因應方式與因應資源,該表稱為「因應矩陣」. 21.

(34) (Coping Matrix)(見表 2-1)。他採用 Folkman 和 Lazarus(1980)的觀點,將 因應方式分為問題取向與情緒取向。問題取向的因應是指改變外在的問題或內在 的問題強度之來源,情緒取向的因應是指緩和問題所帶來的痛苦與困擾。 表 2-1 因應矩陣 方 策. 式. 問題取向. 情緒取向. 1.面對外在環境(認知法) (1)問題解決技巧。 (2)獨斷。 (3)磋商;說服;攻擊。 (4)尋求新資訊及應用。 (5)尋求他人協助。 2.針對內在環境 (1)認知再建構。 (2)修正扭曲的認知。 (3)改變內在對話。. 1. 面對身體層面 (1) 運動。 (2) 鬆弛練習。 (3) 泡溫泉或熱水浴。 (4) 飲酒或藥物。 2. 面對內在情緒 (1) 討論壓力來源。 (2) 參加聚會。 (3) 看電影。 (4) 渡假。 (5) 宗教信仰。 1.面對身體層面 (1)喝酒。 (2)吃東西。 (3)抽煙。 2.面對情緒層面 (1)防衛機制。 (2)聊天。 (3)從事嗜好。 (4)頹喪;放棄;生病。 休息與期待。. 略. 直接行動. 間接行動. 1.面對外在環境 (1)逃避。 (2)不理會。 (3)離開。 2.面對內在心理環境 保持樂觀的看法。. 1.警戒與等待。 2.不採取任何行動。 3.凍結反應。 1. 社會支持 5.幽默 2. 訊息 6.健康 資源使用 3. 信念、態度 7.物質資源 4. 技巧 8.挑戰、新奇感、承諾感 (資料來源: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p 18)Justice, 1998,Stress 抑制行動. 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pp 14-29).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22.

(35) 個體所使用的因應方式或策略可能是直接行動、間接行動或抑制行動。問題 取向的行動可針對外在或內在環境之層面,針對外在環境的行動,如尋求訊息、 採取磋商的方式以試圖解決與他人之間的衝突,而針對內在環境之行動包含認知 的再建構、駁斥不合理的信念、改變內在對話。在情緒取向方面,行動可能是針 對身體層面或情緒層面,洗熱水澡或服用藥物是屬於身體層面的直接行動,參加 聚會或看電影則屬於情緒層面。此外,因應策略的因應資源,其存在與否足以促 進或阻礙成功的適應。 當人們處於壓力事件中,較常採用哪些因應策略以減緩或降低壓力?當試將 國內中學生因應策略量表分類情形整理如表 2-2。 表 2-2 國內中學生因應策略量表分類 研究者 江承曉(1991) 青少年生活經驗事件量表 歐慧敏(1995) 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 鄭照順(1997) 青少年生活壓力因應量表 (A-COPE). 魏俊華(1998) 壓力因應量表 王蓁蓁(2000) 國中生因應方式量表. 因應策略的類型 1. 主動解決與正向情緒處理 2. 逃避延宕與負向情緒處理 3. 轉移注意力 4. 使用菸酒藥物 1.採取正向策略,包括解決問 題、暫時擱置、改變策略、 尋求支持。 2.避免負向策略,包含避免逃 避策略 1.尋求好友商量 2.反省及面對問題 3.溝通家人支持 4.發展幽默性支持 5.尋求身心轉換 6.尋求專家支持 1.情緒取向策略 2.問題取向策略. 1.邏輯思考與自我控制 2.尋求社會支持 3.逃避現實. 23. 量表形式 適用對象: 國一至國三普通生 共 60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小四至國三普通生 共 60 題 四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35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26 題 四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23 題.

(36) 李欣瑩(2001) 因應行為量表. 紀怡如(2002) 因應策略量表 蔡婉莉(2002) 青少年生活壓力 因應量表. 丁明潔(2003) 課業壓力因應量表 林續琴(2003) 因應策略量表 陳筱瑄(2003) 因應行為量表 孫瑜成(2004) 國中學生壓力調適量表. 蔡靜宜(2006) 學生因應策略量表. 4.聽天由命 5.解決問題與正向闡釋 1.逃避問題與發洩情緒 2.正向解決與主動闡釋 3.轉移注意力 4.正向情緒調適 5.尋求社會支持 1.積極因應 2.消極因應 3.轉移注意 4.尋求支援 1.尋求好友商量 2.面對壓力 3.與家人溝通 4.自助與幽默 5.轉換身心情境 6.尋求專家支持 1.積極情緒焦點因應 2.消極情緒焦點因應 3.積極問題焦點因應 4.消極問題焦點因應 1.問題解決 2.情緒處理 3.尋求支持 4.轉移注意 1.積極解決 2.消極解決. 1,消極應對 2.尋求解決方法 3.尋求他人支持 4.穩定情緒 5.自我封閉 1.問題解決 2.情緒調適 3.情緒發洩 4.尋求社會支持 5.擱置問題. 資料來源:整理自蔡靜宜(2006)表格. 24. 四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29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22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35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35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27 題 四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普通生 共 24 題 五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資優生 共 24 題 四點量表 適用對象: 國中資優生 共 33 題 四點量表.

(37) 從表 2-2 來看,國內因應量表分類相當分歧,但大多包涵 Folkman 與 Lazarus(1984)的問題焦點、情緒焦點分類的概念;另外「尋求支持」多為一個獨 立分量表,可能是不易界定屬於情緒焦點或問題焦點。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因應 策略研究多以國中普通生為主,關於國中資優生因應策略研究僅有兩篇(蔡靜宜, 2006;孫瑜成,2004),高中資優生因應策略國內無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因此關於 中學資優生因應策略的研究不多。. 參、 因應策略的測量 Carver、 Weintraub 和 Scheier(1989)以理論和以往相關研究為基礎,發展 多向度的因應量表,共計十三個分量表,包含:1.主動的因應、2.計畫、3.壓抑 競爭活動、4.抑制的因應、5.尋求工具性社會支持、6.尋求情緒性社會支持性、 7.正向的闡釋與成長、8.接受、9.求助宗教信仰 10.發洩情緒、11.否認、12.行為 的脫離、13. 心智的脫離。 Folkman、Lazars、Dunkel-Scetter、DeLongis 與 Gruen(1986)調查 170 位社 區居民的因應方式,經因素分析得到八個因素:1. 對抗的因應、2. 保持距離、 3.自我控制(self-control):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動、4.尋求社會支持、5.接受 責任、6.逃避、7.有計畫的解決問題、8.積極的再評估。 Patterson 與 McCubbin(1987)調查 467 名中學生在處理個人及家庭有關的要 求時所採取的因應方式,研究工具為「青少年問題經驗因應取向量表」 (Adolescent Coping Orientation for Problem Experiences,A-COPE) ,經因素分析得到十二 個主要因素:1.宣洩感受、2.轉移注意、3.發展自恃和樂觀、4.發展社會支持、 5.尋求精神支持、6.接近親近之密友、7.尋求專業支持、8.解決家庭問題、9.逃 避問題、10.從事吃力的活動、11.保持幽默、12.鬆弛。. 25.

(38) 目前最常使用的因應行為量表,是 Folkman 和 Lazarus(1984)所編擬的因 應行為量表,共有六十七個項目。江承曉(1991)曾依據 Folkman 及 Lazarus(1985) 的因應行為量表,編修為適合國內青少年之因應行為量表,共 60 題,本研究主要 以其量表為主要架構,同時參考其他相關的青少年因應行為量表,共可歸納六種 因應策略,分別是「宣洩感受」 、「轉移注意」、「發展社會支持」 、「與家人一起解 決」、「逃避問題」、「調適自己的情緒或行動」 。. 26.

(39) 第三節. 資優生家庭研究. 本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資優生的親子關係,包含親子關係與教 養方式;第二部分為資優生手足關係。. 壹、 資優生親子關係 一、親子關係 黃春枝(1980)認為親子關係是指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 關係,而 Thomas 與 Chess(1977)則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影響子女及子女影響父母 的一種相互取予關係,另外,吳虹妮(1999)將親子關係定義為父母與子女間情 感、價值觀的互動與溝通,是一相互影響的過程。由此可知,親子關係可說是人 際關係的一環,這些學者對親子關係的定義接聚焦在親子間的互動及相互影響。 有學者認為親子關係可分為廣義及狹義兩種,廣義的親子關係,是指父母對 子女教養態度與親子間心理的交互反應;狹義的親子關係則是指特殊性格傾向的 父親或母親,對子女性格或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許心華,1983) 。此外,親子關 係也是父母與子女以家庭生活為主相互採取的態度或心理上的接觸,且表現在幾 種特定的情境中,如:相互交談與溝通、家庭氣氛、處裡家事、父母期望、學習 環境、賞罰原則與方式(吳永裕,1996) 。 資優生擁有不一致的發展,他們的認知技能是超前,但是他們的社交技巧常 和他們的年齡相符(Tannenbaum,1992; Wright,1990)。這種不均衡的發展導致家 長和自身遭受挫折。家長常常感覺無法滿足資優生的需求,這種問題包含許多因 素,諸如對資優的迷思與錯誤訊息、炫耀或隱藏對資優生智能的敵意、缺乏可利 用資源的訊息、與父母經濟來源的限制。. 27.

(40) Keirouz(1990)回顧資優生父母關心事項的文獻得到,資優生父母關心五大領 域:家庭角色、親職自我概念、家庭適應、親戚鄰居和社區議題、與教育關懷 (Keriouz, Kirk, & Gallagher, 1989; Stephens, 1999; Witty,1951) 。Schictman (1999)分析 10 個資優兒童家庭經驗,發現家長關心資優生行為、家庭動力與社 會化。 Baker,Bridger 和Evans(1998)對低成就資優學生的研究指出,不良的家庭 氣氛、不好的家庭控制力及不良的教養方法, 是造成資優學生低成就的因素。魏 麗敏(1989)在研究中指出家庭關係中的夫妻關係、親職關係及手足關係都會影 響到資優學生學業成就。 資優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會影響資優子女才能的發揮或自我期許的 態度。(Cornell & Grossberg, 1987)。潘彩蓮(1989)指出資優兒童的父母比 普通兒童的父母面臨更多的挑戰。高源令(1986)認為父母在培養資賦優異兒童 的過程中,常扮演批判的角色,父母能夠影響孩子的動機、自我概念、自我要求 與對他人的態度。林聰池(1987) 研究顯示,不同類別的資賦優異學生家長認為, 資賦優異學生影響家庭的時間和經濟。不同家庭經濟地位的家長表示會影響家庭 經濟、教養問題和社會支援等。 不只是資優兒童和資優青少年會被家庭所影響,資優生的家庭也會面臨一些 特別的問題(Hackney, 1981;Keirouz, 1990;McMan & Oliver, 1988;Meckstroth, 1992;Schilling, Sparfeldt & Rost, 2006;Wittmann & Holling, 2001)。對 資優生的家庭來說,資優代表一種潛在的威脅來源(May, 1994) 。根據文獻探討, 針對資優生與其家庭的諮商中,可以歸納資優生與其家庭有下列的問題,1.改變 家庭角色,例如因為資優生的早慧,所以資優兒童常常被視為青少年或是成人; 2.在父母方面,會有不適當或是負擔過重的感覺,與調整對孩子需求的壓力,例 如資優生家庭養育資優生的來源;3.與學校的衝突;4.鄰居與朋友過渡羨慕資優. 28.

(41) 生,或是缺乏對資優生的了解;5.增加手足間的衝突;6.父母對資優生有不適當 的期望;6.對資優兒童或青少年、與資優生的父母有負面的觀感,例如資優生是 萬事通、資優生的父母是推手父母(Schilling, Sparfeldt, & Rost, 2006)。但 在實證研究方面,許多專家學者指出資優生家庭和普通生家庭在家人互動方面並 沒有顯著差異(Olson, 1985;Taylor, 1996;West, Hoise, & Mathews, 1989)。 Schilling、Sparfeldt 與 Rost(2006)指出資優生家庭和一般生家庭在凝聚力、 適應力、組織、成就導向、溝通與智力文化導向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這三位學 者認為,資優生的家庭問題並不是很容易就表現出來。 黃堅厚(1983)發現,資優學生的親子關係可以有意義的預測子女的自我觀 念、內控信念及情緒穩定等人格特質的發展。 王文科(1994)研究發現國中資優班學生之親子關係在社經地位間並無差異, 而在親對子理解態度及子對親信賴態度上均為女生優於男生,二、三年級學生的雙 親對子理解態度高於一年級,三年級學生的子對親信賴態度也明顯高於一年級,對 國中資優生而言,親子關係對其人格特質的預測力高於家庭環境。 陳貞蓉(1994)指出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一般認為是家庭的型態、家庭的 社經地位、家人關係、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和方式及家庭氣氛等。 綜上所述,資優生的親子關係影響資優生的人格發展、社會適應與學業成就, 家有資優生是一種喜悅,但是父母往往在親子關係上面臨更多挑戰,親子關係影 響資優生才能發展與自我期許的態度,本研究想了解中學資優生家人互動壓力 中,有關親子互動壓力為何?而資優生如何因應?皆為本研究問題之一。. 二、資優生親子互動 家庭是個體終其一生最重要的場所。家庭的健全與否,對各體會產生深遠的影 響。由於親子關係是雙向的,親子互動的質與量是影響親子關係親密性的重要因. 29.

(42) 素(林妙娟,1989) 。親子之間的互動除了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之外,親子之間的相 處、溝通、接觸,以及心理層面的互動、感覺也是重要的一環,Gongla 及 Thompson(1987)考慮家庭成員間的身體互動及心理互動的關係,身體互動指的是 家庭成員的溝通及接觸;心理互動是包括每個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和成員間的依 附及認同感。 Denton 和 Kampfe(1994)指出家人互動包含家庭參與、溝通和紀律。家庭參 與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家庭決策,家人是否都有機會提供意見、參與決策,將會影 響成員對家庭的滿意度,對家庭感到不滿的子女會表現敵意、逃避了解、缺乏愛、 缺乏凝聚力及欠缺合作性的特質,且覺得父母對其不支持。溝通則會影響子女是 否願意真實表達其想法與感受。在紀律部分,說明父母教養方式對親子互動的影 響。 國內學者林文瑛與王震武(1995)認為教育程度影響的是觀念,不是行為。 林文瑛(2003)以「用功」、「不用功」兩情境進行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發現, 當子女成績不好時,父母會依據子女用功或不用功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 許芳菊(2005)指出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其中一項就是「完美主義」。即父 母要求及渴望子女能事事完美,要求考試考一百分,甚至考九十八分回家還要挨 打。另一項為「害怕孩子輸在起點」,這是一種競爭的迷思,但卻是許多父母共 同的教養信念。而父母好上加好的「完美主義」及「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這樣 的教養經驗也確實影響著父母教養子女的信念。 王文科(1996)研究發現在父母期望上家長多寄予資優孩子最高的期望、並 不為其子女預設未來的發展路程、在基於尊重與支持的出發點,陪著孩子成長。 蔡典謨(1999)對低成就資優學生研究後指出:不利的教養方式影響資優學 生的成就。存在於低成就資優學生的不利教養方式有1.缺乏思考能力、獨立自主 的訓練;2.喜好拿孩子與他人比較;3.缺乏讚美與鼓勵;4.以物質、體罰鞭策孩. 30.

(43) 子;5.管教方式不一致;6.不瞭解孩子;7.沒給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8.父母縱 容看電視;9.不良的身教、言教;10.不重視小學基礎;11.沒建立良好的習慣; 12.生活沒規律;13.不切實際的期望標準。 父母適當的管教有助於個體的適應、兒童有較佳的自我概念、自尊,有較高 的學業成就並發展創造力,孩子也較獨立自主能自由探索,並有利於各方面的發 展。而不當的管教易有負向的情緒、低學業成就、低創造力,易有偏差行為、低 自尊和高犯罪行為。資優學生的父母大都能重視資優學生,但父母的管教仍有差 異性, 不利的管教方式影響資優學生的學業成就,也是造成低成就資優學生的主 因之一。 茲歸納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如下: (一)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態度 教養方式包含「態度」與「行為」兩個層次,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 導子女時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意圖;教養行為則是指父母實際採取的行動或作法 (馬傳鎮,1982;楊國樞,1986)。一般而言,合理的教養方式是決定親子關係適 應良好與否的主因,然而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多成期待過高或過份溺愛 的情形,因而形成緊張的親子關係。而父母習慣對待子女的方式不同,將塑造出 不同類型的子女;即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親子關係。 (二) 親子互動 另一個重要內涵是親子間以平等的方式進行心理層面的互動,分為身體互動 及心理互動。身體互動是指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及接觸,即互動的頻率;心理互動 是指每個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及成員間的依附及認同感,換言之是指互動的內容。 一般雙親家庭嚇得親子互動型態可分為「聚頻—心繫」 、「聚頻—心離」 、「聚疏— 心繫」和「聚疏—心離」四種類型(廖大齊,2004) 。. 31.

(44) (三) 親子溝通 所謂的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藉由任何形式的行為交換訊息,以了解對方想 法的歷程(陳春秀,2001) 。在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中,溝通指的不只是語言上的發 生,還包括非語言層次的心靈交流。故親子溝通的對象是特定的—即父母與子女, 溝通的內容則是思想的表達、情感的抒發、價值觀的釐清等等,溝通的方式是雙 向交流,至於溝通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和諧的親子關係。 綜上所述,親子互動包含父母教養與態度、親子互動與親子溝通,回顧相關研 究,針對中學資優生的親子關係相關研究卻不多,但是親子關係對於中學資優生 身心發展和未來生涯有相當大的影響,研究者想了解中學資優生對於親子互動的 壓力感受,並了解如何因應壓力。. 貳、資優生手足關係 家庭生活裡, 除了父母之外,手足關係最密切。年長的兄姐是弟妹模仿與學 習的對象。手足間的關係有時是矛盾的,因為其間常是親密又具衝突。. 一、手足關係類型 余巧芸(1995)認為手足關係的互動,兼具親子之間縱向關係與同儕友之間 的橫向關係。蘇建文(1989)認為,手足關係兼具親子與友伴關係的特質,手足 和親子關係都是血緣的關係;父母對子女的扶持和照顧在手足的關係上也可看 見;友伴關係中平等互惠的關係也同時存在手足的關係中,使手足成為生活上親 密的夥伴。因此可知手足關係的延伸包含家庭關係、同儕關係甚至於人際關係。 然而手足關係並非全然等同於親子、友伴的關係,它具有以下與親子、友伴關係 不同的特性。. 32.

(45) (一)與其他關係的差異 Cicirelli(1995)指出,手足關係具有以下五種與其他人際關係不同的特性: 1.手足關係是因為血緣關係而建立的,因此手足的關係是毫無選擇的,而同儕關 係是經由人與人相互吸引、選擇而建立的;2.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長期的時間皆 受到手足關係的影響;3.手足關係與互動在幼年與青少年時期較為密切,這彼此 的互動影響日常生活的經驗,而這兩時期的手足關係也較成年時期穩定;4.手足 關係和其他的人際關係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相等的角色,雖然會因年齡、智力與社 會經驗而不同,導致手足間具有權力和支配的關係存在,但相較於其他人際關係, 手足關係的支配程度較不高;5.手足關係會受到分享經驗(shared experiences) 與非分享經驗(nonshared experiences)兩因素的影響,分享的經驗會造成手足 間的相似性,非分享的經驗會造成手足間的差異性。而兩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則 會進一步造成彼此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二)互動的關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及劉雅瑩(2002)指出手足關係的互動行為模式主 要分為模仿(年幼手足模仿年長手足;同性手足模仿行為多;異性手足模仿行為 少)、攻擊(年長手足有較多攻擊行為;手足間年齡差距愈小和男生的攻擊行為 較多;同性間的攻擊行為較多)、與利社會行為(手足互動中會出現許多利社會 行為;手足間年齡差距愈大,利社會行為愈多;女生有較多的利社會行為)。 (三)忠誠的關係 Bank 及 Kahn(1982)認為手足間具有忠誠的關係,而這深度的關係具有以 下五個特性:1.手足間會主動的尋求對方,同時對於分離有著負面的情緒反應; 2.手足間會同理對方,彼此合作、幫忙甚至自我犧牲;3.手足間會保有一些私下 的密語、默契;4.手足間會為了保衛對方而挺身抵抗外來的威脅;5.手足間可以 開誠佈公且快速的解決或容忍彼此間的衝突。. 33.

(46) 忠誠的手足關係可讓雙方彼此不會感到孤單,知道在家庭中有人和他是處境 相同的,可以彼此學習接納、付出,分享彼此的經驗,在忠誠的手足關係中促使 個人情緒和行為的社會化。 (四) 雙向的關係 手足關係具有正反兩面的情緒與關係。Dunn(1983)認為手足關係具有「互 補性」和「相互性」,互補性指的是年齡差距,在手足關係中展現的是照顧、依 附、教導等,此為縱向關係;相互性指的是小孩對小孩之間的親密及共同興趣等, 同時具有正向及負向的情感層面,為橫向關係。陳若男(1993)認為,手足關係 具有三種特質:1.具有相互性和補充性;2.正反的情緒並存;3.手足的關係會隨 著發展階段而有所改變。 綜合而言,手足關係能引發縱向、橫向關係的手足互動,促成包含學習、認 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成長與改變,成為家庭、同儕、人際關係的基石。. 二、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互動 余巧芸(1995)提到手足關係在學業功課方面,手足間學業成績好壞影響其 家庭地位,且父母任意比較二人成績易使手足產生競爭、嫉妒心,然而資優生的 與其他非資優手足互動,其關係是競爭還是和諧,在下列文獻會介紹。 (一)資優生手足互動方式 有關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互動,國內外有一些研究提到互動情況,相關研 究結果如表2-3 所示。. 34.

(47) 表 2-3 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互動之相關研究 研 究 者. 曾淑容. 年代. 1983. 主 題. 內 容. 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的. 1. 資優生的手足覺得資. 相處. 優生的行為表現怪異。 2. 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 足間常吵嘴。. Johnson 及. 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的. 1. 資優生和非資優生間. 相處. 很難相處。. 1985. 2. 資優生與其他手足相. Roth. 處或展現互動的行為時, 顯得有點困難。. Carandang. 1992. 非資優手足的感受. 1. 多數非資優生手足認 為資優手足吸引了父母大 多數的注意力和關注。 2. 非資優生手足會用其 他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 意,例如到處惹麻煩。. Carandang. 1992. 非資優手足的感受. 1. 有些非資優生手足會 用嘲弄或激怒的方式回應 資優生。 2. 有些非資優生則會過 度保護資優的手足。. 盧雪梅. 1994. 非資優手足的感受. 1. 資優生常容易引起別 人的注意。 2. 資優生擅於用語言表 達,常贏得父母較多的注 意,因此忽略了其他手 足。 3. 父母花較多的時間和 精力在資優生上,其他手 足會很快的體察資優生手 足造成他遭受不公平的對 待。. 35.

(48) 續表2-3 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互動之相關研究 盧雪梅. 1994. 1. 資優生和其父母長都. 負面的評價. 認為家中的其他手足不如 資優生能幹。 2. 其他手足對自己的價 值和在家中的地位產生懷 疑,對自己視同非資優。 3. 父母的負面評價造成 資優生的手足直接或間接 的表達怨恨。 王文科. 1996. 資優孩子對其他手足有主. 正面評價. 導與示範的良好作用、彼 此間相處甚歡,不致有相 互排擠的現象。. 綜合以上研究,資優生的出現,家中的非資優生手足感受父母的較少關注與 對待,甚至覺得資優生難以相處,因此多數的手足顯現出負面的情緒感受,對於 資優生與手足間,似乎存在著不良的互動模式。 (二)競爭與和諧的手足關係 Marcella(1985)認為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間,雖然存在著競爭的手足關 係,但在這關係之外他們是合作與易溝通的。而家中有資優生的出現對於資優生 而言是正面的,但對於非資優的手足卻是負面的。 盧雪梅(1994)認為資優生的手足中若有人顯現弱點並退縮時,其他手足通 常會藉此展現自己的長處,而資優生手足興趣、能力、人格特質上的差異常會因 競爭的關係而變大。劉逸瑩(1990)的研究指出多數資優生與非資優生手足的關 係是和諧的,而少數的資優生常遭到其他手足告狀,而且會有衝突的產生。 綜合以上研究顯示,資優生與非資優手足間的關係既是競爭又是和諧的,手 足因條件的差異而有所競爭,卻也需要合作和溝通的和諧正向關係。競爭的關係. 36.

(49) 對資優生是正向的,相對的合作的關係對於非資優手足或許是正向的,兩者在競 爭與合作間獲得平衡與情感的交流。手足間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因此如果父母能 找出積極目標的動力,便能增進手足間的合作和情誼,減少威脅孩子自尊和價值 的競爭。 (三)資優生排行和年齡 Marcella(1985)對資優生手足年齡差距的研究指出,資優生的年紀大於非 資優手足時,手足關係會感到較大的摩擦,而手足間年齡若相差3歲以上時,則對 手足關係是正面的幫助。 盧雪梅(1994)對資優生排行的研究指出,家庭中的老大因為獲得較多的注 意,成就表現較高,較容易被鑑定為資優生。排行中間的孩子因常不受重視、鼓 勵,父母的期望也較老大低,因此排行中間的孩子較不看中自己的成就表現,因 此資優生的出現率比排行老大者低。國外學者Sampson、Zajoncm與Markus的研究 發現,老大智力較高、語言發展較好,較具支配性(引自Minnett, Vandell, & Santrock,1993)。Smutny、Veenker與Veenker(1989/1999)指出大多數人相信資 賦優異者,常是第一個子女或是唯一的子女,而大部分重要研究顯示出超過一半 被鑑定是資賦優異兒童,的確是兩者之一。Silverman的研究發現,家中排行老二 (非資賦優異)與老大(資賦優異)之間的智商相差很少,但他們的成就都不像 老大那樣突出(引自Smutny, Veenker & Veenker,1989/1999)。 綜合以上文獻顯示,關於資優生與資優生手足背景變項之研究有限,排行老 大的資優生是因為獲得父母較多的關注與期望而造成,資優生的標記對於其他手 足多數造成壓力、衝突與摩擦。 資優生的父母常常關心資優生對手足的影響,許多專家表示在家中有一位小 孩被鑑定為資優生,對其他手足而言,間接暗示他們不是資優生 (盧雪梅,1994)。 張慧芝指出手足關係為衝突解決的實驗場所,手足之間在爭吵之後都不得不. 37.

(50) 和好,因為他們知道仍要每天看到對方。手足之間老大傾向於有支配慾與攻擊性, 而老么傾向於請求、說理, 較能妥協或協商。兒童一般較傾向於與同性手足拌嘴 (引自林瑞基,2004)。 Johnson 和Roth(1985)表示資優兒童與家庭的其他成員相處, 顯得有點困 難, 也可說是資優兒童的手足難與資優孩子相處。Buhrmestmr 和 Furman(1987) 指出手足之間年齡愈接近, 彼此比較、競爭的情形越多,同性別的手足正向互動 較多,不同性別手足之間負向的互動較多,學齡兒童認為,他們與手足之關係不 及父母以及友伴之間來的親密,衝突較多,但手足的重要性與可靠程度卻又比友 伴高。許麗玉(1986)提到如果父母過度強調資優孩子的傑出成就,就容易引起 他和手足間的衝突和敵對。 綜合以上所述,手足關係親密卻又具衝突,手足間相互模仿學習,可成親密 友伴,但是手足間的衝突相當多,在衝突之後又要每日相處,因而發展出各種與 人相處、互動的方式。.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purposefully about what they want, and how they’re getting there, is a great way to make creative writing assessable.. One more

- Through exploring current events and social topics in project work and writing newspaper commentary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 students are provided with the

I can’t get to sleep.’ The gecko said, ‘I thought you are going to tell the fireflies (Open and close his hands) to stop flashing their lights.’ And the Chief told the gecko

Curriculum planning - conduct holistic curriculum review and planning across year levels to ensur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peaking skills in content, organisation

An electronic textbook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elf-contained curriculum package with digital print-on demand contents and electronic features (e-features include multimedia

Learning elements of the knowledge contexts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 in the TEKLA Curriculum Guide was enriched to give students a broad and balanced. foundation on

Subject/Topic: English Language/Endangered Animals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More Able students in class:. 8 students displaying high creativity and English abilities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