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FA)

3.2.4 因素分析法之計算步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4 因素分析法之計算步驟

以下即介紹因素分析之計算步驟,其步驟如下:

l 步驟一:計算變數之相關係數矩陣與共同因素。

在因素分析前為避免誤差與獨特因素的干擾,將先估計非共同因素產生之 變異從相關係數矩陣中剔除,通常建議相關係數顯著大於0.3 最適。

l 步驟二:萃取關鍵因素。

由於主軸法較為客觀與嚴謹,本研究將採用此方法萃取變數之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選用主成份抽取結果較容易解釋,但若想符合統計原理,則建議使用

「主軸因子萃取法」(林曉芳,2014)。因素萃取方式如下圖:

圖3-1:因素萃取方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因素萃取方法

主成份法

未加權最小平方法

概化最小平方法

最大概似法

主軸因子法 Alpha因素法

映像因素萃取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l 步驟三:決定關鍵因素之數目。

因素分析決定因素數目的方法,與主成份分析類似,均是依每個因素之特 徵值大小決定,通常特徵值越大代表該項因素解釋能力越好。因素分析法目的 為縮減原始變數之個數,但萃取變數之解釋變異程度越高越好,因此本研究將 Kaiser 提出特徵值大於 1 的建議,作為篩選關鍵因素數目之標準。

l 步驟四:決定因素轉軸之方法。

轉軸主要目的為使每一個變數只歸屬於一個或少數幾個因素中,不但可使因 素所代表的意義明朗化,且容易進行因素之命名。當存在獨特因素矩陣,將會得 到無限多組因素解。而當因素解非唯一時,會使原始的因素負荷矩陣不易解釋,

因此研究上常將因素旋轉,使其更容易解釋,一般常見的因素分析法分為正交轉 軸法(orthogonal rotation)與斜交轉軸法(oblique rotation)。若研究結果經正交 轉軸法使因素負荷結果區隔極為明顯,即因素間已不再獨立,則不建議使用斜交 轉軸法之結果,否則在解釋因素時容易產生謬誤(林師模,2004; 林曉芳,2014)。 本研究將選擇「最大變異法」,此方法轉軸後所得之因素結構較為簡單且容易解 釋,故使用最為廣泛。因素轉軸之方法如下圖3. 所示:

圖3-2:因素轉軸之方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轉軸方法

直交轉軸法 (Orthogonal Rotation)

最大變異法 (Varimax)

四次方最大值轉軸法 (Quartimax)

斜交轉軸法 (Oblique Rotation)

直接斜交法 (Direct Oblimin)

最優斜交法 (Promax)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l 步驟五:篩選因素並給予命名。

本研究於因素於轉軸後,盡可能選擇較少個數之因素且仍保有最大解釋 量,最後再依據個因素之內涵性質,給予最具代表性之命名。若研究發現某些 變數無法被歸類或解釋量太低,則將可考慮將其變數剔除,最後再將剔除後之 新變數執行因素分析,找出最適的因素分析結果作為分析(林曉芳,2014)。

此外,黃財尉 (2003)提出主成份解釋之變異量仍保有獨特變異量,但因素 分析是萃取關鍵變數解釋原始變數間的共同變異量,若以「共同變異量佔總變 異量」比例作為因素分析芝萃取變數標準為適合的方法,也更能測量變數間共 同特質程度。其篩選因素之標準如下所示(Kaiser,1960 ;林曉芳,2014):

1. KMO 值至少高於 0.6 以上,檢視資料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

2. Bartlett 球型檢定需小於 0.5,檢視變數間之相關係數是否顯著。

3. 因素之特徵值大於 1,但需斟酌考慮小於 1 卻接近 1 之特徵值變數。

4. 共同性須大於 0.5,使萃取出來之因素均能解釋個原始變數的程度。

5. 總累積解釋變異量須大於 70%,可為合理之因素分析結果。

l 步驟六:計算權重。

經過因素分析後所得出之因素,代表影響王道永續發展指數之主要因素,

而每一項因素對應於每個樣本,皆有其相對應之因素分數,本研究將因素分數 轉換成百分等位因素分數,再乘上每個指標該因素相對應之權數,加總之後即 可得到每個指標之影響分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