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公民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發展歷程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公民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發展歷程

根據文獻探討,初任教師進入教學現場後,會發現學用之間存在落差,而產 生學者所稱之現實震撼,再隨著教學經驗增加試圖拉近理論與實務距離。因此,

本節將分析初任教師在「師培階段」與「初任階段」對學科教學知識各內涵的看 法,來探討其發展與轉變之歷程。

壹、師培階段

一、 師培生的學習態度與自我定位

1. 師培階段尚不知為何而學

回想過去,兩位個案教師還是師培生的時候,她們不曾思考就讀系所與 師培單位開設課程的原因,以及修習這些課程對自己職場的用處為何。

以系所課程來說,小櫻老師當時認知是只要與社會科學有關的知識,便 是她會學到的知識。但她未曾思考自己學習這些知識內容的原因,她說:「因 為我還沒有進入教學現場,甚至在當時也還沒有看過國中或高中課本,所以

58

當時並不是很瞭解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20150604,訪,T1)。

小楓老師則表示,在大學四年級之前,她從未想過要當老師,對於自己 的生涯規劃也尚無方向。不想當老師,使她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一定會付 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因為不了解自己為何要學習,所以兩人當時的選課處於被動狀態,學校 開設什麼課程、自己就選什麼課,選課不會考量自己哪部分的知識較缺乏、

或是各類知識是否平均吸收,一切交給師培單位來餵養。

那時候只是想要個輕鬆的大學生活。所以聽學長姐說這個很輕鬆我 就要去上這個,這個考試可能只有一次我就要去上這個。所以都是撿輕 鬆的來上而不是挑真的對自己有幫助(的課)。(20150513,訪,T2)

成為正式教師後,她們才開始對於自己過去的學習狀況,表示可惜或慚 愧。小櫻老師認為自己應該早一點看看國高中的教科書,才能瞭解自己為何 而學、必須學什麼。如今當她發現國中課本有談論到行政法的內容,而她卻 未修習過行政法,她只能感到可惜與扼腕。小楓老師則是太晚決定想當老師,

因而影響了她的修課狀況。

何信慧(2008)研究曾發現,國中公民教師雖都有修習國中公民課程各 類學習學科知識卻不夠專精,其推論原因在於學分數的限制與社會價值轉變、

社會變遷太快。然而根據以上資料可發現,教師自己的選課狀況、修課狀況 亦會產生影響。因此,若師資培育單位能加強師培生對於未來生涯或職場的 瞭解與準備,則對其學習動機與投入程度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2. 師培階段著重理論學習

研究者整理本研究第二章的表 2-2-1、表 2-2-2 後提出,師資培育機構對

59

於初任教師的「課程與教學知識」及「學科內容知識」培養有系統性的安排 與規劃,足以奠定其基礎。

依據訪談內容卻發現,小櫻老師雖同意師資培育階段可幫助她奠定基礎,

但不一定實用。舉例而言,小櫻老師認為,雖然在師培階段的課程中時常會 有模擬演練機會,但當時都是由大學生同儕來扮演學生(國中生或高中生)

角色,而非真實情境,使得學生回應停留在模擬與想像狀態。

對她來說,「真正有接觸到學生,我覺得那才叫做教學」(20150604,訪,

T1)。在進入職場之前,許多概念好像是聽過就一定會做,之後才發現沒有 想像中容易。

還沒有進入職場之前,教授曾經提過批判思考很重要,我們要培養 學生批判思考。那當時就會說:恩沒錯很重要,我以後一定會這樣子 做……進入職場兩年之後再回來念研究所,那教授又講了一樣的話,批 判思考很重要、要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我才開始去反思說我這兩年 來有做到嗎?哪邊還有不足?(20150604,訪,T1)

如同研究者於研究動機中所言,初任教師甫進入教育職場時,對於教學 概念多半停留在「知道」階段,卻不一定「會做」。而教師真正開始思考關於 如何做?怎麼做?等問題,往往須等到具備教學經驗之後。

在反思階段,小楓老師認為用經驗找到作法比重新複習理論更重要。小 楓老師將理論與實務切割地相當分明,不認為兩者會相互影響。她提到,學 習理論的唯一用處,就是拿來應付教師檢定及教師甄選的考試。

教學現場變化多端,理論並無法幫助教師解釋問題根源。小楓老師提出 若要縮短理論與實務的距離,或許能將理論課程調整成應用方法的學習會更 理想。例如多加入案例討論,讓師培生集思廣益針對案例討論,如此能加強

60

師培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對未來才有實質幫助:

就是比如說某某國中的某某小孩他來自於怎樣怎樣的家庭,那他跟老 師發生了怎樣怎樣的衝突,那因為他的性格是怎樣怎樣,所以大家覺得 應該怎樣處理,我覺得應該加入這樣子的東西(研:案例),對。

(20150610,訪,T2)

綜合上述,可以推論得知,兩位教師對於實用性知識比較重視,對於理論性 知識較不感興趣。因為對於個案教師而言,學習的動機來自於實用的需求。此看 法對於兩位教師在師培階段的學科教學知識亦有所影響。現就學科教學知識的四 項子知識:課程與教學知識、學科內容知識、學習者知識、環境脈絡知識,來說 明兩位教師的發展與轉變。

二、 課程與教學知識

所謂課程教學知識,是指「指教師對於課程教材、目的與架構的理解,以及教 師對於班級經營、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原理等教學知識的掌握」。經研究後,

整理與分析兩位教師於師培階段的課程與教學知識,說明如下:

師培階段的課程與教學知識主要來自教育學程與系所課程的教材教法、

實習課,以及大學四年級的駐校實習機會。然而,兩人皆認為對教學開始有 實質幫助的課程,是大學三年級的教材教法、大學四年級的實習課與駐校實 習,以及畢業後的半年實習經驗。

大學三年級的教材教法學到如何抓出課本重點,以設計完整教案。實習 課程則是能觀摩不同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的思維脈絡、並透過演練開始摸索課 本知識的講解技巧、口語表達方式、眼神與肢體互動方式等,再藉由同儕間 回饋或觀摩來調整自身教學,「然後我就可以截長補短看到很多人的優點這樣

61

子。那看到不好的地方要記得不要學習這樣子」。(20150513,訪,T2)

現在回想,小櫻老師認為公實習時的教學解釋往往不夠白話,也不知道 要舉例加以說明。雖然知道上課應該要問學生問題,但其實並非真的知道要 問什麼及怎麼問。

我覺得當時問的問題會比較表淺……就是因為對象跟你一樣都是大 學生啊,你問的問題他可能都懂你要表達什麼。但是你現在把同樣問題 實際拿去問國中生,他可能不知道你在講什麼…(20150624,電訪,T1)

直到駐校實習與大五實習,和學生有更多互動後,兩位老師才漸漸體認 到教學應該適時詢問學生是否聽懂、舉例與提問時應盡量白話、要帶著學生 標示課本重點,以及可以發放回饋單來瞭解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看法。

研究者發現,兩位教師在師培階段的課程與教學知識有兩個共通的特別 觀點,詳如下述:

1. 講述教學比較遜

訪談當中,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反應她們在師培階段對講述法的印象不是 很好。不論是教育學程或是教材教法、實習等課程,都讓她們學習到講述法 是單調、乏味的教學方法,且講述越多、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差。

我在師資培育的課程裡面不管像是修習公民教材教法,或是教育測 驗評量等等的課程,都被一再的灌輸或是被教育到的觀念是其實講述法 這種課程是最不好的,會讓學生可能三秒鐘然後就忘記了。

(20150325,訪,T2)

62

小櫻老師認為這是社會氛圍所造成,近幾年起翻轉教學、多元教學、學 習共同體、小組合作等等教學法在教育界逐漸流行,教授、學者們紛紛開始 鼓吹教師應該翻轉傳統教學、使用多元的教學方法活絡教室,遂而使得多數 教師覺得講述教學過於保守。

因此,在師資培育階段的實習課程、或是大五的半年實習,兩位教師皆 極力於構思新奇、有趣且花俏的教學活動,「因為會覺得我就要做一些很有趣 的教學活動我怎麼可以用講述法呢?我這樣太墮落了。」(20150610,訪,

T2)

2. 教學活動要多元

在實習階段,小櫻老師會使用海報條、小組競賽、大富翁活動等方式來 進行教學。「其實當時還是會講述拉,只是其實當時會用一些...恩怎麼說...比 較華麗嗎?就是跟可能在職老師的教學方式是不一樣的。」(20150604,訪,

T1)當時她發現這些教學活動是在職教師不會使用的,但她認為自己受過專 業師培的訓練,使用多元的教學活動是應盡的本份。

小楓老師則勇於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媒材,例如平板電腦或表演服 飾。當時,對科技器材一竅不通的她,主動向實習學校所在縣市之地方教育 局提出教學計畫,申請七臺平板電腦,供學生一組一臺使用,為的是讓學生 可以在課堂上搜尋資料、製作報告投影片,而後直接上臺對其他組進行口頭 報告。

或者,在進行多元文化課程之時,小楓老師積極向鄰近大學的人文舞蹈 社借用其表演服飾,帶領學生認識各個民族的服飾特色,並讓學生上臺走秀,

激發學生之自信與潛能。另外,她操作了師培階段體驗過的「公民咖啡館」

活動。讓學生自備零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對談。

當時課程為七年級第四課家庭協奏曲中的現代家庭面臨的考驗,小楓老

63

師列出五大主題,例如少子化、跨國婚姻、離婚率提升等,「除了讓他們要討

師列出五大主題,例如少子化、跨國婚姻、離婚率提升等,「除了讓他們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