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 、國中生特質 國中生特質 國中生特質 國中生特質

壹 壹

壹、 、 、 、國中生特質 國中生特質 國中生特質 國中生特質

青少年(adolescence)這個字引自拉丁文 adolescere,意思是「變得成熟」。

在西方文化中,青少年是指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個體必須學習 成人所需的技巧。在認知方面,青少年此階段發展沉思性和較為重要的後設認知 技能,如同皮亞傑(J. Piaget)形式運思期所描述的組合式問題的解決和假設推 理。此階段青少年正如同艾瑞克森(E. H. Erikson)所說具有「自我統合對角色 混淆」的心理社會危機,它們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他們、探索過去、嘗試各種角色、

按照情感和信念行事、逐漸尋求更多自主和親密的同儕關係。當個體成熟地選擇 特定角色時,會產生「早閉型統合」;但在青少年後期之前,大部分個體已發展 到「定向型統合」。以下就由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學習特質等三方面來探討青 少年的成長:

一、生理方面

青春期是青少年的開端,是一系列的生理改變,它讓不成熟的有機體能夠產 生生殖作用;身材、比例的改變和第一性徵、第二性徵的發展,身體內幾乎所有 器官和系統都會受到這些改變的影響。青春期所有事件的發展順序對每個人而言 是相同的,但它發生的時間和速度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而言,女性在青春期的改 變時機,比男性提早 1.5 到 2 歲。這些差異意味著有些個體開剛始進入青春期時,

其它相同年齡的個體可能已經完全發展成熟,此時男性一般是 13 歲,女性約是 11 歲,正是國中學習階段。進入青春期的兒童喜歡在同儕間做比較,且對「成

36

熟」具有高度關注的傾向。

二、心理方面

霍爾(G. Stanley Hall, 1904)稱青少年階段為「狂飆期」,他認為典型的青少 年會在矛盾和極端的狀態間游移不定,例如精神充沛和死氣沉沉、冷漠和敏感、

勤勞和懶惰,他認為狂飆期是人類早期發展的重現,經過此階段的人們更文明化。

艾瑞克森(Erikson, 1959, 1963, 1986)認為青少年主要的發展任務,是建立 認同感,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第五階段稱為認同對認同角色混淆(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此時期青少年尋求認同感(包括性認同)成為重心,同儕團體 雖有助於發展和測試自我概念,但也可能產生反社會的影響力,此時期必須建立 自主性與認同感,青少年對認同感的需求經常不易達成而且會有衝突產生。馬西 亞(Marcia, 1966)在修正艾瑞克森的理論後,增加了兩個認同要求的可能結果:

未定型統合(identity moratorium)─新認同的實驗階段、早閉型統合(identity foreclosure)─青少年在尚未體驗不同的可能自我之前,過早統整了個人認同。

歸納而言,認同前期的青少年期是疑問與實驗的過程,這個過程裡想上來說,能 使得青少年完成認同發展,使他們有所承諾並主動地為自己的榮耀而努力,在青 少年達成個人認同前,他們的信念和目標大致上是他們對重要他人認同的延伸。

另一方面,如未能形成自我認同者,會產生角色混淆,個體會在沒有任何目的感 的情況下,從一個認同換至另一個認同,可能有怠忽、似精神病等負面的行為。

從小學起直到青少年,兒童的自身定位與慾望會愈來愈以同儕的取向為標準

(Selman, 1980; Moshman, Glover&Bruning, 1987),而且這種認同於同儕的傾向 會造成子女與雙親間頻繁的衝突(Berndt, 1979; Seltzer, 1982)。青少年強烈地以 同儕為取向對象,被人稱為「代溝」,這是指青少年在包括基本價值的許多方面 都有異於父母的看法。

三、學習特質

根據皮亞傑從生物觀點來論述人類認知的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 11 歲以上的青少年進入「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37

stage),其個體的思維能力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思考的「內容」不僅止於具體 可見的事物,也可以是假想的或未來曾經驗的事物;思考的「方式」已懂得採用 邏輯的推演來預估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推論各事件的可能關係;在思考的「對 象而言」,不再限於物體的本身,已經可以超越物體,以「符號」作為思考的對 象,歸納而言,青少年的思維方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張春興,1994):

(一)假設演繹推理(hypoyjetic-deductive reasoning)

此種推理事先對所面對的問題情境題出一系列的假設,然後根據假設來進行 驗證,從而得到答案。

(二)命題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

在進行推理時不一定要按現實或具體的資料為依據,只憑一個說明或一個命 題也可以進行推理。

(三)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

在面對多項因素形成的複雜問題情境時,青少年可以根據問題的條件提出假 設,然後一面控制某些因素,一方面組合另些因素,從而在系統驗證中獲得正確 答案。

另外,D. Keating(1980)也歸納出五種青少年思考特徵,其說明如下:

(一)可能性思考(thinking about possible)

青少年時期逐漸體認到除了自己經歷過的事物之外,還有其他可能存在的事 物,這些事務並不會因為自己未曾經歷過就不存在。

(二)假設性思考(thinking about hypothesis)

少年可由事物發生的可能性原因中發展出相關的假設,並檢驗這些假設。

(三)前膽性思考(thinking ahead)

青少年的作計畫能力可以表現出前膽性思考,青少年通常已能進行較詳盡與 周密的籌畫,思索可能遭遇的問題以及因應的方式。

(四)思考性思考(thinking about thought)

青少年可以針對自己的思考歷程作為思考的對象,可能發展出「後設認知」

38

(metacognition)來主動察覺、監控、操弄自己的思考歷程與品質。

(五)超越成規性思考(thinking beyond conventional limits)

此時青少年往往企圖以一種普遍性規準或是超越既有成規的方式來衡量事 物或定位意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