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中英語教學的內涵與教學法

壹、國中英語教學的內涵

108 課綱(2014:4)中提到英語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規劃課程時應兼顧 語言的本質與功能,包括語言知識與語言溝通兩大面向。英語的課程目標為:

一、培養英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應用於日常生活溝通。

25

二、提升學習英語文的興趣並涵育積極的學習態度,主動涉獵各領域知識。

三、建構有效的英語文學習方法,強化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之基礎。

四、尊重與悅納多元文化,培養國際視野與全球永續發展的世界觀。

五、培養以英語文進行邏輯思考、分析、整合與創新的能力。

國中階段承續自國小階段,課程內容上有同樣的原則,卻也有相異之處。以下整 理英語領綱中提到國中階段的部分(2016:26-29),簡要說明。

(一) 主題與體裁:應符合趣味化、實用化及生活化的原則,並適度納入本土教 材。教材主題宜多元,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主題為主。

(二) 溝通功能:包括日常交談、社交應對等一般人際溝通的語言能力。可分為問 候、感謝、道歉、同意、請求、問路等類別同時具備電子媒體的能力。

(三) 語言成分:

1. 字母:辨識連續體書寫的文字,但平日的書寫仍以印刷體為主。

2. 語音:精進字母拼讀能力,不但能看字讀音,並能聽音拼字,協助字彙拼寫。

3. 詞彙:國中畢業時,應至少學會 1200 個字詞,並能應用於聽、說、讀、寫的 日常溝通中。

4. 文法句構:注重最基礎的文法句構,避免冷僻、抽象文法知識的灌輸。讓學 生透過有意義的情境了解語意,進而建構語言規則並熟悉句型的使用方式與時

26

機。教材應強調「語用」,讓學生了解何時用此句型以及此句型傳達之溝通功能 為何;句型教學應說明語用情境、設計實用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完 成任務中,自然而然使用該句型或文法觀念,才能落實文法句型在語言中的角 色 。

5. 篇章:篇章結構的理解與學習更形重要,例如使句與句間有更緊密的語法關 聯性 cohesion 與語意連貫性 coherence。

由此可知,在國中階段除了強調語言知識之外,也強調讓學生理解語言的功 能。不論是字彙或文法句構都需要能夠讓學生「使用」於情境之中。能夠在不同的 情境脈絡中選擇適切的字彙與精確的文法句型才能夠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才 算是具有溝通的能力。

貳、英語教學法:任務型導向教學法

一、現行的國中英語教學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為目前外語教學的主流,

強調培養學生使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為了達到溝通 的目的,學生需要先學習該項語言的語言知識、語言的意義以及語言的功能。學生 必須在各種真實的日常生活情境下從事有目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並根據情境選 擇符合脈絡的語言回應 (Larsen-Freeman & Anderson., 2011) 。

溝通式教學法的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使用語言來表達情意,因此課程內容多 以溝通式的任務為主。只要是能夠增進學生溝通能力的任務,都可能出現在溝通式 教學法中。例如資訊落差(information gap)、重組句子、看圖重組故事等功能性

27

的活動;或者是社會互動性的活動如角色扮演、對話、小組討論、辯論等。這種強 調語言的溝通能力的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十分常見,但是在台灣國中的英語教學 現場中較少出現。國中的英語教學多以英語教科書為主,老師的確可以讓學生練習 教科書的課文對話,但是練習設計好的對話,與真實情境依然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學生就算練習了,學會某些片語、文法的用法,也依然覺得英語和自己的生活十分 遙遠,因為這些語詞並沒有在他們自己真實的情境中出現,他們自然也無法將這些 語詞使用於日常生活裡。

在現在台灣的英語教學中,國中端固然要增加學生對於語言結構、語言字彙的 理解,但是也需要回應課綱中提到的「英語作為溝通性的工具」的功能。因此,在 課程中使用溝通性教學法是有其必要性的。除了教科書之外,給予學生在日常生活 情境中使用英語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將英語視為一項媒介,一項能夠在自己與他者 之間表達意見,傳遞情感的工具。

二、任務型導向教學法的內容與特色

而任務導向教學(Task-Based Learning)是溝通式教學法的支派,近年來也經 常使用在英語教學之中。藉由多樣的任務以促進學生在教室中自發性的語言學習,

完成任務便是這項教學法的核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發性的參與,發表個人的意 見,在意見交換的過程中,學生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以及語言使用的流暢度。(Willis, D., & Willis, J., 2007)。

28

在 Doing Task-based Teaching(Willis, D., & Willis, J., 2007) 一書中曾提到:

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中為了完成某項特定目標或產出而使用語言的教學活動即 可稱之為任務。

而對於任務時也強調要注意以下事項:

任務是否引發學生興趣?任務是否專注在語言的意義上?任務是否有產出?

任務是否成功依賴產出的成功與否。完整性在教學中是否被強調?任務是否 和真實世界有所連結?

這些在課程中需要被完成的任務都有明確的規範,讓教師以及學生能夠清楚 知道需要做到那些事情才算是完成任務。教師需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任務,

學生在積極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在進行語言學習,因為學生需要和同儕不斷溝通,

才能偕同完成任務。這一種教學法也普遍使用在主題式的英語教學中,主題式的任 務即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技巧如小組討論、同儕分享意見以完 成任務。

任務導向教學法的語言是為了溝通以及實作的,根據不同的任務會使用到不 同的語言;在課程進行時教師也會隨時在一旁觀察學生使用語言的狀況,並在課後 給予回饋及建議。這樣的方式在教學現場中是較受學生歡迎的,因為可以引起學生 的學習動機。同樣也受到教師的歡迎,因為任務導向教學法可以促進積極且有意義 的學習。陳芝瑀(2011)提到,多數學生喜歡從任務活動中學習英文,100%的學 生表示他們喜歡從和同學中的互動中學習英文,此顯示任務導向教學法可以在練 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對於語言學習的認知。

29

由於本行動研究的研究目標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提升使用英語表達地 溝通能力,在設計課程時將採用任務導向教學法的以達到目標。選用真實出現在生 活中的事物作為教材,以及任務式的教學活動,都會是本研究在設計時的重點。

參、國中英語課程中的地方本位教育是否存在?

本小節試圖從課程綱要中找出英語領域和地方本位教育兩者的概念是否有重 合之處。以下將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及 108 課綱中檢視英語領域的重要概念。

教育部於民國 87 年公布「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它的「基本理念」

中希望能夠培養出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 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在本土與國際意識這一方面希望教育能夠著重本土情、

愛國心、世界觀等概念。在課程目標以及基本能力中皆有對應到的概念:促進文化 學習與國際理解。在教科書的編輯上更指出除了以專業為基礎外,題材與情境上需 兼顧本土性與國際性。

而在九年一貫英語領域的課程綱要中更明確指出課程目標為:

1.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俾能運用於實際情境中。

2.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俾能自發有效地學習。

3.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俾能加以比較,並尊重文化差異。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直接提到的本土意識、本土情等,大多數研究主題將其 歸類於鄉土教育,有了許多研究。如何編撰鄉土教材,如何進行鄉土教育的英語課 程等都有前人研究過。鄉土教育的目標在於使學生認識自己根源的鄉土,對鄉土產

30

生認同和情感上的聯繫,進而愛護、建設鄉土。在建立學生對於地方/鄉土的認同 感上,鄉土教育和地方本位教育有其共通之處。

現在實施的 108 課綱(2014:7),英語文領域和地方本位教育的相似之處並 未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那麼明顯,但是在核心素養上依然可以找到相通的部分。課 程綱要中的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也和地方本位教育有相似之處。以 下列出 C3 核心素養內容:

學生需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 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 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國小階段的學生需具備理解與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的素養,而到了國中階段,

就需要具備敏察和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在不同的教育階 段,教育關注的焦點從本土與國際事務轉移到多元文化。

核心素養強調學生要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這一點和地方本位教育的理 念相近。文化認同根源於對自我的理解,我和某些人為什麼會分享相似的價值觀、

共有類似的信仰與態度。對於自己成長的脈絡以及生活周遭環境的歷史變遷,這些 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要能夠認同文化都需要建立於對自己、對地方的認識之上;而 地方本位教育希望提升的就是學生對於地方的認識,對於地方的情感。因此雖然地

共有類似的信仰與態度。對於自己成長的脈絡以及生活周遭環境的歷史變遷,這些 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要能夠認同文化都需要建立於對自己、對地方的認識之上;而 地方本位教育希望提升的就是學生對於地方的認識,對於地方的情感。因此雖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