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課程實施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學生地方感的改變

地方感著重人對地方主觀的理解與感受。只要一個地方對個體有獨特的意義,

便可以說該地方對於個體有地方感。為了了解學生在實施課程後地方感是否有所 改變,在實施課程中進行地方感問卷的前測與後測,同時也配合學生的訪談資料進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目或直接刪去。

在生活認同這四題中,學生雖然對於社區舉辦的活動較沒有興趣,但是學生對 於自己社區的想法有了改變。在認識完南萬華之後,學生想要多了解關於自己住的 社區的事物,對於社區的生活認同增加了。

三、歸屬感

題目十三到題目二十要測量學生對於地方的歸屬感,學生對於社區的情感歸 屬,像是幸福與安全的感受,以及居住在社區中對於維護社區安寧整潔的責任感。

1. 學生對於社區的情感歸屬增加了

第十三題(住在社區覺得幸福)、第十四題(願意告訴別人我來自哪裡)這兩 題中,勾選同意與非常同意的人數增加了。除了原本就覺得住在社區很幸福的學生 之外,原本對於社區無感的學生移動到同意的區塊,顯示在課程之後他們對於自己 的社區有了情感上的認同,覺得自己的社區很棒,很幸福。同時他們也更願意向他 人告訴自己來自哪裡。

在前八題的環境認同題目中學生更願意向他人介紹自己的社區,但是在這一 部分學生是願意告訴別人自己從哪裡來,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根在哪裡。之前對於萬 華的印象就是又老又舊,但是在課程進行中學生對於萬華有了重新的認識與理解,

發現自己的社區也沒有那麼不好。學生改變了對自己家鄉的看法,從向他人介紹到 願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家鄉,學生是高興的向他人分享的,顯現出學生對於自己的 社區有更強烈的歸屬感。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一樣。當他們帶著這樣的地方感與信心走出社區時,便更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對 於在地的理解與感受。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在面對寬闊的世界時,會更有自信。

參、學生訪談

為了瞭解學生的地方感是否有所改變,在課程實施的兩個循環中除了實施地 方感問卷之外,課程中皆配合回饋單與訪談。訪談對象會根據回饋單中學生的回饋 進行挑選,引導學生多說一點自己的想法及感受。

在課程結束後我對幾位學生進行訪談,我詢問他們對於這個課程有什麼特別 的想法,或者是在課程實施之後對於社區的想法有沒有改變。學生普遍回答這次介 紹的地方都是平常生活中會經過的地方,是已經熟悉的地方,但是在介紹之後有更 認識自己住的社區,也想讓更多人知道社區的好。

東園街上的東西我幾乎都知道,讓更多人知道這邊有什麼東西不一樣很 棒。除了這次介紹吃的東西之外,其實也有古蹟或者歷史的東西值得介紹 的更多。(SI200522s6)

每天都會看到的地方已經很熟了,但還是有因為這個(課程)知道一些不 一 樣 的 地 方 , 像 是 老 師 介 紹 的 建 築 物 很 特 別 , 我 本 來 都 不 知 道 。 (SI200520s4)

(課程)讓大家比較知道這裡有哪些好吃的,我剛搬來這邊兩年,有一些 (地方)知道有一些不知道。如果我英文再多準備一點就可以介紹我家旁 邊的社區,很特別。(SI200522s28)

146

看到影片中介紹東園街,還蠻開心的。都是我上小學會經過的地方,有人 介紹這裡,很值得驕傲。(SI200420s35)

介紹前大家一起看了影片,介紹東園街覺得蠻好的。其實這裡沒有我們之 前說的那麼爛。(SI200421s26)

從訪談中可以看到學生對於自己社區的印象已經有了轉變,從原本的又老又 舊到現在的樂於向他人介紹有趣的地方,顯示出他們的地方認同有所提升。在課程 實施完之後,學生的地方感有所轉變,對於地方的情感更濃厚,也更願意表達出對 於地方的認同。

肆、小結

在向他人介紹自己社區的過程中,學生也更認識自己的社區,提升了對於社區 的地方感。融入地方素材在課程之中,不管是帶領學生去參觀展覽或者是讓學生帶 領導覽,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舊經驗和課堂上新的經驗,加深他們對於地方的情感 與感受,更進而改變他們的地方感。不管是地方認同,環境認同,或者是歸屬感都 有所提升。

學生地方感的改變和岑天晴(2019)提到的地方過去與現在差別的落差感較能 夠增進學生對於地方的理解。在理解之後學生便會對於地方產生詮釋與情感,是一 致的。理解了自己家鄉的脈絡,對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了新的理解與詮釋,便是地 方感的開始。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