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行動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相關教學研究者參考。

壹、針對教學之建議

在設計課程時遇到三點問題,一:教師需要另外準備教材,融入地方感的英 語教學課程和現行的課本教材不一樣,也需要額外的授課時間,否則會影響課程 進度,教師的負擔加重;二:部分學生跨區就讀,對於學校所在的社區情感較薄 弱;三:分組任務需要更精細的分工,根據學生狀況與英語程度進行分組效果較 佳。以下提出建議供英語教師參考:

一、地方素材可以任務方式融入英語課程之中

兩次的課程循環中以任務方式融入地方素材,學生的反應皆良好,且最後的 回饋結果顯示學生對於地方素材有極高興趣。若是無法額外進行課程,也可以將 地方素材主題式的融入既有的英語課程之中。配合課本的內容,以地方素材作為 舉例融入,便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融入地方感的課程可以持續發展為社區改進行動方案

進行課程循環時曾遇到學生因為自己是跨區就讀,因此在觀看影片、欣賞完

153

展覽之後的討論中對於南萬華較不熟悉,無法像其他人一樣熱絡。但是在課程後 的訪談中他們也提到,透過這個課程,對於南萬華有更多認識,甚至他們進一步 的對於位在南萬華的自己的國中有了更多的認同。不會再羞於向他人介紹自己讀 書的社區。

課程中學生發現了南萬華的優點,但是也有學生在課程中向老師反應自己看 到的南萬華的缺點。由於課程的最後任務是要帶導覽,呈現南萬華好的那一面而 無暇處理此問題。因此之後若要繼續發展課程時,可以針對此狀況設計行動方 案,帶領學生試著去改進自己在生活中察覺的家鄉的缺點,要怎麼做才可以改善 困境、要怎麼樣將家鄉的缺點轉變成優點。帶領學生不只是實地走查,而是實際 的參與社區的維護保存,甚至是改進,能讓學生有更深厚的地方感。

三、進行分組任務前需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雖然這次實施的班級對於分組上課的方式十分嫻熟,但是在分組時還是會遇 到有人搭便車的狀況。建議教師之後可以依照當天的教學目標替學生進行分組,

若是要針對英語能力進行加強則要注意組內學生之間的英語能力是否平均;或者 要能夠替組內的每一個組員設計任務,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在任務之中。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在文獻回顧時相關論文實施的場域皆在國小,融入地方素材的課程在國小對 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正面的影響。本研究選擇在國中二年級實施,雖然實施的對 象僅為一個班級,但是研究結果也顯示出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建議之後相

154

關研究可以繼續在國中階段融入地方素材於英語教學之中,或者是擴大研究對象 為全校的學生。在南萬華的其他國中也可以實施此課程,以了解此課程是否在其 他學校也能有相同成效。

二、研究時間

本次的行動研究實施了兩次的課程循環,第一次僅有一週半,第二次的課程 原定為八週。實施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第二次的課程較有印象。但是因 為中間準備介紹稿的時間延長了,讓課程實施不只八週八節課。建議之後的課程 可以實施更長時間,在教學效果上可能會更明顯。

1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 Cresswell)。

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台 北 市 政 府 ( 2018 ) 。 中 正 萬 華 復 興 計 劃 。 取 自 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U5L2NrZmlsZS9m OTI1MjAwOC03NDllLTRhMzEtOTk4Ni1mNzVmNzgyY2IzMzAucGRm&n=M TA3MDYyN1%2fkuK3mraPokKzoj6%2flvqnoiIjoqIjnlatf5a%2bm5pa96KiI55Wr LnBkZg%3d%3d&icon=.pdf

吳 清 山 (2018) 。 教 育 名 詞 - 地 方 本 位 教 育 。 教 育 脈 動 , 14 。 取 自

https://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6264a366-1262-4a2c-8ff1-3ad23c868ccb?insId=53c08c25-348a-4842-a50d-3ec06527cefe

岑天晴(2019)。高中選修地理課程的地方感研究—中正高中地理玩家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依蓁(2012)。鄉土教育融入國小英語教學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 學位班,臺北市。

李孟穎(2014)。運用英語教學進行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臺中市。

李博智(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實踐-以能源單元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156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 5(2), 85-86。

林麗君(2007)。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洪如玉(2013)。地方教育學探究:Sobel、Theobald 與 Smith 的觀點評析。課程與 教學,16(1),115-138。

洪如玉(2016)。從地方教育學觀點探討跨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19(2),

83-102。

倪珮玹(2013)。社區主題教材融入任務型導向的英語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 認字能力與鄉土認同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 英語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高傳棋(1997)。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成與轉 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郭俐君(2017)。探討台灣國中英語教科書的文化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彰化市。

陳吉文(2009)。地方本位科學課程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與地方感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陳芝瑀(2011)。任務導向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在英語口說能力的影響—以新 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 The Effects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on First Graders’ English Speaking Proficiency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157

City.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英語教育碩 士班,臺北市。

陳繹如(2014)。環境學習中心 地方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鈺琦(2015)。社會排除與文化再生──艋舺包容性規劃的浮現(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路向南(2014,11 月 5 日)。想了解老台北,你一定要跟我一樣慢慢在南萬華的 巷 弄 間 散 個 步 【 The News Lens 關 鍵 評 論 】 。 取 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2016traveltw/8717

路向南(2016,1)。走入東園老街區。艋舺傳奇,35,6-7。

劉彥甫(2016)。台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 , 49,255 – 287。

謝惠真(2018)。戰後加蚋仔空間邊緣化與地方營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顏佩怡(2018)。鄉土教學活動對國中學生形塑地方感與文化資產概念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雲林縣。

顏惠真(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環境教育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158

洪毓珊(2013)。環境識覺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 論文,臺北市。

159

英文部分

Larsen-Freeman, D., & Anderson, M. (2011). Techniques &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rgensen, B. S. & Stedman, R. C. (2001). 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233-248

Smith, G.A. &; Sobel, D. (2010). Place-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n Schools.New York, NY: Routledge.

Sobel, D. (2004). Place-based education: connecting classrooms & communities. USA:

TheOrionSociety. Retreived from https://www.antioch.edu/new-england/wp-content/uploads/sites/6/2017/02/pbexcerpt.pdf

Willis, D., & Willis, J. (2001). Tasked- based language learning. In R. Carter & D. Nunan (eds.),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pp.173-179).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is, D., & Willis, J. (2007). Doing Task-Based Teaching.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s, J. (1996). 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52-62). Oxford, UK: Heinemann.

160

Williams, D. R., & Roggenbuck, J. W.(1989).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In Abstracts: 1989 Leisure Research Symposium,Vol. 32.

Arlington, VA: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161

162 15mins 一/3  pre-task: T 複習信件格式/詢問寫信的經驗

 task cycle: S 兩兩一組/標出課文的信件格式/寫信介紹 學校附近景點(如何去、在那裏做的事情等)

 language focus: S 上台分享,念出信件

綜合活動 15mins

一/4  pre-task: T 複習上次的分享,念出與詢問哪個最吸引人 20mins

二/1  pre-task: T 問路的情境,去附近景點的路線為何?/

google map 的路線示範

 task cycle: S 用 iPad 標出路線,路上會遇到的其他店家

 language focus: S 個人發表,向全班介紹自己的路線

引起動機 15mins

二/2  pre-task: 拿上次的路線圖舉例,用正確句子描述

 task cycle: S 兩兩一組,練習與修正句子描述

 language focus: 小組報告,全班猜是哪一條路

主要發展 活動 18mins 二/3  pre-task: 使用 google map 標出路線後點出評論區,比

較評論正確度與否

 task cycle: S 用正確句子描述景點特色以及路線/兩兩一

主要發展 活動 20mins

163

組回饋與練習

 language focus: 小組報告

二/4  pre-task: 用 google map 標出全班喜歡的景點/隨機抽人 介紹(問路情境與介紹皆可)

 task cycle: 四人小組,選擇一景點作更多描述

 language focus: 上台分享

主要發展 活動 20mins

寒假 作業

 S 四人小組實地走查/拍照/紀錄與描述

 開學後發表

164

165

166

167

附錄三 學生學習檢核表

班級 座號 姓名

單元 日期 編碼

題目 圈選

1. 我能夠正確拼讀交通工具的字彙 非常符合

1. 我能夠正確拼讀交通工具的字彙 非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