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實踐與循環歷程

第一節 融入地方感的英語教學課程設計

壹、針對學生學習狀況調整課程設計

在設計課程時我曾一度感到很擔憂,因為我的導師班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動 機較為低落,他們可以完成我指派的學習單,但是一樣覺得英語和自己的距離非常 遙遠。如果我在課程一開始直接告訴學生我們今天這一堂課要讓大家直接用全英 文描述自己住家附近的景點,或者是直接要求學生帶領一場全英文的導覽,學生可 能聽到就先嚇壞了,而抗拒參與這些活動。因為英語對他們來說是有距離的,和自 己的英語程度有落差,也和自己的真實生活有遙遠的距離。

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讓課程解決我遇到的教學困境,提 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還有促進學生的地方感。在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我發現地 方感的課程還有英語課程是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的。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希望 我的英語課除了提升英語學習動機、促進地方感之外,也能夠保有原本的英語教學 目標:英語作為溝通性的工具,這一個目標。

對於學習者而言,同時思考語言的形式以及意義是很困難的,特別是初級程度 的學習者。(Willis, D., & Willis, J. ,2007)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雖然我希望學生

48

能夠達成使用英語最為溝通性工具這一個目標,但是我要先解決的問題是我的學 生學習動機低落。我不希望學生因為不喜歡英語,害怕自己的英語文法錯誤、句子 錯誤而不願意開口,不願意參加課程。

為了吸引學生願意參與課程,除了應用生活中會出現的地方素材、和生活有相 關的情境之外,在我的課程設計中,學生在表達意見時若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 先以中文回答問題。例如學習單中一樣是中英文的題目敘述,主要的單字也提供給 學生,但是若是學生覺得自己無法完整表達意思,需要用中文的話,他們也可以用 中文回答題目,或在後面用中文補充說明。

讓學生先願意參與課程,無法一次到位地用英語回答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讓那 些原本不願意參加課程的學生願意去聽、去看、去發現其實課堂上的東西和自己的 生活沒有那麼遙遠。因此在設計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課程循環時,教學任務中都會讓 學生有先使用中文回答的機會,先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在課程中再慢慢的增加英語 的比例。引起動機時可以使用中文,讓學生先用中文回答;表達意見時也可以使用 中文,讓學生願意參與課程;但是在接著的語言使用階段時學生就需要用那一堂課 的目標英語句型來回答,可能一堂課只會有一句兩句,不會太多,但是要讓學生能 夠反覆練習,熟悉該目標句型。

這些教學任務從一開始的中文引起興趣,到過程中的英語目標句型練習,都是 為了讓學生慢慢習慣使用英語在課程之中。一方面讓學生熟悉英語的口說表達,一 方面藉由地方素材的討論,讓學生知道其實英語也可以和生活有相關,最後才能夠 讓學生有自信的參與課程,不再抗拒英文課。並且讓他們能夠完成第二循環的的最 終任務:用英語帶導覽。

49

貳、任務的層次遞進

上述段落曾提到為了讓學生願意參與課程而允許學生在一開始使用中文和老 師進行應答,再慢慢增加英語地練習比例。而在任務設計上,也針對學生的學習 動機低落和英語程度進行調整。

為了讓學生願意參與課程,任務的難易程度也將由容易至難,先由小型任務 累積特定的目標英語句型,接著再累積到最後完成最終任務。第一次的課程循環 較為小型,因此任務主要是在該節課結束;第二次的課程循環則是需要每一次的 任務累積而成,才能完成最後的任務。下圖為第二次循環的課程任務層次圖,以 任務類型來區分,可以分為Pre Task、Task Cycle、Language Focus 三個階段,每 一節課都可以視為一個任務,其中又分別有不同的任務在課堂中實施。每一節 課,每一次練習的英語句子都是為了要完成最後的導覽任務,學生需要在前面幾 次課堂中完成任務才可以進行到最後的任務-帶導覽。所以每一節課之間是有關聯 的,且每一節課彼此都是要完成最終任務的小任務之一。任務由容易到難,層層 遞進,讓學生一步一步地跟著前進,完成英語的練習。

圖 4-1. 任務層次圖 Language Focus 6. 修正導覽語句與反思

Task Cycle

3.展覽反思與規劃 4.小組寫介紹稿與練習 5.小組帶導覽

Pre Task

1.南萬華印象 2.參觀南萬華展覽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