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實踐與循環歷程

第二節 第一次的課程循環

第一次的課程行動循環將從課程實施規劃、課程設計理念、課程目標、課程 素材挑選、教學活動的規劃這五個部分詳述課程設計。並記錄課程實施中發生的 事件,將蒐集學生的學習單、觀課教師回饋單、教學省思札記、訪談等作為資 料。

壹、課程實施規劃

由於本研究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對於家鄉的地方感,提高學生英語溝通的能力 與學習興趣,在設計課程時也一併列為課程目標。本研究實施兩個循環時,在第一 次的循環為小型循環,先從教科書的課程以主題式任務融入教學活動中,將學生生 活的地方素材納入英語教學內,並配合教科書的單元以任務型的教學活動方式探 討相關主題,預計實施兩週半。第二次的循環則根據第一次循環的實施成果做修 正,唯實施內容加深,實施範圍也擴大,將跳脫出教科書範圍,在一個半月,共六 周內實施完畢。

貳、課程設計理念

從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可以看到,地方本位教育以及英語教育兩個看似不相 關的領域,卻都強調要在課程中加入學生現實生活的真實素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貼近生活經驗的素材能夠讓學生更有動機學 習。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將會從地方本位教育以及國中英語教學兩大領域的課程 設計原則中找到重合之處,並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現場觀察的分析進行課程設 計。

51

一、真實的教材

課程中將採用任務導向教學法的特點,任務導向教學法特別強調來自真實世 界中的任務,因此取材的範圍相當廣泛,只要是真實生活中的都可納入。對於學生 來說,最貼近生活經驗的事物即是生活周遭的事物。學生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生活的 社區和學校,社區是生活的地方,學校則是學習的場所。若能將任務的情境納入學 校和社區的真實素材,便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他們對於該主題的認識,之 後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在使用於現實生活之中。

使用真實的教材這一原則也和地方本位教育的 SEER 課程原則相符:運用真 實環境資源。在挑選教材時將以學生生活中的事物為優先,讓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可 以再使用於真實環境中。

二、任務型的教學活動

設計時採用 Willis(1996)的任務型導向教學的目的、內涵以及教學階段。分為 前任務階段(pre task)、任務循環階段(task cycle)、語言焦點階段(language focus)。

每一階段的任務都是在為了下一階段做準備。

前任務階段時(pre task)由教師介紹主題、任務的內容與進行的方式。教師需要 讓學生大量的接觸課程主題的素材,以及讓學生熟悉任務的目標語言;教師可以藉 由自己的談話內容讓學生熟悉主題及目標語言。

任務循環階段(task cycle)則可再分為三個階段:任務(task),計畫(planning),以 及報告(report)。任務階段時學生需要分成兩人一組或者是小組由使用目標語言 (target langugae)去完成任務,目標語言的流暢度以及語言的意義是這一階段的重點。

52

計劃階段時學生需要和組員一同討論在報告時使用的語言是否正確及能夠表達自 己的意思。報告階段時學生需向全班口頭或者書面報告,報告他們剛剛完成的任務 內容。報告時他們必須使用在前一階段計畫好使用的語言,教師要注意的是學生使 用目標語言的正確性及流暢性。

最後的焦點階段(language focus)時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及練習剛剛的語言 知識重點,強化學生對目標語言的認知及理解。

圖 4-2. 任務型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活動 資料來源:整理自 Willis(1996)

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先分享一段自己的經驗,讓學生自發性地去回應,引 起學生想要參與的興趣之後,再帶入目標語言句型讓學生使用及練習。任務導向教 學法極為注重學生為了要達到溝通的目的而盡己所能的去完成溝通,表達自己想 法的任務。

Willis 強調教師需要在課程中讓學生大量接觸和目標語言有關的教材,這可 以幫助學生去建立一些可以使用在生活情境裡的固定句型,並運用在生活中的溝 通上。這樣的任務導向教學也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與 SEER 課程

pre- task

• task

• planning

• report task

cycle

language focus

53

原則中提到的問題解決模式不謀而合。學生需要解決任務,有所產出才算是完成教 師的課堂要求;而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便可以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情境結合,讓 他們能夠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學會未來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樣的情境要如何解決 的能力。

由於課程中使用的地方素材以閱讀、句型練習的方式融入課程之中,在 Willis, D., & Willis, J. ( 2007)書中提到,建議的任務方式整理如下:

1. 討論任務:意見調查或者是觀點的討論。由教師向學生詢問對於某項事務 的看法或意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參與。

2. 預測任務:看到文章、素材,詢問學生看到什麼,想到什麼。藉由教師詢 問這些問題,讓學生對於閱讀篇章有更多理解。任務流程可以是學生分組、討 論文章標題或猜測、小組報告、實際閱讀文章、確認報告語句的形式及文法。

3. 拼圖法:將故事或文章分散在不同組別,為了得到完整的故事資訊,學生 必須和其他組別合作或者討論。

4. 讓學生當提問者:以往都由教師對文章準備問題,再讓學生回答,改由學 生做為提問者,針對文章準備問題讓全班回答。

5. 一般性任務:為了促進學生地討論,建議流程可以為:事前的小考、學生 回答與討論(讓學生對主題先有一個普遍性的概念)、閱讀文章或素材以檢查 內容正確與否。

54

在第一次的課程循環中,由於要配合教科書的單元,每一節課除使用教科書外 也會利用地方素材做為任務的主題,在課堂中的不同階段使用。例如在引起動機階 段,為了吸引學生參與課程,會利用討論任務。由教師調查全班的上學方式,讓大 家討論不同上學方式的優缺點等等。由於這個問題和學生每天的生活有關因此學 生會更願意回答,而在調查之後教師可以再帶入每一堂課的目標英語句型,讓學生 練習。根據任務使用的階段、地方素材的不同,任務也會有所調整。

以下圖5、圖 6 為例,第一次課程循環的任務時機雖然不同,但是任務都有 配合該節課的教學目標,且練習的目標英語句型從簡單到難。一開始只需描述學 校附近,接著距離拉大,描述的事項變多,到第四次的任務時,句型是綜合練 習,學生需將先前幾次練習的句子組合起來,綜合練習。

而每一次任務的流程又從左到右列出,通常都會是討論形式的任務流程。老 師先詢問某一事件,引起學生參與的動機,再由學生分組討論或練習,學生小組 發表報告後,最後由教師進行句型上的整理與複習,指出哪些部分在文法上、句 義上需要再修正。

55

圖 4-3. 第一次課程循環 第八課使用的任務

圖 4-4. 第一次課程循環 第九課使用的任務

4. U8綜合練習 T示範報告的句

S報告與

分享 S比較與討論各組內容 S選出最吸引人景點 3. 信件方式描述景點

T示範信件句子(結合

前兩次任務的句子) S分組與仿寫 S報告與分享 T協助訂正信件 內容 2. 詢問學生如何到學校附近景點

T詢問學生移動的交

通方式 S分組及討論 S報告 T修正回答句型

1. 詢問學生上學方式

T詢問學生上學經驗 S分組及討論 S報告 T修正回答句型

4. 標出全班的景點

S小組上台介紹 S寒假作業實際走查 T修正作業句型 3. 標出喜歡的景點

google map的使

用經驗 S標出喜歡的景點 S分組討論及報告 T修正英語句型 2.問路情境 猜景點

景點評比經驗 S分組練習 S報告 S景點評比

1. 問路情境 畫出到景點的路線

問路的經驗 S分組與討論 S報告 T修正英語句型

56

三、分組的方式

由於第一次的課程循環較為小型,僅有兩周半,且內容較為簡單,因此在分組 時不會變成多人一組,將只有兩人一組,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任務型導向教學法中強調任務需要由小組進行,而 SEER 的地方本位課程原 則鼓勵課程要兼備獨立與合作學習;在課程設計中將不只有分組活動,學生需要自 己先完成部分單人任務再與夥伴一起完成小組任務。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 生需要不斷的溝通與討論,這將能夠提升他們對於目標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度,也能 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技巧。

四、實地走查

在文獻探討地方本位教育如何融入課程時,各篇研究不論實施的科目為何,皆 指出實地走查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每天學習的學校觀察、在每天生活的社區進行觀 察以及紀錄,都是學生在課程回饋時最喜歡的地方。在實際的走訪之後更能夠引起 學生學習的興趣,配合教師的引導以及課程知識的建構,學生對於地方的知識,對 於課程目標的理解會更加深厚。楊懿如(2007)指出

知識來自於生活中的建構,來自我們居住的環境,以實際體驗的方式,學生學 習成效將有助於提升。如若不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不熟悉自己的文化,對自 然環境與本地文化失去覺知,環境將不受重視而被任意破壞,文化也將在不知 不覺之間流失。地方本位教育即是以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為題材,從生活中熟 悉事務去建構學習,協助學生連結教式與所居住社區知關係,培養學生關心生 活周圍的一切事務及責任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