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內外實證研究探討

SCT 有助於解釋環境會影響人們歷經多年來造就他們今天是什麼樣的人。

例如,理財態度和個人價值觀,尤其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此階段的金錢來自 他們的家庭環境。在青少年時期,透過社交互動多年來的學習,他們開始理解 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知識和財務方面的態度。家人,朋友,社區,國家,學 校,教堂和媒體皆會經由時間養成青少年的知識和態度(Bubolz and Sontag, 1993)。研究顯示,個體是經由觀察和模仿與自身較常接觸的模範榜樣而學習態 度和行為,而最值得注意的角色便是父母(Bandura 1986; Moschis and Churchill 1978)。尤其是父母和同儕對青少年的理財知識,態度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家 長往往對學生在年輕的時候有較大的影響,而同儕影響力會隨著學生年紀增長,

特別是成為大學生後而增加。家長和同儕對個人的理財知識,態度和行為具有 環境因素的影響(Jorgensen,2007)。

本文根據以上消費者社會化理論、家庭理財社會化理論、家庭資源決策管 理系統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來探討個體在家庭(父母)與環境的社會化學習 過程,透過自我效能的交互影響,逐漸塑造其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行為。

第四節 國內外實證研究探討

壹、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實證研究 一、國內理財素養實證研究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07)研究結果發現,台灣高中與大學學生的理 財素養處於不及格狀態,平均只有 56 分,高中職生理財素養平均分數為 56.8 分,而大學生平均為 56.6 分,對於投資理財、保險、稅負的理財素養薄弱,以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研究中顯示,高中生的理財素養與父母的教育程度呈現正相關,父母親任 何

一方學歷高於大學或是專科以上的學生族群,他們的理財素養明顯高於其 他族群。

(二)家庭年收入大於 200 萬元以上的學生族群,理財素養分數較低

學生可能因為面對未來沒有危機感,甚至於不曾煩惱錢的問題,所以出現 理財素養顯著下降的情形。

(三)儲蓄經驗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有郵局或銀行帳戶的學生,他們的理財素養相對比較好,可能的原因是他 們比較了解儲蓄對於整體理財規劃所帶來的好處。

(四)自我期許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對自我未來的期許,例如畢業後有無升學計畫,對一個人的理財素養有重 大的影響,計畫就讀大學的高中學生,他們的理財素養分數最高。

(五)有修過理財金融相關課程的學生,其整體理財素養並沒有比較好

從研究結果只知高中生的理財素養與父母的教育程度呈現正相關,但是父 母是如何影響子女則有待研究發現。茲將國內自 2001 年到 2013 年彙整於表 2-5,

以便了解研究內容與趨勢。

表 2- 5 國內理財素養實證研究 研究者或機關

(年份)

論文(期刊)主題 論文研究內容 鐘志從、魏秀珍

(2001)

瞭解青少年的金 錢、消費、理財與 投資的概念

以 57 名國中、高中與高職二年級學生為對 象,以訪談方式為研究方法得到結果為:

45.6%的受訪學生希望自己成為有錢人,而 33.3%的學生說錢夠用就好了; 69.6%的國 中學生有固定的零用錢,有固定零用錢的高

中生比例更高為 78.65%,高職生則為

中華民國財金智

郭志安;李文清

葉靜慧

(2010)

國中實施理財教 育對學生理財素 養影響之研究

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北縣某國中八年級學生 實施共十二節課之理財教育教學。其中實驗 組接受共十二節課之理財教育教學,而控制 組部份則無接受此項課程。在教學前後以研 究者自編之「國中生理財素養問卷」及「國 中學生理財知識評量單」做為研究工具對學 生施測。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理財教育前之學生基本背景與理財 素養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在理財教育實施前,不論是

「實驗組」或「控制組」之學生之性別、有 無固定零用錢、有無存錢習慣、有無關心理 財資訊之習慣、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理財教 養態度之基本背景進行考驗,均未呈現顯著 差異。

二、實施理財教育後對二組間學生的理財素 養之影響具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在理財教育實施後,實驗組 學生在「理財認知」、「理財態度」、「理財技 能」、「理財素養」及「理財知識評量」的得 分均明顯高於控制組的學生,且二組間存在 顯著差異。

三、實施理財教育後,多數實驗組學生對理 財教育抱持肯定態度。

李麗香

與表現越正確、越有效。

六、台北縣國中學生理財素養對於理財行為 有顯著的解釋力,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國中學 生的所得與金錢管理、風險與保險、財務責 任三項向度的知識越豐富、態度越正確,其 理財行為表現越好。

洪榮宏

(2012)

臺中市國民小學 教師理財素養與 理財行為之研究

以臺中市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總計有 效樣本為 302 份。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教師理財素養傾向「穩健型」,理 財行為以「穩健獲利型」居多,對理財經濟 敏

銳度屬中等程度。

二、國小教師具有商業學術背景者理財素養 較未具商業背景者更傾向「積極型」。 三、在不同行政區域任教之國小教師,對於 理財素養之傾向趨向不同類型。

四、不同個人每月收支之國小教師,有少許 結餘者較有少許不足者,在理財素養較趨向 於積極型。

五、任教年資較資深之國小教師,對於理財 經濟敏銳度較資淺教師重視程度高。

六、未婚之國小教師在理財行為程度,相較 於已婚教師趨向追求成長。

七、大學畢業之國小教師在理財行為上,相 較於博士學歷教師,更趨向於追求成長型。

八、國小教師在理財素養方面愈投入,其表 現出理財行為愈積極。

九、國小教師理財素養能有效解釋理財行 為,其中又以保守型層面對穩健獲利層面影 響力最大。

陳湘瀅

主,並未涉及父母教導與理財社會化相關研究,而統計方法與變項關係之研究有 待更深入探討。

二、國外理財素養實證研究

國外對於理財素養的研究非常豐富,尤其是OECD(2005)與美國的Jump$tart 個人理財素養聯盟歷年的調查,兩者共同的結論是理財素養普遍低落,無論是 學生或是成年人,尤其是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的族群,在我國的研究中也有相 同的情形,金管會(2008)所進行的調查顯示收入與教育程度會影響理財素養。

(一) 美國的 Jump$tart 個人理財素養聯盟的調查研究

美國從 1997 到 2008 年,Jump$tart 個人理財素養聯盟共舉辦了六次高中學 生的理財素養大規模的測驗,測驗結果顯示學生從家庭中獲得較多的理財資源,

家庭環境好的孩子其理財素養相較於不富有的家庭的學生為高。Mandell(2008)

提出警告美國家庭間貧富差距情形會更加惡化。研究結果有下列結論:

1. 美國高中學生理財素養分數逐年下降 2. 家庭年收入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3. 父母親的教育水準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4. 女性的理財素養略勝男性

5. 對自己的期望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6. 有金錢管理經驗與理財素養呈現正相關 7. 美國人普遍缺乏理財素養

Jump$tart 聯盟(1997、2000、2001、2004、2006) 針對美國全國高中的 12 年級部分,進行理財素養問卷調查,發現其平均答對的比率為 57.3%、51.9%、

50.2%、52.3%、52.4%,顯示 12 年級的高中生理財素養仍顯不足,但卻一直未 獲得改善。Chen 與 Volpe (1998)針對大學生個人理財素養之研究,結果理財素 養的平均答對率 53%,顯示大學生理財知識不足,無法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

(二)OECD會員國所進行的理財素養調查

OECD(2005)的四個會員國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澳洲著手進行調查其國 民的理財素養,其衡量理財素養的方式可區分為兩種,一種為美國與韓國所採 用的,其研究對象均為高中學生,給予受試者客觀的題目,以測驗他們的知識、

對理財項目的認識、以及在特殊情境下應用理財概念的能力。另外一種方法則 被英國、日本及澳洲所採行,測驗以詢問受訪者在理財知識、理財工具、理財 決策上對自己的評估與洞察力,是較為主觀的表達方式。

(三)學者研究

Kim(2001)以理財知識與財務之研究,其理財素養問卷答對率為 58.85%,

在問題內容中答對比率較高的為:投資風險與報酬、員工福利、自身權利和信 用卡使用等方面,但利率與信貸使用等方面理財素養相對不足。並發現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家庭收入皆為影響因素。Beverly 與 Burkbalter (2005) 以提升青少年理財素養與財務學習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理財 素養表現低落,並提出藉由財務練習以增進其理財素養。並且在學校教育中提 供適當的理財教育課程。

Valentine與Khayum (2005)針對美國印地安那州西南部鄉村與都市的高中生 進行研究,希望探究經濟社會化與理財素養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每週工作10 到20小時、擁有存款帳戶、家庭年收入在$50000至$75000美元之間的學生,平 均來說比其同儕有較高的理財知識。統計回歸分析發現每週工作10到20小時、

擁有存款帳戶、計畫追求更高學位等因素確實影響學生的答題得分。都市或鄉 村學生在分數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兩者均缺乏理財知識,都市型學生平均答題 51%,鄉村型學生答題50%。此研究也發現經濟社會化,如家庭收入、父母教 育程度與每週打工時間等,確實影響學生在測驗上理財素養的表現。

有 48.3%,這是 1997 年以來一直不斷降低,如此不足,可能影響他們將來成為 有安全理財能力的人(Martin&Oliva, 2001)。

所以理財知識是可以透過理財教育而改善的,Hira 與Loibla(2005)指出

所以理財知識是可以透過理財教育而改善的,Hira 與Loibla(2005)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