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理財態度與行為相關理論

壹、理財態度的定義 一、態度(attitude)

所謂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 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張春興,1991)。態度包含三種成分:(一)認知成 分、(二)情感成分以及(三)行為成分(徐光國,1996;張春興,1991)。

(一)認知成分:個人對事物有所知的程度,包括對其所持有的信念、知識和 訊息,並且信念中含有評價意味,即對於事物有贊同-反對、好-壞、

有利-有害的了解與判斷。

(二)情感成分:個人對事物的愛惡評價,諸如喜歡-厭惡、愉快-不愉快、

接納-排斥、尊敬-貶抑等感情。

(三)行為成分:個人對事物付諸行動的傾向及反應準備。

由上述內容可知,理財態度可以歸納為:對理財事務的了解與看法、喜 好的情形以及從事理財行動的傾向。

二、理財態度(Financial attitude)

理財態度定義為:可以用來衡量中學生關於投資理財所包含各種知識與技 巧的能力、見解與判斷,呈現出對於投資理財的各種價值感(曾永清,

2013a)。

貳、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計畫行為理論是理性行為理論的延伸(Ajzen, 1991),理性行為理論是由學者 Fishbein 於 1967 年提出,而後於 1970 年代將此理論定義、發展並測試。Fishbein 與 Ajzen 於 1975 年將該理論研究總結發表成書,此理論的目的在於預測及理解 人類的行為。

根據理性行為理論,一個人的行為取決於她/他的行為意向,而此意向取決 於這個人對該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以及態度與主觀規範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理性行為理論的發展乃是因為現有的態度理論無法預測行為而引發研究動機 (Ajzen & Fishbein, 1980),後來,該理論發展者加入知覺控制的模型來決定行為 意向及行為,並且將此模型更名為計畫行為理論(Ajzen, 1991)。

該理論針對行為是如何受到三個態度因素: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 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提出了一個框架。計畫行為理論著重於決定個體實際行 為選擇的影響因素(圖 2.1),根據此理論,有三個因素會影響行為意向:對於 目標行為的正面或負面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的控制。換言之,行為意向 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模式(Ajzen, 1991; Ajzen & Fishbein, 1980)。行為態度被認為 是一個人對相關行為的正面或負面的評估,而且是由這個人對於表現一行為的 知覺結果所持的顯著信念所組成。主觀規範是指一個人對特定重要人士對於此 行為是贊同或反對的認知。為了囊括無意識方面的行為,不同於以往傳統的態 度-行為模式,計畫行為理論加入知覺行為的控制變項(Fishbein & Ajzen 1975)。

知覺行為的控制是描述行為表現的知覺困難程度—反映過去經驗和預期阻 礙。一般來說,對表現行為的態度越喜愛,獲得的社會觀感認同越高,那麼對 行為表現的知覺越容易,行為意向就越強。換句話說,行為意向越強,表現此 行為的可能越高。此外,知覺控制會直接影響行為(Ajzen, 1991)。

而此計畫理論的前身—理性行為理論,已經被應用在許多領域,如減重、

職場新人訓練、家庭計劃、消費者行為、選舉、酗酒(Ajzen & Fishbein 1980)、

購買基因改造食物(Cook, Kerr, &Moore, 2002)、客戶怨訴(East, 2000)、線上調查 (Bosnjak, Tuten, & Wittmann, 2005)等議題。

圖 2- 1計畫行為理論

Xiao 與 Wu (2006)研究了在完成一個債務管理計畫時,與消費者行為有關 的影響因子,他們發現對行為的態度和知覺控制會影響實際產生的行為,但主 觀規範卻不然。此外,一群研究者應用計畫行為理論來調查大學生如何形成理 財行為,例如現金、信用和儲蓄管理。根據他們初步的發現,計畫行為理論提 出影響行為意向的三個變因,皆與理財行為意向以及促成該行為的意向有關 (Shim, Xiao, Barber, & Lyons, 2007; Xiao,Shim, Barber, & Lyons, 2007)。

本文將利用此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學生的理財的態度與行為,理由是學生 在成長過程中剛接觸到理財事務,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所以父母是他(她)主 觀規範的角色,當他(她)自己本身開始對理財事務所抱持態度以及在行為中 表現的知覺困難程度時,將表現出行為意向,而本理論所強調的個人的動機與 能力兩因素,也正是行為決擇的關鍵因素。

第三節 理財社會化相關理論(Finan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