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背景變項與「理財素養」、 「理財態度」 、「理財行為」與「父母 理財教導」之分析

在性別差異分析,以「理財素養」構面而言,男生的平均值高於女生,尤 其在「投資策略」向度上差異性顯著,反映兩者有顯著差異。而國內學者曾永 清(2013a)針對北部大學生研究,「理財素養」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然而曾 永清(2013b)針對新北市國中生調查,在「理財素養」的「消費與信用」及「投 資策略」向度上則是女性高於男性。Mandell(2008)指出美國於 1997 年與 2002 年的測驗是女生以些微差距領先男生,差距並不大。其次,男生在「理財行為」

的「所得與職業」向度上顯著高於女生。而男生在「理財態度」的四個向度都 比女生有顯著性差異性,男生在理財態度高於女生。

在打工經驗差異分析上,「理財素養」、「理財態度」、「理財行為」與有無打 工經驗皆無顯著差異,但在「父母理財教導」構面上的「父母理財行為」則顯 示有打工經驗者高於無打工經驗者。Mortimer(2003)發現有工作經驗的青少年可 以學到一些最好且最有利的理財課程,包括責任感,還有更好的理財技能。然

它被視為進入大人的職場世界中預期設社會化的一個合適環境,而另一方面它 被視為會耗盡學生在學校課業上可能需要的時間和精力(Greenberger and

Steinberg 1986; Zimmer-Gembeck and Mortimer 2006)。不過,有工作的年輕人明 顯的比沒有工作的年輕人更懂得儲蓄且更具有理財知識(Erskine et al. 2006;

Mandell 2009)。本研究顯示與呂秋萍(2010)針對新北市國中生研究有關「理 財素養」的差異分析時,有打工經驗者在「投資策略」向度上顯著高於沒有打 工經驗,與本文研究結果是不一致。

在學校城鄉位置差異分析上,學校在台中市區者在「理財素養」的「銀行 與金融服務」、「所得與金錢管理」向度上顯著高於在郊區(鄉鎮),但在「投資 策略」向度上確是學校在台中市郊區(鄉鎮)者高於市區者。而在「理財態度」

的「自力性」上,學校在台中市區者比郊區(鄉鎮)者有顯著差異。

父親學歷之差異分析,在「理財素養」構面中的「銀行與金融服務」向度,

父親「碩士學歷以上」分別高於「大學」「高中」「國中」等學歷,而且有顯著 不同,也就是學歷愈高者父親對金融投資與理財資訊愈敏銳;而母親也因學歷 高低而影響理財的素養,但是母親在「碩士學歷以上」與「大學」之間差異則 不顯著。在「理財行為」構面中,父親與母親在「儲蓄與投資」與「風險管理 與保險」兩向度,受學歷高低而影響,其他向度則不顯著,也許針對金錢風險 管理與預算上與學歷高低有關。在「理財態度」構面中,「求財性」向度與父、

母親學歷有顯著關係,父親是「碩士學歷以上」與「大學」之間則不顯著,而 母親則是「大學學歷」則顯著高於「碩士學歷以上」,也許具備碩士學歷母親受 本身專業因素影響,對追求財富態度反而不如大學程度。在「父母理財教導」

構面中的「父母理財行為」向度與父、母親學歷有顯著關係,父親因學歷高低 而有所不同,但母親則在「碩士學歷以上」與「大學」之間差異性不顯著。 Hogarth and Hilgert(2002)發現理財知識較高的受試者,其教育水準也是較高, Cole, Paulson, and Shastry(2012)認證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理財知識, Robb and

Woodyard(2011)發現教育水準是理財行為顯著影響因素。總之,而研究顯示 教育水準與理財素養(知識)與理財行為是有影響的。

二、 「父母理財教導」與「理財素養」 、 「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之間 關係

(一)「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之關係

本文是針對高中生研究顯示,理財素養對理財行為之潛在變項產生正向效 果,係數值為 0.42,與國內曾永清(2013 b)針對新北市 19 所國中研究結果為 0.68,大致獲得相同結果,本研究支持先前之實證研究,與國外 Hilgert 等人 (2003) 認為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是正向相關性,研究結果相符。Jones (2005)在 測量理財知識,結果並沒有發現知識和大學學生的信用卡負債行為之間有顯著 關係,同樣地,Borden 等人 (2008) 的研究中也發現,理財素養和有效的理財 行為及危險的理財行為之間沒有明顯關係存在。總之,從現有文獻結論是有一 些不一致,有待以後再驗證之。

(二)「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之關係

高中生的理財素養會同時影響其理財態度和理財行為,與 Chen 與

Volpe(1998), Bauer 等人(2000),Blalock 等人(2004)認為理財素養與態度有正向關 係的結果相同,也就是理財知識增加,可以正確的改善個人理財態度(Lyons, 2005)。本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理財素養對理財行為的強度(0.42, p=.00),高於 理財態度(0.37, p=.00),因此如何提昇理財素養是理財教育重要的課題。尤其「理 財素養」中的「消費與信用」及「財務責任」項目是有較大的影響力,而與理 財態度的「自力性」與「安全性」,也有契合觀念之處,如消費上自制與責任,

學習理財知識與技能才能降低風險等。

(三)「父母理財教導」、「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

本文是針對高中生的「父母理財教導」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理財素

養」,並正向影響學生的「理財態度」。「父母理財教導」會直接、正向影響大學 生的「理財素養」,並正向影響學生的「理財態度」,這個結果與 Clarke 等人(2005), Cude 等人(2006), Denes(1994),Shim 等人(2010)的發現均相同。Shim 等人(2009)

並依據 Ajzen 的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而提出學生的認知 行為控制與態度,並和父母主觀規範是與理財滿意與行為是相關的。所以我們 可以了解學生擁有客觀與主觀的理財知識,將以更多認知行為控制與正面態度,

而發展出更健全的理財行為。

其次,Shim 等人(2010)發現,父母、學校與工作經驗會影響大學生之理財 學習,而父母的教導與學生的理財態度、行為有正向關係,而以父母角色比工 作經驗和曾習高中理財教育兩者的合計更具有影響力。國內學者曾永清(2013a)

針對北部大學生研究,也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發現,「雙親理財教育」

中,父母能否在理財知識與技能上給與教導、協助理財,有較大的解釋變異,

其會直接而正向影響大學生的「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並認為學生理財素 養社會化過程中,父母的教導扮演著正向的功效,當學生於家庭中建立正確的 知識與態度後,也將正向影響他們未來的理財行為,而學生的理財素養增加,

也可以正確地改善個人理財態度。

所以「父母理財教導」經由理財素養或是理財態度為中介變項而影響到「理 財行為」,其影響力占總值的 82.1%,可見父母雙親若要影響子女未來理財行為,

增強子女的理財相關知識與技能是重要的途徑。國外曾針對高中剛畢業進入大 一學生做的研究,發現父母理財教導既然能影響子女的理財參與,當學生建立 正確的知識與態度後,可以推論的是,也將正向影響大學生未來的理財行為,

能預期他們會有較正確的理財行為(Shim, Barber, Card, Xiao, & Serido, 2010),亦 即當學生在學校內養成金融習慣時,會將之繼續帶到成年人的生活中,他們的 理財素養越高,在生活中遇到財務困境會越少(Grable & Joo, 1998)。反之,在沒 有適當的理財社會化學習,大學生理財素養相對不足時,將影響學生成為有建

全財務狀況的成人(Mandell, 2008),所以父母親愈早以理財角色介入子女的生活,

愈有益於子女的理財態度與行為,而高中生的理財素養與知識經由社會化學習 有助於進入大學與成人生活。

總之,父母是對子女實施理財教育時間最長、開始最早、影響最大、效果 最明顯的主體(Coleman, 2008)父母有關投資理財、消費儲蓄、金錢觀等理念,

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面臨就業或財務選擇時的考量,甚至父母從小對子女在 儲蓄與預算上重視,可以降低未來從事賭博的行為(Solheim et al.,2011)。所以如 何透過社會教育管道,增加父母的理財素養,對本身與子女,具有雙重效益,

值得教育相關單位朝此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