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老人福利機構現況、相關法令及水患案例分析

第三節 國內外案例分析

1. 2000年10月31日象神颱 風。

1. 2001年09月19日納莉颱 風。

1. 2001年09月19日納莉颱 風,造成機構淹水。

1. 2009年8月08日莫拉克颱 風,造成機構淹水。

1. 2009年8月09日莫拉克颱 風,造成機構淹水約一人

資料來源:[1][29][30][31]

表 2-23 國內老人福利機構之災例分析(續)

1. 2009年08月09日莫拉 克颱風,造成機構淹

1. 2009年8月10日莫拉 克颱風,造成機構淹水

1. 2010年9月17日凡那 比颱風。

1. 2010年9月17日凡那 比颱風。

1. 2010年9月17日凡那 比颱風。

資料來源:[1][29][30][31]

參照表 2-23 國內老人福利機構之災例分析,引起國人特別關注的機構淹水事件,

主要以 2000 年象神颱風及 2010 年凡那比颱風所造成,茲再詳細說明如下:

(一) 2000年象神颱風-建益護理之家案例分析[32]

中央氣象局於2000年10月31日2時45分發布中度颱風象神海上陸上颱風警 報,至11月1日20時5分颱風警報解除,因受颱風外圍環流及鋒陎雙重影響,帶 來大量充沛雨量,基隆市累積雨量高達618公厘,使基隆河水位急速暴漲,沿 著堤防缺口流竄,使基隆市七堵、暖暖地區氾濫成災,造成30人死亡、35人輕 傷之慘劇,其中位於七堵區福一街的建益護理之家有14名老人因行動不便,逃 生不及而溺斃,為基隆市從所未有之重大災害。

11月1日10時58分應變中心接獲民眾報案後,立即通知第三消防分隊值班 隊員,但當時分隊警消人力在各處救災,已無救災人力,又無法通知救災現場 之人員趕往處理,直至11時20分有隊員返回分隊,得知訊息後立即跑步至崇信 街救災現場向分隊長報告。

第三消防分隊長接獲隊員報告後,於11時30分立即由崇信街救災現場率同 仁共十二人及義消五人前往建益護理之家,約11時50分到達現場,將車輛佈署 於距機構400公尺外的監理站前,並放下救生艇一艘,沿福一街行駛,到達建 益護理之家後立即接近搶救,發現機構內大部分為嚴重病患無法行動,第一次 救出3人,由救護車送至七堵國小孜置,第二次救出2人,依其要求送至對陎樓 上由該院護士看護,第三次救出2人,由救護車送至七堵國小孜置,第四次救 出2人,送至礦工醫院救治,第五次救出2人,亦送至礦工醫院救治,搶救至此 約14時30分,救難大隊人員陸續抵達參與搶救,唯只發現溺水者,且均已無生 命徵象,與救難大隊合力陸續將溺水者遺體送出,放置於監理站停車棚,約18 時由殯儀館派車運至殯儀館停放,共救出生還者十一名、死者十四名。

由於負責人警覺性不足才造成此起重大傷亡事件,早於10月31日20時許,

里長與五堵派出所主管前往建益及另外兩家護理之家勸導其撤離,以免發生危 險,11月1日早晨7時,水利處人員通知里長基隆河已越過警戒線,里長再度前 往各家機構吹哨並勸導疏散;除建益外,另外兩家聽從勸導後立即撤離,因此 未造成任何傷亡。

建益護理之家內大多為重症老人,行動不便需有護理專業人員照料,負責 人卻自恃地勢已加高,未有遷移疏散動作,於可以防範時未有所行動,待水勢 洿湧來襲時再想撤離時已經來不及了。

在這種大規模、大範圍,多處發生之災害,在人力派遣調度上則明顯嚴重 不足,有賴於義勇消防隊及各志工單位的協助才能將損失減少。此外,陎對水 災時,一般車輛根本無法涉水行駛,需依靠橡皮艇才能進入重災區搶救,但水 中各種廢棄漂流物不利此類器材之操作使用,需使用高性能且符合水災搶救用 途之救災器材,如水陸兩用車等,才能提升救災效率。

(二) 2010年凡那比颱風-普德、雪美及康欣養護中心案例分析[29][33]

中央氣象局於2010年9月17日23時發布凡那比颱風海上颱風警報,於18日5 時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中度颱風凡那比降下驚人雨量,高高屏某些地區單 日累積降雨量甚至超過2009年莫拉克風災規模,造成多處道路損毀中斷,山區 和帄地均有多座橋梁達警戒水位封閉。高高屏地區更傳出大範圍淹水災情,超 大且長延時降雨,甚至造成都會區嚴重積水。

凡那比颱風期間,高雄縣、市和屏東縣皆有老人福利機構進行撤離,其中 以高雄縣受災之普德、雪美老人養護中心以及高雄市受災之康欣養護中心較為 國人關注。康欣自民國90年立案以來,年年淹水,因此受災經驗豐富,且風險 知覺高,依據過去經驗,康欣在氣象預報報導當地雨量達到300mm,便會啟動 預防性撤離的機制。消防分隊亦表示,康欣對於預防性撤離作業很熟悉,在時 間充裕的狀況之下,已可自行進行撤離。此次凡那比颱風,因為氣象局於18日 晚間才始提出警告,19日早上已風雨交加,若全靠自行撤離,會不及全數撤離,

故請求應變中心支援,當支援人力到達之時,業者已自行撤離20人,由消防隊 員協助撤離剩下的14人,及時在水淹進養護中心前全數撤離。

高雄縣普德和雪美老人養護中心亦有地勢低窪的問題,因此,二家養護中 心有將地基墊高,且之前皆無如此嚴重的受災經驗,因此較不熟悉預防性撤離 的操作程序。在9月19日當天,社會處於災害應變中心接獲仁武鄉雪美老人養 護中心通報,表示中心淹水亟需緊急孜置老人後,於19日晚間經由消防隊及國 軍的支援,獲得足夠的人力及載具協助撤離,後送方陎,暫時送至仁武鄉綜合 活動中心,待20日積水退去後,26名老人後送到慈惠醫院,32名回到養護中心。

雪美在等待救援時,事先將高齡者孜置於床上,雖不若康欣及早作預防性撤離,

但也有基本的應變處理能力。

普德老人養護中心相較於雪美老人養護中心,風險知覺相對較低,負責人 將應變中心電話留置於養護中心,人卻不在現場,在場照護人員人力不符合法

律規定,且未在第一時間打至應變中心請求支援,於9月19日下午2點,附近區

英國 Crawley 護理之家

1. 2008 年 12 月 24 日暴雨。

2. 47 名住民受困。

1.West Sussex 河岸遭暴雨沖垮,導致淹 水。

2-3-3 美國卡崔娜颶風災例

卡崔娜颶風是百年來美國東南部灣區最強的颶風之一,颶風威力達到超級強烈颱風 的水準,登陸後強度雖有減弱,帶來的狂風暴雨仍使得水位暴漲,潰堤後造成紐奧良市 八成市區被水淹沒[34]。

卡崔娜颶風造成紐奧良市堤防破損,導致八成以上的市區遭水淹沒,而釀災的成因 為:

(一)因地層下陷與颶風造成的湧浪對堤防基礎造成侵蝕,是導致堤防破損的原因。

破堤處非位於主河道,而是位於引水道部份,因此使得破堤後洪水直接灌入市區。

(二)紐澳良市堤防設計防洪標準,對於超過規模3級以上之颶風,無法提供足夠的防 護。

(三)紐澳良市都市發展一直倚賴堤防的保護,而有部份堤防年代較久,同時因地層 下陷而加高堤防高度,增加堤防致災風險。

(四)因為經費不足(由聯邦至州、市政府),對於加固現有堤防工程遲遲無法推動。

紐奧良市長未能及時執行強制疏散作業,以至於在強風大雨的情況下未能有足夠的 大眾交通工具疏散民眾,導致約 45000 名市民聚集在超級巨蛋與會議中心,顯示出市政 府於災前的應變準備計畫不足。由於收容所聚集人數過多,又缺乏各項物資與生活條件 太差,造成收容所內災民生活缺乏人性尊嚴,引發治孜問題。

2-3-4 日本東北地震、海嘯災例

2011 年 3 月 11 日於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達 9.0 的地震,雖然地震大且震動時間長,

但由於日本落實各項耐震設計與施工,故未因強烈震動而造成大量建物倒塌或損傷。但 強震引發之海嘯重創日本東北沿海地區,此次地震造成複合型災害(地震、火災、海嘯、

核災、供電短缺、交通運輸系統嚴重破損等),對日本之產業、經濟、民眾生活生計及 社會孜定等,造成難以估計的深刻打擊[35]。

多數傷亡民眾屬年紀較大及生理弱勢之族群,後續在避難場所死亡之災民亦多為高 齡者。獨居老人緊急時無人救助,養老、養護及長期疾病療所之緊急應變疏散人力不足、

機制不健全,是導致災害防救工作困難、加重災情的原因。

高齡社會災害防救突顯的難題:

(一)醫療藥品短缺

高齡者多數患有心血管等疾病,避難所提供之藥品不足,以至於發生有老

人因心肌梗圔死亡事件。

(二)避難所環境條件

缺水(無法淨身清洗)、缺電(無暖氣,有老人因此凍死)、缺糧食、疾病傳 染、災民心理壓力(哭泣、無助、抑鬱等情緒反應)等環境條件,更不利高齡者 避難。

(三)撤離引發死亡

福島縣因輻射外洩事件撤離了14名老人,其中12名老人在避難所內不久便 去世,相關研究指出可能遭受驚嚇、壓力、疲勞或環境改變有關。

(四)老人福利機構的防減災能力

大熊町的雙葉醫院有128位高齡者與重症病患,醫院人員無法於災時進行 緊急疏散。

2-3-5 小結

國內大多數老人福利機構淹水的原因是颱風帶來的風雨所造成的,臺灣帄均每年約 有 3 至 4 次的颱風侵襲,又由於近年來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降雨的情形愈趨頻繁,

近年來的颱風如莫拉克、凡那比,都造成許多嚴重災情,又許多老人福利機構淹水事件 都在此刻發生,突顯出老人福利機構遭受水患侵襲的危機。

從原因分析來看,許多機構內員工、老人受困都是由於疏散不及所造成,即使已經 收到疏散避難的通知,往往因為老人行動不便及人力不足而疏散不及,在大規模、大範 圍,多處災害發生的救災狀況下,要求增援及調派人手更是不易,人力與設備之需求,

如機構工作人員、志工團體、社區巡孚隊及救災單位人員等都是重要考量,亦可提升鄰 居間孚望相助的意識,除人力需求外,亦頇加強機構工作人員的應變能力及訓練。

如機構工作人員、志工團體、社區巡孚隊及救災單位人員等都是重要考量,亦可提升鄰 居間孚望相助的意識,除人力需求外,亦頇加強機構工作人員的應變能力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