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引進外勞之影響評估

第一節 文獻分析

1、 國內文獻

我國自1989 年開放外勞引進以來,有相當多的學者專家就引 進外勞對本國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外勞對國內就業市場及勞工 權益的影響等相關議題進行研究,但因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結 果也有相當大的歧異。

(一)引進外勞對國內就業市場的影響

引進外勞對國內就業市場之影響,一直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

視,而相關研究也時有所見。若以研究方法區分,這些研究可以概 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僅就此議題進行觀念性或邏輯性的分析,並 未進行實證研究或量化分析;第二類是以部分均衡模型進行量化 分析,亦即只考量外勞政策對單一部門(如就業市場)或單一行 為(如廠商勞動需求)的影響;第三類則是以一般均衡模型進行 量化分析,亦即同時考量外勞政策對經濟體系所有部門之影響。

在第一類的文獻中,張清溪(1987)是最早有系統且嚴謹分 析外籍勞工問題的研究。該文以經濟理論的角度,分析引進當外勞 與本勞是同質勞動、異質勞動時,引進外勞對經濟效率的短期效果,

並由資本與技術之變動效果和勞動邊際產值的變動,探討引進外 勞對長期經濟效率的影響。其分析結果顯示引進外勞可以產生提高 效率的結果,包括有利於物質資本投資與人力資本的形成。另一方 面,該文也指出本地非技術工可能因引進外勞而受害,以致國內 所得分配趨向不均,惟此種害處在理論上可以藉由租稅與補貼予 以彌補;如能以提供非技術工職業訓練作為補貼手段,則更可以 累 積 其 人 力 資 本 。 在 1987 年 的 研 究 之 後 , 張 清 溪 又 與 吳 惠 林

(1979)將原有理論模型延伸,分析引進外勞對整體國民福利的 影響,其結論是有正向影響。

張文的研究結果不僅引發後續針對外勞議題的理論性探討,

更引導國內學者實證研究的方向,包括將研究議題鎖定在引進外 勞對本國勞工就業、薪資與人力資本形成的影響、以及對企業投資 的影響。此外,「引進外勞會影響所得分配」也是張文在政策觀念上 所發揮之重大影響。

第一類文獻中,另一值得重視的研究是李誠(2007)以宏觀 的角度分析外勞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以此推 論引進外勞對本國勞工就業權益之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在 1997 年以前引進外勞並不會排擠本國勞工就業機會,因為當時外勞在 我國勞動市場是扮演拼圖版的角色,亦即外勞與本國勞工處在二 個完全隔離的勞動市場工作,互不影響對方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水 準。但在1997 年之後外勞與本勞市場區隔的現象開始模糊,外勞 對本勞的替代效果亦日益浮現。究其原因,除了政府開始利用外勞 扶植資本密集產業之重大投資外,逃跑外勞、外籍幫傭與看護工流 向其他行職業,造成非法陸勞遍佈各業,也是關鍵因素。

相較於其他二類,以部分均衡模型針對引進外勞之影響進行 實證研究的文獻比較多。早期的重要研究有單驥(1996)與徐美、

陳明郎、吳孟道(1997),雖然二者都是以傳統生產函數理論為架

構,推估各種要素之需求函數,但所得結論卻大不相同。前者實證 分析顯示外勞不僅在生產上與本國非技術人員有替代關係,與技 術人員、資本也有替代關係,亦即引進外勞不僅會排擠本國各類勞 工的就業機會,也會阻礙產業升級;反觀徐文的研究結果則顯示 外勞與本國技術性勞工、非技術性勞工、以及資本之間要不是無顯 著的關係,就是呈現互補關係。單文與徐文的差異主要在於前者認 為國內企業在支付外勞薪資時,必須符合基本工資的規定,故在 建構實證模型時將外勞薪資視為外生變數;後者則認為雇主要雇 用多少外勞是由主管機關核定,故將外勞人數視為外生變數。

蔡青龍、林季平(2000)的研究則是先以簡單相關係數分析歷 年外勞密集度與台灣本土失業率、勞動參與率、工作異動率與薪資 成長率之關係,其結果顯示外勞密集度與失業率、工作異動率呈現 高度正相關,與勞動參與率、薪資成長率呈負相關。雖然蔡文將此 結果解讀為引進外勞對國內就業市場之負面影響,但也強調變數 之間的相關,不等同有因果關係。蔡文接著以個人資料進行迴歸分 析,以進一步釐清引進外勞對本國勞工失業之影響。其結果顯示外 勞對本勞之失業傾向有正向影響,亦即本勞所屬行業之外勞密集 度愈高,其失業傾向也愈高,而此影響在製造業、營造業、與社會 及個人服務業更為明顯。

在近幾年的文獻中,江豐富(2006)與許績天、連賢明、劉錦 添(2007)的研究頗值得參考。其中,江文的實證方法與上述蔡文 類似,是以個人資料進行迴歸分析,以個人所屬行業之外勞密集 度為重要解釋變數,探討引進外勞對本國勞工失業、職業選擇及薪 資的影響。其結果顯示在外勞使用密集度愈大的行業,本國勞工失 業的機率愈大,參與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技術工等基層職類 的機率愈低,但參與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事務工作人員、技術 員、助理專業人員、專業人員等較高職類之機率則愈高。江文對此結 果的解釋是外勞對本國基層職類的工作機會有替代效果,但高層 職類工作機會則因引進外勞降低成本,所造成規模效果而增加。此 外,江文也發現外勞密集度對本國大多數職類的薪資都無顯著影 響,只有少數性別的職類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許績天等人(2007)的研究則是以個別廠商資料進行迴歸分 析,並以個別廠商實際雇用的外勞人數為主要解釋變數,探討引 進外勞對本國勞工就業、薪資、與廠商外移的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

平均 而 言 ,額外增加 一 名 製造 業外勞的引進,可以使廠商增加 0.86 名本國勞工的就業。此外,該文也發現引進外勞可以降低廠商

生產成本,延緩廠商外移或歇業的時間,故當外勞人數增加時,

國內廠商家數增加。在薪資的影響方面,該研究發現引進外勞會使 本國勞工的薪資降低,而此效果以小規模廠商較為顯著。

第三類文獻是以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引進外勞之影響,而其研 究方法大都是將外勞人數的變動視為外生變數,並納入 CGE 模型 進行模擬分析。其中,周濟、陳坤銘(1999)的研究主要是模擬分 析引進2%低技術及 2%高技術性外勞之經濟效果。其結果顯示引 進 2%低技術外勞對台灣經濟成長及出口擴張似有助益,但會使 本國低技術勞工之報酬約下降 1%,高技術勞工及資本報酬則分 別上升1%,亦即對所得分配則有不利影響。

涂鈺城、羅炳和、葉春淵(2005)的研究是模擬外勞配額縮減 對各部門產出、失業率與薪資之長期均衡影響,而其結果顯示實質 國內生產毛額將因此下降,各部門工資水準雖會上升,但許多部 門就業量將因此減少。由於工資水準上升幅度較就業量增加幅度小,

故整體勞動報酬下降。

同樣是探討縮減外勞配額的影響,黃玟儀、葉春淵、李家銘

(2006)的模擬分析結果卻顯示當民間營造工程及公共工程部門 外勞配額上限由 30%降為 20%時,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將因此增加 179 億元,但各部門工資水準將下降 0.051%至 0.154%。

上述各CGE 模型都假設勞動市場是充分就業,而此假設顯然 與實際情形不符。因此,陳坤銘(2007)便將工資向下調整僵固性 融入CGE 模型,重新模擬分析引進外籍低技術勞工的影響,其結 果顯示引進 2%低技術外勞將使本國低技術工失業人口僅增加 6.6 千人,影響程度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不論是本國低技術或高技 術勞工的實質工資水準、或資本之實質報酬都會因此而增加。此外,

該研究也發現引進低技術外勞對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有相當助益,

但對實質國民生產毛額則無顯著影響。

王素彎、辛炳隆(2008)利用次級資料與問卷調查,釐清開放 3K3 班產業經常性申請外勞對國內就業市場之影響。在次級資料分 析方面,研究發現引進產業外勞對本國勞工薪資、工作時數、失業 比率、以及職災率皆無顯著影響。

在勞工問卷調查方面,該研究發現受訪者認為企業引進外勞 的原因以「外勞雇用成本較低」最為常見,其次是「外勞較能忍受惡 劣的工作環境」與「外勞較願意配合加班」。至於引進外勞對本國勞 工所造成的影響則正反二面都有,正面影響以「減少輪值夜班」最

為常見,其次是「不用再從事危險的工作」;負面影響則以「雇主調 高薪資意願的降低」與「工作上與外勞溝通困難」最為常見,其次是

「工作機會被外勞取代」。對於目前公司尚無引進外勞的勞工,雖然 有 76.3%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擔心公司未來引進外勞,但對 23.7%

會擔心的勞工而言,主要考量點為「工作機會可能被外勞取代」與

「擔心雇主調薪意願較低或降低調薪幅度」。

(二)引進產業外勞對產業升級的影響

引進外勞對國內產業升級的影響,相關的文獻不多,僅有如 如 單 驥 (1996 ) 及 單 驥 與 廖 建 富 ( 1999 ) 利 用 問 卷 資 料 , 以 Translog 型態的成本函數估計外勞與台灣各類勞工間的替代性與 互補性,發現由於外勞與本勞間存在明顯的薪資差異,使得產業 在節省成本的誘因之下,對外籍勞工產生超額需求,不但減少本 勞的就業機會,也減緩國內產業升級及工廠自動化的腳步。林振輝、

羅紀琼(2004)從理論模型與實證結果皆得出引進外勞會降低廠商 進行R&D 投資意願,進而降低其技術水準的結果,因此影響產業 升級。但是馬凱在(1995)年即曾提出,儘管技術最領先、資本密 集度最高的產業也有許多需要使用勞力密集的工作,無法完全以 機械來取代,因此我們應順應產業發展需要,適度開放外勞,避 免百般刁難或縮減引進數量,才能讓台灣的產業順利發展,快速 升級。

林振輝(2004)的研究則是以引進外籍勞工對於本國廠商生 產技術水準與產業平均技術水準成長率的影響為主題。其理論模型 預期與實證結果皆顯示引進外籍勞工會降低廠商進行 R&D 投資 的意願,進而降低其技術水準。

王素彎、辛炳隆、林嘉慧(2008)利用問卷調查,發現無論企 業規模大小,凡企業引進外勞皆有助於擴大國內生產規模、增加營 業額、提高獲利率,進一步可穩定企業經營、改善投資環境、降低經 營風險,以及解決基層人力不足等問題,對於企業根留台灣、減少 產業外移具有改善成效。對於產品品質提升、國內技術升級與產品 多元化推展,則未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不同於上述林振輝與羅紀琼的研究發現,李宜等人(2009)

利用時間數列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製造業歷年的研發密度、研發支 出、GDP 與外勞人數皆隨著時間的演進,均見逐漸成長,而從相 關結果來看,外勞人數與國內的投資、研發均隨著經濟發展而逐年 增加,因此彼此呈同向發展,而研發占投資比重因無固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