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內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 國內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由於異國婚姻的比率逐年增加,近年來台灣在人口結構上出現重大的轉變,

外籍新移民成為台灣新出現的族群,「新台灣之子」逐漸成為台灣下一代重要的 組成份子。根據內政統計通報(內政部,2008)的資料顯示,生母非本國籍的新 生兒比率自 1999 年起快速上升,至 2003 年達最高點,2004 年之後雖呈現下降之

現象,但 2007 年平均每百個新生兒中仍有 11 個是外籍配偶所生,其中 5 位為大 陸配偶的婚生子女,6 位為其他國籍配偶的婚生子女。而外籍配偶子女的就學比 例也越來越高,國小階段的外籍配偶子女的比例,由九十二學年度的 1.39%攀升 到九十六學年度的 5.19%,統計處預估到了 100 學年度的國小一年級學生,可能 有三分之一是屬於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因此,「新移民子女」在台灣接受國民 教育所衍生的相關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有關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的相關研究已愈來愈多,教育部統計處(教育部統 計處,2005)所進行的「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是 屬於較為全面性的調查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新移民國小學童各領域的學習成 就大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但是在各縣市和各領域之間仍存在一些個別差異,例 如,新移民子女在「數學」領域的成就普遍低於在「國語」、「健康和體育」或「綜 合活動」等領域的表現;而且資料顯示,這個現象從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時期就 已產生,尤其以低成就者更為明顯,而且,這種情況隨著年級的增加有每況愈下 的趨勢,王世英等九人(2006)探討我國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成就現況,也得到相 同的研究結果。茲將近年來探討新移民子女之學業成就的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壹、學生背景

一、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人口數

何美瑤(2007)探討 1151 位臺北縣市國民小學中年級外籍與本籍配偶之子 女學業成就的差異,結果發現家庭的社經地位與子女學習成就有正面的影響。家 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子女,其學業成績表現越好;家庭社經地位越低的子女,其學 業成績表現越差。

林璣萍(2003)對 319 位本國籍及新移民子女進入小學後的學習適應現況進

行量化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外籍新娘子女確實存在整體學習弱勢的現況,父親的 社經地位對子女的學校適應有影響,而外籍母親之原國教育、華裔背景對子女的 學業成就也會產生影響。

劉秀燕(2003)、黃琬玲(2005)、陳智龍(2005)分別以 8 位、5 位、5 位 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探討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環境因素對其子女行為表現之影 響。研究結果發現新移民子女由於受到父母親社經地位較低的不利因素影響,致 使其學業成就較為低落,語言程度較差。

柯淑慧(2004)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一年級 119 位外籍母親之子女與 149 位本 國籍母親之子女為研究對象,探討學業成就與家庭背景之間的差異及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外籍母親之子女,其學業成就低於本籍母親之子女,尤其是數學領 域成就達顯著,但學業成就與家庭社經地位之潛在變項無顯著正相關。謝慶皇

(2004)訪談 4 位外籍配偶子女,探討其學習成就表現與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 語言溝通等社會脈絡的關係,發現在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也得 到和柯淑慧相近的結果。

鍾文悌(2005)探討 391 位屏東縣小一至小五的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 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業表現上確實較為落後,低 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整體學業表現不因社經地位不同有所差異;中高年級外籍配偶 子女在數學、社會、自然與科技的科目上因社經地位不同有所差異,至於外籍配 偶子女的學業表現則不因家中子女數不同而有所差異。

蔡清中(2005)探討 218 位台中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 應、學業成就的現況,以及外籍配偶子女之背景變項、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間的 相關情形,並比較其與 218 位本籍配偶子女在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上的差異。研 究結果發現台中縣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業成就顯著低於本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因 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呈現弱勢現象。

謝進昌(2007)利用 2007 年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簡稱 TASA 2007)探討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心理、背 景特質表現,以及與本土子女的分析比較。結果發現在針對 TASA 2007 數學成就 進行族群間之比較時,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並未存在顯著的族群差異;但是國小四 年級的學生則以本土子女的數學成就表現優於新移民子女。而持續於分析是否存 在其它因素影響時,結果顯示族群間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均衡才是真正影響之主 因。就族群與變項間之交互作用而言,學生家中過多的手足數及家庭社經地位低 落會對學生的數學成就產生負面的影響;而其餘如來自身處主流語言環境、具備 高家庭社經地位皆能正向的影響數學成就。

由於家庭是社會結構中最基本的單位,子女尚未就學前,最早接觸的就是家 庭教育;因此,家庭社經背景對學習成就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父母的家庭 社經背景若偏低,所能給予其子女在課業上的協助相對有限,或者間接忽視子女 的學習與課業,容易導致子女的學習不力或學習意願低落,進而影響子女的學習 成就。本研究希望透過 TIMSS 2003 學生問卷中的資料分析,了解父母親出生地 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各個變項是否也有所不同,以及學生的家庭背景中各個變項對 數學成就的影響情形。

二、在家經常使用的語言

楊艾俐(2003)提出外籍母親在語言、閱讀和書寫能力相當有限,所以,造 成子女在學習上吃力或落後現象。陳清花(2004)利用澎湖縣立各國民小學之「新 移民女性之子女」為研究對象,企圖釐清新移民女性所生子女在學習上是否存在 著特殊問題,以界定其在學校學習是否發生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母親華語能力對 其子女學業成就有影響;母親華語能力愈佳,其子女學業成就愈高。黃琬玲(2005)

以 5 位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背景與學習 適應情形之影響,也得到相近的結果。

盧秀芳(2004)訪談 3 個外籍配偶家庭以探討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 學校生活適應之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外籍新娘是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 物,其子女因為受到口語表達不足,導致學習成就偏低。謝慶皇(2004)訪談 4 位外籍配偶子女,探討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成就表現與其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 語言溝通等社會脈絡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外籍配偶受限於語言文字使用的困 難,不易參與子女課業學習活動,其子女的學業成就亦較低落。

柯淑慧(2004)探討基隆市國民小學一年級 119 位外籍母親之子女與 149 位 本籍母親之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庭背景之間的差異及相關因素,結果發現外籍母 親的子女在語言發展多數呈現遲緩或刺激不足現象,導致對語句理解困難或表達 不當,因此產生學習困擾。

黃綺君(2005)探討 299 位新竹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 度與學習成就之現況,結果發現母親中文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學習信心與數學 成就也愈高。陳智龍(2005)以 5 位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探討新竹市國民小 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之成功因素,也得到母親語言程度會影響其子女課業 學習的結論。

蔡清中(2005)探討 218 位台中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 應、學業成就的現況,以及外籍配偶子女之背景變項、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間的 相關情形,並比較其與 218 位本籍配偶子女在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上的差異。研 究結果發現學業成就因母親國語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外籍配偶子女的顯著低於 本國籍配偶子女。

由上述的研究可以得知語言對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的影響很大,因為語言是 學習最重要的基礎,任何學習都必須經過語言的轉換才能加以吸收。新移民子女 由於其父親或母親原國語言的限制,對學童學業成就上的表現應有一定程度的影 響。本研究希望探討新移民和非新移民在家說國語的頻率是否相同,並進一步探

討在家說國語的頻率是否為影響其數學成就之最重要的因素。

貳、家庭環境

一、家庭的教育物質設備(電算器、電腦、書桌、字典)

柯淑慧(2004)探討基隆市國民小學一年級外籍母親之子女 119 位、本籍母 親之子女 149 位的學業成就與家庭背景之間的差異及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新 移民子女家中有電腦的的百分比低於非新移民子女,其數學和語文領域的學業成 就低於非新移民子女,達顯著差異。黃綺君(2005)進行新竹市國民小學中高年 級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也得到相近的結果,新移民子女 的家庭學習環境愈好者,其國語與數學的學業成就也愈高。

黃立婷(2005)探討 627 位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 期望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影響,結果顯示家中是否擁有電腦對新 住民子女的學習狀況並無顯著差異。林詩琴(2007)探討 125 位基隆市國小高年

黃立婷(2005)探討 627 位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 期望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影響,結果顯示家中是否擁有電腦對新 住民子女的學習狀況並無顯著差異。林詩琴(2007)探討 125 位基隆市國小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