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學童數學成就之因子的相關研究

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子很多,包括來自家庭的資源、父母的教育程度及職 業、個人先備知識、學生自我期望、學習自信程度、學習動機、同儕互動、學校 資源、課程因素、教師特質與教學策略等各種因素。Centra 和 Potter(1980)認 為學校特質、校內環境、教師特質、教學表現、學生特質及學生行為等六組變數 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其中學生特質包含社會地位、種族、父母影響、性向、

先備知識、價值觀和態度、教育期望、認知、學習風格等因素。而在校內上課時 間的長短、老師是否協同教學及老師價值觀與社會地位,也會影響學生學習成就。

Natriello 和 McDill(1986)則認為有四類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包括 家庭因素、教育期望、表現標準以及家庭作業時間多寡。其中家庭因素又包括父 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性別、能力、家中孩童數、家中圖書數、

家中氣氛及家庭背景。教育期望包括父親教育期望、母親教育期望、學生自我期 望。表現標準又細分為教師標準(例如:教師是否讓課堂不會寫的習題讓孩童帶 回家寫)、家長標準(例如:家長是否有建立規則要孩童一定要在家中寫作業)

及同儕標準(例如:學童是否因為交朋友而讓學業成績提高)。

Lee(1987)認為教師特質(社會地位、價值觀及教學知識等)、學校特性(教 職員比率、學生社會地位)、校內情形(協同教學、班級人數、學校教學時間及 學校氣氛)對教學表現及學生行為有影響;而學生行為及學生特質(社經地位、

價值、態度、期望、性別與學習風格)也會對學生學習成果(認知與非認知結果)

有影響。

許多學者也曾針對影響數學成就之因素進行相關研究。Furno 和 Collins

(1967)發現小班教學有助於學業成就。Singh 和 Ozturk(2000)發現社經地位、

先前數學成就及校內數學課程學習單元愈多,學生數學成就有正向顯著影響;而 校外打工時數愈多,則有負向顯著影響。馬信行(1985)、巫有鎰(1999)與吳 琪玉(2004)等三人認為家庭結構與文化環境因素會影響數學成就。黃文俊(2004)

的研究指出文化態度、文化活動、文化資訊是影響數學成就的關鍵因素。鄭心怡

(2004)以宏觀角度進行跨國分析,結果發現經濟與教育是影響數學成就的重大 因素。茲將近年來與本研究目的相關的文獻整理如下:

壹、學生背景

一、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人口數

de Graff(1986)利用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荷蘭學生教育成就獲得情形。他將 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及父親職業、家庭所得、家中孩童數視為社經環境 因素,分別以第一代(最老)子女教育程度及第二代子女教育程度獲得情形視為 家庭教育程度獲得狀況。de Graff 的研究結果發現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 及父親職業、家庭所得、家中孩童數等因素對數學成就有顯著影響;社經環境因 素與家庭教育成就獲得的相關係數在第一代與第二代分別為.65 及.41。

Katsillis 和 Rubinsion(1990)探討希臘高中生家庭社經地位、父親職業等級 對於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其學業成就有正向影 響,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其學業成就較佳;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先前學業成 就與家庭作業所花時間,對後來學業成就有正向顯著影響;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對 不同學科(語言、數學、科學及歷史)的學業成就都有正向顯著影響。

Downey(1995)認為家庭背景因素中,尚有所謂的「資源稀釋」現象,由於 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資源有限,當家中兄弟姊妹人數眾多時,父母和子女互動

的機會相對變少,家庭資源及設備的使用也被分散和稀釋,會對子女的學業成就 產生不利的影響。張善楠和黃毅志等學者也有相同的觀點,認為資源稀釋會影響 家庭親子互動的品質;兄弟姊妹越多,父母親對子女的關注會被分散,家庭中的 社會資本和教育資源會被稀釋(巫有鎰,1999;張善楠、黃毅志,1999;陳怡靖、

鄭燿男,2000;許崇憲,2002)。Powell 和 Steelman(1990)指出對核心家庭而 言,手足數目(即兄弟姊妹數)愈多則學業成就愈差。以 Coleman(1988)的觀 點而言,父母的時間精力有限,子女人數越多,則每位子女獲得父母的關心與幫 助(即社會資本)越少,進而影響其學業表現。

Singh 和 Ozturk(2000)利用美國「國家教育長期追蹤研究」(NELS)資料 庫研究影響中學生的數學成就,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生的數學學 習成就有正向顯著影響。邱霓敏(2001)以 616 位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探討學 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影響。結果發現家庭社經地位愈高之國小學 童,其學業成就的表現愈佳;反之,家庭社經地位愈低之國小學童,其學業表現 愈差。

Van den Broeck, Opdenakker, Hermans 和 Van Damme(2003)研究芬蘭參與 TIMSS 1999 的數學成績與學生社經地位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家長社經地位雖然 與數學成就有顯著相關,但是相關係數不高;他們進一步提出建議,希望 TIMSS 在進行各國的社經地位測量時,應重新思考較適當的變項。

二、在家經常使用的語言

林碧珍和蔡文煥(2005)利用 TIMSSS 2003 的資料探討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 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發現在家越常使用與學校評量試題的相同語言之學 生,其數學成就平均分數越高。陳麗妃(2006)利用 TIMSS 2003 的資料探討台 灣、新加坡、日本、美國、荷蘭、義大利及澳大利亞等七個國家,國小四年級學 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我國小四

學生使用調查語言頻率高者,其科學興趣、科學自信與科學成就均較頻率低者為 佳。

綜合以上的研究可以得知:在家使用調查語言頻率與數學及科學成就有關,

使用調查語言頻率高者,其數學與科學成就愈高;家中人口數越多,其學習成就 越低。

貳、學生家庭環境

Bourdieu(1973)倡導文化資本理論,認為家庭文化資源多寡會影響學生學 業成就。Bourdieu 指出個體因所處的文化地位不同或不平等,在教育中可能會被 複製不同階級文化;至於文化資本的獲得,以及文化資本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則 是源自於家庭。文化資本的內涵相當廣泛,例如:家中擁有的圖書數、百科全書 數、雜誌數、電腦數、電腦軟體、有無書桌提供子弟念書、有無書房作為學生學 習場所,家長是否在課餘時間帶子弟到社教機構、美術館、天文館、動物園,或 是藝術館參觀,家長每年購買圖書情形,以及家長與陪伴子女作功課時間。即家 庭中的文化資本愈多,子女會因為感受到家庭的文化資本而產生文化氣息,因而 在學業上的學習成就將愈高。

Teachman(1987)針對教育資源概念進行相關研究,提到家庭教育資源對提 升子女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他認為家庭教育資源是指父母為提升家庭讀書環境,

促進學童學業技能、動機及導向所提供的人文及物質資源,具體的「教育資源」

指的是家中「是否有固定的地方可以讀書」、「是否有參考書籍」、「是否有報紙或 百科全書」等要項;當家庭中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愈多,例如:提供閱讀書籍(百 科全書、字典等)、家庭讀書環境、電腦數量、個人書房…等,愈能促進子女的 學習技能與學習動機。

孫清山和黃毅志研究台灣地區民眾的各級升學機率時,以家庭的物質設備作 變項來探討對教育成就的影響,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高者,讀書環境越佳,補習 的機會也越多,有助於提高成績與升學的機會。例如:父母買課外讀物的頻率、

擁有個人書桌、書架,以及補習教育對於升學有重要的影響(引自陳麗妃,2006)。 國內外對於家庭環境之相關研究因分析角度與探討變項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的定義。英國學者 Wiseman 將家庭環境分為家庭物質設備、子女人數、父親職業 及父母教育程度(引自 Banks, 1978;林清江譯,1988)。陳翠華(1996)認為家 庭環境包括家庭社經地位和父母教育期望。陳麗妃(2006)將家庭環境分為物質、

精神與一般狀況三方面,物質方面包括家庭的教育物質設備、父母運用金錢在子 女教育的物質與學習投資,精神方面包括教養與關心方式、環境氣氛或人際關 係、親子依附、互動關係、家庭的休閒興趣與知性文化活動;一般狀況則包括家 庭結構、子女人數、排行序、父母教育程度、職業、社經地位,其中家庭的休閒 興趣與知性文化活動兩項仍須靠部份物質方面支持。

本研究對家庭環境的定義與陳麗妃(2006)相近,將家庭環境細分成家庭的 教育物質設備(電算器、電腦、書桌、字典),父母運用金錢在子女教育的物質 投資(家中藏書量)與補習教育的學習投資(參加補習教育的情形)。茲將近年 來探討家庭環境與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整理敘述如下:

一、家庭的教育物質設備(電算器、電腦、書桌、字典)

張善楠和黃毅志(1999)以家庭讀書環境的佈置(包括專用的書桌、書房,

課外讀物、字典、百科全書等等教育設施)對於教育成就的影響之研究發現家中 教育物質設備對教育成就有正向影響。林碧珍和蔡文煥(2005)利用 TIMSSS 2003 的資料探討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家 中有提供電腦或書桌的學習環境,學生的數學成就平均分數越高。陳麗妃(2006)

利用 TIMSS 2003 的資料探討台灣、新加坡、日本、美國、荷蘭、義大利及澳大

利亞等七個國家,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

利亞等七個國家,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