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是利用 AM 統計軟體(AM statistical software)分析 TIMSS 2003 台灣 地區國小四年級數學成就的資料,研究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家庭背景、

家中設備、數學興趣即數學自信與數學學習成就等各方面是否有差異,並且進一 步探討影響新移民子女數學成就的因素。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第五節為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社經環境的變遷,縮短了國與國的距離,使 得台灣在人口結構上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在台灣社會步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國人 跨國經商、移民、留學、工作…等機會也大大提升,跨國婚姻的比例相對提高,

加上自 1990 年(民國七十九年)起,政府有條件地開放大陸地區人士來台,以 及婚姻仲介的崛起等種種因素,台灣新移民也因此因運而生(陳雪玉,2005;夏 曉鵑,2002)。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新移民的人數從 2004 年底的三十三萬六千四百八十三人,增加到 2007 年底的三十九萬九千零三十八 人;而新移民子女就學的人數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據統計,全台國小學童數在 九十二學年為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五人,其中,新移民子女學生數為三萬 零四十人,佔總學童數的 1.39%;到九十六學年度的一百七十五萬三千九百三十 人,新移民子女則增加為九萬零九百五十八人,佔總學童數的 5.19%(教育部統 計處,2008)。五年間,新移民子女的就學比例提高了近四倍之多。

早期台灣新移民的形成,主要係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部分退伍 老兵面臨擇偶困難,於是少數在台灣的東南亞歸國華僑媒介印尼、菲律賓、泰國 及馬來西亞的貧困婦女來台通婚(夏曉鵑,2002)。而後,由於婚姻市場的變質 以及婚姻仲介的形成,許多社會與經濟權力較弱勢的台灣男性,在台灣難以找到 適合的結婚對象,轉而透過婚姻仲介的管道,至東南亞地區尋找結婚對象(陳雪 玉,2005)。所以許多新移民在原鄉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半集中在小學及初 中;而其台籍父親教育程度也多在高中職以下,且社經地位較低,居住地也較偏 遠,加上新移民在語言上、文化背景之差異與社會適應等文化不利因素,對學童 在學習成就上造成負面影響(蕭昭鵑,2000;盧秀芳,2004)。

許多研究顯示家庭因素是影響學校生活適應的主因。如 Natriello 和 McDill

(1986)的研究指出,家庭因素包括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父親職業、性別、能 力、家中孩童數、家中圖書數、家中氣氛、家庭背景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

羅珮華(2004)發現學生在家中講測驗使用的語言之頻率越高的,其科學成就較 高;在家中講測驗使用的語言之頻率越低的,其科學成就較低。黃綺君(2005)

的研究發現母親中文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學習信心、習慣與國語數學成就也愈 高。而新移民子女通常在本國語言的能力及發展方面較父母皆為本國籍家庭的子 女來的遲緩,遲緩的語言能力發展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成就(楊秋蘋,

2004)。部份新移民因為語言、文化或本身程度有限等因素,無從幫助子女的學 習,造成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障礙(張芳全,2005)。

除此之外,家庭的社經地位也深深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Ckheed, Fuller 和 Nyirongo 發現在工業化發展中的國家裡,家庭經濟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解釋力 較強,而第三世界中,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家庭經濟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解 釋力較弱(引自陳正昌,1994)。羅珮華(2004)發現每日花較多時間在自然科 學課外輔導/補習、研讀自然科學或做自然科學作業的學生,其科學成就較高。早 期的新移民家庭多半社經地位較低,沒有額外的經濟能力可以用在子女教育的物

質與學習投資上,如添購書籍、參加補習班的教育等等,導致許多新移民子女在 學習成就表現呈現落後的現象(蘇容瑾,2004)。

為了因應新移民子女就學人數比例快速成長的情況,教育部從民國 70 年代 中期,即開始進行政策研究及經費補助(王世英等九人,2006)。初期以提高新 移民本身識字率及文化上融入台灣社會為主,所辦理之活動以民主、法治、婚姻、

人權、多元文化教育為主要內容(教育部,2004)。為協助其子女就學,教育部 自 2003 年起將新移民子女納入教育優先區計畫扶助對象(教育部,2007)。並在 2004 年 8 月訂定「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 補助各縣市政府針對外籍及大陸配偶及其子女實施輔導活動方案、辦理親職教育 研習、教育方式研討會、教師多元文化研習以及「多元文化週」或「國際日」活 動,以期提供外籍配偶子女多元化資源,改善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受教育條件,

提升其課業基本能力及增進自我認同適應力。並且能引導外籍及大陸配偶進入學 習型社會(教育部社教司,2008)。

在政府這些年來積極投入各項政策、進行研究及投注各項經費補助後,有關 於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數量越來越多,但對於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上是否仍 處於弱勢卻仍未達成共識(王世英等,2006)。部份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的學業 成就仍處於弱勢(劉秀燕,2003;盧秀芳,2004;林璣萍,2003;柯淑慧,2004;

鍾文悌,2005;許殷誠,2004;蔡清中,2005);另一方面也有部份研究顯示新 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並無顯著差異(陳湘淇,2004;

謝慶皇,2004;王文玉,2005)。本研究希望探討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 學習成就在政府各項新移民政策的實施及經費的挹注下是否仍存在著顯著差異。

以往許多新移民子女的研究多屬於區域性或小樣本的研究,例如:謝慶皇

(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其研究對象為 4 名外籍配 偶子女;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 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其研究對象雖有 2368 人,但抽樣地區僅限於基隆

市,其結果較無法推廣至全體新移民子女。研究者希望能對非區域性大樣本的新 移民子女進行數學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而 TIMSS 2003 正好符合研究者的取樣 需求,它是屬於非區域性、大樣本的研究,較區域性或小樣本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所以,本研究採用 TIMSS 2003 國小四年級的數學成就之資料,探討新移民子女 數學學習成就之現況,並分析影響其數學學習成就之因子,作為政府未來政策之 參考,並且讓社會大眾及教師重新認識新移民子女,提供教師了解新移民子女在 哪些部分屬於弱勢,以期依照學習的個別差異,尋求有效的補救教學之措施。

再者,研究者在搜尋利用 TIMSS 資料之相關研究文獻時發現,以往大多數 研究皆以 SPSS 作為分析 TIMSS 資料的研究工具,研究者希望利用另一種針對 NAEP 及 TIMSS 等大規模非隨機抽樣的樣本資料所設計的統計軟體-AM 做為研 究工具,分析加權後的樣本資料,為往後的研究者提供另一種研究工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