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的相關研究

Wigfield 與 Guthrie(1997)指出閱讀是學習所有學科的關鍵基礎,學生不僅在 語文領域學習閱讀,也可從閱讀不同學科領域文本的過程中,增加閱讀的精熟流 暢度。因此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藉由閱讀的技能,閱讀科學類文章、學習學科性知 識,是相當重要的。

身處教育現場,國民小學教育之內容已經相當生活化,故國小國語課本自然 類教育或科學教育已相當普及,然而,在語文教育這一方面,有關於自然類文章 的閱讀教學或方法卻還有討論的空間,如何運用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提升科學類文 章的閱讀理解,是研究者想要深究探討的。

壹、自然類文章的定義與分類

自然類文章的定義,是以科學概念知識為主題,有特定的文法結構及組織(李 正聖,2006),旨在告知新的訊息,解釋自然現象和有關事物的事實、資料、規 律及理論,多屬於「說明體」文章。

Mallow(1991)將自然類文章區分為以下不同的四種層次:

一、大眾刊物:

指的是刊登在報紙或是一般雜誌上的科學文章,這種文章的遣詞用句較為通 俗,易於讓讀者明白。特點是主旨明確,內容通俗,使讀者的閱讀速度可以如同 閱讀非自然類的文章。同時,文章為說明該主題的重要性而提供詳細的研究過程 或研究數據,並常引用著名科學家的看法或意見,例如中國時報每週一的「時報 科學」即是。

二、大眾科學刊物:

內容比「大眾刊物」的文章深奧,用詞較專業,需要較多的背景知識,一般 讀者的閱讀速度會比較慢。讀者大多是非科學家或非專業領域的科學家,例如「小 牛頓」雜誌即是。

三、科學研究文章:

文章由科學家所寫,屬於專業化的文章,有該研究領域特定的寫作格式,並 詳細說明研究過程及結果。此類型的文章一般讀者的閱讀速度慢,主要針對該領 域的專業人員所寫,非科學專業人員較難理解此類型文章。

四、科學教科書:

科學教科書沒有一定的書寫模式,從「大眾刊物」到「科學研究文章」都有。

但是如果要理解科學教科書的內容,讀者在閱讀科學教科書時必須和科學家閱讀

「科學研究文章」一樣,通常需要紙和筆,仔細而緩慢。科學教科書不只是「告 知」新的訊息或概念,同時具有協助及促進讀者理解的積極功能。例如教科書提 供具有關聯性的圖文,以及具評量作用的問題或練習題。

貳、自然類文章的特性

文章的結構是影響閱讀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文章結構(text structure),

即是文章的組織架構,也是構成文本內容訊息組織的結構。基本上可主要分為故 事 體 (narrative story) 和 說 明 體 (expository) ( 蘇 伊 文 , 2010) 。 Kameenui &

Simmons(1990)則是根據文章的「目的」分為兩種型式:一為敘述性(narrative)文 章; 一為說明體(expository)文章。敘述性文章的目的是講述一個故事,有其特有 的文章結構,稱為「故事語法」(story grammar)。

一、故事語法:

「故事語法」是敘述性文章中一種描述或組織故事的法則,由以下不同功能 的要素形成。Strickland(1985)將典型的故事應包括的「故事語法」的要素分為以 下八項:

(一)情境設定(setting):包括主要人物、時間、地點等。

(二)故事起始(begining):故事開頭的事件或行動。

(三)目標(goal):故事的主要目標。

(四)主角的企圖(attempt):主角為達成目標的行動。

(五)故事情節(plot):主角為達成主要目標所採取的企圖與次目標。

(六)結果(outcome):主角是否成功達成目標。

(七)內在反應(internal response):故事所引發讀者的思考與感受。

(八)故事結尾(ending):故事最後的結局以及讀者因為讀了故事所產生的 感受。

二、說明體文章

說明體文章的目的是要「告知」(inform)或「教」學生新的訊息(Allington &

Strange,1980; Schallert & Tierney, 1981);Slater(1988)認為說明體文章的主要功能 是呈現或解釋理論、事實、通則、資料等等。此類型文章內容具有學科(如社會、

歷史、科學)的專業性(Kameenui & Simmons, 1990; Beck & McKeown, 1991)。

三、自然類文章

Shymansky 與 Yore(1991)指出自然類文章是描述及解釋有相關事件的模式,

和一般的日常文章的討論不同,不像小說或故事有可預期的法則 (predictable storyline),而且科學詞彙(lexicon)有其獨特的意義,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溝通時所 普遍使用。科學文章的語句會以邏輯銜接各個句子,用來說明二個命題之間的因 果關係。而 Yore & Denning(1989)指出科學閱讀包括了三個項目的技能。

(一)詞彙方面(vocabulary):有關「字」的認識、專有名詞的界定和使用、由 脈絡線索決定字的意義、由字根或字的組合了解詞彙的意義……等技能。例如認 識「食物鏈」的定義;分辨「速度、速率」之差別;甲烷、丁烷的「甲、乙」是 代表碳原子的多寡。

(二)理解方面(comprehension):包括以下三點

1.「字義(literal)理解」,強調主要觀念與其證據的認明;利用圖形、像 片、方程式幫助文字的瞭解……等技能。

2.「推論 (inferential)理解」,能區分個人意見與事實的差別、閱讀後做 摘要、推論因果關係、比較或對照事件的異同……等技能。

3.「應用(applied)理解」,能完成應用性的作業之技能,相當於解決問題 的層面。

(三)探討技能(study skill)方面:能組織課文或做筆記、能自己畫關係圖、搜 尋特定的訊息……等技能。

上述的閱讀技能與科學文章的學習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已擁有的閱讀技 能對於閱讀科學文章經常是不恰當的(Young 等人,1991)。要促進學生閱讀科學文 章的技能,Williams 與 Yore(1985)認為直接教學生閱讀技能可能是克服科學文章 閱讀困難的唯一方法。但是,很少教師具備教閱讀科學文章之技能的能力(Yore &

Denning,1989)。因此,研究者也希望藉由概念導向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教導學生閱

讀科學文章的技能,以提升學童對於自然類文章的閱讀理解。

四、前導組織

至於如何表述想要教給學生的知識,端賴知識的性質。奧蘇貝爾(Ausubel) 依 照使用的時機和目的不同,將前導組織分為「比較性組織體」和「解釋性組織體」

兩類:

(一)比較性組織體(comparative organizer):當學習材料與學生舊有的經驗有所 關聯,且學生對於學習材料熟悉時,可採用「比較性組織體」,借由比較新教材 與原有的認知概念之間的異同。例如:教課文「雅典娜與波賽頓」時可讓學生分 析人物個性特色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海神「波賽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二)解釋性組織體(expository organizer):由於解釋性組織體有說明的特性,

所以當學習者對於所學的材料感到陌生時,就可以用「說明式架構」,以提供讀 者相關的先備知識,運用背景知識協助讀者理解和學習新的訊息。例如:在介紹 國語課文的「熊與鮭魚」之前,可先說明「食物鏈」的形成。

「前導組織」的撰寫應以學習者已知的辭彙與概念來敘述。此外,它必須要 能涵蓋所要教的內容,要能指出各個概念間的關係或架構。至於呈現方式,頗具 彈性。雖然以文字敘述為主,但也可以圖表示之。它可以是一句陳述,一段文章,

一個問題,一段示範,或是一段影片。至於長度,可能只是一個句子,也可能是 一整課。

五、說明文的結構

文章結構(text structure)指的是文本組織的邏輯(陳海泓,2011)。每篇文 章中可能有多種結構,而說明文為了呈現或解釋一種事實、資料、規則或理論,

它的文章結構或組織方式又比記敘文複雜許多,以利於內容言之有理,以下就國 內外學者提出的說明文結構分述如下:

(一)陳海泓(2011)提出的說明文五種結構類型

陳海泓(2011)指出,在一篇說明文的內容中,不會只是某一種結構,通常 包括多種結構組織而成,在小學和中學最常出現的五種文體結構是敘述、時間順 序、比較和對照、原因和結果以及問題和解答,常常單獨或者是合併出現在說明 文之中。這五種文體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表 2-2

說明文常見的五種文體

參考資料:參考陳海泓(2011)。說明文體的閱讀理解語教學,教師天地,172。

(二)柯華葳(2011)提出常見的四種說明文結構:

1.主題描述(Description)結構:大多數說明文主題清楚,先破題而後提出 支持的細節與證據。如下頁圖 2-8、圖 2-9。

結構 定義

敘述(Enumeration) 對某一主題之細節、屬性或背景的描述。

時間順序(Time Order) 一系列事件發生的特定順序,主要的概念和支援的 細節必須同時依特定的順序列出。

比 較 和 對 照 (Compare and Contrast)

兩個或更多主要概念的支持細節,指出這些概念哪 些是相同的或相異的。

原 因 和 結 果 (Cause and Effect)

支援的細節給予主要概念的原因,或支援的細節是 主要概念的結果。通常,單一的原因造成一個以上 的結果,以及單一事件可能有一個以上原因造成。

問 題 和 解 答 (Question

and Answer) 主要概念是以問題提出,而支援的細節是回答問題。

圖 2-8:主題描述(Description)結構

圖 2-9:主題描述(Description)結構

2.因果(Cause/Effect)結構:對於每一個原因而言,至少會有一個結果;而 對每一個結果而言,也至少會有一個原因。如下圖 2-10。

圖 2-10:因果(Cause/Effect)結構

果 果 果

3.比較-對照(Compare/Contract)結構:比較-對照結構是做比較的一種方 式,辨析概念、人物、地方或想法等在數量及性質上相同及相異之處。如下圖 2-11。

圖 2-11:比較-對照(Compare/Contract)結構

4.序列結構(Sequence):一般的序列結構通常會利用數字大小、時間前 後、日期或是「首先」、「其次」「再來」、「接下來」、「然後」、「後來」、「之前」、

「最後」以及「終於」等字眼來呈現主題、事件或行動的先後順序。但也有文章 並無提及「首先、其次、再來」等關鍵字,其序列邏輯結構是藏在字裡行間的,

需要讀者自己提取文章的序列。如圖 2-12。

圖 2-12:序列(Sequence)結構

首先 其次 再來 最後

(三)國外學者 Meyer (1975)將說明文的結構又分為以下五種:

1.聚集式(collection):又稱「共同特徵型」或「蒐集型」,根據某些共同 性(commonality)將一些概念或事件,以此共同性加以敘述。共同性可能依一個 人物、事情或概念的特徵或關連性來加以判斷,再依時間或空間的順序,將相關 的概念或事務描述在一起。

2.比較式(comparison):對文章中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題的相似與相異性進 行比較,用來呈現兩個或多個主題的異同,可用文氏圖表示,如下圖 2-13。

圖 2-13:比較式(comparison)

3.描述式(description):作者針對一個主題討論,而一個主題中又有不同

3.描述式(description):作者針對一個主題討論,而一個主題中又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