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對國小五年級學 童閱讀理解的影響。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第三節重要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範圍,第五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為主的時代,許多競爭與價值均與知識息息相關,

而知識的基礎緣自於「閱讀」(林巧敏,2008)。啟動英國閱讀年的英國前教育部 長布朗奇(David Blunkett)曾說:「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

最能解放我們的心靈的,莫過於學習閱讀。」(齊若蘭、游常山、游雪莉,2003)。

閱讀是社會適應及各項學習的基礎,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為了解學生的閱讀表現,各國也紛紛加入國際閱讀素養評量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以提供各國政府改善閱讀教學 的 重 要 參 考 。 根 據 國 際 教 育 成 就 評 鑑 協 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簡稱 IEA )公布 2006 年 PIRLS 的閱讀成 績,臺灣首次參與評比,閱讀表現在 45 個參與國家地區中僅名列 22,在華人地 區(臺灣、香港、新加坡)則敬陪末座,顯示臺灣學童的閱讀能力仍然有很大的 改善空間。

教育部國教司在 2008 年與大學教授和中、小學教師共組成 13 個團隊合作,

推動協助教師掌握閱讀策略教學計畫,一同研發包括閱讀低成就學生進行詞彙教 學和全校為主的閱讀推動與閱讀策略等(閱讀理解策略教與學參考手冊,2010),

同時,自 2009 年起,教育部推動「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計畫,讓閱讀向下扎 根,並推行至全國各角落,讓剛入學的小一新生可以拿到一份閱讀禮物袋,根據

閱讀起步走計畫網站記錄,2012 年全國共發下 21 萬 1246 本。經過多方面的努力,

臺灣學生終於在 PIRLS 成績有顯著進步,躍升為世界第九名,顯示教育部推行政 策的成就值得繼續努力。

在全球學生國際閱讀素養評量(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中評估:學生閱讀目的之一是「獲取資訊」。美國哲學家 Adler(1972)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強調閱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它源自於三種 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而增進理解力的閱讀還能幫助讀者 增長心智,不斷成長。Alexander 與 Heathington(1988)認為閱讀是一個有意義的 過程,它的目的是獲取文章之意義。Rayner 與 Pollastek(1989)將閱讀定義為「從 書面視覺訊息中抽取意義之能力」。Bond, Tinker, Wasson, 與 Wasson(1994)解釋閱 讀為閱讀這書寫符號的辨識,透過辨識刺激閱讀者回憶先前這些書寫符號的意 義。Vacca 等(2011)則認為,閱讀是人類從文字中所獲取的語言訊息,並根據所取 得之訊息建構意義的歷程和行為。洪蘭(2002)認為閱讀是是主動的訊息獲取歷 程。總而言之,閱讀之所以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就在於有效的閱讀能夠汲取書 中的意義,獲得知識。隨著科技資訊的進步,讀者有更多元的途徑獲取文字資訊、

影音或多媒體等閱讀內容。因此,獲取豐富、適切的內容資訊更是現代人閱讀的 重要目的。研究者也常思考究竟我們能從課本的選定課文中汲取到何種知識?又 如何藉由課文延伸學童的閱讀範疇?

目前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的主要宗旨是將學習內容統整為語文、健康與體育、

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並擬定 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家政教育、海 洋教育等七大議題的融入,使學科知識能和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所強調:培養 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 健全國民。若能適切引導,學童必能從自然類文章學習專業的學科知識,並延伸

到對大自然的尊重與關懷。

Davies 與 Greene(1984)提出閱讀本身就是科學學習的夥伴。閱讀優秀的不同 類型的文章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層面和生活視野,增進學生對多元的興趣,而閱 讀自然類文章也能培養學生仁民愛物的人文情懷。反觀長時間看電視、用電腦的 兒童,會影響其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專注力,而閱讀書本遠比觀看電視、

操作電腦等,更能啟發創造力、想像力以及提升認知層次(康代育、林小玲、蘇 秋文,2003)。因此,除了引導學童閱讀,研究者還希望能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

而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國小國語課本的自然類文章是希望學生能廣泛閱 讀關於學習主題的文本,並透過閱讀體會知識形成的過程。同時,藉由自然類文 章的閱讀促進學童科學概念的認識,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基模為研究者的主要動 機。

除了大量閱讀之外,更重要的是閱讀的深度理解。柯華葳與游婷雅(2001)

提到學生如果掌握閱讀技巧,學習不同閱讀策略,就掌握了自學的方法。因此,

如何改善學習者的閱讀策略,已成為目前最受關注的議題(陳玉如,2007)。閱 讀策略是從認知角度去建立和提升閱讀者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應教導學生閱讀 文章時可用的策略,目的是發展學生自學控制的意識,使學生在閱讀時可以運用 一系列策略去理解文章(Dole, Duffy, Roehler, & Pearson, 1991)。

研究者過去在擔任高年級導師時,發現班上學生對於國語課文尤其是自然類 文章特別有興趣,卻在課後複習時發現對於文章未能全盤理解,且文中的自然知 識若沒有稍加解釋,學生對於其中的自然類概念只能靠課文內文猜測,無法延伸 推及。學生在閱讀自然類文章時,所使用的閱讀策略,將影響學童閱讀理解的產 生與探究的實踐(張翰中、陳均伊,2010)。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國小 國語自然類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的閱讀興趣,就成了一 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利用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融入閱讀教學以提升學生閱讀

理解能力為本研究動機。

另外國內相關研究中顯示,科學閱讀教學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 能力(盧秀琴、石佩真、蔡春微,2006),也可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洪敏怡、黃 萬居、彭彥璟,2008)。張銘秋、謝秀月、徐秋月(2010)的研究推論可知臺灣 學生不太會使用給定的資料或證據形成推論,無法從中掌握答題的關鍵資料,建 議教師可藉由科學閱讀引導,給予學生適和程度且充分的閱讀資訊,由證據形成 推論的能力。可見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及概念應用,實為當務之急。

概念導向閱讀教學(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簡稱 CORI)是一個 結合閱讀策略教學,概念知識和支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計劃,經由教導閱讀策 略、概念知識和搜尋技巧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參與閱讀和閱讀理解,並明確 支持學生內在動機的發展(Guthrie, 2005)。CORI 是一種促進閱讀參與和理解的方 法,透過教導閱讀策略、科學概念和探究能力以及明確支持學生內在閱讀基模的 發展。綜合上述,故本研究探討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國小國語自然類文章 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